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倒计时,还有多长时间你才可以下班放学呀[what][what][what]?子牙童趣还有一个多小时[偷笑][偷笑][偷笑],是不是很羡慕呀。
#假期#你有出游计划了吗?不如一起去#河南#洛阳品尝世界级非遗美食,感受人间风味[太阳][太阳][太阳]。
洛阳水席:传承一千多年的名宴,国家级非遗美食,究竟有多好吃?
#头条抽奖# 未品长安古意,失约洛阳花期,请不要继续错过"抖IN美好洛阳"城市生活节。「远赴河洛惊鸿宴,一睹洛阳盛世颜」,5月28日,与抖in city一起,游牡丹仙境,品古都美食,寻非遗秘趣,共赴城市盛宴。#美好洛阳美好万科#
即日起至2021年5月31日,关注@头条浙江 ,转发此微头条, 2021年5月31日将由@头条抽奖平台 抽出1位幸运朋友,送出万科春华秋实·西園甲第马克杯!抽奖详情
中医非遗之瑰宝-石芝园
黄河流域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黄河文化的“活化石”。其中,2011年12月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洛阳肖氏烧伤自然疗法,被誉为中医非遗的一大瑰宝。今天,我们谈谈它的历史传承。
洛阳中医传客乡
洛阳是中医的故乡,从神农尝百草到岐黄论医,从伊尹创制中医汤液到周代医师制度的形成,祖国医学在这里走向成熟并不断完善。隋唐时期,都城洛阳医学极为完备,设有尚药局、藏药局、太医署等。
唐肃宗乾元年间,邵阳发生大规模苗蛮之乱,唐肃宗任命洛阳人申泰芝为谏议大夫,任命御医肖俭公为随军医师长,率军入湘平叛。叛乱平定后,将士们驻军于此,其后代在此繁衍生息,形成此地客家人。申泰芝、肖俭公等入湘将士,就是此地客家人的先祖。他们居住的山,被称为洛阳山。唐代的邵阳,就是明清的湖南宝庆府。《明一统志》卷六十三《宝庆府》云:“洛阳山,在府城东北五里。”
洛阳山中有三个客家人的大型村寨,称洛阳一甲、二甲、三甲,肖俭公后裔居住在三甲,世代行医。三甲风景秀美,明代沈周画有《三甲春晓图》并题字云:“三甲古寨,客家之乡。南国中枢,势压潇湘。九溪奔流,百山苍苍。竹海万顷,粟米盈仓。”
肖氏烧伤自然疗法第一代传承人肖梧岗,于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出生在宝庆府三甲寨。他与当地苗医仡濮远亦师亦友,仡濮远是《苗医金鉴》的作者。当时,苗医治疗烧伤,采用苗药烧伤灵。肖梧岗在此基础上,改进了祖传烧伤疗法,配制了自然烧伤膏。肖梧岗编著的《烧伤论》,是第一部中医治疗烧伤的系统论著。他把烧伤分为热伤营卫证、火毒伤津证、阴伤阳脱证、火毒炽盛证、火毒内陷证、气血两虚证、脾虚阴伤证七类证候,烧伤后可能出现一种证候,也可能在不同阶段出现不同证候,从而提出辨证施治的系统理论。
从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开始,肖氏烧伤自然疗法和自然烧伤膏,在民间和军队中开始广泛应用。太平天国运动时,肖氏烧伤自然疗法第三代传承人肖俊五,为广西全州同知,后任鹰扬将军、镇筸兵都司,烧伤自然疗法和自然烧伤膏在清军烧伤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医瑰宝还洛阳
肖俊五殉职后,其子肖昆吾移居洛阳,在洛阳西郊的金蝉寺旁建石芝园药圃,附设石芝园药堂,传承烧伤自然疗法。肖昆吾后任嵩武军诊察长,跟随左宗棠收复新疆,被光绪皇帝御赐“大圣手”称号。
肖昆吾去世后,其子肖智奄成为石芝园的掌门人。1920年,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驻屯洛阳,任直鲁豫巡阅副使。吴佩孚拜会肖智奄,聘请他担任直鲁豫巡阅使公署医官长兼军医学院总办。由于建立了完善的医疗系统,吴佩孚军队的实力大为增强。吴佩孚下野后,学院停办,学员大部分进入石芝园。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迁到洛阳,洛阳成为“行都”。由于人口增加,药材的需求量增大。当年夏,肖智奄创办石芝园药厂,由其大学毕业的儿子肖南衡担任厂长。石芝园药厂主要生产自然烧伤膏等急救药品。1938年1月31日上午,日机32架空袭洛阳,石芝园药圃、药堂、药厂被夷为平地。
肖氏烧伤自然疗法第七代传承人肖建勋,青年时期是一名下乡知青,在知青农场担任赤脚医生,其间他还到不少医疗机构进修。1975年元月,肖建勋被调回洛阳工作。他认为洛阳是个重工业城市,也是烧伤事故频发地区,作为一名中医传承者,应该创办一家专业的烧伤专科医院,为更多的烧伤患者造福。
改革开放后,在各级部门和国内知名专家的支持下,国内第一家民营医院——洛阳烧伤医院在郊区秦岭路石芝园旧址正式建成开业,时任卫生部部长的崔月犁为医院题写院名,并题词:“把烧伤自然疗法推广到全世界为人类造福。”
烧伤自然疗法应用于临床后,洛阳烧伤医院也发展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中医治疗烧伤急救专科医院。
洛阳肖氏烧伤自然疗法,在2011年12月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洛阳烧伤医院又在2020年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传习所。
非遗瑰宝在传承
肖氏烧伤自然疗法第八代传承人肖宇奇,是洛阳培养的本土中医专家,他在河南科技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又到国外留学。为了家乡的建设,他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到洛阳,承担起非遗传承的重任。
