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美器202118】灵璧石笔架山
长16厘米。
北京瀚海,2014年10月秋季拍卖会,养石斋——坐看云起专场,估价3-6万元,成交价3.68万元。
款识:“小有洞天”款。
褶褶连连,有裙折纹、核桃壳纹,不显圭角,边角圆楞,局部包浆莹润,抚之若玉。山势歌正相间,势如蟠螭折身,起伏变化,其形言辞难尽,山峰随山子走势歌侧,时而隆起,时而下凹。若是目游其中,正徜徉时,则可见一峰中孔洞宛然,使得山正背相通,瞬间神清气爽,是之谓「小有洞天」,仙气缭绕,令人神往,山背峰处亦镌篆书字铭记。此山子为笔架之用,每每搁放墨笔,总想自孔洞处窥探,另有一番世界。山子为笔架之传统由来已久,屠隆考盘余事载笔格若为「石者,有峰岚起伏者,有蟠屈如龙者,以不假斧凿为妙」。
会心处不必在远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内发之美,以不自生而长生。为奇石春秋万歳。具阳刚之气,备阴凝之质。胜天女无华而柔媚,受春夏秋冬而朝晖。不论红尘是与非,无穷厚味;逢荣华而不骄,真而无伪。尊自然而无为,随天地自然富贵。
昔读《世说新语·言语》:「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感其取意之深。「求会心言其人石合一;「不在远,言其人石两化。道出赏石三昧。赏石源于山水之乐,「五日始尽其一峰,十日始尽其一谷」。蹊径盘且长,峰峦秀而古,多方景胜,咫尺山林。若巨岩密林,气象万千;若缓坡散岗,淡雅清新;若孤峰耸立,奇骏苍古。石根出水,山腰出云。伏风沙于沟壑,藏波涛于巉岩。
明李日华曰:「凡状物者,得其形者,不若得其势;得其势者,不若得其韵;得其韵者,不若得其性。石之性蕴于中形于外。灵璧石苍润黝黑,腻光欲滴;青州石古拙挺秀,瘦劲苍奇;太湖石孔洞相连,玲珑剔透;英石褶皱核壳,峰峦峭拔;汉黄石古朴苍劲,韵古不旧。知石之性,明人之性,方能参赞天地之化育,补自然之不足。
吾心仪宋风,慕先贤,拜明师。游山读书,亦学亦养。潜心典藏,貌若修行。一艺之成,主敬存诚。于志之用,贵在专精。
石曰:「家君石伴有心平,却让愚心生性灵。生在春秋谁去争?歳时增,多少英雄秋落英。石观天下不有声,各家之言而卧听,愿随君子度苍生,陪君度日心清清,唯石不管春秋西北风!」
养石斋主人 甲午初秋
酱香口粮酒个人分享几款!
首先口粮酒也是一个概念!不同层次口粮价位肯定不一样,把飞天当口粮的也大有人在,有钱人的快乐,我不懂!!
但回归本质,从简而谈50元左右,我个人推荐怀庄。怀庄有好几个系列售价五六十左右,不管营销号怎么说,我喝过,也觉得货真价实,很不错!
至于工艺是不是坤沙,碎沙还是回沙,我觉得仁者见仁吧!我喝的顺口,舒服就行,何必管它怎么来的呢?反正我口粮喝不起飞天。
五六十元在往上的酱香,我推荐金沙!!当然茅台镇不乏有很多这个层次的酱香,但真真假假,我只说我喝过的。
金沙六圣,金沙梅兰竹菊,价位都在百元以内。我重点推荐大家试试这几款真正的百元内酱香!
我看有很多推荐百元酱香的,最终都是银质习酒,茅台迎宾这些到手150左右的,距离百元有点远了。
这些酒我基本都喝过,但要是较真150的话,我推荐青州的云门陈酿。
“江北小茅台”,这是云门陈酿的真实写照!150的价格,绝对物有所值!!
我也关注很多品酒,鉴酒的博主。但让我失望的是,这些博主有了名气后就开始卖货了!我买过很多,但是嘛…呵呵!!
我就是喝酒的酒友,喝点真酒,说点真话!
