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灌南隔离餐,一天150,晚上还有豆腐卷.韭菜盒子.馒头包子配小米粥,多好一日三餐有人准备好,我家老头子还说想家,我带孩子更累[擦汗]
#我爱面食# 根在山东半岛、长在连云港南大门灌南,吃面食是我的最爱,一天吃三顿面食,也是吃不厌的!
其实,吃面食很有学问。首先就是原料问题,我们这样的家庭,一般不去做面包,应该买馒头粉,回家是做馒头、包子和面条的。
告诉朋友一个小秘密,家中买面粉,不要买小麦收获后不久的面粉。
这时新收下来小麦,加工出来的面粉,在家里和面容易回稀。做出来的包子和馒头,吃在嘴里很黏,容易粘牙也就不好吃了!
另外,到了夏天以后,就是住在楼上,买来的袋装面粉,也要注意防潮。如果面粉里结了疙瘩,还会长小虫子,做出来的面食,就不太好吃了!

所以呀,对一个喜欢吃面食的人来,有关面粉的知识,还是要懂得一些的!
朋友,你说对吗?谢谢!
#一起向未来,共享好生活# #我的家乡在连云港# @今日头条 @头条本地通 @头条创作者变现小助手
苏北曾经的农村生活,街头有身份的“朝牌饼”
作为正宗苏北农村人,虽然在苏南生活有二十多载,现一年难得回老家几趟。但乡音未改,等年纪大了,还得落叶归根。本人算是80后,虽然没有经历过饥饿的岁月,但小时候农村每家的生活都是非常简单清贫的,只能算是吃饱,过年过节、来个亲戚才能吃点鱼肉类腥味,吃肉的频率至少1周左右。一日三餐十分简单:早上稀米粥/小面浆/棒絮粥+饼+萝卜干;中午米干饭+炒个菜园素菜+偶尔烧个豆腐;晚上稀米粥/小面浆/棒絮粥+饼+中午剩菜+萝卜干,或者下点挂面、包个饺子等。记得90年前苏北老家半熟牛肉5元左右每斤,猪肉低于1-2元每斤;到2000年前肉价应该在3-5翻左右浮动。后来去苏南后,正常只有春节回去。

想想以前老家吃的不好,但面食的花样种类不少,除了面条,仅饼类就很多种类:小卷子(起面贴锅边有饼盖子)、蒸饼(起面垫柴叶上蒸熟)、小涨饼、锅踏饼、馒头、棒面饼、糖饼、菜饼、韭菜干饭饼、大饺夹、豆腐卷、小包子、大饼、油炸小面果子等等,包子/馒头/米糕等多是过年每家都会包,糖饼八月半必会包。饺子不一定什么时候包,但清明节、七月半、过冬等正常会包。还有6月6吃炒面(炒熟白面粉,放点糖,开水拌一下)至于朝牌饼、油条、肉包、馓子、蒸饺等算是稀罕物,多是镇上才能买到。关键得花钱买,对当时多数人家还是没有条件经常吃的。记得95年左右 朝牌饼0.5-1元一块,油条1块钱3-5根,肉包1块钱4-5个,小摊上稀饭还是免费的。当然现在价格是贵了许多。油条好买,肉包(本人不吃肉)。但朝牌饼是稀罕物,与大饼、梅干菜饼、钢盔等味道迥然不同。每次回家都会买个20元左左右的,特别是刚出炉葱花咸味的,那种麦香、葱香、有韧劲,可算得上是绿色原味。

朝牌饼是灌云、灌南、沭阳等一带人的饼类食品,属于炊饼一类。分甜、咸两种口味。朝牌饼的形状酷似封建王朝文武大臣上朝时手里捧着的笏,故又称朝牌。据说,是为了纪念明初大忠臣方孝孺的。经过数百年发展,朝牌饼在灌沭淮一带已经深入人心,烤制朝牌方法和口味也在不断优化。大块的长过一尺;小块的七寸左右;外酥里绵,香味扑鼻。淡味朝牌有两种:一种是涂糖浆、撒芝麻的,烤成后,色呈桔黄,有黄桥烧饼的风味;一种是白薄朝牌,薄如锅巴,色如锦帛,毫无糊斑,酥脆可口,保留了面粉自身的香甜味。咸朝牌也有多种,除了和人葱花油盐等作料,还有夹入豆腐渣或虾皮屑等做成"千层饼"式的,更易引发人的食欲。制作朝牌,用的是活面,发面和烤制的技法均有讲究,发面成色、调碱成色、块头剁切均匀才能下炉。甚至贴朝牌人站立的姿势、两手的动作均有规定。外行的人观看师傅贴朝牌,只注意他一手抓起面块,一手把面块拉一下,往朝牌炉内炭火旁一贴,殊不知这套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有严格的规定。朝牌炉,内装炭火,四壁滚烫,上边只留小小的圆口,技术精巧的师傅,往炉内贴朝牌,不兴绕着炉子转,做到站位固定,并且遵照"仰掌前推、勾手后贴、从左向右、左右开弓"的口诀,一般在两分钟左右贴满一周。这些规定,都是从长期实践中煅炼出来的。因为只有严格遵照这些规定动作,久练久熟,才能灵巧快捷地做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老家的豆丹、凉粉、豆腐卷、狗肉冻、山楂酒等等都是地方特色。平时经常吃的时候可能没有特别的感觉,但时间长没有吃到还是有追忆的。算是一种乡情怀恋,久了就成了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