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头条#
按人均GDP划分,除了北京、上海,江苏堂堂正正的老三,远超浙江、广东。只是没想到的是,福建的人均GDP,居然高于浙江、天津、广东。至于水不水?谁家的锅底没有一点黑灰呢!
按人均GDP,7省属于经济发达地区,9省较发达,15省欠发达。至于内蒙古较发达、东三省欠发达,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未来谁也说不清。
#城市观察员# #中国#
全国压岁钱排名
内地里面,福建排名第一,达到了3500元。北京排名第二,达到了2900元。上海排名第三,达到了1600元。
浙江,江苏,天津也超过了1000元。
最少的是广东,只有50元。有点抠了。
广西,贵州,山西,内蒙等六省也只有300。
#红红火火过大年##天津##天南地北大拜年#
全国人均GDP最高的十大省份!!!
其中北京,上海,江苏的人均GDP都超过了2万美元。另外福建,浙江,天津和广东的人均GDP也都超过了1.5万美元。
#上海# #江苏# #浙江#
2021年人均消费支出前十省份:
1、上海(48879.3元)
2、北京(43640.4元)
3、浙江(36668.1元)
4、天津(33188.4元)
5、广东(31589.3元)
6、江苏(31451.4元)
7、福建(28440.1元)
8、重庆(24597.8元)
9、湖北(23846.1元)
10、辽宁(23830.8元)。
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天花板,“魔都”上海的富裕水平在全国第一,这应该也是实至名归;可是山东呢,那可是GDP第三大省?[笑哭]
过年哪个省的孩子们最开心呢?看看图片经济好的省份家长压力大啊!
如果你是福建省,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天津市孩子过年应该是最开心了,也就是说这些孩子们过个年至收到1000元以上的红包。
最不开心的应该是广东省孩子们了,好不容易过个年竟然是才收到50元呢?
大家看看图片上的你省小孩收到的红包金额有出入吗?
准确的讲,我国真正最富裕的地方是,广东省的珠三角,长三角的上海,江苏的苏南,浙江的浙北,以及北京,天津,再加上港澳台。
博士毕业进大学,年入百万?去掉一个零还差不多!31省市大学老师网上晒工资,凸显六个“差”(chā),击碎了多少人“读博进大学,年入100万”的美梦?
1月25日,“青塔”发布了一篇“晒工资”的文章,里面有遍布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大学老师们晒出来的薪酬和福利,咱们不妨从六个“差”入手,来看看这些数据。
大学老师的收入的六个“差”分别是地域差、层次差、岗位差、职称差、学科差、心理差。
所谓“地域差”,说的是东部沿海地区大学老师的收入高于西部欠发达地区,一线城市大学老师的收入高于普通省会城市,省会城市大学老师的收入高于非省会城市。大学老师的收入水平,与它就职的地区紧密相关。
所谓“层次差”,说的是高层次院校老师的收入高于一般院校,本科院校老师的收入高于专科院校,不同的民办院校,老师收入差距很大,“没有编制,不保险”是令很多人担忧的。
所谓“岗位差”,说的是行政领导收入高于普通的学者教授,教师与普通行政后勤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并不像很多人想象得那么大,教职没有多么香,后勤的性价比挺高。
所谓“职称差”,说的是从讲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随着职称的提高,收入有明显增长。但是别忘了,职称的提升除了与学术成果和任职年限相关,还有各层级的“总数控制”在起作用。
所谓“学科差”,说的是“大理科”的老师,收入高于“大文科”,工科老师晒收入,要在最后加个括号说明“项目除外”,文科老师不好意思这么操作,因为项目不好抢,抢上也没多少钱。
所谓“心理差”,说的是多数家长和孩子对进大学当老师充满憧憬,发自内心地给这份工作贴上了“神圣”“单纯”“收入高”“被尊敬”等等标签,等到真正进大学工作才发现,大学老师也是普通人,学术圈没那么单纯,收入高只属于少数人,是否被别人尊敬要看你的一言一行。
说完六个“差”,我想提醒一句:越是好岗位,竞争越激烈,时代在进步,内卷没停歇,“非升即走”就是典型体现。学业规划、职业规划、人生规划尽量早做打算,根据现状及时修订,总会有人“春风得意马蹄疾”,也会有人“竹篮打水一场空”。
以上六个“差”说的是大趋势,并非绝对,总有个例存在。用不着杠,杠就是你对,一贯对,永远对。
哦,对了,今后如果有人跟你炫耀、秀优越感,喋喋不休地说自己家孩子读了博士进了大学当老师,你又不怕得罪他,那你可以多问两句:
在哪上班啊?哦,不在北上广深,收入受限制吧?不是重点大学,经费充不充足?