今晚临沂河东满船鱼粗菜馆,两个人三个菜。一瓶怀庄酱酒……两瓶雪花勇闯天涯X
(一) 三千里外一条水
开辟航道发展水运
后周广顺初年(951),吴越国钱弘俶带领众人兴致勃勃游览了碧浪亭。碧浪亭又称碧波亭,在杭州中河与钱塘江相交处的高坡上。此处曾是钱镠检阅水军的“阅兵台”,钱氏一家也常来此赏景怀旧。此时钱塘江潮水初涨,众多商船正进出于杭州湾,但见舟楫辐辏,白帆片片,艄号声声,江面上一派繁忙景象。钱弘俶十分感叹,说道:“吴越地去京师三千里,谁知一水之利如此。”陪同钱弘俶的有一位龙华寺的诗僧,名叫契盈,才思敏捷,颇善联句。他听到钱弘俶这句话,灵光一现,便口出一联:“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朝。”当时“两浙贡赋由海达青州”,水路三千里之遥,联中“朝”含朝贡和江潮两层含义。钱弘俶也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君王,听了不禁连连称妙。此联不但对仗工整,音调谐美,且点景切题,十分贴切,是一副绝对。有人就将它刻在了碧波亭的楹柱之上,留下了一段联坛佳话,后人所作楹联趣谈之书,都要提及。
钱镠一生与水极是有缘。他生于江南水乡,一生崇拜治水英雄。他的军队最善于水战,在他的战史上有很多漂亮的水上攻击战和水上保卫战。进入到经济建设时期,他又是从兴修水利着手,射潮筑塘,疏湖开渠,而且事事顺利。
在战云密布的唐末五代时期,吴越国常常是三面受敌,陆路交通往往受阻。为了保证保境安民国策的实行,奉行以中原朝廷为正朔的政治主张,钱镠又想起了做水上文章。
他把开辟海上航线,发展水上运输作为吴越国政治和经济棋局上重要的一着。这步棋走好了,一则可以不受陆路封锁的影响,保证源源不断向中原朝廷进贡,赢得政治上的主动。史书上记载,后梁贞明四年(918),“吴国攻占虔州,贡道遂绝,始由海道出登、莱,入贡京师气二则可促进南北经贸交流和海外贸易。三则可以壮大自己的水师力量,提高水上防御作战能力。凡此种种,充分说明了这条海上航线的重要性。
对外贸易的主要渠道是海上,主要载体是航船。杭州湾是吴越的一个巨大的窗口,但是其中暗礁密布,行船多受阻。《淳祐临安志・山川》中记载:“大石崔嵬,横截江涛,商船海舶经此多为倾覆。因呼为罗刹此中所述正是钱塘江中的罗刹石借着浪潮在作怪。罗刹乃梵语之音译,即食人血肉的恶鬼。因此在五代以前,都视其为魔,每年秋天都要在罗刹石上载歌载舞,迎潮设祭,祈求它不要为恶人间。
到了吴越国时,钱镠在修筑捍海石塘,意图征服钱江潮水时,罗刹石就成了他下一个的征服目标,这是吴越国发展经济的战略部署。因此,捍海石塘刚刚筑就,他就派石工把钱塘江上的暗礁“罗刹石”一一凿平,以保证钱塘江及出海航道的畅通。
罗刹既平,航道便畅通无阻了。很大的船舶都可以直接从杭州湾起锚,由海道进入登州、莱州等地。海路的畅通,使吴越国的贡品可以顺畅地交到北方中央朝廷手里,吴越国的商品也很容易进入到北方市场,赚回银子或者捎回南方人喜爱的北方产地的货物。
其实,贡输不完全是一种付出,或者仅仅是政治上的利益,它也为吴越国赢得了南北商贸的通行证。吴越国的许多手工业产品以及其他的货物在北方找到了市场,从中获得了高额的利润。后梁贞明二年(916),当朱頊准备给钱镠加封“诸道兵马元帅”时,就有人劝谏:“朝议多言镠入贡利于市易,不宜过以名器假之。”意为钱镠入贡,却在贸易上获得了更大的利益,不必再给他什么封赏。朱頊倒也头脑清醒,明了贸易是双向的,钱镠的商贸也给北方带来了好处。
在吴越国,钱镠还在沿海各地设立了内外贸易的专门管理机构——博易务。为保证贸易畅通,吴越国常派出专使,至滨海各城,通过博易务,及时处理好各种商务纠纷,使在同各国官方通商互市的同时,也与民间广泛开展贸易,扩大了贸易金额。
