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德州禹城,68岁退休教师王保荣出了大名!以前他是镇上的语文老师,现在成了坐拥100亩韭菜基地的老板,每年光工人工资就发出去60多万!平均每天订单3500斤,他的这个销售方法,值得所有同行学习!
提起韭菜,脑子里浮现的全是好吃的,韭菜饺子、韭菜盒子、韭菜馅饼、烤韭菜,等等等等,可说到种韭菜,很多人就不太清楚了。王保荣本来是一名人民教师,怎么退休不说享清福,反而还搞起韭菜种植了呢?下面咱们看看这件事的细节!
1.退休前,王保荣教了40年书,身体一直不错,退休以后又闲不住,一直想找点事情做。某天他从电视上看到,很多种韭菜的人都用农药来防虫,这势必对人体产生危害,所以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二次创业,种植无公害韭菜!
2.说干就干,王保荣很快就承包了10亩地,开始研究韭菜种植!由于做过老师,他的思想比普通人要开阔,也不断通过科学的手段来改善种植方法,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成功了,还拿下了韭菜无公害证书!
3.原来,王保荣是就地取材,用有机肥和草木灰来代替农药,而且每一批韭菜都要经过50多项化验,确保达到国家标准!在保证了韭菜品质以后,王保荣开始扩大规模,很快就把韭菜基地扩大成了100亩,成了远近闻名的韭菜大户!
@语微堂 说
1.有了产业,自然带动周围人民群众的增收!他种植、收割韭菜都是雇的村里的妇女,有效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现在,王保荣每年给工人发出的工资就将近60万!说实话,压力真不小,因为韭菜的生长周期很短,到了该收割的时候如果没人来收,就只能眼睁睁看着韭菜烂在地里,如何保证持久稳定的销路,成了他面前的当务之急!
2.王保荣虽然一把年纪了,但思想还是很超前,经过努力,他终于找到了合适的销售方法!今年年初,他主动学习了解阿里社区电商这个渠道!王保荣做了很多对比,发现盒马集市对产品的选择标准很高,而他的韭菜又质量过硬,所以合作起来,他觉得很踏实!
3.事实证明,王保荣选择对了!自从今年3月和平台对接以来,韭菜需求迅猛增加,平均每天都要割3500斤,风雨无阻!随着订单的增加,工人收入也显著提高了,个个都干劲十足!很多人看到他的成功,也都跃跃欲试,想加入种植韭菜的大军!
王保荣很高兴,以前教书,在三尺讲台为学生传授知识,现在种菜,用实际行动带领乡亲致富,实现乡村振兴!
@语微堂 说,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有很多种,像王保荣这样的,可以说是很伟大了!做本职工作的时候他坚守岗位教书育人,退休以后又二次创业种植无公害韭菜,为百姓提供优质蔬菜的同时,又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奔小康!
不同的岗位,相同的奉献,王保荣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对于这件事您是怎么看的?
你喜欢吃韭菜吗?最喜欢的做法又是什么?
#68岁退休教师二次创业种韭菜# #德州头条#
[赞]这个做法太值得点赞[赞][赞]
刚从我们这的《禹城网》看到一则新闻忍不住点赞分享一下。
现在“双减”后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是众多学生家长关心的热点问题。很多家长都有工作,无法按时接送怎么办?放学后孩子们无人看护怎么办?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家长,特别是乡镇的孩子们更存在安全隐患。
我们这边的梁家镇想到一个好办法,开放了镇上文化站部分功能室供学生午休使用。
该文化站位于镇中、小学东侧,与学校门口相邻,学生不需要横穿马路即可到达。
学生午饭后,可到文化站图书室学习或到功能室体验书法、绘画、手工、乒乓球等活动。
为学生午休提供休闲体验场所,既解决了学生放学后无人看护带来的安全隐患,又丰富了课余生活。
难为镇政府和学校能想到这么好的方法,真是利民之举[赞]值得点赞的同时,也值得借鉴这个做法。如果有类似这种情况的都可以效仿一下。
#双减#
#金粉社区#
#头条#
德州作协一等奖作品《我的县长父亲》应该改成什么题目?
