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行记》之三
马哲峰
10月23日,早早就醒了。盥洗后,准备去吃早餐。出客房本打算左转下楼,细思量觉得不太对。回头看一眼,果然有“自助餐厅”的指示牌,七拐八拐才找到餐厅,算得上是曲径通幽。
汉拿山温泉国际酒店外观是那样的大气磅礴,却又有如此狭小的房间,这实在是太过违和了。相比而言,酒店的自助餐厅配得上他的样貌,餐食花色品类丰富,比起它299元的房价,可以说是非常好了。
出门在外,餐食向以简单为主,白粥、豆沙包、水煮蛋,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没有餐后水果。在京城寸土寸金的地界,当然不能事事挑剔。喝了一小碗粥,当我再想来一碗的时候,发现盛粥的电饭煲已经见底了,这才发现锅底儿很浅,品类齐全,但总量控制,不会浪费,还好旁边有小米南瓜粥,一样的适合北方人的肠胃。
我们的活动是在下午举行,难得来一趟,我觉定早点儿去会场转转。出酒店门,看到有辆出租车空着在等红绿灯,想也不想拉开门就坐了进去。开车的师傅扭头看看我,满口京腔的解释:“我这车有人叫过了,对不起了您内!”语气亲切、有礼,又清楚表达了拒载的理由。显见我是唐突了,下车回路边叫嘀嘀。看提示是到了,我仔细找了找,才发现他刚好停在路边一辆小货车的后面,整个被挡的严严实实。
周六的早上,感觉不怎么堵,导航显示不到五公里的距离,还是跑了二十多分钟,让人体会到京城人出行不易。
这次茶博会是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从车上下来,先打量了一下这个体量巨大的建筑物,然后再辨明方向,右转顺街边走了一段,按指示走C4口进会场。第一道关卡查行城码,第二道关卡查北京健康宝,第三道关卡查门票。感觉是过三关突重围,才进入了会场,想必来的对茶都是真爱吧!
不得不说北京疫情防控严格又科学的一面,虽然是有零星的病例,但仍然正常在运转,这种城市管理水平远不是省会城市所能比拟的,后者往往采用懒政的一刀切方式,相邻省会城市还没有一个病例,就已经要求十一月份的茶博会停办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疫情对二线以下城市的经济打击要比北京大的多。挤破头争抢所谓新一线城市的称号,一场疲情就会被打回原形,苦炼内功远比做面子活要重要的多。可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又能怎么样呢?
先在会场里转了一圈,单从规模上来看,现在的北京茶博会,只有多年前高峰期不到五分之一的规模。那个时候,广州芳村与北京马连道双雄并列,广州茶博会与北京茶博会双星闪耀。从十多年前开始,北京马连道不断落寞,北京茶博会的规模渐趋小型化。尤其是在当前疫情下,这届北京茶博会干到这个规模,我相信主办方已经尽了全力打造。
当下的茶届有个症结,不乏有人批评茶博会这种商业模式,但实是求是的讲,还没有出现更好的展示平台。尤其是茶行企小微企业林立,成长型企业寻求展示平台,必然要借助第三方的力量,目前茶博会的作用仍然不可替代。
本次茶博会上,普洱茶企仍然独当一面,大益、中茶、福海等大企业都有特装展位。也不乏在北京本土起家的茶企,诸如天月等企业。还有个人品牌形象化突出的如国义普洱等。有趣的是陈国义先生推出的一款茶,还做了专场发布会,名为“国义红印”。这几年陆续有中茶、下关都推出过复刻版“红印”,似乎成了一股风潮。至于能再现原版红印的地位,则有待时间的检验。更多是一些新近几年加推的普洱品牌,主要集中在易武、勐库(冰岛)产区。
白茶企业参会的品牌不多,其中有家万氏留香,在河南发展的很好,已经有四十多家经销商。还有一家名为白大师,号称“只卖三年以上的白茶”据称这几年也很火。
会展上最多的组团还有陈皮厂家,数量之多,为茶博会上十分罕见,朋友猜测可能是由当地政府在背后主推。
转了一圈后,我选择到一家米地贡茶的展位上喝茶。姐弟三人,形成了一个产业链,姐姐在北京马连道开店,大弟弟在昆明开店,小弟弟在墨江茶山上。普洱市的山头非常有意思,诸如米地之类,在普洱市当地火的不要不要的,价格都快贵上天去了,但出了普洱市,却极少为外界所知。让我感兴趣的是姐姐的品牌是敬昌号,这是个普洱茶史上非常有名气的老茶号,据说已经注册成品牌十多年了,现在同弟弟一起主做米地茶。
夜深了,放毒
老北京门框卤煮#卤煮##北京#
吃了卤煮,喝点生普
去去油腻
碎觉觉[马思纯的微笑]
#美食# #普洱茶# #晚安头条#
新人报道,我是一个少数民族,我是云南普洱人,现在在北京我老公上班,我带孩子,我出去外面都是背着宝宝的,路人看的一脸懵逼,我不尴尬,尴尬的是别人,人家还拿起手机拍我,我的粉丝都少的可怜,不知道什么时候破百。
普洱茶市场到底怎么了!
