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的年味来了!淮北云集举办了年货采购一条街,有老味司缸贴子 汉服 泥人等等,虽然还没有到放假的时间,可是来逛街的人也很多。
#淮北头条# 淮北首个3D裸眼大屏月底亮相!近日,有市民晒出视频,淮北又多了个网红景点,南翔云集全市首个3D裸眼大屏第一个视频源正在调试中,先目为快!该市民附言,这要是看恐怖片不得吓毁。随后有网友留言,云集应该不错,位置挺好,商业街的形成,开发商占主导地位,希望云集可以成为淮北的不夜城![捂脸]#我眼中的淮北#
国购永辉超市关了,淮北商业为何难以存活?
国购在安徽曾经也是辉煌一时,后来逐渐走入了没落之路,淮北国购广场如今没有一点生机,一地鸡毛,永辉超市也关了。
放眼淮北,最早是中泰广场的沃尔玛走了,真棒来了,国购开了,万达来了,接着是吾悦……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还有南翔云集,运河古镇,在这里做生意真的很好做?
姜你军卷土重来,你知道原因是什么?
最近,笔者路过大姜产区昌邑,发现姜价暴涨,姜你军卷土重来。在批发市场,大姜批发八块五,零售十块。
姜你军为什么卷土重来?基本上三方面原因。
第一,今年秋天连下几场暴雨,地里的大姜,可以说八成绝产,多数姜农赔了个底掉。要知道,一亩大姜成本要一万五千元左右,一家种上三十亩,忙活一年不但分文不得,还要赔上四十多万,这心情,凉哇哇。
第二,地里的姜收成不好,一般还不至于产生大的价格波澜,因为多数姜农有储存姜缓冲价格波动的习惯,地里歉收,可以把姜井的存货拿出来卖。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今年雨水连绵不断,地下水位也暴涨,姜井里变成了水帘洞,辛苦储存的老姜,也都泡了汤,所以今年新姜歉收,老姜烂掉,多数姜农无姜可卖。
第三,三年的疫情,铁路公路运输不畅,姜农的大姜愣是运不出去,所以姜价一直低迷。最近疫情防控突然降温,梗阻的交通瞬间通畅,各地商贩云集产地,高价求姜。
所以,几种因素所致,姜价连连暴涨,多年不遇的高价,今年又出现了。不过,无论价格多高,多数姜农手里并没有多少姜可以出手,姜价高了,姜种也水涨船高,所以多数姜农实在是高兴不起来。
但愿新冠的阴云尽快散去,让大家过上一个舒心快乐的大年。
#潍坊头条# #潍坊爆料# #潍坊身边事#
龙亢镇隶属于 安徽省 蚌埠市 怀远县,该镇是个千年古镇,“ 角宿”之后的四颗星是“ 亢宿”,亢是龙的咽喉,因此以“龙亢”命名该镇表明了龙亢镇的在军事、 经济、交通的重要性。龙亢镇地处怀远县西部,东距 蚌埠市区60公里,西与 蒙城县接壤,南靠307省道和南(京)洛(阳)高速公路,北临 北淝河, 涡河穿镇而过,龙亢涡河大桥连接南北两岸。镇域面积104.4平方千米(2017年)。
该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界(首)阜(阳)蚌(埠)高速公路在镇旁设有出入口,307省道、淝南公路穿境而过;北临 北淝河,淮河支流 涡河自西向东流经镇区,水陆运输条件较好。建设中的两淮公路及规划中的两淮铁路将使该镇交通优势进一步显现。
龙亢镇建镇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西汉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汉武帝于此设 龙亢县,东汉至宋1200余年里,均为县治所在。涡北老镇区历史遗存众多,主要有: “桓傅故里”、桓公墓、九庙十三阁、新四军四师淮上纪念馆等历史遗迹。也是十大青年之一邵泽泽的故乡。龙亢镇自古为几县通衢,是怀远县区域经济副中心,皖北较大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集散地,是15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经济、文化、科技和信息中心,且是该地区少有的“天天逢”集镇,八方辐辏,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交易场面热闹红火。市场上土特产品种类繁多,当地的 扒猪脸、疙瘩鸡、改刀鱼、 醋溜白菜、 辣汤、 烧饼等地方名吃,声名远扬。因农业发达,粮食物产丰富,由高粱等多种粮食制作的“五粮醋”,也是当地的传统特产,是“改刀鱼、醋溜白菜、辣汤”等菜肴的点睛之料。身置其间,能感受到浓浓的皖北农村集镇特有的商业和文化氛围。
另外,龙亢镇有一则传说,从前,有一对情侣,男的名悦,女的名怡,是他们开拓了龙亢镇,龙亢三千年的历史,从他们来到的那一天起,一千年出现一对男名悦、女名怡的情侣,那是一则神话,传说悦跟怡就是他们的转世一千年一次,所以悦跟怡的名字在龙亢都很少见,表达了淳朴可爱的龙亢人期望这个爱情神话继续传承下去的愿望!
