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吴江路美食街东面,
有一幢建筑,
原来是美食广场。
至从改建后一直没有完成。
美食街西端已改建完成。
以前这个未改建好的建筑,
有奶茶铺、烧烤、越南粉丝店及各种料理。
至从改建后,
到吴江路美食街,
发觉选择比以前少了,
烟火气少了。
但愿这里早日改建好,
成为名不虚传的美食街。
江南是什么啊?江南,是那错错落落的屋顶,是古镇一页页的往事,需要慢慢地品味,就像人的一生,总有沉沉浮浮,起起落落。
很多人对江南古镇都有这向往,或许是因为小时候课本里那位“撑着油纸伞,如丁香般的姑娘吧”,又或许是被诗词歌赋里它们的秀美所吸引。
每个人对江南的印象都不同,或是“小桥流水人家”,或是“黛瓦红墙依水小巷”,又或是“如丁香一般的姑娘”...而这些都能在江南的同里古镇中找到。
同里古镇位于苏州市吴中区,距苏州市区18公里,江南六大古镇之一,同里古镇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古镇内家家临水,户户通舟,是一个“小桥、流水、人家”诗情画意般的江南小镇,伴随着烟雨朦胧行走其中,让人感到一种舒适惬意和缥缈虚幻的梦境
同里同其它江南古镇一样都是因水成街,因水成路,水滋润着同里,水丰富着同里,水是同里的灵魂。
从苏州中心城区到同里镇,坐车只有半个小时的路程。这里的15条小河把古镇区分隔成七个小岛,而49座古桥又将其连成一体,环环相扣,惺惺相惜。远眺水乡,白墙墨顶,舟影波光,在薄雾的晕染下恰如一幅淡彩的宣纸画;走进古镇,廊棚苍老,弄堂幽深,似乎进入了久远的历史..
苏州同里古河道两岸古韵盎然,尽显江南水乡风情。那天清晨,伫立驳岸,等一帘烟雨。然,天色虽灰蒙蒙,雨却未至。小桥流水人家,仿佛被蒙上一层淡淡的薄纱。碧绿烟波,朦胧诗意,宛如一幅水墨丹青,柔美雅静,让人遐思无限。
烟雨同里,在古今文人墨客眼里是一幅意境深远的古画,是一首味道隽永的古诗词。
站在古桥上远眺:蜿蜒悠长的河道,粉墙黛瓦的民居,古韵盎然。古桥驳岸,高耸楼房,被笼罩在氤氲雾气中。驳岸边鲜艳夺目的月季花,给陈旧老宅缀上一抹亮色。
河道两岸临水而建的民居,那斑驳的墙面,印刻着岁月的沧桑。倚墙傲立的古树,似乎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江南水乡风情画卷映入秋嫣眼帘,这般景致令人涌起浓浓的怀旧情愫。
同里,隐匿于闹市区里的古桥、古街巷很多。幽深巷子、古朴石桥多得数不胜数。
清清的河水平静如镜,缓缓流淌着。向外伸出的枇杷树条上,金黄的果实挂满了枝头。老屋、斜树倒映在清清的湖面上,晕染成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彩画。
站在古桥上,出神地凝视着远方,浮想联翩。烟雨江南的灵秀美,美在朦胧秀水间,美在远山如淡墨,薄雾似轻纱,会把人带进如诗似画的意境里,让人沉醉……
同里, 是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光听名字,脑子里就已经浮想起粉黛青瓦,小桥流水人家的模样。它是那样的温婉和清新,让人看着照片,就能动了心。同里他一千多年如一日默默地守候着她浓厚的文化积淀,等待着真正懂她的游人们,毫无怨言。
最推荐:
同里古镇是烟雨江南之典范,至今保存着原始古朴的风貌,没有受到太多商业气息的侵蚀,古镇处于五湖环抱之中,镇内街巷旖旎,河道纵横交错,留下了建于各个年代的历史建筑和古桥,在同里最为出名的是“一园、两堂、三桥”(一园指退思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两堂指崇本堂和嘉荫堂,三桥指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在同里写满岁月痕迹的古老建筑和文化,无不透露出一种风雨沧桑和古韵风情。
游览同里古镇,最喜欢阴雨之日,此时的古镇细雨绵绵,道路泥泞,撑一把油纸伞,踏着斑驳光滑的青石板,走在狭窄悠长的朦朦雨巷之中,用心感受那烟雨江南水乡的婉约秀美,让心灵在此迷醉驻足……
同里特色:
1⃣️水乡小桥多
水是同里的灵魂,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形成“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柳桥通水市,河港入湖田”的独特景观,是江南典型的水乡古镇。清晨,雾霭朦胧一条条乌蓬小船缓缓划来;夜晚,大红灯笼一串串倒映河中影影绰绰。
2⃣️明清建筑多
镇内有明清两代园宅38处,主要景点可概括为“一园二堂三桥”。其中最有名的是退思园,这是同里古镇最大的一座建筑,建于清朝。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厅堂房轩一应俱全,以池为中心,建筑如浮水上。退思园已同苏州园林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3⃣️名人志士多
自宋代至清末年间,同里先后出状元1名,进士42名,文武举人93人。同里镇的著名人物从南宋诗人叶茵、明代画家王宠、清朝书画家陆廉夫,到近代著名教育家金松芩、文字家范烟桥、著名经济学家金国宝等等。可谓是人杰地灵。
同里美食:
同里的美食文化也具有典型的江南特色,最有名的是状元蹄,以及湖鲜名菜——糕里虾仁、三丝春卷、香油鳝糊。
小吃有袜底酥、百果蜜糕、茨宝糕、青团子、闵饼、猪油年糕、鸡米头、大肉馒头、酒酿饼、麦芽塌饼等。
同里坐标:苏州吴江区同里古镇中川南路1号
联票价格:100元左右
开放时间:日游07:30-17:30 ,夜游18:30-21:30#夏日大作战# #打卡挑战局# #翻开我的生活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