肖宇奇和肖建勋一起,发表了《烧伤论校注》等多篇论著,制定了《自然烧伤膏企业标准》《烧伤抑菌液企业标准》,传承和创新了自然烧伤膏、疤痕膏、祛痒膏、凉血汤、清创液等中草药制剂的炮制工艺,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肖宇奇在今年结项的河南省非遗研究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烧伤自然疗法的特质特色》中说,烧伤自然疗法是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内外兼治,以提高机体自然疗能,使烧伤创面自然愈合的一种治疗方法。提出烧伤自然疗法的中医学理论基础是天人合道法自然。
烧伤自然疗法是#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河洛文化、客家文化和祖国医学的瑰宝,发掘、抢救、保护、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洛阳24小时# 【洛阳将建河洛文化档案库】河洛大鼓、二鬼摔跤、老城排鼓……近日,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在洛阳市文化馆举行,活动现场邀请了许多优秀非遗项目进行展演,让观众体验非遗文化,共享美好生活。
古都洛阳,文脉源远流长,除了拥有星罗棋布的历史遗迹,还有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享誉全国的河洛大鼓、唐三彩烧制技艺、真不同洛阳水席制作技艺、平乐郭氏正骨等都是其中的代表。
目前,洛阳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9项、省级非遗89项、市级非遗240项、县级非遗718项,覆盖非遗名录全部十大类。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其中不少项目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近日出台的《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2021—2035)》提出,要实施河洛文化调查记录研究工程,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调查,建立河洛文化档案库。
●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调查和记录
坚持案头工作与田野调查相结合,针对不同项目采取不同调查工作方法,并及时把调查信息入库,做到“家底清、数据准、情况明”,实施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调查,计划为期3年内完成。
●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科学制定记录标准,利用数字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对保护区非遗的调查记录成果进行数字化记录,建设“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探索非遗数据资源和其他公共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通过“互联网+科技+非遗”的手段,讲好非遗故事,加强记录成果的转化利用。
●建立河洛文化档案库
采用多种形式完善非遗档案体系。完善保护区非遗档案制度,将调查结果同时以纸质资料、电子资料、影视资料三种类型编码登记入库,建成“河洛文化档案库”,预计5年内完成,并在洛阳方志馆和洛阳博物馆双平台保存。
(洛报融媒记者 戚帅华 通讯员 裴俊虎 文/图)
#洛阳24小时# 【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公布,洛阳一项目上榜】6月10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正式公布,洛阳市偃师区申报的玄奘传说榜上有名。至此,洛阳市国家级非遗项目总数达9个。
玄奘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文化名人,玄奘传说源于以偃师区缑氏镇玄奘故里为中心的洛阳地区,是我国民间文学的瑰宝。玄奘传说不同于《西游记》中的唐僧故事,它是以玄奘传奇的一生为轴线,糅合偃师地域的传统文化、历史积淀等文化要素,创造出的民间艺术形式。传说涵盖了佛学、历史学、地理学、文学等多元学科,其独特的地域性、传统的延续性、故事的稀有性、广泛的认同性充分展现出玄奘传说的核心要素及其文化特性,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玄奘传说中,有玄奘少年时代“凤鸣陈河玄奘降生”“父亲教子学《孝经》”等少年颖悟,也有13岁立志弘扬佛法的“净土寺出家”;有冒着生命危险“乘危远迈”“犯禁出关”“大漠孤征”、曲女城大会、“恒河遇险”等西行传奇,也有“矢志东归”报国,“磨头槐传说”归家的“玄奘祭母”等系列故事,展现了玄奘大师矢志不移追求真理,舍身求法的中国脊梁形象,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传说中所保留的大量古代传统民俗、孝德文化,使玄奘传说在民间文学中熠熠生辉。
