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们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成果,几乎涵盖或包括各个方面。比如说我本人长时间在外地,可以随时吃到和享用家乡的美食口味,要是在改革开放前你就别白日做梦了。现在的物流快捷方便,现在的高铁一日千里,朝发夕至或者早出晚归。前两天我有个念想,想吃家乡米饺,在微信上与家乡卖家联系,通过手机微信付款,第二天物流就在目的地送达,很快就尝到家乡的味道。
东至米饺现在的名声是越来越响了 ,特别是在外的年轻人时间长了,想吃那一口家乡的味道,念想不时的在自己脑子里一闪一闪的;各种各样米饺子馅,有腊肉腌菜的、豆角豆干的、萝卜丝虾皮的、豆腐皮的(近几年新增加的)、韭菜酱干的,辣活活的,油滴滴的,梦里想着有滋有味,口水直流。东至习惯做米饺的地方,主要分布南部山区,东至人话说,叫上乡米粉饺,原来山里农村一般做的时间和季节都在七月半以后,用当年当季出产的新米粉做 ,主要是享受当年丰收的喜悦。现在吃起来很平常,要是打过去的话是一件奢侈的事,一年当中吃它是有回(次)数的。
早在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刚刚筹建湘军时,正在湖南当教谕的李元度就辞职进入曾幕,参赞军务。在湘军与太平军交战屡战屡败的艰苦岁月里,曾国藩得到了李元度的全力支持。当湘军在江西战场被太平军打得大败时,曾国藩两次跳水自杀,都被李元度劝阻和解救,李元度可以说是他的救命恩人。后来,李元度在曾国藩的举荐下,升任徽宁池太广道。
几天后,李元度奉命去徽州抵抗太平军主力。曾国藩担心他有闪失,临行时与他约法三章,要求他坚壁自守,万万不可出城作战。谁知李元度到了徽州,就把曾国藩的告诫忘得一干二净,一是经不起太平军的有意挑战,二是经不起部下的怂恿,三是经不起建功立业的诱惑,最终率兵出城,结果中了太平军的埋伏,不仅出城官兵死伤无数,而且徽州城也守不住了。李元度带着几十人,乘乱杀开一条血路逃生。
徽州城一失,祁门就变成了火线,随时都有可能被太平军“包饺子”。
李元度在渐赣边界打了一段时间的游击,心有不安,又回归曾幕。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有错,在检讨中文过饰非,极力为自己开脱。曾国藩一气之下,关了他几天禁闭。解禁不久,李元度因与曾国藩怄气,又径自离去。曾国藩大为恼火,决定具奏弹劾李元度,以申军纪。
李鸿章及众幕僚都坚决反对,认为李元度守不住徽州城完全在情理之中,不要因此对他追责。李鸿章半是质问半是陈情地说:“当年靖港大败之时,先生想跳水自尽,是李元度亲手把您救起来的。这些年不少人借故离去,而李元度一直跟随您,对您的支持和忠诚始终不渝。
但李元度好为‘文人大言’,并非将才,让他领军防守徽州本就不妥;如今他吃了败战,主帅应负大部分责任,而您不仅不帮忙担责反而要弹渤他,未免会背负不仗义之名。”
曾国藩则认为私情不能代替军纪,坚持弹劾李元度。李鸿章坦率地说:“如果一定要奏劾,学生不敢拟稿。”曾国藩生气地说:“本部堂帐下并不缺你一人,不烦你大驾!”“既然这样,那学生告辞,没有必要在这里待下去了。”李鸿章无奈地说。曾国藩激愤不已,怒道:“悉听尊便!”
于是,李鸿章扬长而去。他对人说自己原本认为曾国藩乃豪杰之士,能容纳不同意见、各种人物,现在才知道并非如此。离开曾幕后,他准备前往江西,独自开辟一片天地。
幸运的是,李秀成此次出兵的目的并非想争夺祁门,而是想到湖北招兵买马,而且他对“二次西征”始终不感兴趣,更多的是想保存自身实力,所以,他在羊栈岭受到阻击后,不想硬拼,主动向西而去,放弃了进攻祁门的大好战机,使曾国藩绝处逢生,捡了性命。
曾国藩认为自己身处险地,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所以才将太平军赶走,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他还没高兴多久,太平军就杀了个回马枪。
咸丰十年(1860年)十二月中旬,太平军兵分三路,再次向祁门地区发起进攻,曾国藩四面楚歌,又一次陷入惊恐之中。
此后,太平军又连续对祁门大营发起进攻,并于次年初进至离祁门仅20余里的地方,使得曾国藩文报不通、饷道中断,陷入绝境。此时,他悲观到了极点,抱定誓死决心,写下家信把后事都交代好了。
自到祁门以来,曾国藩没有一天轻松过。驻防祁门,险象环生,一波三折的战局使他恐惧不已,一年多来没有一日不是处在惊恐之中。此时,他的耳边似乎又回响起学生李鸿章的话来:“祁门是绝地!”
就在曾国藩几乎绝望的时候,他的湖南老乡左宗棠率领另一支湘军时在江西景德镇向太平军发起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进攻,威胁到围困祁门的太平军的后路,迫使其撤围而去。曾国藩再一次捡回了性命。
李鸿章离开曾国藩后,在江西也不顺利。而曾国藩经过冷静思考,也认为李鸿章的战略预见是对的,便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四月写信给李鸿章,请他出任南昌城守,以抗拒南路的西征太平军。
阅信后,已经游荡七八个月、无所事事的李鸿章终于动了心。同年五月,曾国藩从祁门撤出,将大营设在靠江岸停泊的大船上,由水师护卫,再无被围攻之虞。李鸿章一直关注着曾国藩所部的动向,在湘军进攻安庆连获几次胜仗时,他借机写信致贺。以曾国藩的历练,一眼便知这是李鸿章回心转意的试探,于是捐弃前嫌,写信说非常欢迎他回来。七月十三日,李鸿章赶至东流镇,重新投身曾幕。#李鸿章# #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