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头条# 夏季又到了,又到了吃凉皮的季节,要说咱们大南阳哪家凉皮做的最好,还得说下面这一家。 这家店位于永安路南头,以前在最南头,现在往北又挪了一段。店面不大,但是看着比较整洁、利落。 凉皮的制作分为两种:一种机器做的,没有灵魂;一种手工作的,蕴含了生活气息。机器做的凉皮看起来就像孩子们玩的水晶泥,虽然看起来很鲜亮,吃起来很劲道,但口感很差,更有传闻说里面含有"塑料"。手工做的吃起来比较"糯" ,口感也很好,但是没有机器做的那样Q弹,颜色也比较暗淡,不过更加绿色、健康。 这家店的凉皮绝对是"纯手工"制作的,摊子就支在门口,有时候送货路过,还会多看几眼。我的想法和网友们一样——但凡能让大家无死角看着做的吃食,它的卫生绝对没事!还有比卫生更重要的吗? 本人不做广告,纯粹觉得好吃,好东西就要和大家分享嘛! 一份六块,值得去尝试一下!
元宝饺子,河南南阳特色。
全国各地的饺子都是圆皮的,元宝饺子的皮是梯形,卷起来捏好就可以。除了河南南阳,没见过别的地方也是这种饺子。
压面机压出来的面皮用刀子一切就成,比用擀面杖擀出来的皮高效[呲牙],卡卡卡几刀就完事儿。
饺子是南阳人张仲景发明的,据说是冬天防止耳朵生冻疮发明的,猜想古代的饺子皮也是刀切出来的吧!
疫情期间响应政府号召,还是待在家里别出去吧,看看我们南阳的梯形面皮包的饺子,包好了是标准的元宝形状~~#郑州新增4处中风险地区#
河南老家,南阳桐柏县(也仅仅局限于县城的两个乡镇才有这种桃子)特产朱砂红桃!看着这些图片我口水都流出来了,满满的小时候的味道!还记得那时候我穿的白色体桖,吃了一身红,回家挨了一顿打!还记得那时候为了吃上哪年的第一个朱砂红桃,偷偷游泳过河,爬上5米多高的河堤(老家那种水冲出来的,基本60度以上的坡),到别人家的果园里找红了尖的桃(这种桃就算红尖里面都红了,也很甜了)偷偷的吃,然后被那个大黄追着咬,我们一群光屁股小孩直接从河堤上跳到水里,大黄在河提上“汪汪汪”的叫!还记得桃子成熟后家里一筐一筐的装上拖拉机,运到几十公里的县城,总是一到县城就会被一抢而空,然后可以去早点店吃上一碗麻辣米线,或者吃上一碗凉皮,可以让我回味一天!
河南南阳,一女子想去做包子,她家那口子拒绝了。女子还有点愤愤不平,网友看完纷纷说拒绝你是对的,你们那口子包的是这么的好。
中午了,女子在家准备做点包子。面粉都弄好了,肉馅也做好了。准备包的时候。她家那货不让她包,嫌弃她包的难看。她心里面也是愤愤不平。但是她家那口子包的那个包子的确实非常好。那些包子个头大小都差不多大,肉馅呢也是捏得非常好,特别是那个面皮。只见他一捏一捏,一捏一捏,包子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看的一个花纹,最后还把这个包子一捏,哇,真的是非常完美啊。难怪她家那货不让她包。
有网友说:你们家的那口子,包的还真是不赖啊。
也有网友说:包的确实好,我一遍一遍的看了,看到最后那一捏。
还有网友说:你们那口子做的包子确实比我一个女的包的都要好看。
最后还有网友说:完了我竟然不如一个男人,这包子我学了一辈子也学不会,太好看了。
大家感觉女子家那口子做包的怎么样?
