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琅环公园位于中山市三乡镇桂山中学附近,西连神湾,东接孙中山故居,背靠五桂山,面向三乡镇全景。是一个集美食,休闲,爬山,旅游,煅炼身体的好地方。
今天是国庆假期第二日,晨早我们进入公园,游人往前行,精神爽快,朝气蓬勃,青竹曳摇,绿草如茵,路面平坦。再往前行,有一处雕刻昆虫场地,地坪有一班人跳舞,还有几个打太极拳。气氛祥和,热闹,繁华。
开始爬山了,沿着山沟拾级而上,睇见一条小桥,桥底下有细流山泉,沟两边生长着珍稀植物。爬过石礕,发现一个洞,洞很浅,洞内流着一线泉水,有几个女游客进去饮泉水,有人开玩笑说“喝了仙人洞泉水,一胎生二孩。”还有七八个人在洞口拍照留影。
继续往山上爬,天气炎热,山风无踪,出了一身汗,衣服湿透了。往上跑,到达山顶,山顶上有一个凉亭,凉亭里面好乘凉,男女老少聚人气。凉亭周围树木参天遮挡阳光,鸟鸣花香,空气清新。
登上凉亭,眺望绵绵雄伟壮丽的五桂山,视野开阔,景色迷人,让人放松心情,心旷神怡。举头望着蓝天白云,低头望着青山绿水,秋天了,秋风何时到江南。
[比心]
乐在中山三乡第一份工作在珠海,第一次创业在珠海,创业时天天和土匪斗智斗勇因为店小要时刻耳听八方眼看四方,大湾区这么多城市,去过澳门购物,澳门消费高,很多劳工在澳门上班,回内地消费,最后是中山,中山虽然没有珠海美,但相对比较自由些,美食众多,但我还是喜欢珠海多些
东江县吴金宇,非常孝顺,曾两次割下左右臂的肉为父母治病。家贫,贩鱼为业。父母想要的,必竭力满足,奉养双亲的食物没有断缺过。一天,贩鱼回来,见道路上有一个乞丐,两条腿从膝盖以下、脚踝以上腐烂无完肤,脓血狼藉,臭不可闻。路过的人都掩鼻而过,吴金宇看见了,可怜叹息。乞丐呵斥道:你看见我的腿叹息,是不是非常讨厌我?吴金宇说:不是,我叹息你的腿伤非常严重,走路不方便,没有好的药可以治疗,哪会讨厌你!乞丐笑道:如此甚善。我的腿伤已经有数十年了,经多很多医生治疗都没有效果。医生们都说必须有一位义士跪而舐之,病患就好了。你如果真是为我着想,能不能试一试?吴金宇说:可以,这比任何药物都要便宜,如果真能治好你的病,快莫大焉,有何不可?乞丐伸展两腿,对吴金宇说:来来,请你试一试。
吴金宇面无难色,果然跪在地上跪舐腿伤。令他奇怪的是,感觉香气扑鼻,没有闻道臭味。吴金宇舔舐完了,腿上的结痂落下来,乞丐的皮肤柔润如切肪,光可鉴影,吴金宇心中暗自称异。乞丐叹道:你真是义士也!实话告诉你,我是铁拐李。很久听说你的大名,现在果然名不虚传,真是仙材也!你能跟我走天下吗?吴金宇叩首谢道:仙师不弃,幸甚!我有双亲在,不敢从命。乞丐赞道:你根器甚深,上神鉴于你行孝的想法,已经把你列入仙籍很久了。我现在传授给你大道,你回去后经常练习。到一定时候,我再来度你出世。你舔舐下来的结痂,不要轻易丢弃,一个结痂可以救活一万条鱼,你还可以服用,可以却病延年,胜过寻常千万丹药。
吴金宇自舔舐腿伤后后,心地光明,顿增智慧,跪受仙教,入耳即悟。回到家中,试取一片结痂放在鱼篮中,枯鱼无数尽活,味且鲜美。从此,吴金宇卖鱼所得远远高于其他鱼贩,没过几年,居然小康。于是,吴金宇买田建房,娶妻生子。双亲离世后,殡葬尽礼,庐墓三年。每年遇到旱涝,迫于乡人之请,祷晴祈雨,非常灵验。乡人多受其福,都以“真人”称呼他。
古人遵循的礼制20
司空负责用工具测量土地,安置人民,山川沼泽地带,按时观测那里四季气候的变化。测量土地的远近,然后才大兴土木征用民力。凡征用民力,活不能太累,要像给老年人分配任务那样;伙食标准却要按照劳力对待。凡安置百姓住处,必须考虑使百姓的生活习惯和当地的气候地势相适应。生在深山野谷和长在大河边上的外貌会有差别,他们的生活和风俗习惯也不一样:有的性情急躁,有的性情迟缓,酸苦甘辛咸,各有偏爱,使用的工具各有不同,穿的衣服风格也不相同。政府需要注重对他们进行礼义方面的教育,而不必改变他们的风俗;需要注意统一政令,而不必改变其习惯。
