【权力的细节】之前推过十几篇“权力”系列的文章,本篇将其中部分故事提取汇编一下。小有意思,不妨看看:
1、总督的朋友
很久以前笔者读过一篇文章,讲述了清朝年间一位成都地方官的故事。
姑且称之为A君吧,级别给个四品道台,相当于厅级巡视员。
话说A同志因为与当地主要领导关系不好,导致在成都官场很受排挤。
某一年的某一天,京城派来了一位新的四川总督大人。
A君惊奇地发现,此人竟是其青年时代的同窗好友。
不过毕竟几十年没见面了,当年的交情还剩几分他也不确定,于是A同志便和其他川内大小官员一起拿了拜帖前往总督府拜见。
新晋总督大人一一接见了前来拜访的蜀地官员,哪个接见的时间长、哪个接见的时间短,都是官场上大家关注的重要信号。
一直等到傍晚时分,众人散去,落寞的A君也没有等到传召。
正当A君准备离开的时候,只见总督大人换了一身便服走出来迎接他,要与其把酒叙旧。
总督哈哈大笑道:“还不赶紧脱下狗皮(指官服)!”
有关A君和总督大人的这件小事很快便传遍成都官场,A君一时间炙手可热。
道台还是道台,四品还是四品,但现实的局面却仿佛是A君连升了几级一般,推动起工作来如臂使指。
2、高育良与李达康
看过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朋友都会记住这样一段情节。
李达康和高育良最早的梁子结在吕州,高是时任吕州市委书记,李是空降的吕州市长。
李达康作为刚刚下放的市长,即便个人作风比较强势,也很难压当地的市委书记一头。
可李达康就是压了,还把高育良的城市规划全部推翻重来。
为什么初来乍到的李达康在吕州官场能有如此大的能量呢?
高育良回忆往事时这样说道——
“全吕州谁不知道李达康是赵立春的秘书,这样和他闹下去,走的一定是我。”
原来李达康这个空降市长之所以能迅速打开局面,是因为大家默认李就是赵立春的“化身”。
接下来到了整个剧情的转折点。
赵立春的儿子赵瑞龙来到吕州找市长李达康批美食城项目,被李哥拒绝;而高育良为了靠近赵立春,顶住压力批了该项目。
之后,原本属于李达康的“光环”被转移到了高育良头上。
如果说职权的交接还需要开个会、走一套交接程序,那么附加权力的交接简单到可以用一个眼神来完成过渡。
吕州美食城这个例子太负面,下面再举一个例子。
李达康为了尽快推动“光明峰”拆迁改造项目,在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当众表扬了副市长、光明区委书记兼“光明峰”项目总指挥丁义珍,给了他“你是我化身”的评语。
有了达康书记这句话,丁义珍推动起项目来如臂使指。
以后每逢找其他领导协调办事,丁义珍都会把“我是给咱李书记打工的,就是个化身”放在嘴边,哪个部门敢不配合?
3、胡林翼与官文
熟悉晚清历史的朋友,对胡林翼这个名字都不会感到陌生。
他一般被认为是湘军系统的二号人物,仅次于曾国藩;因为去世比较早,仕途上的成就不及后来的左宗棠与李鸿章等人。
胡林翼和左宗棠同岁,1812年生人,道光十六年(24岁)中进士,比曾国藩还早两年。
胡早期的仕途之路属于清朝汉族精英官员的标准模式,历任三地知府、道台、四川按察使(政法委书记)、湖北按察使、湖北布政使(省长)。履历十分扎实。
1855年,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在湖口大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曾国藩湘军水师。
之后太平军乘胜攻克武昌,湖北巡抚陶恩培被杀,湖广总督杨霈外逃。
危急关头,清廷下诏擢布政使胡林翼署湖北巡抚。
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胡林翼从满目疮痍的烂摊子开始,组织军队夺回了省会武昌,在湖北军政两界树立起巨大的威望。
然而就在武昌光复之际,朝廷却派了一位新的湖广总督过来——原荆州将军官文。
在被派往荆州干将军之前,官文原是在内务府当差;与巡抚胡林翼履历扎实、因功累进不同,正白旗出身的官文属于妥妥的“废柴路线”,一路收着银子、听着小曲儿就升上来了。
作为汉族精英官员的胡林翼当然瞧不上这个平庸贪财的上司,他私下收集了官文收贿的证据,准备一举参倒总督大人。
正当胡林翼跃跃欲试的时候,幕僚阎敬铭(光绪年间户部尚书)发现了事情的端倪,劝他不要上书。
阎敬铭认为,官文对于胡林翼而言是做总督的最佳人选——没有能力,贪财,朝廷信任。
官文是块什么样的料咸丰皇帝当然清楚,无非是搞来监视胡林翼、曾国藩等人罢了,防止汉臣们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坐大。
要是把这个完美人选给赶走,再换了一个强势人物来,于公于私都不利。
爱钱还不好说嘛,一年给个几万两银子(“岁糜十万金供之”)。
胡林翼恍然大悟,他一改之前咄咄逼人的风格,开始极力拉拢官文,野史还称其收了官文的爱妾做义妹。
后来的故事便如《清史稿》中所言:
“林翼益推诚相结纳,於是吏治、财政、军事悉听林翼主持,官文画诺而已。”
胡林翼成了实际上的湖广总督,承担起湘军系统大后方“萧何”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