该镇民风淳朴、民间艺术源远流长。该镇花鼓灯、民间小调、淮北大鼓、琴书等民间文艺种类繁多,大多数村庄都有自己的花鼓灯班子或者哨呐队,文艺演出频繁。尤其是每年农历三月三古庙会,吸引了方圆近百公里的群众,高峰期超过10万人,成为每年的商贸和民俗文化盛典。
良好的文化教育,丰富的文体活动,造就了较高的民众素养和淳朴的民风,使龙亢镇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旅游产业开发的广阔前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将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是该镇坚持的目标。
按照大龙亢镇的整体规划设计, 涡河南部发展工业园区经济,北部发展种植业、养植业,是为发展该镇工业和招商引资开辟的经济试验小区。有轧花、水泥预制、板材加工、建材、制种、塑钢门窗等8家企业在小区投资建厂
龙亢镇是一个千年古镇,希望当地镇政府大力积极的去宣扬龙亢,稳步提升龙亢的影响力。打造皖北古镇项目,可以开发旅游资源 。
龙亢镇的 城隍庙,坐落在后街的正中(曾为公社、区招待所),坐北向南,前后三进。第一进九间宽,大门紧接 戏楼,进大门过戏楼是一个宽敞的大院子,可容纳几千人,过第二进穿堂到第二个院子,当中摆一个高有丈余,底径二尺多的铁香炉。最后是大殿,高高的神灵台上,黄绫子帐幔中端坐着红袍金面长髯飘胸的城隍老爷。城隍是木雕的神像,平时坐着,如果按动膝关节的机关,这位尊神就会唿的一声站得笔直。神灵台前的条机上放着香炉、烛台、签筒、磐,摆着供品。条机下放置几个蒲团,供善男信女跪拜使用。殿内庄严肃穆,再加上一块“威灵显赫”金光闪闪的巨匾,令人肃然起敬。
庙会名称不一,如迎神赛会、玩会、出会、逢会等等,来看会的人说是“赶会”。什么是会呢,即是高跷,早船等文娱节目。
庙会的组织者叫会首,大多是镇上热心公益喜爱热闹,而又能说会道的知名人物。会期之前一正、二月间,他们就要忙个不停,比如请艺人、选徒弟、制道具、看排练,筹钱款等。钱款靠乐捐,会前的五、六天,各会首要制作标明会名的门头子,这种门头子长约一-一尺、宽有四寸,下端粘上尺把长半寸宽的纸条,均用色纸制成。每副两张,一张上写会名,另一张写“盛会”两字,如“高跷”,“盛会”。会首和帮手捧着香烛、 黄表,带着门头子,先到城隍庙上香礼拜,并把门头子贴在大殿的门横上,然后到街上的商店、行、铺挨门逐户贴门头子,请予捐助。
“龙亢十景色” 1、桓傅故里登龙门 2、朱沟银杏 白果累
3、淮上明珠纪念馆 4、四师钮湾竹青翠
5、长虹卧波龙亢桥 6、桓公墓地双崮堆
7、闸口风光最旖旎 8、二龙戏珠衔涡水
9、乾隆御赐花园井 10、小龙探母 水晶宫
在合肥楼市买房,我们坚持,房住不炒!合肥长丰北城办,它的购买力,主要是,一方面淮南那边的人口资源,还有阜阳,亳州,淮北等皖北市域人口的涌入!北城一直向北,非常正确的决策!皖北的人口资源是无限的,富裕起来的一些人也是很多的,来合肥北城置业,必然是首选!因此合肥北城办,大牌开发商云集,更是不缺买房资源,未来前景看好,基本上是肯定的局面。
背靠大树好乘凉
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鸦片战争结束刚刚两年,绝大部分中国人还没有感觉生活有什么变化,皇帝照旧坐龙廷,老百姓照旧纳赋税,读书人照旧十年寒窗以求功名。
这年阴历二月,全国举子云集北京城,一看这阵式,人们就知道三年一度的春闱就要开始了。三场考试下来,有人欢喜有人愁,经过漫长等待,阅卷工作结束,张榜公布名次,被录取的欣喜若狂,落榜的沮丧不已。被录取的还不能太高兴,皇帝还要面试,面试过关,才可以获得进士头衔。进士,顾名思义,是进入“士“这个阶层,成为国家的管理人员。