由中原民族与四方少数民族构成的各族人民,各有不同的生活习性,不可互相转换。住在东方的民族叫夷,他们兴剃光头,在身上刺花纹,其中有不吃熟食的人。住在南方的少数民族叫蛮,他们额头上刻着花纹,走路时两脚的脚趾相向,其中也有不吃熟食的人。住在西方的少数民族叫戎,他们披头散发,用兽皮作衣服,只吃禽兽的肉,不吃五谷杂粮。住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叫狄,以禽兽的羽毛为衣,住在洞穴里,也是只吃禽兽的肉,不吃五谷杂粮。中原、夷人、蛮人、戎人、狄人这五方之民尽管生活习性各不相同,但各自都有适合自己的住所、适合自己口味的食物、适合自己穿着的衣服、便利自己的交通工具、自己认为完备的器物。五方的人民,虽然言语不通,偏嗜爱好不一样,但当他们想要表达各自的思想,需要沟通各自的想法时,有这样一种人:在东方叫寄,在南方叫象,在西方叫狄鞮,在北方叫译。
但凡安置民众的居处,必须根据土地的广狭来确定修建城邑的大小,测量土地的面积来确定安置民众的多少,要使土地广狭、城邑大小、被安置民众的多少这三者相称。这样就会做到没有空闲的土地,没有失业的百姓,食饮节俭,各项工作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百姓都安居乐业,喜欢各自的职业并能做出成绩,尊敬国君,爱戴官长,然后就可以兴办学校了。
司徒职掌修习六礼以节制人民的性情,倡明七教以提高人民的道德,整饬八政以防止淫邪,规范道德以统一风俗,赡养老人以促进引导孝敬的风气,救济孤独以引领人们帮助贫弱的人,奖励贤者以树立崇德的风尚,清除坏人以摒弃邪恶。司徒命令六乡的长官将不遵循教化的人检举上来。选定一个吉日,把乡里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们请到乡学,射中多的为有功,居前演习乡射礼,年纪大者居前演习乡饮酒礼;司徒带领国学的俊士回乡参与乡射礼和酒饮礼;如果有不遵循教化的,经过感化还没有悔改,司徒就命令国都右边三乡的长官将这些不听教诲者检举出来并且转移到左边三乡,命令国都左边三乡的长官将不听教诲者检举出来并且转移到右边三乡,在新的环境中,让他们再接受一次和第一次同样的感化教育,过了一年还不悔改,就把他们迁移到更远一点的郊,在新的环境中让他们再次接受感化教育。过了一年还不悔改,就把他们迁移到更远的遂,在遂学里再对他们进行一次感化教育。这样几经教育仍不悔改,说明已无药可救,只好把他们放逐到更遥远的边疆,一辈子都不加以录用。司徒命令六乡的长官考察乡学中德才兼备的学生并把他们推荐给司徒,被推荐的人叫做选士。
司徒亲自考察选士中的出类拔萃者并把他们推荐给大学,被选中的称作俊士。获得选士荣誉的就不须承担乡里的徭役,获得俊士荣誉的就不须承担国家的徭役,俊士又叫造士。乐正特别重视四种课程,每门课都设有教师,沿用先王传下来的《诗》《书》《礼》《乐》四种教材来培养人才。春秋二季教授《礼》《乐》,冬夏二季教授《诗》《书》。国王的太子和庶子、诸侯的太子、卿大夫、元士的嫡子,国家的俊士和选士,都被送到大学学习。入学以后,大家都只以年龄大小为序,不论尊卑。大学将要毕业时,小胥将不听教导的大学生汇报给大胥,大胥汇报给小乐正,小乐正汇报给大乐正,大乐正汇报给天子。天子于是择个吉日,下令三公、九卿、大夫、元士都到大学集中,演习有关礼仪以感化不听教导者。对那些不思悔改的,天子就亲自视察学校。如此还不改的,天子三天膳食不见肉,吃饭时也不奏乐,然后将屡教不改的学生流放到远方,西部远方叫棘,东部远方叫寄,终身不予录用。