偃师区缑氏镇玄奘故里附近有凤凰台、慧泉井、马蹄泉、玄奘父母合葬墓、磨头槐、长生杨等遗迹与玄奘传说紧密相关的历史遗存,为故事传说提供了有力佐证,是传说能够流传的空间和载体。
玄奘传说肇始于唐代,形成于宋元,丰满于明清,传承至今。以玄奘为原型的唱本、杂剧、曲艺乃至小说《西游记》都一定程度受到玄奘传说故事的影响。近现代民间口头文学与各类民俗文艺相融合,使玄奘传说“常传常新”,广泛存活于偃师区缑氏镇陈河村陈氏家族、村民群体、文化人群体、艺人群体丰富的传承活动中,成为故事、歌谣、戏曲、河洛大鼓、民间歌舞及电影、电视等多种文艺形式的经典题材,成为民间文学创作的源泉。
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玄奘传说于2012年录入第三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20年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实践案例。作为黄河文化的组成部分,玄奘传说是丝绸之路沿线文化融合的见证。传承弘扬玄奘传说,对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讲好“黄河故事”,增强文化自信,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具有重大意义。
相关链接:
洛阳市前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河洛大鼓 ●洛阳唐三彩烧制技艺
●真不同洛阳水席制作技艺 ●关公信俗
●洛阳牡丹花会 ●平乐郭氏正骨法
●洛阳宫灯 ●河图洛书传说
洛报融媒记者 李冰 通讯员 栾海宁 文/图
河洛古城的非遗体验馆,令人留恋忘返,里面展示非遗众多,涉及泥塑,树叶画,剪纸,骨雕、布艺等。关注洛阳城市,见证洛阳发展。
#我的家乡在洛阳#
再访卫坡村
这几年,美丽乡村游成为一种旅游休闲时尚,不仅可以为脱贫攻坚战助力,帮助乡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人们还借此了解村俗民情,阅览历史典故开拓视野,品尝乡味美食,回归自然熏陶,还可以放飞心情,寻找乐趣。从这方面说,孟津县朝阳镇的卫坡村(魏家坡)倒不失一个心仪去处。一则交通方便,离市区不远;二则卫坡村的清代民居确实保存的比较完整有特色;三则景区免费,让人们的心理就有了亲近、亲切之感。2018年的夏季去过一次卫坡村,那时也是人流攒动,游客可谓不少。不过,当时卫坡村景区还在建设之中,在环境治理、服务设施方面感觉还不尽人意。经过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洗礼”,卫坡村的”美丽乡村游”是昙花一现,还是大有进步,我倒很想探探究竟。
今天是2020年元月3日,临近中午天空还有点阴沉,幸运的是没有风的袭扰,去卫坡村转一转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是冬天,到处都是冷呵呵的,游客不多,适合咱这不喜欢太热闹的主闲转。今天倒不想介绍卫坡村的民居如何如何,咱不是研究这个的专家。第二次来这卫坡村让我的眼球闪光,很是喜欢:先说村容村貌、村道和景区内的小巷短街干净整洁。咱市区一阵风下来,白天还有许多枯枝黄叶,人家卫坡村硬是不好找;再议什么地好找?卫生间那,出门在外,谁不内急呀!不仅多,而且设计的美观,管理到位,干净程度不亚于五星级景区,比有些小饭店的卫生间都有档次;三谈,经过扩建规模、修缮一新,卫坡村景区的旅游资源越来越多,除了各地美食以外,诸如文创一条街、非遗集群、古玩一条街等,划区经营,四合院特点的区片相连,很有特色。当然,现在是生意淡季,开门营业的还不多,游客还不多,这也不奇怪;最后一点,卫坡村最有特点的,你进得村口、村中,不管是牌楼还是美食街上,还是通道门头、门口招牌、景点旗幡,”魏家坡”三个字随处可见,古色古香、现代气息喜庆的的很有眼球冲击力和相知相伴。
虽然游客不多,但是你身在景区,还是能感受到卫坡村的旅游人气,人们的喜爱程度与美丽乡村游的金子招牌相得益彰,不虚此行!啰里啰嗦的,没有吹嘘卫坡村的意思,只是喜欢一个景区,是因为它的品质、内外一致,自有魅力超群!
2021.01.03
这不是正宗的水席,全国以整桌入非遗的只有洛阳水席,这个上菜顺序和方式方法都不是,水平也很一般,但是价格还是非常亲民的
老徐探店河南农村大席真实惠,260文8个菜16个汤,大厨直言当地从没服过人
08:02宋代有一位洛阳少年崔瑜卿,豪掷二十万钱为名妓玉润子打造绿象牙五色梳。当时的二十万钱已足以买一幢房屋,不知耗资如此之巨的一套梳子,该是怎样的巧夺天工。
中国古代一直有将梳子作为定情物的习俗,一个男子在喜欢一名女子的时候,往往会送上一柄自己看中的梳子。
女子在出嫁之前,家人要为其梳头。所谓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这里面包含着家人的美好祝愿,更传递着浓浓的爱意。
随着时代的变迁,梳子的功能性仍然被人们沿用,但因为外观上的大同小异,现在已经很少看到让人为之心动的梳子了。
前几天看到非遗传承人陈浩归的木梳作品,眼前为之一亮,他设计的木梳“抹云”获得了国内外众多大奖。
陈浩归从小学习书法国画,18岁考入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后师从八旬东阳木梳传承人,专研了3年。
他的作品与创新,是对非遗最好的传承,使用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
木梳也在他的手中,重新散发着古老的魅力和寓意。
#95后小伙跨界打造非遗木梳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