江苏武进人盛康幸运地考中进士,这年他正值而立之年。
盛康之父盛隆是举人出身,当过浙江海宁知州,此时退休在家,闻听儿子考中进士,老爷子喜得合不拢嘴。更让老爷子高兴的是,秋寒时节,盛隆之妻生下一子。三十岁的盛康双喜临门——春天考中进士,秋天生了儿子。
这个孩子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盛宣怀(公元1844年11月4日一公元1916年4月27日),他是盛康六子中的长子。
盛康考中进士以后,先任县令,后任知府,太平天国运动开始以后,他被派往帮办江南大营粮台,后入湖北主持财经工作,以布政使衔掌湖北盐法武昌道,负责为清军筹措军费。老爷子盛隆死后,他回家服丧,丁忧期满,出任浙江按察使——按察使又称皋台,正三品,掌管一省司法、检察,地位仅次于巡抚、布政使,为一省之第三号人物。最后,他以按察使身份退休。盛康官至今天的副省长,长期掌管地方财政,荷包里落了不少银子,退休后他没有回故乡武进,而是来到官员养老的天堂——苏州,买下刘氏寒碧庄,改名为留园,购置奇花异石,增建亭台楼榭,在这里颐养天年,活到八十八岁。
盛宣怀遗传了父祖两代的高智商,读书“颖悟洞彻,好深湛之思“,但他在科举考场上却一直不顺利,二十二岁考中秀才,以后考举人怎么也考不中。经过多次失败以后,他终于认识到一个事实——他不是应试型人才。
清朝中期以前,一个读书人不是应试型人才就没有出路了。清朝入关以后,对读书人一面以文字狱威逼,一面以科举利诱,两面夹击,把读书人逼进四书五经的死胡同。清朝后期,随着内忧外患加剧,清政府不得不启用一批实干型人才,科举不再是唯一的上升途径。
盛宣怀科举考试不行,处理实际问题却是把好手。盛宣怀十七岁时,家乡常州被太平军攻陷,他随祖父母避居苏北盐城亲戚家,后来被父亲辗转接到湖北。当时盛康正由粮道改为武昌盐法道,湖北地处淮北、四川两大产盐地中间,两省盐商激烈争夺湖北市场,盛康感觉问题很棘手。盛宣怀草拟了一个淮盐、川盐在湖北统一销售的建议,盛康看了以后很满意,报上级批准后实施,很好地解决了淮盐、川盐的矛盾。
盛康长期在湖北为官,湖湘是清朝后期经世派官员的大本营,陶澍、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或者籍贯是湖湘,或者是在湖湘为官,盛康本人也是经世派官员,主张务实,他嘱咐盛宣怀做实用学问。
盛宣怀在父亲影响下,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十分精力只用了两三分在经书上,跟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私塾学堂优秀生一起在考场上竞争,他当然是不敌他们。
考了几次没考中,盛宣怀就到父亲的老友——湖广总督李鸿章府中当了幕僚。
李鸿章出身于安徽合肥的官宦之家,其父李文安与曾国藩同年考中进士。道光二十四年,二十一岁的李鸿章与盛宣怀之父盛康一起参加考试,盛康考中,李鸿章落榜。三年后李鸿章再次参加科举考试,终于考中进士。
李鸿章与盛康年龄相近,思想观念相近,遂成好友。
盛宣怀有能力,又是老友之子,李鸿章对他极尽提携之意,盛宣怀工作起来非常卖力,“盛夏炎暑,日驰骋数十百里”而不畏劳苦,“磨盾草檄,顷刻千言,同官皆联手推服”。天津教案发生,清政府急调李鸿章去天津处理教案,盛宣怀随行到天津,不久受命会办陕甘后路粮台、淮军后路营务处——由李鸿章的机要秘书转为后勤部长——清代跟现在一样,担任这两种职务的大都是亲信。
盛宣怀从军一年多,在李鸿章保奏下,被破格提拔为知府,受道员衔,获赏赐花翎二品顶戴的荣誉。背靠大树好乘凉,这句谚语在盛宣怀身上得到验证。
精勤乡学 百年兴衰