今天有位朋友在我店里,听他讲了一个云南茶的事,当时让我特别的惊讶,但是看了一则新闻后一点都不觉得稀奇。
他说他前几年跟一位北京的朋友,一起去云南旅游,被交了几万块钱的智商税。他说他那位朋友,在当地一家茶叶店里买了10饼普洱茶,480元一饼,对于北京的物价来讲,他当时觉得好便宜啊,在北京那地方没有双倍价钱肯定是买不到的。但是当他走出店门后,就后悔了,因为有个当地人在摆地摊,过去一看,他的饼茶跟店里的一样,重量也一样,只需要几块钱一饼,这个反差有点大啊!
普洱茶,北京贵圈走错了道。
北京是中国的中心,也是高端普洱茶的主要消费圈。由于资本的介入,以及只买贵的不买对的消费理念,北京普洱茶进入了一个害人害己的死胡同,追求了几个华而不实的指标。
一,有年份的老茶。
不是老茶就是好茶。
1,流氓也会变老。
2,存储技术不好,精品也会变成土鳖。
二,盲目追求古树
云南有古茶树的地方多了去了,正真品饮价值和保健价值好的地方有限。不是古树茶就是好茶。就像没有人用一百年的桉树来做家具一样,没价值。
三,追求嗅觉的香
普洱茶最有价值的香是呼出气体时候口腔、鼻腔和喉咙深部出来的香味。并且这种香的种类一般超过十种,次第绽放呈现。不是从外部嗅到的香味。外部嗅到的香味,顶尖绿茶非常优秀,何必追普洱茶?
四,追求陈香。
实际上陈香比较难以界定,很多人把腐朽有霉的味道当做陈香,一个茶没有霉味都不好意思说是好茶。
五,忽视对身体的健康作用,纯粹的追求口感。
口感好的茶对身体不一定好,明代之前茶叶是当做药来吃,不是单纯追求消遣娱乐,保健才是茶叶最大的价值。普洱茶的保健价值是最高的,前提条件是正确的工艺,正确的存储,正确的产区。
以上原因,造成北京贵圈普洱茶只是单纯的贵,失去了珍。
2005年马帮进京,5斤普洱茶拍出160万天价?