#南阳#
深感惭愧,我竟不知原来吃饺子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捂脸]想请外国友人吃饺子,顺便介绍一下中国文化,饺子由来,一查,我惊呆了[捂脸]
我身为土生土长的河南省南阳人,竟然连这点文学常识都没有!我家离医圣祠也比较近,我也去过几次。
这个文化传播,我责无旁贷[呲牙][呲牙]
当年张仲景还乡,在白河(今仍是此名)散步,发现两岸民众多数耳朵受冻。
于是在东关(今仍是此名)立灶,将羊肉及一些抗寒的药煮熟,之后切碎,用面皮包裹成耳朵的形状。
这是饺子最初的由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食用,所有人的耳朵皆恢复,恰逢大年初一,百姓们也照着这个形状,自行包类似的食物。
由于其在长沙任职,对那里感情深厚,而河南省南阳市是故乡。于是他决定,去世后,将其从南阳运回长沙,馆绳断裂之处即为埋葬之地。
然而馆绳断在了当时东关立灶行善的地方,于是便葬于此,这就是如今的医圣祠。
而后,为纪念张仲景,便有了饺子这个食物。
南阳菜价
早上收到超市发的信息,蒜苔1块9毛9一斤,包菜9毛9,蘑菇9毛9一斤,胡萝卜1块2毛8一斤。
从保险公司开完会回去,我顺路去超市买了一些凉皮和蘑菇回来吃。
今年疫情影响之下,什么都不好做,大家手里都没钱,就等着超市搞活动时去买些东西回来囤冰箱里慢慢吃。#我要上头条# #微头条日签#
如果说信阳人特别会做菜,那菜盒子,一定是许昌人最擅长,基本上家家都会做,并且顿顿吃。
每次婆婆来,三天两头做,基本上就是做一次吃两天,吃完继续做,我一个南阳人都学会了,他们特别爱吃这个。
这个在我们南阳老家那边叫菜盒,嫁到许昌后才知道还叫菜馍,做法也略不同,我们南阳那边做菜盒子是里面用的韭菜和鸡蛋,许昌的相对来说菜的种类就多了,苋菜荆芥小茴香,绿豆芽南瓜丝,冬天的时候会用菠菜等。
一开始吃不习惯,觉得太杂乱,吃着吃着也就习惯了,再吃着吃着觉得还挺好吃。
如果你去许昌,一定要尝尝他们的菜馍。这个薄薄的面皮,各种各样的菜,营养又健康。#美食#
东汉末年,南阳70多岁的名医沈槐身患重病,当地大夫一筹莫展,眼见命悬一线,张仲景听说后主动登门,查看沈槐病情后,开出用面粉做成丸的药方。
世事真是无奇不有,还真没听说过面粉能治病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东汉时候的医生,医术都不愿外传,只传给自己的子孙。当时有个名医叫沈槐,已到了古稀之年,却还膝下无子,空有一身医术却无后人继承。
沈槐每天因为此事而郁闷,久而久之竟抑郁成疾,卧床不起。沈夫人请了很多当地有名的医生来为他诊治,却个个都束手无策。
张仲景听说后,直奔沈槐家,他详细地询问了沈夫人沈槐生病的起因,听完沈夫人的叙述,他微微点头:“原来如此!”
思索了一会,突然他眼睛一亮:“有了。”他抬头对沈夫人说道:“烦请夫人准备五斤面粉,搓成丸子,在外面裹上朱砂,让先生一顿吃完,便可好转。”
“五斤面粉丸子,一………一顿吃完?”沈夫人诧异地瞪大双眼。
“没错,夫人尽快去准备。”
沈夫人看着卧床不起的丈夫,也只能试试了。
待她把东西拿到沈槐的面前,沈槐也是愣了半天,当他知道是张仲景开的方子后,竟哈哈大笑起来:“谁听说过面粉还能治病?还是一顿吃五斤?这张仲景怕不是疯了吧?还名医呢!”
此后,每天只要有人来,他便要把面粉丸子拿出来对张仲景嘲笑一番:“你们看,这就是张仲景开的方子,让我一顿吃五斤面粉?真是滑稽,哈哈,哈哈哈。。。”每次说完自己都会哈哈大笑起来。
几天过后,他竟莫名地感觉食欲变好了,腿脚轻快了,人也精神了,能下床走动了。他自己都纳闷,也没吃药啊,病怎么就好了?
这时张仲景前来拜访,一进门便高声喊道:“恭喜先生病已大好了!”