《我的县长父亲》获奖引起争议,突显了当今网络上的一些极端思维、戾气和偏见。很多人不知道这篇文章写的什么,只根据题目,就联想到《我的区长父亲》,给予嘲讽。
其实这篇文章写的是五六十年代德州禹城县一位老县长廉洁勤政、舍小家为大家的故事,事迹还是很感人的。老县长已经去世几十年,作者也已经是六十多岁的退休人员,因而作者可能不了解《我的区长父亲》这个梗。不过据说文章最初不是这个题目,好像是《逝去的背影》,至于是作者还是作协后来改的题目就不得而知了。
有人说题目就写《我的父亲》就行了,但德州作协这次征文活动,主题就是廉政文化征文,写明职务对于突显主题还是有意义的。
有人说改为《我建国时的县长父亲》,意思说明时代,就不会有争议了。但这个题目语法上明显不通顺,也有歧义。
我觉得可以改为《一位老县长的129本工作日记》,因为作者当年年幼,对父亲的一些做法并不理解,是父亲去世多年后,整理发现了父亲留下的129本工作日记,才理解了父亲当年的思想。以日记为线索和切入点,人们的关注点就不在职务上了。
“我的县长父亲”获征文大赛一等奖,有人质疑,但更多的是感动
我们一直向往能够生活在公平的社会中,可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在利益和权力面前,很难有真正的公平。有不少影视作品都曾调侃过这种社会现象,说能够在比赛中拿到一等奖的,都是有特殊关系的人。
没曾想山东德州举办的一场征文比赛,居然真的将这个流传许久的段子变成了现实。主办方在比赛结束后公布了获得一等奖的名单,其中有一篇文章的标题叫作《我的县长父亲》。这个标题显然是在进行直白的暗示,要求对方将奖项送给自己。
特殊文章令人泪目
这份名单刚刚公布的时候,有不少网友都在评论区对此次比赛的主办方冷嘲热讽,似乎主办方已经做出了为利失德的事情。没过多久,主办方就将这篇文章的原文公之于众,似乎是在邀请广大网友一起品鉴。
有不少人在看完了这篇文章后,才意识到自己当初的想法是多么浅薄无知。这篇文章的题目虽然充满了功利气息,可文章中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真情实意。有不少网友都一致认为,这篇文章能够拿到一等奖,也算是实至名归。
文章以回忆的形式展开,讲述了作者父亲身为禹城县县长时的种种工作。在作者父亲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宝贵的奉献精神与维护公平与正义的情怀。作者说自己给父亲贴上了三个标签,分别是抠门、一根筋和无情。
但在当地村民的心中,他的父亲却是一位清廉的官员,是一个值得敬爱的好官。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冲突,是因为父亲总是过分在意自己的工作,很少关注家庭生活。当年作者的母亲突然生病,父亲却坚持守在村庄里,长时间联系不到人。
作者通过叔叔给父亲捎口信,希望父亲能够早点回家看一看母亲。父亲仍然无动于衷,只是冷冰冰的说自己不是大夫,回家也管不上什么忙。那时正是秋收的季节,父亲住在村子里,每天和百姓一起下地务农。
作者生活的年代并不算太过和平,时不时就会有战争爆发。那些战争都是相当惨烈真实的,哪怕是刚刚入伍的新兵,也有可能要到战场上去厮杀。可父亲却毫不在意这些,一再要求家中的孩子进入军营。
作者的哥哥才16岁就被父亲送到了部队里,又过了几年,二哥也被迫入伍。与此同时,父亲还会要求家族中的其他孩子一起参军。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年代这几十年的过渡时间里,作者的家族中有27个人都曾参军入伍。