有了航道,就要打造巨型木船。航海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吴越国造船业的繁荣。
《十国春秋.吴越国》中载:“潮水初满,舟辑辐辏,望之不见其首尾。”欧阳修《有美堂记》云:“杭州乃四方之所聚,百货之所交,物盛人众,为一都会。”
通商对于吴越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吴越与吴、南唐、闽、南汉等国家,以及中原的前后五朝与继起的北宋之间,均友好通商,保持频繁的商业往来。当时杭州与明州两城为吴越国最大的出海港口,“闽海商贾,风帆浪舶,出入于烟涛杳霭之间”,“南之蟠蝉,北之红羊,东之虾鱼,西之菽粟,无不毕备”。
翰墨艺术名家 山水画名家韩玉强艺术赏析
韩玉强字溪山,祖籍山东省厦门市,生于1968年,先后就学于厦门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山东艺术学院画院张志民高研班。师从马殿普、宋丰光、张志民等先生,几十年来不断进取,潜心研究,师古人,师造化,不仅有很深的传统功力,还有自己清新淡雅独特的笔墨风韵,深知山水画不是地理标志,是通过笔墨来表达人主观感受的艺术形式,文化性、民族性、传统性、地域性、时代性都对中国画留下深刻的烙印,因此没有了笔墨就不能称之为中国画, 山水是形式,笔墨是骨架,中国人特有的主观感受是精神,只有达到三者合一,山水画才有了生命力。古人在论述书法的时候曾讲,结体因时而异,用笔千古不易。何止是书法,中国画也是如此。韩玉强多年来一直静心研究书法,临习《兰亭集序》《十七帖》《书谱》等,下过多年的苦功,现在一直临池不辍,力求以书入画,画中有了书法才能见功夫,多读书才可去俗气,儒雅之气是中国书画不可缺少的魅力所在,似与不似之间现意趣,笔墨之中蕴藏生活蒙养。多年来,韩玉强走遍大江南北,一有机会就去写生,搜尽奇峰打草稿,为山水立精神,画面中总是蕴含着勃勃生机和昂扬向上的一种气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其座右铭。韩玉强现在是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厦门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九三学社会员,北京盛世轩高级画师,九天神马书画院特聘院士,颜真卿书画院艺术顾问等等。
艺术年表
2003年作品《溪山访友图》入选《中国书画宝典》,
2006年作品《鱼归》入选中国第一届《中国书画小品展》,
2006年《山水》在《第五届全国师生优秀作品展》中获铜奖,
2007年《新生活周刊》第74期E4专版,
2012年书法作品获《山东省安全教育》一等奖。
2012年山水画《幽谷觅源》入选山东省美协主办的17届新人新作展。
2014年山水画作品《红旗跃过江南》,获中国艺术家协会举办的《庆祝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画展》金奖等。参加各种展览不计其数。
作品刊登
《财富尚品》杂志2015.9专版《中国梦齐鲁情书画集》《山东艺术学院画院2017教学文献》《新农村商报》2017.7.5专版和电子版,《潍坊晚报》《青州新闻》2017.7.11《居业》杂志2015,5总第112期封底
山水作品
#历史冷知识#
卧冰求鲤真的是完全出于孝道吗?
