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相依为命的东北老头子。。。。。。。
雪城红哥东北牡丹江尿毒症,红哥透析前的晚餐,饺子粥 馒头炒鸡蛋和血肠
20:18这种做法是不是只有东北才有?
早晨看到两位邻居正在路边的水泥矮墙上摆放东西,金黄一片整齐有序,走近了,才看清楚是在晾晒土豆片,这么处理的土豆片与排骨或豆角一起炖煮后吃起来很香很有嚼劲儿。
在牡丹江这边工作前我没见过这种土豆初加工方法,但小时候在河南老家那边经常能见到在麦地里晒地瓜干的,白花花一片很是壮观,地瓜干与小米、绿豆一起煮粥,在香甜之外更多了弹韧口感。
大家吃过土豆干做的美食吗?东北以外的其它地区是不是也有这种做法?

万里骑行第77天
今天从牡丹江市横道河镇到朱家镇107公里,下午4点就到了。
早上起床后,旅店的老板特别热情,是个阿姨,要我吃个免费早餐。我昨天没吃晚饭,今天又早起可不是粥和包子可以对付的,所以谢绝了。
老板又向我介绍横道河子,有东北虎基地,有影视城,是个古镇。重点是她家旅店是《完美伴侣》的取景地,今年2月在这开拍,主演有高圆圆、张鲁一、王耀庆,还给我看了高圆圆拍戏的视频,老板和明星的合影。我急着走,自行车已经走出50米了,老板喊我回去,原来只想着早点走,忘记了头盔、雨衣、蓝牙[捂脸][捂脸][捂脸]
昨晚摸黑在路上骑行的时候,我就想过会不会窜出一只东北虎来呢?精神一振,还真看到一只白色的像狗一样的动物从马路上晃一下不见了。人为什么这么害怕荒郊野外的黑夜,大概因为黑夜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人存在于很大不确定的环境太容易胡思乱想,胡思乱想会引起恐惧。

记得在《林海雪原》里有个地名叫夹皮沟子,在路上还真看到了夹皮沟子国家森林公园,还有威虎山城,参观东北虎的基地。看到这里山林树木,就想象冬天覆盖一层厚厚的雪会有多美呀。像《将夜》电视剧片头那片雪海。
上午10点半在海林市找个一个生意旺的馅饼店,淀粉类的吃了一堆,19元。吃早饭之前,我觉得今天到牡丹江市区找个好点的宾馆休息一下不走了,毕竟天气预告说会下雨。一堆高热量的吃完,我得世界观立马改变了,管它下不下雨,100公里还是要。炒股票有句话叫"一根大阳线改变价值观",骑行的也可以有一句叫“一顿饱饭改变世界观”。吃饱饭看到的青藏高原也只是一座座小土堆[笑][笑]征服它只要几顿饱饭。
下午在朱家镇住宿又碰到一个热情老板,告诉我要去那玩,晚上吃饭的店是他推荐的,羊杂汤还真是一绝,要是泡个馍也不逊色西安羊肉泡。还真是奇了怪了,2个菜硬是吃不完,没敢要主食。一顿饭如果油水多,很快就有饱了够了的感觉,如果一顿饭没有油水,那就吃再多只有饱的感觉,不会有心满意足而够了的感觉。羊汤如果带点肥肉是最容易产生够了的感觉的。

一大早上,丈母娘就给爱人发视频,哭哭啼啼地要回牡丹江,自己一天也不想在南方“伺候”儿媳妇了,丈母娘说自己一天天忙里忙外,可是到头来,儿媳妇不满意,儿子两头为难,自己也觉得憋气,坚决要回来。
一年前,丈母娘去了南方,帮助照顾妻弟一家三口,弟媳是南方人,丈母娘是黑龙江牡丹江人,相处一段时间后,南北方饮食差异逐渐显现。
丈母娘喜欢吃咸菜,蘸酱菜,东北大酱等,几乎每顿都会吃咸菜和生的蔬菜,用她的话说,不吃咸菜不下饭。
做菜也是如此,还是保留东北菜的喜欢,比如排骨,喜欢红烧,小笨鸡,也是加点榛蘑炖上。一次两次还可以,弟媳吃着新鲜。时间久了,弟媳就不愿意吃了,她喜欢把排骨和鸡用来煲汤,并且不油腻讲究清淡。
可是这么做,丈母娘却觉得没有滋味,久而久之因为做饭吃饭问题,分歧不断。妻弟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两头安慰。

