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怎么写好作文呢?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写文章应该讲究文采,如果语言不生动、不形象,文章就缺乏美感,读起来单调乏味。那么,怎样才能使语言生动起来,富有文采呢?同学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恰当运用修辞手法
如果在作文中恰当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夸张、设问等,就能使语言表达得更鲜明、更清晰,使语言具有光亮和色彩,把美感传达给读者。如:
★秋姑娘穿一身五彩袍,摇一手五彩铃,踏一辆五彩车,披一袭草绿纱,放一路欢声笑语。来了!秋姑娘先抛出彩铃,化出粉、绿、红、橙、黄,分别点缀了月季、柏树、枫树、水杉和银杏树。它们看着自己的彩装,满意地点点头……
2. 化用名言佳句
我国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留下了许多名言佳句。在作文中,如果将这些名言佳句进行改造、化用,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一位同学在《七星岩的山》中的精彩描写:
★雾散了,山峰又变回气势磅礴的模样:高耸入云,山势挺拔。看,那三座山多像佛像;看,那四座山,多像骆驼,真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别人说“不识庐山真面目”,我看是“不识七星岩真面目”呀!
这里化用了大家熟悉的诗句,非常有趣。
3. 恰当运用生活化的语言
在生活中,语言是丰富多彩的,有生动、简练、形象的特点。例如,有些歇后语、成语、谚语就非常生活化。如“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胡同里赶猪——直来直去”等,非常形象。我们要做有心人,留心注意和收集生动活泼的生活化的语言,这样,日积月累,便会聚沙成塔,在写作时,就能得心应手地运用了。下面的例子就充分运用了生活化的语言,使语句富有活力。
★俗话说:“阳春三月不做工,寒冬腊月喝北风。”农民们在田间做着春耕前的准备工作,生怕秋收的时候没有好收成。
这诗也写的好,其实文言文作文质量高,如果李白活在这个年代用白话文作诗效果就差很多?文言文简洁精壁,不过我还是觉得用白话文好,我们是今人,生活中甚至有以不通用的古文字作诗为荣,我很不赞成,就算要用文言文口气也得用生活中的常见字?如果李白没写这首诗,我跑到庐山去写这首诗肯定会无人问津,所以有古董也值钱的水份在里面?~~~~
小诗词的家课堂优质教育领域创作者李白为什么写《望庐山瀑布》,因为人家隐居这里啊,小学必背古诗
太实用了,一位教30多年的语文老师,一口气把《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句子全部都整理出来了,比如,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青春,如炽热火焰,如灿烂星河。它是弱冠之年的李白,登庐山时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自信潇洒;它是青年时期的杜甫,登泰山时抒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激情迸发。
还比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大漠孤烟,长空冷月,那是战士厮杀的战场,那也是诗人们灵感的源泉。
每一句都很优美,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就要从平时开始积累,在写作文时就再也不会词穷了。大家保存起来,或都打印一份,暑假让孩子多读读,多背背。
五年级开学都快两个月了,从来没看见孩子在家写过一篇作文。我觉得很奇怪就问他:
“你们现在不写作文了吗?”
孩子说:“写啊,我都在课堂上就把作文写完了。”
哇,真没想到儿子写作文的速度这么快,水平这么高,在课堂上都能把作文写完!
为了及时掌握他的学习情况,我一般一周会找一两个机会翻一下他书包里的作业本,看看完成的情况,结果我从来都没翻到过作文本。真是邪门了!
我就纳闷:“你们作文本都不发下来吗?”
儿子轻描淡写地说:“老师每次让我们写作文的时候才把作文本发下来,在课堂上写完就把作文本又收上去了。”
“为什么你们现在不允许在家写作文了?”
“老师说在家修改作文,家长指导得太多了。”
哦,原来是这样。这样也好,家长眼不见心不烦。
不知道你们家的孩子作文写得怎么样?我们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作文就写得非常一般。错别字就不说了,整篇作文里至少能找出十来个错别字,这还不包括“的地得”的使用错误。整句话不通顺的,句子里多字少字的,内容主次不分,无关内容太多的,重要内容描写不详细不具体,问题太多了,感觉都说不过来,但是唯一的优点是每次都能把字数凑够。
以前低年级的时候,他们语文老师对作文的要求还挺高的。他们写作文,首先是在草稿本上写,老师批改之后,再根据老师的批改意见进行修改。修改通过了可以誊抄在正式的作文本上,如果老师没有通过,就需要二次修改甚至三次修改。
那个时候孩子的写作水平很烂,修改作文很多情况下都是家长参与进来的。其实家长也很烦,你不帮着修改,他的作文就无法通过,还要再进行修改,又浪费时间,孩子还着急写不出来。如果凭孩子自己的能力能修改好,我想哪个家长都不愿意参与进来。
不知道是不是孩子们写作文写得都太好了,让老师觉得不太真实,所以就想出了这一招,五年级开始写作文全部在课堂上完成,不允许带回家去写。
我强烈支持老师这个建议,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逼孩子自己成长,在写作文上有所进步。家长也少了一件烦心事。
昨天我还特意问了儿子:“你觉得这学期作文难写吗?”