卧冰求鲤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是耳熟能详。
这个故事说的是,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养他,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注意,是继母,而且对他不好。
王祥因此失去父亲之疼爱,总是让他打扫牛棚。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了,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忽然间冰化开,从裂缝处跃出两条鲤鱼,王祥喜极,捉住鲤鱼回家供奉继母。
我们在分析这个故事前,首先要分析一下人物特征,这个王祥,可不是个普通的人,他是个官三代。
王祥的爷爷曾经做过青州刺史,相当于现在半个山东省的省长,偏偏他爹王融不争气,不爱当官,就想做个普通的土豪,所以小时候王祥的家境虽然可以,但并没有太过富贵。
东汉末年的人才选拔制度叫察举制度,察举表的标准是以“德”为主,科目有孝廉、孝廉方正、至孝、敦厚等科;还有以“文法”为主的有明法科;其他的还有以“才能”为主的有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有道等科。
但所有的科目,都以“德行”为先,在学问上则以“儒学”为主。
也就是说,在那个时代,不是考试选拔,而是以德为标准选拔。
但是“德”这种东西是很难量化的,你说你品德高,我还说我高呢,反正没法衡量,谁服谁呢?
所以,要想让大家承认你的德高,就必须做出一些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做出一些常人所不能做得事情,才能服众人心。
所以,王祥才会光着屁股到冰上化冻,你敢比我惨?
其实想吃鱼,有很多办法的,去集市上卖,用锤子在冰上凿个洞钓鱼,都是不错的办法,没必要光着屁股去化冻的。
而最后,王祥的官场生涯还是很不错的。
曹丕那会儿,他是徐州别驾;曹髦那会儿,他被封为关内侯;司马昭杀曹髦,他哭了几声,晋升司空;司马炎登基,晋升太保,进封睢陵公,府中允许设置七官。
古往今来,活着还能得到如此高位的大臣,可能比皇帝的数量都要少。
而他官仕三朝,好像也没有什么太忠孝的表现。
所以说,时间是检验一个人本质的最有效途径。
一辆无制无徽的油碧小车,驶过宫门双凤阙。
素手掀开青帷,宣明珠望向巍峨肃沉的宫墙,恍觉岁月悠悠。
那年上巳时节,桃花开满京城,妙龄少女腰挂金错刀,鬓簪花,衣蟒袍,挥鞭打马过御道的光景,好像是很久很久之前的事了。
宣明珠上一次入宫,已是三个月前,为出席上元节的宫宴。
宫宴上皇帝与众位亲王大臣觥筹款洽,唯独没有敬她这位名义上的皇姑母一杯酒,臣僚看在眼里,无人敢置一词。
当今天子与昭乐长公主不和,早就不是什么秘密。
当年晋明帝弥留之际,四子荣亲王宣寿联合青州藩镇,妄图与宣明珠的胞兄宣烈--亦即当时的太子争夺皇位,却棋差一招被太子反制。
后来宣烈登基,昭乐长公主的行事出人意表,她不为新帝这个嫡亲兄长清算余孽,反而为那异母所生的四皇兄求情。
她几近不讲理地力保下宣焘的命,只褫除了荣亲王的封号,这些年一直幽禁于隆安寺中。
再之后,先帝登基两年便病逝,其长子宣长赐继位。当今天子对旧事心存芥蒂,不晋升长公主为大长公主,不称其为姑母。
长公主没有先去钟毓宫,来到了西内太极宫两仪殿的侧殿,这是皇帝下朝后燕居批折的所在。