带着泥土芳香的民间艺术家
——记磁山二街“石全石美”老人孔天山
作者 申魁林
在磁山二街“洺河苑书画社”2021年“欢度中秋,喜迎国庆绘画摄影展”中,一个展区的展品格外引人注目。一块块大小不一的鹅卵石上,画满了形态各异的人物山水、京剧脸谱,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更有一个个用红、绿、蓝各种颜色的洗衣液塑料瓶雕刻而成的红船、飞天、天鹅等作品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是谁的妙手给一块块冰冷的石头赋予了灵性?是谁的巧手把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塑料瓶化成展翅欲飞的天鹅?经了解,原来是磁山二街一位像洺河里一块块普普通通的鹅卵石一样儿的年近七旬的村民,名字叫孔天山,网名“石全石美”,武安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
磁山二街就坐落在南洺河的岸边,孔天山从小就对满河床的鹅卵石十分痴迷钟爱。经常顺着河道走出十几里寻寻觅觅,常常空手而归,而当他找到一块儿有自然花纹的石头时即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兴奋好几天,从常人眼里一块极普通的石头上发现她的神奇自然之美。多年的积累他收集到近百块儿带着“月亮”、“日出”、“河流”、“树木”、“动物”等引人入胜,唤起无限遐想的“奇石”。
小时候,孔天山就显示出画画的天赋,从上小学开始,每次的美术图画课都是优秀甲。从小学到高中,学校的黑板报都由他负责,成为他发挥自己特长的园地,也为他后来的书法绘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农村结婚比较早,高中毕业后,家里就给孔天山张罗着找对象结婚。当时北方的农村还都是土炕,时兴画“炕围子”(武安当地俗称炕栏子,主要是为了防止土炕周围的墙面脱落,蹭脏衣服或被褥),是北方地区了不起的民间壁画形式,是民间特有的一种室内美术代表。花草鱼虾,人物故事都可以入画,在当时那个年代,也是一种时髦的体现,都是找一些有多年绘画经验的画师来完成。孔天山对母亲说,“咱家画炕栏子不用找人了,我自己画。”
“你行吗?”母亲质疑道。“没问题。”孔天山很自信的回答。几天后,一幅幅既简单又美观的山水春鸟画出现在母亲面前,让母亲既惊讶又欢喜,不仅是为省下了请画师的费用感到高兴,更是为儿子有这么好的绘画才能感到欢喜。
自此,亲戚朋友,左邻右舍都知道孔天山会画“炕栏子”了,开始有人登门请他去画“炕栏子”和门楼。常言说,干啥有干啥的难处。他回忆说,当年农村结婚典礼大部分都是选在腊月,一是腊月农闲有时间,二是腊月天冷,典礼招待亲朋好友剩余的饭菜食物不容易坏,可以留着过年吃。所以,画“炕栏子”也都是在腊月边儿,画早了怕不新鲜。寒冬腊月,手冻得发紫,毛笔都拉不开。有的户主还给临时生个火盆,搭个架。有的不给搭架,只找个梯子,画一幅画上下几十回,天寒地冻,手冻得发僵,笔也不好使,画着画着就冻得拉不开了,出不来活儿,效果也不理想,急得直想哭。
几年下来,三乡五里都有孔天山留下的作品,至今有的门楼上的画还在,让他特别得骄傲。结婚典礼是人生中最隆重的事,典礼之前,都会雇用匠人,木匠、油漆匠、画匠,忙乎半月二十天是正常事。艺术都是相同的,经常和匠人们接触,多年下来,孔天山木工、油漆工、甚至泥瓦工的活儿都会干,而且都很出色。自己家里盖了一套四合院,除了砌砖上房顶主体建筑雇了人,剩下的抹墙、墁地面、贴砖、布线、按窗框、割玻璃、油漆、绘画、写对联都是自己亲自干,他的妻子给他打下手,眉开眼笑,直夸他,“别人家一点儿小活儿也要找人做,俺家天山自己就干了。”