爱人听了丈母娘的“牢骚”,只能从中间调和,她告诉母亲彼此适应,双方的饮食习惯比较难轻易改变,她建议母亲每次做两种菜,大家各自选择喜欢吃的,多一种选择。她还推荐一位广州的90后女孩芳芳的抖音账号,这个女孩受家庭滋补食材生意的影响,对煲汤有一定研究,她用短视频教大家煲靓汤、煮生滚粥,介绍广式经典美食,既让家庭的生意有了转机,也让许多朋友学会了广式美食的做法。#广东女生在线煲汤拯救自家店铺# 爱人让丈母娘多和视频学一学,多学会一些南方菜的做法。
的确如此,作为在牡丹江生活了几十年的人来说,改变自己的饮食不容易,那么只有适应,丈母娘如果学会当地的饮食做法,彼此适应,相信和儿媳妇相处融洽的。#牡丹江头条#
昨天在头条里看到了一个让人生气的事: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药店免费发放抗疫药品,在过程中一个人抢了一包药品就跑了,而其他排队的人不但无动于衷还要求药店继续发药。现在的人怎么这样的冷血自私。

通过这件事不禁想起了同样是黑龙江省另一个城市的事。几年前的一个冬天,一位开包子店的老板看到附近的环卫工人早早的就上班了,在风雪中清扫大街肯定会又冷又饿。于是他把这几个环卫工人请的店里来,给他们端上来热气腾腾的包子和粥,告诉这些环卫工人以后每天都免费提供包子和粥。几位工人十分感谢,有的吃完饭以后还帮小店干点活,店主也很高兴,为自己做的好事而感到骄傲。
过了几天一位环卫工人对店主说以后不打算在这里吃包子了,问能不能把包子钱给他,他去买别的东西吃。店主听了这话简直是哭笑不得,肯定不会答应他的。更可气的是两位中年女环卫工人已经辞职不干了,每天早上还来吃免费的包子,店主就对她俩说这是免费给环卫工人的,既然你俩都不干了就不能吃免费的了,要想吃就得花钱。没想到这两位出门转身就对着店主一顿骂,各种污言秽语简直不堪入耳。

气的店主第二天就不再免费送包子了。本想做件好事没想到却招来一顿骂,好心当做驴肝肺。
#牡丹江头条#今天牡丹江继续保持高温天气,明后天还是要升高气温,高达35℃—36℃,真的让牡丹江市民受不了了,特别是白天和夜间室内温度都在30度左右,一改往年夏日白天和昼夜的大温差,所以一时难以适应。这种高温闷热的气,对于家里未装空调,仅靠小电风扇真的是难熬的一个夏季。但是空调总开对于东北人来说,还是很不适应,特别是家里有老人的空调开到26℃他们还嫌冷,不让你开。不知道是心疼钱还是真的冷,搞得夹在中间也挺难受的,而孩子们还想要开低温,所以也是矛盾重重。
开空调也确实不是那么舒服,有空调病搞得头痛。26至28日三天还将持续高温,不过今天总算有了一丝凉风,特别是早晨起来虽然温度还是比较高,但是凉风流动就会差不少,不过还是有一周左右,要到8月1日之后温差就出来了,低温会在18至19摄氏度,高温也就在30度左右。那时就会逐步感觉舒服多了,不过最近一周还要给孩子们做好防暑准备,多喝点水,多喝点儿绿豆粥薏米粥,多准备点冷饮西瓜降降暑,防止孩子们中暑。另外副高压也不会呆多久了,西伯利亚寒流真的很快就会迎头而来,就会把副高压挤走的,那时我们又开始过上东北特有的三伏天。#生活日记# #今日头条#

一路向南,我的万里自驾之旅(5)好便宜的早餐
正常从黑龙江到三亚,从佳木斯到哈尔滨,再从哈尔滨到吉林、辽宁,国庆期间正是哈尔滨疫情严重的时候,我只好绕开哈尔滨,走鹤大高速路,这样路程就远了一些。
在牡丹江界,有个路牌叫九寨沟,不是四川的,是牡丹江附近的柴河小九寨,可能风景类似九寨沟,所以叫小九寨,但是路牌上居然写得九寨沟,不知道是不是侵权。
我还没有去过这个地方,有次我和嫂子去俄罗斯海参崴,回来到牡丹江,弟弟和弟媳带我们去小九寨,刚走了十多公里,弟媳看了一下手机,发现来了一个信息,她奶奶去世了,于是立刻返回了。
有去过这个地方的,说这个地方非常漂亮的,只可惜没有机会来这里,这次走不在北方停留了,到了南方再说。
昨天早上走的时候,温度才7度,排队做核酸的时候,冷得瑟瑟发抖,越走越热,到牡丹江附近我的皮鞋都穿不住了,车里要开空调了。