丹犀下值守着银甲卫,但见一身大红宫装的长公主殿下,携四婢雍容行来,背脊明显发僵。不管天子是什么态度,他们可是两方都得罪不起,一时间传报也不是,阻拦也不敢。
宣明珠善解人意道:“本宫来向陛下请罪,尔等尽管去通报便是。陛下若无暇,本宫也不会赖在这里。”
内侍应诺而去,不一时趋身返回,皇帝请长公主入殿。
宣明珠泰然拾阶而上,凤髻上的八宝珠钗映着灼曜日光,流苏碎金。如红莲绽放般逶迤在龙墀的锦绣裙裾,为穆穆宫廷增添了是一辈的内侍增添了一笔浓重的亮色。
骑兵在魏蜀吴三国称霸中起了多大作用
魏国:1 老曹吃过骑兵苦头最多
当年反董同盟,老曹还是个愤青,别人都不敢与董卓交战,老曹以初生牛犊不怕死的姿态,独自追击,结果被徐荣狠狠教训了一顿,差点直接回老家。
濮阳之战时,老曹虽然手握30万青州军,但青州军在吕布并州突骑面前,如纸糊一般,不堪一击,又差点送老曹归西。最后是征伐关西军阀,虽然一再小心,做了万全准备,但仍然被马超一个突袭,打得鼻青脸肿,差点被射成刺猬。
挨过的打记忆最深,所以要论三国谁对骑兵最重视?当然是老曹。
袁绍死后,老曹执意远征柳城,为什么说老曹醉翁之意不在酒?袁尚袁熙早在建安十年春天,就逃去了乌丸,而建安十二年秋天老曹才调集大军动身。已经过了两年半,黄花菜都凉了,袁尚袁熙要有心思,足够给袁绍生十个八个孙子出来。
老曹此举就是为了征服乌丸,虽然打败了袁绍夺得河北,但如果乌丸不服从,就如吃鸡只剩鸡架一般无味。之所以要打着追杀袁家的旗号,只是因为部下太抵触,谁没事也不愿意碰乌丸骑兵。
白狼山之战也是险象环生,多亏有张辽,打败塌顿后,袁尚袁熙逃到了辽东,老曹反而不追了,心满意足班师,下令将一万多户乌丸人迁到内地,并征召骑士当兵。
《三国志乌丸传》:及幽州、并州柔所统乌丸万馀落,悉徙其族居中国,帅从其侯王大人种众与征伐,由是三郡乌丸为天下名骑。
这和征伐马超如出一辙,打完关西军阀,老曹也是第一时间,强迫西羌迁居长安和邺城,并征调他们从军。
没办法,吃过这帮骑兵的苦头太多,印象太深刻了。
2 曹魏骑兵主将是曹仁
曹仁在曹魏阵营中,是有特殊地位的,他是诸夏侯曹氏里唯一没有外派过郡守的。为什么?因为他会用骑兵,太能打了。
《三国志曹仁传》:少好弓马弋猎...仁常督骑...太祖器其勇略,不使之郡,以议郎督骑。
老曹对曹仁的使用,基本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最难最累的统统交给他,而曹仁指挥的部队,通常以骑兵为主,比如官渡之战时,曹仁率轻骑击败摸到许都骚扰的刘备,再比如赤壁之战后,曹仁亲率数十骑,从万军中救出了牛金。
其实仅从曹仁官职就能看出这点,骁骑将军,车骑将军,总跟骑字分不开关系。
我就一直不明白各种三国游戏,为什么夏侯惇夏侯渊数值比曹仁高那么多,他俩对比曹仁,只能说吃干饭,而且总把曹仁设定为步兵。
刘备:1 起家靠骑兵。
刘备救援徐州,陶谦为了保全家小,把徐州托给刘备,陶谦部下为什么不反对?原因也有二,一是刘备做人做事太牛逼,挑不出毛病;二是他手下有一只谁也不敢轻视的武装。
《三国志刘备传》:自有兵千馀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
我起先看到刘备带的这支兵时,也误以为是杂兵,后来才明白杂胡骑对陶谦等徐州人的震撼。
前文说过,三国早期最厉害的精兵,就是西北外族雇佣兵,因为只有从小生活在马背上的胡族,才能在没有马镫的情况下驾驭战马。
2 关羽是骑帅,赵云是骑将。
关羽精通弓马,单论个人技巧,三国不作第二人想,万军中刺颜良可谓是古战争个人战巅峰,要不关公被后世冠以武圣呢。
所以刘备前期用兵,也是要么不分兵,要么与关羽各领一军,关羽是蜀国头号骑督没有问题,那么赵云是干什么的?
