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圩
赶集,趁圩都一个意思,而广东台山农村人叫等圩,80年代末来到广州,到街道一看,人来人往,热闹极了。就问大人说,怎么广州天天都等圩。大人们竞被问笑了。
其实在农村乡镇每隔五天才有一次等圩。分六一,二七,三八,四九,五十圩。直到今天,很多乡镇都以等圩日命名,如台山三八,四九等镇。当年每逢等圩日都人山人海,有没有卖买需要的都赶热闹。圩市划区分布,有蔬果,农具,粮食,禽畜,鱼虾,小电器,杂货,娱乐,美食,卖艺等等,想不到的还有柴草。
农耕时代,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通过农产品的出售、交换来满足生活上的物质需求。城市一些轻工产品也在乡镇销售。圩集其实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信息窗口,人们在此看到新的东西。尤其后来的成衣,手袋,鞋袜,阳伞等新产品的出现,等圩就更热闹了,就如同“广州的贸易会"一样。那种热闹可比在广州坐地铁还挤,脚踏脚,肩碰肩的挤。大热天,都打着伞,人在伞下连太阳都见不到,热气,汗味与吆喝声混杂一体,产生的化学反应令人窒息。但人们乐此不疲,人们从圩集上了解外面的世界,并燃起走出农村开展新生活的激情。
而今,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人口越来越少。超市,网购取代了农村乡镇的圩日,农村圩集文化就走向衰落,农民的视野因此越发广宽,农产品销售的渠道也越发增多,加上配套的物流,冷链,仓储等功能,就让农民更加便利了,几千岁的等圩传统也就终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