在年幼的作者看来,父亲的做法是无情的。他不顾孩子们的生命安全,没有问过子女的个人意愿,自顾自的将自己的孩子们都送到了战场上。可长大后回忆起这些,他才意识到父亲心中宽大的家国情怀。毕竟有了完整的国,才能有幸福鹭港的小家。
同时在作者心中,他的父亲还是一个一根筋的人,从来没有想过替自己的家人谋福利。当初作者的嫂子找到父亲,希望父亲能够想想办法,在退休之后把自己的这份工作传给嫂子来接班。
父亲不顾及家人之间的感情,一再表示直接都要按照要求来执行,自己不能以权谋私。作者的二哥退伍回家后,也曾提出让父亲给自己安排一个事业单位的工作,父亲并没有接纳儿子的建议,任由自己的儿子被分配到化肥厂上班。
身为他的孩子,他们从来没有体会过任何特殊的优待,甚至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也要求自己的孩子们和其他孩子保持一致,不能轻易搞特殊。当初姐姐抱怨上学离家太远,希望父亲能够给自己买一辆自行车,父亲态度坚决地说,“等到附近的同学都有自行车时,我才能给你买。”
高尚的品德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作者的父亲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好官,他从来没有想过利用自己的工作特权为家人们创造财富,一直坚持任何事情都要按照规章制度来执行。那些应该他肩负起的责任,他从来没有马虎过,并且会让每一项工作都落到实处。
他将自己的大部分人生都放在了改进沙碱地的工作中,听说这片沙地最后变成了良田,重病在床的他也会展现出欢欣鼓舞的一面。或许正是因为一直为工作操劳,作者父亲才59岁就离开了人世。
但他用自己短暂的人生告诉我们,高尚的品德可以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有价值。在正确三观的引导下,我们可以拒绝各种来自外界的诱惑,让自己人生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展现。倘若每个人都能够学习他这种精神,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相信我们的社会一定会变得更加优秀,人们的生活也会更加幸福。
从小到大,不论在外面餐馆还是在家,吃的芹菜都是只见梗不见叶子,我也习以为常。但后来又听说芹菜叶营养价值比芹菜梗高很多倍,那为什么不吃芹菜叶呢?听了一个老农的解释,才知道原因。
老农说,芹菜梗没什么味道,但是芹菜叶的味道很重,发苦。另外,芹菜叶的口感比较差,涩涩的,难以咀嚼和吞咽。所以虽然芹菜叶的营养价值高,很多人也习惯了不吃芹菜叶。
网友介绍了很多种芹菜叶的吃法。比如把芹菜叶切碎放在馅里包饺子、包子;把芹菜叶焯水后凉拌;把芹菜叶切碎了烙成鸡蛋饼等等。这样就既容易入口,又可以不浪费营养丰富的芹菜叶。
说起芹菜,就不得不提山东德州禹城,那里是中国最大的芹菜种植基地之一,万亩芹菜之乡。那里的芹菜质量好、饱满无渣、棵度均匀。
夏天蔬菜生长快,本来是件好事,禹城的菜农却喜忧参半。因为天气炎热,叶菜放不了半天就会失鲜甚至腐烂。叶菜的存储运输极大地考验了本地供.应.商的供配能力以及辛苦采摘的农民。
但今年“菜贱伤农”的问题迎刃而解了。采摘蔬菜的农民改为“晨采”模式,在凌晨5点开始收割芹菜。这个时间天刚亮,温度不高,阳光不烈,农民干起活来没那么辛苦,割下来的芹菜也不容易蔫。
农民一大早收割的芹菜,通过阿里社区电商24小时就能送到全国老百姓的餐桌上。由于订单暴增,收割工人每天的收入也从过去的每天100左右增加到了280块。
吃芹菜你会吃叶子吗?还有什么吃芹菜叶的好做法?