现代对赵云的理解都有误,要不按演义把他当神仙,要不就把他当亲兵大队长。其实都不对,三国志写得很清楚,“为先主主骑...皆号刘将军部曲”。
什么意思呢,赵云是刘备私人骑兵队队长,属于部曲,而关羽则是东汉的官。虽然都指挥骑兵,但关羽指挥的是刘备属下“官兵”,赵云指挥“私兵”。
东吴:1 孙家非常重视骑兵
孙坚孙策都死在了马背上,孙坚宿将一堆北方人,比如程普韩当,孙策更是有单挑太史慈的骑兵对战壮举。
2 孙权的苦恼。
孙权也非常重视吸收骑兵人才,但也带来一个问题,缺马。为了搞到足够战马,他差点打算跨海远征辽东公孙度。
蜀吴两家的苦恼类似也有不同,蜀国相对缺人而不缺马。
蜀国使臣出使江东,孙权特意问他:“你们马多不多。”
使者回答:“马足够,人不够。”
诸葛亮这边正扒心扒肺地给刘禅讲大道理:“我们就这一千多号骑兵,都是先主花一辈子网罗来的人才,现在一个个七老八十,再过几年都死翘翘了,再不北伐,永远也没希望了。”
所以为什么赵云一把年纪还要出征,后来还有“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之叹。没办法啊,四川啥人才都有,就是不可能出骑兵人才。
你不能把蜀国缺骑兵人才怪到诸葛亮头上吧,他能怎么办?难道下令四川不许种地,一律改行放羊牧马?
事实上诸葛亮已经做到极致了,他苦心孤诣想出了用连弩对抗骑兵的办法,马隆征鲜卑时借鉴了不少经验,以三千弓弩手击败了数万鲜卑骑兵。
也正因为诸葛亮屡屡用步兵击败曹魏骑兵,给司马炎等人造成了一个错觉,骑兵没那么重要,因此西晋后来荒废骑兵建设,终于毁于五胡乱华。
始作俑者还要算上陆逊一票,这两位可谓是三国最杰出的步兵指挥官,吴蜀两国,在骑兵一道,都有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意思。
《水浒》中的好汉为什么那么喜欢结交异姓兄弟呢?
因为他们需要自我保护。有了兄弟就有了后援,法律躲开的时候,兄弟来为我出头,官府陷害的时候,兄弟会帮我撑腰。
《水浒》所写的人大多数都是社会的中下层人物,他们的命运被别人操纵,他们常常被别人鱼肉,所以他们要结义,从而使自己更有力量,在遭到迫害的时候能有人出手相救。
和鲍鹏山老师一起读《水浒》,课程笔记第110节。(连载中)
听鲁智深说他就是关西鲁达,而且以前还认识自己的父亲,林冲大喜,当即就结义智深为兄。
我们记得当初在渭州,鲁达遇见史进就携着他的手去喝酒,认了兄弟,现在林冲一见鲁智深,马上也就认做兄弟。
江湖上的好汉为什么那么喜欢结交异姓兄弟呢?
水浒一百零八人,人人都在江湖走,人人都爱结交江湖兄弟,最终一百零八人都兄弟相称。
鲁智深结交史进的时候,他是提辖,史进只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无业游民。现在林冲提出来与鲁智深结交兄弟的时候,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算是体制里面的高级军官,而鲁智深只是一个和尚,一个寺庙里面十来亩菜园的菜头。
显然他们在结交兄弟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对方的身份和地位,而是意气相投。
那么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他们那么热衷于结交异性的兄弟呢?
很简单,自保的需要。
中国的古代社会是一个人民的基本安全得不到保障的时代,官府可以迫害你,流氓可以欺压你,豪强恶霸可以鱼肉你。
我们现在常说我们是受法律保护的,但是我们看一看在《水浒》所写的那个时代,当林冲受迫害的时候,开封府的法律保护他了吗?金翠莲父女受镇关西欺压的时候,渭州的法律保护他们了吗?桃花庄刘太公刘小姐被强盗逼婚的时候,青州的法律保护他们了吗?瓦罐寺的老和尚被两个恶棍欺压的时候,青州的官府保护他们了吗?
在那个时代,法在哪里?官府在哪里?
为什么有那么多英雄眼中无法,只相信他们自己的拳头和手中的刀剑呢?
