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年味儿#
记忆在舌尖上,回味在乡愁中。客家人的乡愁,是长期奔波后对故乡的情怀,是在尝尽世间百味后对乡味的思念。于是,新年成了客家人心里归根的时节,而年味小吃就成就了客家人的丝丝乡愁。
客家人的春节是从农历腊月二十五开始的。对于不断漂泊的客家人来说,平安团圆是新年里最美好的愿望,于是在腊月二十五的小年里,客家人第一道准备的年味便是“麻蛋”。麻蛋是一种由糯米制成的食品,经油炸而成,出锅后,通体金黄,圆如鸡蛋,因而得名。其口感酥而不软,甜而不腻,轻轻在其金黄的脆皮上咬上一口,甜糯香郁,芝麻的清香顿时沁人心脾。
过年炸麻蛋的民俗在客家人里拥有绵长的历史,在不同体系的客家人里更是有多种不同的称呼,如潮汕系便称之为煎圆。而麻蛋则就是我们闽粤系的称呼了。但无论何种称呼,这金灿灿的小圆糯米饼,都蕴含了客家人对团圆的美好期待。正因为如此,正月里,客家人请客,端上桌的第一碗菜,往往便是麻蛋。
“鸡”更是客家人过年时桌上必不可少的食材。大年三十那天杀鸡,每家每户至少十头以上的宰杀量,总能令大伙大汗淋漓。从煮鸡开始,宰杀的所有鸡,都整只放进大锅里一锅煮,不添加任何调味品,清水蒸煮,同时为了保证皮脆且不烂,总是要在鸡的两个大腿处用小刀割一道口子,待到熟后,将鸡腿全部砍下,不同于以往所见的小鸡腿,客家人的鸡腿总要连着爪子一同砍下,待吃时,淋上醇厚温润的米酒,飘香四溢,口齿留香,一时间鸡的原始甜味与酒香交织,皮爽肉滑,鲜美异常。
在新年里,家里来的尊贵客人,不管老人孩子都要啃上一只大鸡腿,以期待老人孩子新的一年健健康康、万事如意。而对于来拜年的舅舅姐夫之类的人,鸡的摆放更是大有讲究。摆上桌的鸡腿碗里还需要摆上一小块头,一小块鸡翅,一小块鸡屁股及身子上的几块肉,祝愿在外打拼的男子们事业完完整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可以说鸡,一直至正月十五都不会离开客家人的餐桌。
而在大年三十除了杀鸡,另一件重要的大事便是制作松圆子了。在年三十准备好家宴后,总是会剩余少量的豆腐,瘦肉,香菇,香葱等,不够单独做菜,弃之又甚为可惜,这时,客家人就会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变成一道新的菜式。其做法就是将所有食材切成末,再用适量的地瓜粉加水一起调和,添加盐和味精,将其捏成球状,用汤勺盛好,再滑入汤锅,煮熟后便是松圆子了,其口感松脆筋道,若再与前面蒸煮鸡所剩余的高汤一起烹煮,出锅前撒上少量胡椒粉,便会更加鲜甜可口。在客家方言里,松圆子蕴含着轻轻松松之意,取此名字再一次表现了客家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无限期待与向往。这也是客家人在长期动乱和迁徙过程中养成的独特的乐观精神。
神农福地,客家情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客家人总在自己寄居的土地上辛勤奋斗,用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总会回头看一眼自己的根脉,记住这浓浓的家情,在城市化极速发展和年味逐渐淡薄的今天,客家人对于客家小吃一年又一年的坚守着,延续着客家人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