喜爱普洱茶的茶友应该对“瑞贡天朝”车顺号不陌生,作为易武古镇的金字招牌,在历经了200多年的荣辱兴衰之后,老高带大家再次走近这块宝匾。
作为在易武以传统手工石墨压制出名的车顺号,历史悠久,老高在同朱大哥的聊天当中,他与老高分享了很多车顺号的光辉故事。
早在清早期,朝廷就将几片特定茶山普洱茶正式定为“贡茶”,等到了清朝道光年间,易武车氏家族的世祖车顺来,创办了“车顺号茶庄”,后将自家全手工制作的普洱茶送到宫中,由道光帝品后大悦,即书“瑞贡天朝”四字赐誉易武车顺号茶庄,此后几十年车顺号普洱茶便一直是皇亲国戚不可缺少的御用饮品,并被当成国礼馈赠给各国使节,从此名扬海内外。
而今随着时间的流逝,车顺号已经传到了第五代传承人车智洁手中,承载百年老字号的荣誉之时,作为后辈传承人也尽可能为发扬普洱茶作出自己的贡献,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2005年马帮进京事件,当年由张国立老师作为形象代言人,43位马锅头,26名保障人员和120匹滇马组成的云南马帮驮着数百公斤普洱茶向北京出发(此次马帮进京茶叶是由车顺号代为加工,并且朱大哥的父亲朱树恒就是其中一位马锅头,他向朱大哥讲述了这段历史,所以朱大哥记忆尤为深刻),路途遥远,其间经历了各种磨难,历时将近6个月最终抵京的时候,马匹也只剩下112匹,这还是在现代社会交通便利的情况下,可想而知先辈进京上贡时有多么不容易!而后便发生了当时引起社会轰动的事件“5斤马帮普洱茶拍出160万天价”。经此事人们再次记住了马帮,记住了普洱茶,让脱离老百姓视线很久的普洱茶再度回归。普洱茶也在那时起重新变得大热,喝普洱茶的人多了起来,研究普洱茶文化的人也多了起来。市场也因此而变得繁荣。
车顺号的历史源远流长,老高从朱大哥的话语中就能深深感受到,车智洁先生以自己的祖先和家族为荣,把祖先传下来的这份家族荣耀当成了自己的责任。
对此老高深有感触,作为后辈做茶人,我们在继承先辈传下来的知识的同时,也要尽自己的力量继续将普洱茶文化发扬光大!加油!
对,你没听错,不是上海,不是北京,不是成都,深圳已经成为了国内真正的咖啡第一城,截止2022年,深圳咖啡企业总数已经名列全国前茅,成为名副其实咖啡第一城,排名第二的是广州市,第三的是普洱市,第四才是上海市。
而深圳市的咖啡馆主要集中在福田区,南山区,我最常见的咖啡馆就是星巴克,跟瑞幸,每隔几百米就有一个瑞幸是很常见的了,总而言之,在深圳确实到处都是咖啡馆。不过,话说回来,深圳人都很爱喝咖啡吗?#深圳头条#
众所周知,云南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可是许多人不知道云南也是咖啡的原产地,像我们熟知的某巴克,某幸等知名咖啡及国内许多咖啡商家的咖啡都来自于云南,不过,在云南数不清的咖啡种植基地,也有许多外地的老板,他们看上了云南小粒咖啡☕️的品质和前景,很多都在云南开咖啡体验馆并投资咖啡种植和生产加工。
我去过昆明附近某咖啡基地几次,每次去了,当地的王大哥都会带我去村里的咖啡馆喝咖啡,这家咖啡馆位于村后的半山坡上,环境优雅,视野开阔,在这里喝咖啡☕️,有一种把酒临风,人生豪迈的感觉,第一次老板热情相待,我喝了好几种当地的小粒咖啡,那种感觉太棒了。
第二次来咖啡基地,晚饭后王大哥及夫人习惯性地上山散步,回头经过半山腰的咖啡厅时,但见外面砌起了围墙,柴门紧闭,里面隐约露出灯光,上一次来时我们就是散步后回到这里,品一杯咖啡再走,不过这次,王大哥夫妇经过门口时看都没看一眼,径直向山下走了。
我很纳闷,于是就问王大哥怎么回事?因为我心里还留着上次在这里品咖啡的美好回忆。
听到我问起这家,王大哥声音低沉,他向我讲明了这其中的曲直。
原来这一家咖啡厅换老板了,新老板并不与村民们打交道,他首先将以前开放的外围砌上了高高的围墙,装上了大门,以前村民们晚饭后大多都会来山上散步,然后喝一杯,以前的老板总是笑脸相迎,还没等你点,一碟香喷喷的咖啡,瓜子,已经端到你面前,许多时候都是免费,但是村民们也心怀感激,不会老这样吃白食,只要家里来了客人,村民们都会热情推荐说这家好,给他介绍了许多客源,但是现在,新的老板一来,马上竖起了围墙,与村民划清了界限,也不与村里打交道,更不存在老远就笑脸相迎,请你免费喝咖啡了…
哦,原来是这样,听完王大哥说的话,我好像懂了,看着以前人气旺盛,视野开阔的咖啡厅,如今院门紧闭,里面幽幽暗暗的,我不禁想到:这又是那些人性自私的心理在做怪,在产小粒咖啡的云南深山,你再大再牛的老板,不依托当地群众能做起来吗?这样肯定把自己做S掉。
"是啊,把我们村民都当贼,怕人家沾了他家便宜,其实我们家家有咖啡☕️,谁还会蹭他的,虽然有时免费喝了几杯,但是我们给他介绍去了多少客人啊!"