因为当人民受欺压的时候,官府不见踪影,法律不知何处,他们只好自己解决问题,用私力来维权。
反而是好人挺身反抗,抗暴除奸之后,官府随之而来要惩罚好人。
当镇关西作恶的时候,我们看不见法律,但当鲁达杀了他之后,我们看到官府来了,要缉捕鲁达。
当西门庆、潘金莲杀死武大郎的时候,我们看不见官府,但是武松杀了西门庆、潘金莲以后,官府来了,要流放。
这样的官府,坏人作恶的时候,它装聋作哑、不作为,甚至助纣为虐,所以坏人不怕。
当好人除恶的时候,它倒出现了,惩罚好人,所以好人担心。
可见大宋的官府很多时候就是恶人的保护伞。大宋的法律不但不能够有效的制止坏人,反而常常是制约了好人。
所以那个时代的人喜欢结交兄弟,因为他们需要自我保护。有了兄弟就有了后援,法律躲开的时候,兄弟来为我出头,官府陷害的时候,兄弟会帮我撑腰。
延伸一点说为什么在中国古代会有那么多的帮会组织呢?
帮会组织后来确确实实大多数都演变为危害社会欺压人民的黑恶势力,但是就其产生之初何尝不是出自一盘散沙的无助的人自我结义,以寻求互保的动机呢?
那你会问这样的人民基本权利无保障的状况,三国时代不也一样吗?《三国演义》里的那些英雄们是否也爱结交异姓兄弟呢?
答案是肯定的,最典型的就是你所熟悉的桃园三结义。
但是整体来看,《三国演义》中的兄弟之情显然不及《水浒》,异姓结交的情况也不如《水浒》这样普遍。
水浒一百零八人,兄弟相称,《三国演义》的三大政治集团,却是君臣相称,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
答案是《三国演义》和《水浒》里所写的人是不一样的。
《三国演义》所写的人都是社会的上层人物,他们操纵别人的命运,他们依仗体制提供的资源和支持,纵横天下,甚至鱼肉人民。
《水浒》所写的人大多数都是社会的中下层人物,他们的命运被别人操纵,他们常常被别人鱼肉,所以他们要结义,从而使自己更有力量,在遭到迫害的时候能有人出手相救。
最鲜明的例子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时,他们是身处下层。后来诸葛亮加入刘备集团,刘备与他情好日密,感觉得到孔明就如同鱼得到了水,这么好的关系,为什么没有结交兄弟呢?
他们不可能再是兄弟,而只能够是君臣,因为此时刘备的身份变了。
可见结交兄弟一般都是下层人民的习惯,这个习惯乃是由于他们缺乏安全感造成的,结交是为了自保,这是一个基本事实。
马上就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林冲本人的经历,当林冲在野猪林里被董超、薛霸绑在树上要加以杀害的时候,只听到树林背后雷鸣一声,一条铁禅杖飞将来,将薛霸的水火棍一格,飞出九霄云外。松树的后面跳出一个胖大的和尚来,林冲睁眼一看,正是他的兄弟--鲁智深。鲁智深拔出戒刀把绑林冲的绳子割断了,扶起林冲,开口的第一句就是:兄弟。
没有兄弟,林冲的小命就完了。
小说《炎夏王朝》
大燕兴平二十年。京师。
“我说,系统老大。别的系统都是送钱,送兵、送武将。你就送科技。很多现在我也用不上啊。”
“切,你首先得自立,有自己的地盘,经济自由才行。”机械声传入耳中。系统接着说道:“这两年靠养猪、养鸡鸭鱼、卖酒,你赚了不少吧。一年五十万贯。总共一百多万了。下一个任务就是,自立了。”
宿主叫萧琰。本是青州布的一个高二学生,因救一个落水儿童不幸光荣了。魂穿到这个史书上从未有过的朝代,燕朝。与他同名同姓,相貌相同的燕朝四皇子身上。
便宜老子叫萧天佑当今大燕皇帝。年号兴平。四个皇子,三个公主。
大皇子萧琅、二皇子萧珏、三皇子萧琳,是他皇兄。
萧琰练了一个时辰的字,又念了几篇《孟子》。
“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得几只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为何纷纷说魏齐?”