晚上住在东京城一个星期五宾馆,服务员看我们填信息写鹤岗,她说她也是鹤岗的,不过她是绥滨县的,啊,这么巧,我老家也是绥滨县的,居然在这个地方还能遇到老乡。
问她房间冷不,她说开空调啊,晚上开了一晚上空调,挺暖和的。
东京城有个非常小的客运站,我们在市区只见了一个红绿灯,说明这个地方非常小。
早上在一个早餐店吃早餐,吃包子免费送玉米面粥,老板娘说粥喝多少都行,但是不能浪费,我看见还有咸菜,问咸菜免费吗?老板娘说可不能再免费了,再免费都不赚钱了,我笑了,走过许多地方,吃过各种早餐,粥免费的还没有见过呢,一顿早餐两个人才花8元。
#牡丹江头条#室外温度35℃!今天依旧持续高温,周末呆在家里真的是很闷很热,外面几乎没有风,真的让人感到十分的压抑,室内如果没有空调也达到了32℃,真的是在屋里没法待了,就是吹电风扇的作用也不大,因为吹出来的风还是热的,这样的“桑拿天“到底还要持续多久呢?

虽然今天黑龙江天气预报有黄色预警,在嫩江流域有雷雨大风天气,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在25日夜至26日,自南向北有暴雨,降雨量可达到60至90毫米,局部地区可能达到110—139毫米。在嫩江流域的各地朋友要注意做好防暑防汛准备呀。
而在东部地区,特别是牡丹江地区还是处于高温干燥闷热的天气,已经近20多天没有下雨了,农田那真的有点儿干旱缺水的状态。真希望把两地的水和河南的水分担一下,匀给牡丹江地区一部分。这样既缓解了本地的温度和闷热的天气,也为其他的地方分担一下雨量,也为农民伯伯的庄稼解解渴。
真不知道“副高压”盘锯在黑龙江不走,到底还要在这里盘踞多久?只有等到八月初西伯利亚的寒流来了,才可能把他逼走。也实在是让东北人感受了一下火炉重庆和广州一样的闷热天气,从海南避暑回东北的朋友是不是也该后悔了?是不是今年的夏季还是应该在海南度过比在牡丹江度过要好多了呢?还要忍受一周的闷热天气才能有所改善。那朋友们只有做好防暑准备,多喝点儿绿豆粥、薏米粥,喝点鲤鱼汤解解暑降降温温吧!喝点冷饮、吃点西瓜来保护好自己免受酷暑的袭扰。#生活日记# #今日头条#

当下退烧药紧缺,一药店老板免费派发退烧药,却不料有人直接上前抢了一大把足够几家人救急的退烧药,扭身就跑,那些排队领药的人对此视而不见,反而催店老板快点发药。
药店老板寒心说:“我拿命给你们发啊!”
据现场视频显示:一群人正在排队领药的时候,有人直接冲到前面,抢了一大把药立刻离开。现场的其他人要么忙着拿手机录视频,要么继续低头排队,没有一个人能够站出来制止。
让药店工作人员感到心寒的是,当抢药人离开后,他们停了一会儿没有发药,现场排队的人立刻叫嚷起来,催着他们赶快发药。
有个店员当场就发飙了:“我拿命给你们啊!”
药店老板气愤地说:“本来就是免费送给大家,结果有人直接上来抢,现场没有一个人帮忙不说,最后没有领到药的人还骂骂咧咧,真是让人感到心寒啊……”

整体放开后,退烧药有多难买?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牡丹江的这位药店老板能够给大家免费派发退烧药,已经值得我们为他竖起大拇指点赞。
毕竟能够舍弃自己的一部分利益造福民众,这种行为值得宣扬。
有网友说:抢药的人已经构成抢劫罪,应该受到法律惩处。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抢药人的行为更像是寻衅滋事罪中的“强拿硬要”。
虽说抢的是药店“免费”派发的药,但在药店没有“派发”给他之前,药品的所有权依然在药店方面。
只是由于药品价值不会太高,并不属于“情节严重”的范围,可能只能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处以5~10天的拘留。
对于那些身处现场的人来讲,之所以会对“抢药”一事置之不理,一是觉得这件事情与我无关,二是觉得反正我都会有药,我又何必多此一举。
但如果他们知道“抢药人”的行为会导致他们利益受损的时候,他们就不会如此淡定了。

有些超市经常会在早上卖一些特价鸡蛋,比市场价格会低个5毛一块,但每人只能买一袋,这个活动吸引了大量的老头老太太。
有些老人为了能够多买几袋,经常会用一些购物篮代替自己排队。
当超市采取定量购买策略时,有些脾气爆的老人直接就将自己面前的购物篮踢飞,并且与随后赶来的人吵得不亦乐乎。旁边的人也会帮腔说一些想要就好好排队之类的话语。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清楚:你多买一袋,我就可能买不到。
——你的行为有可能损伤我的利益,我自然就不能答应。
如果药店老板采取定量派发,派完为止,可能这些旁观者的态度就会不一样了。
相信大家都知道大贪官和珅,他有一次奉圣旨赈济灾民,负责赈灾的官员给他反馈说派发的粥不够喝,民众意见很大。
和珅到了现场看了几眼,随手从地上抓了一把砂子洒到粥锅里,转身就走。