"以前老板只来一个人,用的伙计都是村里的,帮村里还解决了许多就业问题,他们一来一大帮,一个人不用,连保安都自己带,自己搞自己的,做出一幅完全不与村里往来的架势!"
"哎,说起来其实也没啥,就是他这副架势,明显就是不欢迎我们,这样子让村里人很反感,好像人家都要求着与他往来一样"
“还是以前那个北京老板会做人,一来就和村里打成一片,所以村里上上下下都说他好,都帮他拉客,反正现在村里咖啡厅好几家,大家现在都不去他家喝了…"
哎,听完我叹口气,这个老板不会做人,这是要把自己做S的节奏啊,其实王大哥是个厚道人,不喜欢说人闲话,我知道他还有很多保留,但是从他话里我基本上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了。
我没见过这个老板,也许人家身价上亿,也许人家有更先进的管理理念,可如此做派只能让人鄙视,也许他了解的是咖啡☕️,但不是云南咖啡和云南人,脱离群众,自绝于大众,这样做人怎么能把生意做起来呢?我没想到相隔一年来昆明咖啡种植基地,就会发生这么大变化,物是人非呀,看着冰冷的大门,我好像已经预见了这家咖啡厅的前景。
"不管他了,阿毛,我们还是喜欢和你这样简单的人打交道,那种高高在上,根本瞧不起乡下人的我们也高攀不上,对你我们是太欢迎,太放心了,如果你愿意,以后我们这边所有对外的你都可以代表"。
听完好感动!我说可怜我不是人家那样的大老板,也帮你们卖不了几颗咖啡啊。
"没关系,卖多少都无所谓,我们就喜欢够意思的朋友,咱们认识是缘份,咖啡喝的也是缘份,只要人对路,那些都不重要的!"一个星期以后,和第一次离开时一样,王大哥又把我送到车站,大家依依惜别,从此天遥地远,不知何时再相见?
好了,上面记录的是我和云南小粒咖啡产地交住的一些往事,文末还是分享一下一款云南小粒咖啡的链接,无糖无脂无添加的原味咖啡,适合都市里那些喜欢清咖又怕长肉肉的朋友,99元100包,可以喝一年啦,喜欢的赶紧了,如果有合作的也可以联系我。#云南小粒咖啡# #咖啡#
云南小粒黑咖啡
说说我吧!我是云南普洱人,嫁过来河北邯郸的,现在我们一家三口在北京上班,公公婆婆在老家河北邯郸,我家公公婆婆也不待见,说我啊!我不就是看孩子的吗?我家公公婆婆说我,吃的穿的啥都是他儿子挣的钱买的,我家公公婆婆还有我老公说话,说到做不到,经常承诺我的事情,就是办不到啊!说的是大实话,就像我现在这样,在家带孩子没收入,老公每天回来脸不是脸,鼻子不是鼻子的,说我在家享福,什么都不做,做什么都不顺他的心。
迁徙生活
文山再见
下一站普洱
去年的今天在文山住下 整整一年 让我留恋的是这里的蓝天白云和风土人情 但最让我不舍的还是那宽大的室外泳池 要说它的缺点就是冬天的温度还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好 再就是风有那么一点点的大 也许我们的要求过高
在京城工作生活三十年 其实北京的气候不太好 冬天冷 还有雾霾 夏天热 春天又有沙尘 只有秋天是最舒服最美的季节 但它太短暂
还在国外工作的时候就琢磨着回国退休后到哪里生活 反正京城不想待 像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 适合年轻人打拼 毕竟机会多
最终选择云南 在曲靖居住四年 相比较 文山比曲靖好些 但还想找一个更好的地方 希望普洱可以 工作时无法选择 退休后就要找一个气候适宜 环境优美的地方生活 不枉余生……
#文山##普洱##迁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