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人吃牛肉拉面的多一些,而安徽,山东,河北,甚至东北现在板面的流行不亚于各类小吃。板面为何会受如此的欢迎与热爱,你知道吗#美食# #邳州#
2002年,一个老人带着礼物来看望84岁的杨钦典,这个人称自己是宋振华,是小萝卜头的哥哥。杨钦典脸上满是愧疚,因为小萝卜头,是他杀了的。
“小萝卜头”原名宋振中,1941年出生在江苏邳州,是解放战争里最小的革命战士。
在小萝卜头八个月大的时候,他的父母就被国民党逮捕。而这个尚在襁褓中的小婴儿,也随着父母被关进了重庆监狱,成为了重庆监狱里一名最小的犯人。
在监狱里的环境十分恶劣,也经常吃不饱,所以小萝卜头的母亲徐林侠没有了奶水,于是她就将自己的吃食泡了水喂给年幼的孩子。
可仅仅是这些食物,无法保证孩子的营养。所以,小萝卜头的个子不仅不长,还形成了头大身子小的情况。
监狱里的其他叔叔阿姨,都十分心疼发这个孩子,就将自己的吃食分了给孩子。还给孩子取了个“小萝卜头”的外号。
小萝卜头从小在监狱长大,他这一生都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
因为孩子年龄小,徐林侠央求负责看守犯人的人,让孩子在牢房里自由活动活动。
看守犯人的人也有孩子,他看着这年幼的孩子小萝卜,默认了徐林侠的请求。
后来,小萝卜头经常会在各个牢房里串门子,随后趁人不注意便拿出,其他叔叔交代的东西。
其实,徐林侠不仅仅是为孩子争取更多的活动场所,更重要是让孩子来传递情报。
年幼的小萝卜头在监狱里,就成为了一名革命战士。
小萝卜头来到一位叔叔的牢房,却发现这位叔叔用树枝在地上写着什么,小萝卜头感到好奇,就站在那里盯了好久。
这位叔叔看到了小萝卜头的兴致,就问小萝卜头:“想不想学写字?”
小萝卜头立刻两眼放光,猛地点了好几下头。
而徐林侠知道了儿子这样好学,流下了愧疚的眼泪。
在小萝卜头8岁时,一位叔叔送给了他一根铅笔。监狱里什么都没有,所以这仅此一根的铅笔被小萝卜头视为珍宝。平常舍不得用,只在特殊的时候拿出来。
1949年9月,解放战争胜利即将胜利。但对国民党来说,他们溃败在即,于是无处泄愤的他们,盯上了监狱里的革命战士。
蒋介石下令分批处决“政治犯”,于是,毛人凤让手下的白公馆特务头子特务陆景清全权负责“杀人”事务,而陆景清则叫来了杨进兴,杨进兴是重庆白公馆的看守所所长,杨钦典就是其直接下属。
徐林侠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可她不想儿子也死在这里。
于是她苦苦哀求那些刽子手,求他们放过这个年幼的孩子,可那群人只是冷酷地看着那个8岁大的孩子,并没有因为她的恳求而做出任何改变。
最终小萝卜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8岁这年。
后来,国民党还将这些尸首掩埋在地下,封上了水泥。等到重庆解放后,我军队伍终于来到了这个监狱,在地底下发现了同胞们的尸体。在众多尸首中,却还有一具孩童的身躯。
这是小萝卜头,而他的一只手紧紧握成拳头。士兵忍着悲痛将小萝卜头的手展开,而幼小的孩童手中,竟然攥着一支用到只剩一点的铅笔。
当时寿命杀死小萝卜头的是杨钦典,而真正杀死他的是杨进兴。
在杨钦典30岁时,被派往位于重庆的歌乐山集中营,担任白公馆看守班班长。他所负责看守的就,是小萝卜头父母等我党革命战士。
可等到了杨钦典才发现,这些囚犯都是读书人,根本没有都没有作过恶,他们都是因为在在外传播先进思想,唤醒人民的救国意识,才被关押在这里的。