辛卯年正月的一天,江苏省教育厅杨副厅长一行来到连云港市区东南方向二十来公里处偏僻的中正街道,视察参观了一所苏北地区唯一幸存下来的清·光绪己亥年间,由当时官宦,垣商合办的学堂——精勤书院,对该校利用校史进行的百年兴衰传统教育,十分赞赏和肯定。今天这里慕名而来的人们越来越多,都想探寻那逝去的古韵和人文遗存。
“江山犹是昔人非(宋·苏轼)”距今百多年的精勤小学沧桑巨变,给中正人烙下了深深的记憶。古精勤书院即今天的精勤小学,是在距离新街道中间北约数十米外的僻静、幽深的老街陋巷里。窄窄的街道,只能并行三五人,人们行走在老街里,脚底下是铺满了块块约一米长的青石板,每块被行人常年累月踩踏得印痕显现,凹凸不平,但光滑如洗。现在见到老街两侧,屋宇连栋,少有新楼矗立。百多年前的那些垣商大户留下的旧屋和残垣断壁,破房围墙,还可见青苔密佈,野藤緾绕。一位八十多岁的乔大爷现时住的一排十多间的门面房,就是大垣商汪家150年前留下的旧宅。在这商人巨贾们聚居的房舍旁,就是当年供奉星官的“文昌宫”和骆家祠堂,被用作办起当时唯一的学堂。今天进入小学校门内,左侧西边院内,几经修缮的原“文昌宫”“精勤书院”,房屋内部还是原貌,砖木结构,四梁八柱,十分壮观。现在以崭新的面貌辟为学校会议室,迎来了一批一批的客人。一块由清·书法家王晓农书写的石刻吸引了来访者,碑刻上首“光绪己亥年仲秋月,中间隶书(精勤书院)四个大字,下端署有:庐陵淮北正使彭家骐,中正盐场大使建平陈汝芬,海州正堂钱塘鲍毓东,下方中落款:公立。”时任海州知州的鲍毓东热心教育事业,深谙“人力不滋培,栋梁安得具”(清·计元坊)的道理,他联系、支持盐业上的仕宦彭家骐、陈汝芬等,决定利用、借用文昌宫的空房和附近的骆家祠堂开办学堂。院名取自唐·韩愈的《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精·勤”二字。据史书记载,早在清·雍正年间,板浦中正一带向东还是一片浅海,无际滩涂。清·雍正年间的河运总督杨钖绂在《板浦》诗中描写:“板浦沿东海,鱼盐夙号绕。人家都面水,井灶自通潮。”乾隆元年,原两淮盐运使淮安分司迁到板浦后,又新设立了中正盐场,从而吸引成千上万人来这里落籍,中正场当时有灶籍3122户,男女13829人。新开办盐场住地的中正很快吸引了众多商人,商贾云集,生意兴隆,一派繁荣。据说盐场的垣商大都是徽州人,他们生生世世都是讲求诗礼,崇尚礼学。中正场大使陈汝芬虽亦官亦商,但深受当时维新思想潮流的影响,偏向新学。他对“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宋·董颖)有深刻理解,决心从孩子抓起,为事业培养更多的人才。精勤书院开办后,亲自担任首任山长,礼聘当时当地知名乡贤才子任师长、教师,办起了第一所学校,招收学生80多人。1903年候补道台,中正人刘松舟接任书院山长,献出自己大南庄的田地20顷作学田,并捐助白银一万两。以解决当时经费问题,后来精勤小学几经沧桑,惨遭战争毁损。抗战期间,学校被日机轰炸,校产被洗劫。抗战胜利后,恢复校舍,定名为中正中心小学。1948年灌云县解放后,恢复精勤小学校名,1972年因该校学生叶继桂抢救落水儿童而光荣献身,经县委、县革会批准更名为“灌云县继红小学”,以资纪念,1983年县政府又恢复故名“精勤小学”。
