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与厦门的差别,其实可能是文化的差距。春节我们一家从北京飞到福州,游览了福州、泉州、厦门,我还分别发了三个微头条,对三个地方议论了一下,有褒有贬。有意思的是,福州与厦门的网友在评论区的反应大不同。
在一个微头条,我说福州名胜西湖公园四周密布住宅高楼破坏了整体环境美景,评论区的福州网友都口气客气,有少数人进行辩解,大部分人有的同意作者批评,有的还批评了福州其它问题。
另一个微头条,我说厦门的中山路步行街显得小气,我看到的厦门岛四周附近海水发黄显脏。好家伙,摸到什么屁股上了(应该不能说老虎),短短一万阅读量的小文涌来200多个评论,其中大部分人有的说厦门海水就是好就是蓝,发黄是偶然的,一部分人来骂作者的,一部分人说厦门好的不得了天下第一还连带把北京上海给贬了。
我再查了下,厦门附近海水质量不好其实长期存在,厦门政府前几年还专门就此问题发通告《厦门市近岸海域水环境污染治理方案》征求过市民意见,国家有关部门不久前还通报批评过厦门几个海滩游泳场。
给我什么感觉呢?
以上大部分福州网友能够对自己地区进行批判性思维。
以上大部分厦门网友缺乏对自己地区的批判性思维,显得有点小家子气,有的人更是井底之蛙了。
而批判性思维是一个地方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与国民素质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决定其发展好坏快慢。
三十年前,厦门与深圳一同获批特区,又集特区、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等政策于一身,如今深圳的GDP已经突破3万亿元,厦门GDP只有7,000亿元左右,不足深圳四分之一。与省内城市竞争而言,厦门经济实力也落了下风,近几十年来,厦门的GDP总量一直稳定在福建的第3名,远低于福州和泉州。并且厦门一直保持数十年的人均GDP优势,也被福州赶超。
我想,厦门人是不是该从文化方面反省一下落后的原因了?
各位,有啥看法?
我@真业心学创始人东方赢 欢迎大家在这里留言评论。
一片福州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初三北京出发,飞机满员,到酒店后上拨客人刚刚退房,房间还没有来得及收拾,看来旅游行业复苏真不错呀!只好放下行李直接去附近三坊七巷溜达了。在入口处听了小志愿者的讲解,对“一片福州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有了初步了解,整个街区以南后街为轴线,西三坊,东七巷,坊巷相连、乌墙黛瓦、民居精致,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近代名人聚居地,闽台渊源彰显地”。从郎官巷i开始,我们随着人群一个巷一个巷慢慢游览,努力寻找着明清时三坊七巷鼎盛时期的景象,饿了就品尝一点老字号鱼丸。不知不觉中夜幕降临,满街红灯笼亮起,增添了春节喜庆的气氛,这时候才发觉今天还没有吃正餐呢,匆忙结束了今天的行程!
吃完南京过年的最后一餐,21:00,准点开车回北京[酷]#2023年的第一场出行##天师卡赞#
近三年第一次回家过年(顺带扫墓祭祖)+工作十几年第一次带父母开车出游,还挺满足且有小成就感[可爱]主要是自己北漂太久太久,感受到了家人的温暖[彩虹屁]
一路上感谢大佬们的盛情款待[作揖]@吉治百货 @他们叫我冰箱 @伐得嘎 @开水族馆的生物男 厦门→福州→台州→杭州,承载了太多美好的回忆[打call]
最后,期待我这一路顺利,不会遇到充电不给力的情况[笑哭]后天得上班打工了……[看]
#从今天起记录我的2023#
上午9:30到福州,打车到酒店,放下行李,去三坊七巷。从郎官巷开始,沿着中轴大道南后街,逛到塔巷出来,看了沈葆桢、严复、林聪彝故居,刘家大院,二梅书屋,天后宫,走马观花,算是来过。中午买些小吃,又在同利肉燕老铺吃了肉燕,还不错。订的宾馆就在东街口地铁边,回去办理入住,冲个澡,宾馆提供的武夷山大红袍,喝会儿茶,歇歇脚。
将近4点出发,去福道打卡。福道寓意“福荫百姓,道法自然”,得过国内外设计大奖,是新晋的福州著名景点,仅次于三坊七巷。我们从1号入口上去,结果发现犯了个错误。之前查过,3号到5号之间景色最好,但是5号并没有出口,一直走到7号入口才下来,基本走完了全程,景是真美,累也是真累啊。尤其是沿路郁郁葱葱的树木,间或鲜花盛开,完全没有北方冬季的萧索。从寒冷的北京过来,春节能穿着毛衣、外套行走在绿水青山之间,真是惬意。累但是很值得,除了网上所说山水之美,移步换景,也眼见了晚霞映照、灯光映射下的美景。
从福道下来,差不多6:30。本来计划去吉庇巷的老福州,结果打车过去,需要叫号,前边40多位。不愿意久等,就去了附近的破店,也是福州菜馆。点了招牌蹄膀、荔枝肉、醉排骨、鱼丸,南方菜甜口,就着米饭吃,倍儿香。
吃完饭沿着安泰河,走回宾馆。福州的街道挂满了灯笼、雪花、中国结,节日氛围拉满,真喜庆。
安哥咋不待在北京跑福州了?北京太干燥待不惯还是北京物价太高?