“不难写啊,我觉得挺好写的。”
好吧,我还是希望老师能够偶尔地把作文本发下来,让我看看孩子作文的“庐山真面目”。
跳出庐山回头望
再谈相声界八卦(二)
曲协倡议书与转发载体之间的猜想新发现:
曲协倡议书发表后,欢呼雀跃遥相呼应者有之,横眉冷对攻瑕指失者有之。光笔者就发表四篇小文给曲协助兴应景了。古人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古人还云,温故而知新。姜昆大师说,好的作品是听的时候要津津有味过后还要回味无穷。看来,发明了不少封建糟粕的古人和“扬弃”了不少“不好的东西”的现代人姜昆大师都有说对的时候。每每拜读倡议书既时习之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既知新回味,积攒下来公布与同观之人共享。
第一次见倡议书是从头条君那看见的,通读后觉得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是有的放矢。条友大肆宣染人民日报转发的,一看就知来头不小。初始我没多在意其他的,仅被“让人们在含着眼泪的笑声中得到教育和启迪”深深吸引,模拟半天不得要领。想看看人民日报咋解读的以便找个参照物竟然没有,转发他人倡议书竟然不配发编者按,这在人民日报史上是绝无仅有的。难不成人民日报是想用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文责自负”?但还有连带责任又咋说?转发了却对其对错模棱两可,太暧昧了,这不可是人民日报的风格呀?既然你不确定其对错那你又转发何干?是想暗示其实你是不认可甚至抵触倡议书内容但在某种状态下又不得不转发?留下了一个哥德巴赫。
倡议书发表一周左右后曲协又召开了行风建设会议。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曲协竟然在会议上把倡议书“让人们在含着眼泪的笑声中得到教育和启迪”这一项给划掉了不再提及,形成了会议否决倡议,后者否定前者。曲协这是要唱哪出呀!要知道倡议书不是小学生作文,可以来回修改,那必须是经过深思熟虑不留一点空隙余地才应该发表的。但这一改看似“精益求精”其实暴露了曲协倡议书是粗制滥造的,重点根本不是想倡议啥,也暴露了想突出的不是曲协倡议书而是倡议书转发的载体是哪个“大旗。其实还不如硬着头皮把这一条留下来,反正“虱子多了,不知痒。债多了不知愁”,这一改反而引来来更多口实。犹如“早睡晚起,省了电钱费了被里”。这还算不上事,事是又得说到人民日报了,论文字功夫人民日报自称第二国内没有任何一家媒体敢称呼第一。我不相信当初人民日报没有看出这个病句来,但现实却让我就得相信人民日报就没给其指出来而原文转发留待曲协自行纠错。常言道“好事做到底送人送到家”,三拜九叩都做了还差这一哆嗦吗?又一个哥德巴赫。
尽管倡议书最后是谁签发去人民日报转载能够猜出来是谁,但起草人是谁就不好猜了,从倡议书整体来讲应该是文笔不错的,颇有那个年代写大批判稿的神韵。但留下这个破绽应该是有意为之并且有十足把握让最后把关人看不出来,有道是“仆人眼里没伟人”,那个把关人几斤几两他看的清清楚楚。许是我谍战片看多了,窃以为其身份已经暴露,应该撤离了。
我在5月5日倡议书发表一周纪念日上写了一篇文章点评其存在的瑕疵和违反常理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可行性。有条友给我留言说:倡议书让你这样解读一定会招来曲协等更加大的后续跟进。看来他们需要的解读是即便有不可行性也要看在人民日报的面子上俯首贴耳了。还有的条友发文说郭德纲可以“欺负曲协没有制裁权而肆意妄为”,但这次不仅仅是曲协了,并且根据郭德纲最近活动总结出其“有三怕”。其实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大象有四种体型有时候也正常。见仁见智吧。
(未完待续)
2021年11月份,准备和爱人去云南大理住几天,机票和民宿都定好了,疫情严重了,只好退了所有的预定,感到非常的扫兴和遗憾,直到今天哪也没去了。
无意中在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看到了大理风光,一下子勾起了兴趣,连追了三集。说实话不太喜欢青春言情片,但剧中的美景实在令人难忘,对剧情也加深了了解。
这部剧主要讲述了酒店白领许红豆,由于意外原因辞职后,到大理旅住放松心情,在“有风小院”民宿,遇到了放弃优越工作回乡兴业的谢之遥,并结识了一些有不同经历来到这里的游客们的故事。
刘亦菲、李现等演员的演技不错,但吸引我的还是大理洱海美景和风土人情,就像张喻的《庐山恋》,张嘉译的《后海不是海》,剧情加美景,确实吸引人。
《去有风的地方》从第二集开始,就在大理拍摄,据说后边的取景地有洱海、大理挖色镇、大理古城、沙溪古镇、喜洲古镇、天龙八部影视城、风阳邑、云龙天灯海坪、弥渡秘祉等,听着就勾人腮帮子。
春节几天继续追剧,开春以后去大理看看,住住有风小院。
#去有风的地方征文#
佳作文美图靓,点赞转发欣赏[鼓掌][鼓掌][鼓掌][玫瑰][玫瑰][中国赞][中国赞][中国赞][赞][赞][赞][赞]
感恩7588四季更替,寒署转换,浑河也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