历经一百一十多年的精勤小学,既有一层厚重、苍凉的发展历程,但也有不少辉煌和荣耀。有关资料显示,精勤百多年来培育了一万多名的莘莘学子,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大批人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曾被誉为“灌云三才子”,如名著《镜花缘》的研究专家孙佳讯,有着“海属泰戈尔”之称的朱自琴,我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大师朱自贤教授的老师宋佛庵都出自该校。近几年的学校办学成果,教育管理也都取得骄人的成绩,先后被评为县、市“窗口学校”“江苏省模范学校”。现在的精勤小学和百多年前初办时已今非昔比了,校园占地面积达25亩之多,校舍建筑3800多平方,学生638名,还建有一座用地12000m2的操场,铺设了250米长的环形跑道。教学设备齐全。拥有音乐室、美术室、实验室、电脑、图书室、阅览室、多功能教室、学生会堂、会议室、藏有图书17000余册,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场所。“百年讵几时,君子不可闲”为弘扬精勤光辉历史以便对师生的经常性传统教育,他们收集整理了精勤小学历史上的古物,古碑刻、古建筑另辟场地、修缮保存在专门设立的西院内,让它一代一代地传承、延续“精勤”的过去、明天、未来。 吴成芳
精勤乡学 百年兴衰
辛卯年正月的一天,江苏省教育厅杨副厅长一行来到连云港市区东南方向二十来公里处偏僻的中正街道,视察参观了一所苏北地区唯一幸存下来的清·光绪己亥年间,由当时官宦,垣商合办的学堂——精勤书院,对该校利用校史进行的百年兴衰传统教育,十分赞赏和肯定。今天这里慕名而来的人们越来越多,都想探寻那逝去的古韵和人文遗存。
“江山犹是昔人非(宋·苏轼)”距今百多年的精勤小学沧桑巨变,给中正人烙下了深深的记憶。古精勤书院即今天的精勤小学,是在距离新街道中间北约数十米外的僻静、幽深的老街陋巷里。窄窄的街道,只能并行三五人,人们行走在老街里,脚底下是铺满了块块约一米长的青石板,每块被行人常年累月踩踏得印痕显现,凹凸不平,但光滑如洗。现在见到老街两侧,屋宇连栋,少有新楼矗立。百多年前的那些垣商大户留下的旧屋和残垣断壁,破房围墙,还可见青苔密佈,野藤緾绕。一位八十多岁的乔大爷现时住的一排十多间的门面房,就是大垣商汪家150年前留下的旧宅。在这商人巨贾们聚居的房舍旁,就是当年供奉星官的“文昌宫”和骆家祠堂,被用作办起当时唯一的学堂。今天进入小学校门内,左侧西边院内,几经修缮的原“文昌宫”“精勤书院”,房屋内部还是原貌,砖木结构,四梁八柱,十分壮观。现在以崭新的面貌辟为学校会议室,迎来了一批一批的客人。一块由清·书法家王晓农书写的石刻吸引了来访者,碑刻上首“光绪己亥年仲秋月,中间隶书(精勤书院)四个大字,下端署有:庐陵淮北正使彭家骐,中正盐场大使建平陈汝芬,海州正堂钱塘鲍毓东,下方中落款:公立。”时任海州知州的鲍毓东热心教育事业,深谙“人力不滋培,栋梁安得具”(清·计元坊)的道理,他联系、支持盐业上的仕宦彭家骐、陈汝芬等,决定利用、借用文昌宫的空房和附近的骆家祠堂开办学堂。院名取自唐·韩愈的《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精·勤”二字。据史书记载,早在清·雍正年间,板浦中正一带向东还是一片浅海,无际滩涂。清·雍正年间的河运总督杨钖绂在《板浦》诗中描写:“板浦沿东海,鱼盐夙号绕。人家都面水,井灶自通潮。”乾隆元年,原两淮盐运使淮安分司迁到板浦后,又新设立了中正盐场,从而吸引成千上万人来这里落籍,中正场当时有灶籍3122户,男女13829人。新开办盐场住地的中正很快吸引了众多商人,商贾云集,生意兴隆,一派繁荣。据说盐场的垣商大都是徽州人,他们生生世世都是讲求诗礼,崇尚礼学。中正场大使陈汝芬虽亦官亦商,但深受当时维新思想潮流的影响,偏向新学。他对“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宋·董颖)有深刻理解,决心从孩子抓起,为事业培养更多的人才。