沈槐疑惑,张仲景说道:“先生乃心病,我开这方子就知道先生身为一届名医自是不会相信的,而且会觉得好笑,先生每天笑上一场,自然烦心事就抛诸脑后,病也就好了。”
沈槐恍然大悟。张仲景接着说道:“我们医生的职责就是为病人治病消灾,先生虽无儿女,何不将医术传给我们这些年轻的医生,一样是造福百姓啊。”
沈槐听完深受感动,于是便把毕生所学都传授给了张仲景。
张仲景不仅医术精湛,还懂得察言观色,医治心病。最重要的是他还心怀大爱,对百姓的苦难从来不会袖手旁观。
有一年冬天,寒风刺骨,大雪纷飞。张仲景在白河边上看到很多百姓衣衫褴褛地走在冰天雪地里,耳朵都冻烂了,那触目惊心的伤口让张仲景心痛极了。
回去后他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每天一声不吭把自己关在房里,数日后,他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因为他研制出了一款“祛寒娇耳汤”,可以帮助百姓祛寒保暖,他们再也不用冻坏耳朵了。
“祛寒娇耳汤”就是将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材放一起熬煮,然后捞起来剁碎了用面皮包起来,像个耳朵的形状。
张仲景立马吩咐徒弟去购买材料,然后熬制好了分发给穷苦的百姓吃,还教他们熬制的方法。百姓们吃了以后,身子暖暖的,耳朵也不冻了。
据说我们现在吃的“饺子”便是由此延伸而来。因为当天刚好是冬至,后来张仲景去世后,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便在冬至那天包“耳朵”形状的饺子吃。
张仲景对百姓的帮助远不止这些,而他除此之外,更大的医学贡献就是创作了《伤寒杂病论》。
那个年代,局势动荡,百姓民不聊生,瘟疫肆虐,死了很多人,而且多数是因伤寒病而死。
而很多庸医趁火打劫,高价收取看诊费不说,也不潜心研究,开的药丝毫不起作用。张仲景看到这个情景非常愤怒,也因此下决心要研究出治伤寒病的方法,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于是,他翻阅了很多医书,查找了很多资料,还自己亲 自采药、尝药,经过多年的呕心沥血、苦心专研,终于写出了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发展并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对中医医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张仲景一身医术,却一生清贫,他的心时刻记挂在百姓身上。百姓生病,他尽心尽力医治;百姓受苦,他想方设法让他们脱离苦海。
他给后世留下的榜样,为后世做的医学贡献不容小觑!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
关注我@芷墨悦读 带给你更多精彩的故事!
#头条创作挑战赛# #张仲景#
最不像陕西的地方--汉中
曾经在四川和几个同事小聚,有重庆人,四川人,陕西人,河南人,巧就巧在,来自陕西的有两位同事,一个是宝鸡的,一个是汉中的,结果你就发现,虽然都是来自陕西,但一个是关中文化,一个属汉中文化,完全聊不到一块。
汉中的同事无论是口音,还是生活习惯,都跟川渝的同事更为亲近,甚至来自河南南阳的同事,对汉江和汉中都有种天然的亲切感,说到汉江流域、南水北调等共同话题,都特别能聊得来。
汉中位于秦岭以南,母亲河是长江最大支流汉江,长江的另一大支流嘉陵江也是从汉中的郊县流过的,气候湿润,降雨多。而陕西关中地区是以黄河为母亲河,比较干旱。
从文化上说,汉中完全和陕西不同。例如西安人对秦腔非常着迷,而大多汉中人觉得秦腔太吵了,而且跟自己口音也不同,没什么亲近感。
另外关中人吃面多,汉中人吃米多,就连汉中人说的面皮也是米做的。
关中人也爱吃辣,但是关中人是酸辣,汉中人是麻辣,一般是不能吃醋的,一瓶醋放在家里吃一年都吃不完。汉中人年夜饭绝不会吃饺子,吃的是各式各样的菜,一大桌子,但必定要有一条鱼。关中逢年过节没饺子绝对不行的。
你知道的关中和汉中生活习惯还有哪些差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