萧琰提笔留下几行字。
大燕以前的历史与他学的相同,自宋末,草原内斗,大燕高祖萧延宗起兵,攻灭草原帝国,建国号大燕,定都燕京。二十年后灭宋,一统江山,距今二百二十一年。
萧琰两年前身患重病,全愈后性情大变。喜打猎、饮酒,喜奇装异服,杀猪卖酒。皇帝不大喜欢。也不干涉。
反正就是我行我素。
眼看萧琰即将年满十八,大燕惯例。他将去外地就藩。也就是说,离家去他的藩地,非宣召不得入京。
萧琰望着南方。“宝岛。是我起飞的地方。”
暂时这么多,待续。
有个叫李质君的举人到青州办事,途中碰到六个商人,口音象河北人,细看他们的面颊都有铜钱大的疤痕,李举人觉得奇怪。
李质君问他们得的什么病,为什么都是同样地在面颊上留下了疤痕。于是6位客人就讲述了一段奇怪的经历:
那一年,他们6个人到云南行商。天色晚了,他们迷失了道路,走进深山中,只见四处悬崖峭壁、高
山峻岩,再也找不到出山的路径。
山谷中有一棵大树,树荫覆盖着5亩大的地方,枝条都有几尺长,向下垂着。6个人也不知到哪儿去才好,就卸下行李,系好马匹,靠在大树底下安歇。
夜深了,一会儿虎啸,一会儿豹暤,一会儿又是夜猫子鸣叫,6个人吓得只是抱着膝盖相对而坐,哪里还能入睡?
忽然,只见一个巨人走来,那巨人生得总有八丈高。6人吓得蜷伏在地上,连大气儿都不敢喘,巨人走到近前,用手抓起马就吃,顷刻之间,六匹马都进了肚子。
接着,巨人从大树上折下一根枝条,然后提住每个人的脑袋,象用柳条穿鱼一样,把枝条穿过6人的腮帮子。
不一会儿,就把6人穿成了一串。
巨人提着这一串人迈步就走,可是走了没有多远,枝条似乎受不住这么多人的重力,咔咔作响,象要扯断似的。巨人惟恐人们掉落下来,就把枝条两头一弯,合在一起,用块大石头压住,然后自己走了。
6个人觉得巨人走远了,就各自拔出佩刀,砍断枝条,忍着疼痛赶快逃走。走了不远,只见那个巨人
又领着一个巨人从远处走来。
6个人害怕极了,慌忙趴在灌木从中。
后来的巨人比前一个更高更大。他们走到树下,往来巡视,好象是在找着什么又找不到的样子。过了会儿,后来的巨人嘴里啁啁啾啾象巨鸟怒叫一样,看那意思,似乎是怒怪前头那个巨人骗了自己。说着,又起前头那个巨人的嘴巴来,前头那巨人弯着腰乖乖地挨着巴掌,连辩解一句也不敢。
等了一会儿,他们就都走了。
6个人这才怆惶钻出灌木从,在荒山中无目的地乱跑了好久,远远望见岭上有灯火,于是大家往着灯火处跑去。
跑到岭上,原来是一所石头砌成的小屋,里面坐着一个男子。6个人进了石屋,围成一圈叩拜起来,诉说起方才遭遇到的灾祸。
男子把他们拉起来,让他们坐下,然后道:“这畜性也真是令人可恨,可是我也制服不了他们。等我妹妹回来,可以和她商量一下。”
时间不长,一个年青女子肩扛两只死虎从门外进来,问起客人们从何处来此。6人又赶忙跪伏在地上说起了缘由。
女子道:“我早知道这两个畜牲成了祸害,可是没
想到这样凶顽!应该立刻铲除他们!”说罢,女子从石屋中取出一柄铜锤,有三、四百斤重,跨步出门,转眼就无影无踪了。
男子煮虎肉准备招待客人。虎肉还没熟,女子已经回来了,说道:“他们见了我就要逃。我追了几十里,击断了其中一个的手指才回来。”
女子把巨人的手指扔到地上,竟比一个人的腿还
祖大。大家惊呆了,探问兄妹俩的姓氏,兄妹俩都不肯回答。片刻,虎肉熟了,6个人腮帮子疼痛难忍,哪还能吃肉?
女子就掏出一些药末,挨个搽抹,6个人立刻就不觉得疼了。
第二天天明,女子把6个人送到大树下,他们的行李全还在那儿放着。大家各自扛起行李,又走了
十几里,经过昨晚女子与巨人搏斗的地方。
女子指点着,见一处石注还留着残血,足有一大盆。等6个人出山之后,女子这オ告辞回去。
众位看官,你说这事奇不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