连续三天过后,前来喝粥的灾民数量锐减。没有发生任何意外事件,粥也够喝了。
那些官员直接惊呆了,不解地问和珅。
和珅直接说了一句:“你要是饿极了,你会嫌弃粥里面有沙子么?”
真正的灾民,只要能有果腹之物就行,哪里会嫌弃粥里的一两粒沙子。可如果是混吃混喝,想要占便宜的人呢?
留下来的,才是真正需要赈济的人。
就像牡丹江这家药店老板给大家免费赠药一样,排队的有急需退烧药的,也有想占便宜的。
如果确实需要,而且知道“抢药人“的行为有可能导致自己没有退烧药,他们会任由抢药人自由来去么?估计有人插队他们都不乐意。
至于那些想占便宜的人而言,反正有没有药和我关系不大,我看个乐呵不好么?
店家的行为值得称赞,但我个人觉得还是应该收费发放药品,而不应该免费。大家觉得呢?

#牡丹江头条##2022生机大会##药店免费发退烧药被抢 老板怒斥看客#
1997年7月的一天,医院手术室。一位医生喊着“张桂梅家属”,对迎上前来的张桂花说:“真是无法想象!她体内的肿瘤重达两公斤多,腹腔内的器官全部移位了,肠子都黏到后壁上了!”
时年40岁的张桂梅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因父母早逝,比她大20岁的姐姐张桂花和哥哥都很宠爱她。18岁那年,张桂梅远赴云南支边。后来与在大理任教的董老师相爱后,她考上了丽江教育学院中文系。毕业、结婚后,夫妇俩一起到云南大理喜洲镇一中任教。不幸的是,1995年,董老师罹患胃癌去世。
一年后,张桂梅不愿再触景伤情,决定调往偏远的中学。
到中学后,张桂梅看到很多穷孩子吃饭不打菜,把生米泡到热水瓶中“煮”稀饭……山里孩子这么苦都不放弃读书,张桂梅不再伤春悲秋,她将心思都放在了学生身上。见学生们因营养不良经常生病,她每个月轮流带他们去餐馆改善一次生活。为省出这笔钱,她规定自己每天饭钱不超过3元。

得知一个女学生的爸爸病故,家里穷得交不起书费,张桂梅二话不说就给她交了钱;见女孩衣着不合身,又给她找了两套衣服,并含泪拿出丈夫送给自己最后的礼物——一件新衬衣,亲自给女孩穿上……
那个冬天,她又将丈夫留下的唯一纪念物——他的毛线背心,送给了一位因缺少衣服而冻病住院的男学生,还替他付了580元住院费。
孤身一人在云南,张桂梅最爱和外甥华华联系。华华只小她5岁,是张桂花的儿子,姨甥俩感情很好。当年寒假,张桂花身体不适,想让张桂梅回东北看看。知道她的钱都花在学生身上,张桂花特地给她寄来路费。结果,张桂梅却打来道歉的电话:就在她准备买车票时,一位学生突然生病要住院,家里却没钱,她将路费全给了他。
张桂花难以置信:“你咋这么傻啊?我日盼夜盼……”她生气地挂了电话。

1997年4月的一天,张桂梅被查出子宫肿瘤,必须马上动手术!回到宿舍,张桂梅的眼泪止不住流淌。她摁下姐姐的电话号码,又连忙挂断:姐姐年纪大了,不能让她伤心,再说自己要动手术也没钱,更何况学生们马上就要参加中考……想到这些,张桂梅藏起诊断书,每天靠吃止痛药继续给孩子们上课。
不久后的一天,张桂梅晕倒在讲台上。这时中考临近,学校领导要她去看病,她硬说自己只是累了,休息一下就会好的。
中考后,张桂梅独自来到省城一家医院,在和医生确定好动手术的日期后,她才给姐姐打去了电话,年过六旬的张桂花吓得连夜动身……看到医生从妹妹体内取出硕大无比的肿瘤时,她心如刀剜。
张桂梅醒来后,姐姐老泪纵横地劝她:“桂梅,离开云南吧,跟我回家好好养病。”张桂梅却说:“姐,我不能走。”见姐姐又要生气,她说出了一件事。
在中考前几天,她又晕倒了。校领导急得向县里的上级汇报了她的病情。没想到,在随后召开的全县妇女代表大会上,全体代表都为她捐了款。有人把给孩子买衣服的钱捐给她,一位家在山区的代表将仅有的5元回程路费捐给她,自己走了6个小时才到家……“姐,华坪的父老乡亲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就在这儿扎根了,我不能白活着……”说完这些,两行热泪从张桂梅的眼角涌出,张桂花替她擦去眼泪,重重地点了点头。那一刻,姐妹俩心意相通……
未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