艺术是无止尽的,孔天山也从没有停下他追求艺术的脚步。在磁山二街民俗馆工作期间,又拜塑像老师学习了泥塑,还把自己在木器厂学到的技术应用于木雕、塑雕创作。2021年5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孔天山满怀敬意,亲手雕刻了袁隆平泥塑作品,在“洺河书画苑”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书法展中亮相,得到大家的好评,都说和袁老特别像,孔天山笑着说,“我就是从泥土中走出来的,对和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袁老有缘。”
他的泥塑作品,遍布牛家堡、徘徊、花富村、罗峪等乡村庙宇,神像人物生动,特点突出,惟妙惟肖。绘画作品《钟馗》豹头环眼虬髯,红袍袭身、腰悬宝剑、构图饱满、粗犷洒脱,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书法作品厚积薄发,足见功底,获得武安民间协会颁发的优秀奖,并在武安区域之外的书法展中屡屡获奖,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民间艺术家。
如今,年近七旬的孔天山在磁山二街古商街租了一个门市,亲笔书写了店名“天山平安店”。虽说是修理电动车,但空闲时间都投入到对艺术的追求中,雕刻、鹅卵石绘画等作品,陈列得满满当当,他沉浸其中,如痴如醉,乐此不疲,不断有新作品问世。
愿这位带着泥土芳香的民间艺术家——天山不老,艺青长青!
夙冤
休宁县黄翰,在粤东做生意。养了一个来自海外的犬,驯服后很聪明,善解人意,黄翰极其喜爱,每顿饭把剩下的食物都给这只犬,睡觉时让它躺在自己的床下,外出做生意,须臾不离。年终回家,路过睦州,因迷路夜晚住在一座寺庙。一个老和尚出来,与黄菡闲谈,忽然见到这只犬,问道:居士从哪得到此犬?黄翰以实情相告,和尚叹道:居士为何豢此冤畜!黄翰听了非常惊愕,叩头道:鄙人庸俗,不知夙世因果,愿求大师指示。
和尚初不肯讲,黄翰再三恳求,才说:此犬与你前世冤结甚深,不久必当相报。黄翰更加恐惧,遂膜拜顶礼,寻求解脱之法。和尚喟然道:老衲不是向居士饶舌,然佛法慈悲,又不忍坐视不管。君须谨记我的话:到家三日后,夜里就寝时,等犬睡熟,你偷偷逃走,把你平常穿的衣服捆扎起来,做成人形,悄悄放在被子中,听任犬撕咬。犬找不到你,一定会气愤而暴毙。你把它的尸体悬在深山树上,待其腐化,如此可以解脱,须谨记而勿忘!黄翰回去之后,按照和尚所言布置一切。这只犬果然找不到黄翰,将衣服、被子、枕头等撕咬地粉碎,狂叫、跳跃而暴毙。黄翰将死犬挂深山树上。过了一个多月去看,皮肉已销化殆尽,仅存毛骨一具而已。
黄翰外出路过寺庙,特地拜谢和尚,和尚说:你听从老衲建议,甚善。但此犬怨气未散,现在又变成了蛇,知道你来此,明天早晨一定循迹而来,对你不甘心。黄翰听了失色股栗,哀求拯救。和尚说:你侥幸遇到老衲,缘分不浅,我一定要救你。取一个大瓮,让黄翰踡卧其中,又取一个大瓮覆其上,合口处盖上勅勒书符。清晨,果然来了一条蛇,身粗如盏,长数丈,绕瓮数圈,大瓮振振作响,始终没有打开。蛇狂怒,自己崩裂成十几段。和尚打开大瓮,黄翰再次拜谢,酬以重金,和尚没有接受,后来再也见不到和尚了,不知所终。
苏州珠明寺有一个疯和尚,蓬头垢面,嬉笑无度,他的样子就像疯子一样。疯和尚经常数日不吃饭,有时候一天吃的饭,就是几天的饭量。他冬夏穿一件短布衲,基本没有换过衣服。养了一只黑犬,寸步不离。每天早晨必出城,登上枫桥,向西方呼吸良久而返。