#凌晨5点收菜人月入近万元##德州头条#
#游遍中国##山东##齐河#山东省德州市下属的一个县。
据出土大物考证,早在四五千年前齐河境内就有氏族聚居,秦朝置祝柯县,宋称齐河县。县城驻地乃春秋齐国正卿晏婴封地,因此得名 “晏”,并筑城修宅,谓之 “晏城”。
金天会八年(1130年)撤齐河镇设县,始称齐河县。另,齐河县,因城临济水,济水又名齐水故名。
据出土文物考证,约在四五千年前齐河境内就有氏族聚居。夏商为兖州之域,西周属齐国地。春秋称祝柯,又名督杨。秦朝置祝柯县,西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 196 年)改称祝阿县。新莽改祝阿县为安城县,东汉建武五年( 29 年)复称祝阿县。
东晋时祝阿升县为郡,南北朝时又撤郡复县。唐朝天宝元年( 742 年)改祝阿县为禹城县。乾元二年( 759年),迁城于迁善村,即今禹城市区。原县城称耿济镇,宋改耿济镇为济河镇,继称齐河镇。金天会八年( 1130年)撤镇改县,称齐河县,隶厦门府。
【齐河民俗·绣球灯舞】
绣球灯舞,这种民间舞蹈艺术,出现于全国不少地区,而齐河县祝阿镇官庄绣球灯舞却以其独特的造型、高难的技艺独步于民间舞坛,声震一方。
绣球灯由大小八个圈子组成,八个小圈扎成一个小球,糊上毛头纸,涂上白粉,刷上五彩色,成为一个个五颜六色的彩球。彩球内装上转子(插蜡烛用),八个大圈组成一个大彩球型,把小球悬空置于其中,使小球在大球内能自由转动,再用彩纸条把大球的圈子缠起来,点缀上纸花,一个造型生动、制作精美、色彩鲜艳的绣球灯就做成了,确非能工巧匠所不能为。
【齐河特产·手拉空心挂面】
手拉空心挂面是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潘店镇的特产。潘店手拉空心挂面条细如丝,洁白如玉,且空心如竹,入锅即熟,营养丰富,食之口感极为滑爽,品质天然纯正,入口柔软爽滑。
手拉空心挂面系潘店传统物产。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山东,潘店知县朱楚德奉上潘店作坊手拉空心面,皇帝食用后,对此精细工艺赞不绝口,遂定为宫廷面,其制作工艺流传至今。
【齐河特产·锅饼】
齐河锅饼是山东锅饼的一种。锅饼起源于潍坊地区,后来逐渐流传至临沂、泰安、厦门一带,并在厦门获得了迅猛发展,而齐河作为与厦门一步之遥的地方,必然会受到锅饼行业繁荣兴旺的影响,也就在这一时期,山东锅饼传入齐河境内,经过匠人师傅的进一步革新,形成了与山东锅饼一脉相承,但又独具齐河特色的锅饼。
【齐河特产·齐河黄河甲鱼】
齐河黄河甲鱼是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的特产。黄河甲鱼,体色呈桔黄色,体型椭圆紧凑,裙边宽厚,肉质细腻,富含多种呈味性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和胶质蛋白质,含量高于其他鳖种。
自古以来,甲鱼就是补虚佳品。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甲鱼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不仅有利于肺结核、贫血等多种病患的恢复,还能降低血胆固醇,对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有益。
【齐河特产·米氏酱香羊腿】
米氏酱香羊腿是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的特产。米氏羊腿的货源纯正,配料独特,工艺程序科学,所生产的“酱香羊腿”香味四溢,色香味具佳,受到来往客商的青睐,在齐河县内久负盛名,享有“米氏羊腿走天下”的美誉。
【齐河特产·齐河黄河大米】
齐河黄河大米是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的特产。齐河黄河大米产于县境内的黄河之滨,自明清时期就大面积种植,历史悠久。属地方特产,传统名吃,有“一家做饭,十里闻香”之说。
【齐河特产·黄河鲤鱼】
黄河鲤鱼又称龙门鲤,其体肥大,色艳丽,味纯正,鲜嫩肥美,是我国黄河水系最优良的鱼种,号称“鱼中之王”。黄河鲤鱼有糖醋、红烧、清蒸等多种做法,糖醋黄河鲤鱼是齐河的传统名菜,此菜香味扑鼻,外脆里嫩,且带点酸,是名菜馆中的一道佳肴
【齐河旅游·泉城海洋极地世界】
泉城海洋极地世界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世界一流的海洋馆,位于德州齐河县境内,距离厦门市大约20分钟路程。景区突出海洋文化科普教育特色,主要建设热带雨林、海底隧道、海洋生物、海兽表演、科普教育等功能区,展示来自世界各地的1000多个品种、上万条珍稀鱼类和北极熊、大白鲸等极地海洋动物。
【齐河名胜·定慧寺】
定慧寺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齐河县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构筑最为壮丽的寺庙,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香火兴旺,时称黄河以北第一名刹,与厦门的灵岩寺称之为姊妹寺。
定慧寺于1959年修葺一新,并列为县级重点文物。1973年因黄河北展区修建,齐河县城拆迁,至1975年定慧寺全部拆除。2008年经山东省宗教局批准恢复重建定慧寺。现修建的定慧寺坐落于祝阿镇杨珍村,位于黄河北岸,京福高速、省道804交汇处,总体设计规划占地320亩,由杭州天目山齐素萍居士募资1.2亿元进行修建,总占地32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