学的什么专业?哦,文科背景,拿到什么层次的项目了?目前什么职称?哦,工作这么久了,还没升副教授呢?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太多家长把“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奉为真理。
往理想方面说,我们相信读书提高人的认知层次;往实际方面说,我们相信读书既能做官也能赚钱。醒醒吧,逻辑没那么简单,现实没那么美好。
图一:北京,
图二:上海,
图三:华东的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
图四:华北的天津、山西、河北、内蒙古,
图五:华中的河南、湖北、湖南,
图六:华南的广东、广西、海南,
图七:西南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
图八:西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暂缺青海,
图九: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
快来对号入座,看看大学老师的收入是否符合你的判断。
你认为读博30岁毕业,进校工作,从讲师做起,年入六位数,性价比如何?你心目中性价比最高的职业选择是什么?来评论区聊聊吧。
关注@缪老师妙笔生花 ,看更多教育观点。
#大有学问#
这个酱油每个城市都吃不一样的,比如说,浙江省吃湖洋的,天津吃的,广东吃的,都不一样,不像同仁堂
疯狂的护城河林园 投资就是投资垄断 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企业也是垄断 好算账
04:08别转发了,这是浙江,又不是天津。天津房产市场能和南方城市比吗。真服了
#上海头条#在魔都上海有近十万天津人生活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南方城市里。和安徽、山东、河南、福建、浙江、广东等省份在上海的人群相比较天津人数属于小众直辖市人群都不如北京人在上海的人数多。仅比西藏在上海的人群多。天津人口味依然保留着煎饼果子、嘎巴菜icon、大饼卷素卷圈的味道的向往。天津建城618年历史成就了天津人懂吃、会吃、能吃的文化积淀和美食传统。天津人很少走出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天津美食的独特性。天津美食文化集川、鲁、淮、粤、徽、浙、闽等八大菜系icon之精华,独道出津菜系列。辉煌天津卫618年建城史雕刻了天津菜的文化底蕴和特色卫道。据传津菜最辉煌时刻菜品高达是5500之多。百年历史小吃有历史记载的就有155种之多,有北方小吃之都之称。天津文化历史名吃孕育了天津人豪爽、大气、幽默的津味文化特质。在全国独树一帜,也是清末民初达官显贵在天津颐养天年、养尊处优的最佳城市。到了改革开放初期,随着老一代餐饮人的渐渐褪去,师傅带徒弟传承的断层开始出现。传统菜品制作的青黄不接现象开始出现,小餐馆在没有门槛准入的前提下,大量涌现。外地人进津从事餐饮行业,优的是弥补了餐馆数量不足的缺陷,忧的是从业人员没有任何技术培训直接开业纳克,仿制菜、自创菜喷发出来,极大的颠覆了和改变了历史名菜的认知。一些年轻人以新、奇、怪、异的设计理念大量充斥市场,把大部分传统菜改的面目全非,成了网红菜。特别是小吃类受到的影响最大。以煎饼果子为基础的仿制品层出不穷,一时间成了社会主流产品。做邪教已经成为某些人挣快钱、挣热钱的利用工具。美其名曰叫:改良,其实是胡做乱来的借口。真正的历史文化名吃从业者面对的是李逵干不过李鬼的尴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