集市中的瓜果菜肴,不管是谁卖的,疯和尚拿过来就吃,吃完了,再装到衣袖中一部分。凡是被疯和尚吃过、拿过的商贩,当天盈利比往常的三倍还多,所以小贩们都乐意疯和尚取他们的东西,从不责怪他。
疯和尚喜欢与儿童嬉戏,把衣袖中的食物分给他们,也有人向他索取食物,疯和尚反而不给他们。有人见到疯和尚能治病,有人请他去看病,疯和尚随叫随到,但是如果他坚持不去看病,则病人一定没有救了。
有个姓陆的病人,很多医生束手无策,请疯和尚去诊治,等到疯和尚赶到,姓陆的病人已经死了。疯和尚仔细看了,大笑,急忙拿起笔,写到:泰山石一片,蟠桃仁二十粒,扶桑木一株,用黄河水煎。众人被难为住了,疯和尚又大笑,把药方烧了,用纸灰和茶灌到死者口中,一会儿病人又活了,病也好了。
一日,到了中午疯和尚还没有起来。寺庙里的和尚感到很奇怪,到他的房间,顿觉异香满室,疯和尚已圆寂。众人抬着他,轻如蝉翼,他养的那只黑犬也死了。
狐撞钟
嘉庆年间,福建沿海地方,一天从海上忽然漂浮过来一口大钟,可容纳百石粮食。人们以为这是祥瑞的征兆,报告给当地官员,当地老百姓在城西建了一座高楼,把这口大钟悬挂在楼上。撞响此钟,声音能传到十里以外,村民李某看守这口钟。没有多长时间,当地多次发生海啸,当政者认为金水相应,海啸就是这口钟招来的,命令知县用印封闭此楼,并严厉告诉李某:不许人再撞钟。
有一个美少年常来楼中,与李某闲谈,偶尔需要食物之类的东西,往往凭空就能得到。李某明白这位少年是狐仙,忽然心起贪念,跪下叩头:君为仙人,为何不赐我银两,只拿一些酒食来?少年说:财有定数,你的命中穷薄,不可能得到额外更多的钱财。如果得到了,会有灾祸,你一生都会懊悔的。被钱财迷了心窍的李某,坚持请狐仙赏赐银两,少年笑着答应:好吧。
转眼之间,就见一锭大元宝出现在案几上,李某大喜,收藏衣箱中。此后,少年不再来了。一天,县令路过这里,听到撞钟声,非常生气,李某不按照县令要求守护,又在撞钟,命令衙役对李某抽打十五大板。李某看到印封完好如故,自己也没有敲钟,不知道县令是如何听到钟响的。
过了一段时间,县令又一次路过这里,又听到楼上钟声乱鸣。派人查看,楼上没有一个人。县令明白了:楼上有妖怪?李某无可奈何,把遇到狐仙的事情一一告诉给县令,并把元宝交给县令,县令仔细查看,原来是县衙库房中的银两。把银两重新放回库房,从此,钟声也不再响了。
扬州妇女李氏,早年守寡,以纺织自给,儿子刚九岁。同乡富人赵丙,被李氏的美貌吸引,苦于没有正当理由接近李氏,于是贿赂她的邻居,让她的邻居出谋划策。邻居听说李氏的儿子准备读私塾,告诉赵丙:有机可图也。
赵丙在李氏家附近,建了一个私塾,请附近孩子去上学,并放出话说:有想读书的孩子,都可以来。旁人告诉了李氏,能在家门口上学,李氏便让儿子也过去读书上学。赵丙找机会见她儿子,经常给他一些食物、玩具等小东西。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赵丙给她儿子十几两金子,说道:听说你家徒四壁,把这些钱拿回去补贴家用吧。小孩子把钱拿回家,李氏说:给我们这么多钱,话说得这么好听,一定是想诱惑我?让儿子向赵丙表示感谢:非常感谢长者厚意,母亲将登门拜谢。赵丙大喜。又过了一天,李氏让儿子把金子还给赵丙:母亲性情多疑,不敢接受这些钱。赵丙又爽然若失。小孩子回家把赵丙的样子,详细告诉了母亲,李氏叹息道:无事献殷勤,就是这个样子。第二天,李氏就不让儿子去上学了,赵丙亲自登门请她儿子上学,李氏委婉拒绝:你的恩惠越厚重,你的过错将会越来越大,与你断绝往来,就是避免以后你有更大的错误出现。赵丙惭愧而退。李氏以自己的方法,谢绝了赵丙的“好意”,可谓聪明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