精勤书院开办后,亲自担任首任山长,礼聘当时当地知名乡贤才子任师长、教师,办起了第一所学校,招收学生80多人。1903年候补道台,中正人刘松舟接任书院山长,献出自己大南庄的田地20顷作学田,并捐助白银一万两。以解决当时经费问题,后来精勤小学几经沧桑,惨遭战争毁损。抗战期间,学校被日机轰炸,校产被洗劫。抗战胜利后,恢复校舍,定名为中正中心小学。1948年灌云县解放后,恢复精勤小学校名,1972年因该校学生叶继桂抢救落水儿童而光荣献身,经县委、县革会批准更名为“灌云县继红小学”,以资纪念,1983年县政府又恢复故名“精勤小学”。
历经一百一十多年的精勤小学,既有一层厚重、苍凉的发展历程,但也有不少辉煌和荣耀。有关资料显示,精勤百多年来培育了一万多名的莘莘学子,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大批人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曾被誉为“灌云三才子”,如名著《镜花缘》的研究专家孙佳讯,有着“海属泰戈尔”之称的朱自琴,我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大师朱自贤教授的老师宋佛庵都出自该校。近几年的学校办学成果,教育管理也都取得骄人的成绩,先后被评为县、市“窗口学校”“江苏省模范学校”。现在的精勤小学和百多年前初办时已今非昔比了,校园占地面积达25亩之多,校舍建筑3800多平方,学生638名,还建有一座用地12000m2的操场,铺设了250米长的环形跑道。教学设备齐全。拥有音乐室、美术室、实验室、电脑、图书室、阅览室、多功能教室、学生会堂、会议室、藏有图书17000余册,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场所。“百年讵几时,君子不可闲”为弘扬精勤光辉历史以便对师生的经常性传统教育,他们收集整理了精勤小学历史上的古物,古碑刻、古建筑另辟场地、修缮保存在专门设立的西院内,让它一代一代地传承、延续“精勤”的过去、明天、未来。 吴成芳
原来,中国最没有存在感的省份,中国南北差异最大的省份?在这里。
他是中国地理版图上的一朵奇葩,他是南方人眼里的北方,北方人眼里的南方,连当地人都说不清,他们是属于南方还是北方。如果以秦岭、淮河为界,那么他地跨南北。如果按政治区域划分,他属于华东地区,但如果按经济区域划分,那么则属于华中地区。说到这里,如果你还不知道是哪个省份,真的要给我点个关注表示一下了。这里自古是人才云集之地,神医华佗、道家庄子、西周姜子牙,东末曹操、东吴名将周瑜、北宋名臣包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红顶商人胡雪岩。这里还有江东名邑芜湖,淮下明珠蚌布,豆腐之乡淮南,能源之都淮北,诗歌之城马鞍山,世界中医药之都亳州,中国四大古城徽州古城,中国五大戏曲黄梅戏,中国八大菜系徽菜,古代三大商帮徽商,同时,还有世界第一奇山黄山,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九华山,石头宫殿天柱山,中华翡翠太平湖,避暑圣地万佛湖,纸中之王宣纸。没错,这就是我认识安徽,简称皖,其省名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合成。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常驻人口六千一百余万,省会城市,中原之喉合肥。
我是黄泳,关注我,带你走遍大地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