来厦门玩不去鼓浪屿的会只有我们吗?[偷笑][偷笑][偷笑]
其实我真没觉得厦门有什么很吸引我的,甚至一开始我走福建这条线路都没把厦门列入其中,纯粹是后来老公加入了我和儿子的旅游队伍时我才临时加进去的一个地方。为什么呢?因为厦门我想不到有什么好吃的东西,中山路的小吃品种依然是哪几样:海蛎煎、沙茶面、土笋冻……,土笋冻我依然接受不了。不记得是@我叫陈不争 还是@北京深度旅游 组长说过土笋冻,我又硬着头皮吃了一小块,但为什么那股酸笋一样的味道总令我有种吃柳州螺蛳粉的感觉。[捂脸][捂脸][捂脸]
这次有亮点居然是那个香辣五花肉,确实好吃。
我们回到酒店后儿子还说要再回去买来吃。[呲牙]
过年寻街边隐藏的饭店确实不容易,因为很多都没开门,后来在塔埔社区看到一个看上去还上眼的店,本来是冲着店的主打菜最后那幅图的鸡去的。结果点餐慢了一点最后一只也被人下单了。然后点了几个菜老板也说沽清了。我说明天再来试试,老板说他们明天也开始休假了。[笑哭][笑哭][笑哭]
看来往后的几天旅程要多备些杯面了。#从今天起记录我的2023# #分享我的一日三餐#
#吃在中国##记忆里的味道#【哈哈 年初二了,有朋友让我推荐个平常吃不到的,那就来这道北八珍的驼掌吧,不过说北八珍也不完全准确,因为里面的食材有一味海八珍的海参,所以这也算一道海八珍的珍馐——海参烧驼掌。有意思的是,烧制这道菜的陈明,还是中餐里少见的兄弟名厨之一。】
中餐历史上兄弟都是名厨的不多,好像过去只有福建聚春园的双强兄弟(强木根和强曲曲),是堂兄弟。北京便宜坊也有一对周氏堂兄弟。马哥孛罗的行政总厨陈光和他弟弟陈明,是亲兄弟。这光明二兄弟,在京城餐饮界,算是一线大厨了,但是都很低调,其实他们两个是好几个著名品牌的厨房里的领军人物。陈光师从亚洲大厨屈浩屈老哥,从王义均王老爷子那传下来的家门菜葱烧海参那叫一个地道。不过呢,今天他出镜烧的这道菜,是他在自己的家门菜葱烧海参的基础上的创新版,大胆的引入了北八珍的驼掌,做了这道海参烧驼掌。
说到八珍太复杂,从历史上说,有周八珍、宋八珍、明八珍、清八珍和民国八珍,北京的八珍还曾有过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就说周八珍吧,我都背不下来——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捣珍、渍珍、熬珍和肝膋,而且一会说这是八种食品又说这是八种烹调方法。咱们今天说的驼掌就是北八珍,可好像就没有南八珍和西八珍和东八珍,有意思吧。所以简单说一下,就不展开了,否则一万字也说不清。
海八珍的海参和北八珍的驼掌(其实最原生态的应该是野驼掌而且)能烧到一块,主要因为二者都是胶质丰富,口感软糯弹牙。驼掌似筋非筋,烧好了之后特别的细腻且富有弹性,是可以替代如今已是禁忌食材的那个掌的超级美味,但是腥臊味也大,所以厨师水平不够,根本驾驭不了。陈光的海参烧驼掌,没有任何异味残留,只有香鲜回甘,入口软糯,配上碗米饭,过年吃,太美了。
这几年对于打工人,是比较难得几年,最近看了很多北漂的,无论在北京多少年,今年都选择买房回老家发展。都知道北京是我们的首都,那里应该也是消费最高的地方,看到很多北漂一族在那里几十年,仍然住着几平米到十几平米的房子,没有厨房没有卫生间,很多都是好几家在一起的,虽然挣的工资高,但那里的消费水平也高,辛苦几十年也没存到多少钱的人,大有人在,正好趁现在这个时机,回家是最好的选择,既有了面子以后,以后也能过上舒服的日子,当然这只是打工一族。
但是我看到很多有钱人,还有很多名人,也选择了离开北京去其他的地方,就像演员黄安,今天看到他也选择离开北京去了福州,最让我没想到的是他今年已经60岁了,也开始享受免费公交和地铁了。这是黄安说的,走出住了20年的北京舒适区,然后可以说是勇敢的走进福州这个‘非舒适区’,生活的一切基本都要重新适应,我想60岁的老头子很少能有这种动力,当然也没必要非要这种动力,在舒适区安老待尽,也是绝大多数人的惯性。我想他说的这些话,也代表了现在40岁以上的想法。
当然不仅仅只有黄安就一个人离开北京,肯定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名人和有钱人,也选择了离开。或许是我们真的累了,或许是落叶归根,人到老了,就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地方,舒服的过日子,这才是下半场我们想要的人生。
北京打的啥玩意,福建脆吃烤鸭!北京将帅不和坐实了,北京既没有现在,也没有未来!
是的。广东福建那头见不到农村。他们那的农村就是这个样子的。//@小高在北京:南方都这么有钱吗。?
大风视频video这是农村?女子回村过年被叔叔自建房惊呆,两套房子宛如复制粘贴
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