杨钦典并非愚昧不明事理之人,在先进思想的感染下,他的心逐渐向这些囚犯靠拢,甚至开始偷偷帮这些革命战士传递信件。同时,杨钦典也格外关照小萝卜头,经常会拿些吃的偷偷给小萝卜头,改善他的伙食。
而对于处死小萝卜头,杨钦典是不愿的。但因为上级的威压,他不得不执行。杨钦典掐住小萝卜头脖子,可却迟迟下不去手,而此时的杨进兴早已经丧心病狂,看到杨钦典这里还没有解决,随即过来,掏出刺刀一下捅死了小萝卜头。
这一刀,虽然扎在了小萝卜头的身上,也刺在了杨钦典的心上。
杨钦典后悔,后悔他站错了队。
1949年11月27日,大军已经进逼重庆,重庆解放已指日可待,而身在重庆的国民党官员在逃跑时还杀了关押的所有共产党。
此时的白公馆尚存的,还没被杀的“政治犯”还有19人。
于是,杨钦典赶忙带着钥匙和一把锤子跑去找到了关押罗广斌的牢房,将他们全部放了。
在解放重庆的第二天,杨钦典在罗广斌的陪伴下,来到重庆公安局自首。
在罗广斌的证言下,公安局了解到杨钦典虽未国民党余孽,但是良心未泯,帮助我党战士逃生。虽然杨钦典曾有过罪孽,但19条性命应当可以抵过。
我党面对革命有帮助的人,从来都是善待,表示不再追究杨钦典从前的事,还可以为其安排一份公安局的工作。
杨钦典对于保住性命已十分感谢,他自觉不配胜任此工作,现在只想回到家乡过普通生活。
杨钦典本以为会安然度过剩余的日子,没想到在后来因为历史遗留问题,被抓捕入狱。直到16年后才被改判无罪,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2004年11月27日,重庆市举办了一个11.27大屠杀悼念活动,当时的杨钦典也再次赶来重庆,他当时已经86岁了,但却仍旧跪在墓碑前,痛哭流涕的给烈士们烧纸钱,不停忏悔。
【就在后天,大衣哥将来大邳帝国演出!】不是说大衣哥要出国演出吗?怎么有时间来邳州了?即将举办的“2021首届上亿光影美食文化艺术节”7月23日盛大开幕。届时,大衣哥将来活动现场演出,有网友问: 不知大衣哥助理陈亚男到时候来不?
活动时间:2021年7月23日-8月1日
营业时间:早10:00-晚21:00
活动地址:邳州红星美凯龙上亿商业中心#徐州头条# #头条# #今日头条#
天冷了,地锅鸡、铁锅炖又开始火了。
国人讲究应季而食,秋冬季节吃点贴秋膘的食物,也是自古至今的传统,虽然我们都不缺脂肪,但是在寒冷的冬天里,弄上一锅带着饼子的炖菜,总觉得非常亲切。
我在徐州那边开了几年做地锅鸡的店,为了迎合当地的口味,就在地锅鸡、地锅鱼酱料上各自研发了一款酱料,其实也没有什么秘诀,但是香味很足,回味浓香绵长,使了四五年了,很多食客都是慕名而来,评价还是非常不错的,都比较认可这个味道,店内的生意也非常火爆,一到天冷就需要等位。
初期都是供自己店用,也没时间想去外卖酱料,架不住一些朋友的撺掇,试着给他们发了一些酱料,谁知道这帮家伙儿,都说不错,有空的时候我就给他们发一些。#徐州#
这不,今天又发走一批。用这个做地锅鸡适合吃辣的朋友,苏北地区很是受用,当然现在的年轻人都没有问题,徐州及周边城市差不多是重辣。#小生活,大财富#
仁兄弟、干姊妹聚一起炖上一只鸡,吃着锅饼,啃着草公鸡,吹着哈啤,邳州话叫什么都不要问了!#秋日好时光#
【会抄《读者》才会贏】2004年,文联秘书长、书协主席朱廷九老师邀报社周伯之、张嘉义副总编、曾任供电局书记的著作颇丰的刘善明先生与我一起,复刊中断一二十年的《邳州文艺》,三年多一共办了十五期,每期近百页,而七十年代就创刊的《邳州文艺》之前总共才办了十二期。让我设计封面与版式,没有办刊经验的我,无论学习或备课,还是写作或编辑,诀窍都是“会抄才会贏”,入门必须高仿成功范例,才能高起点成功,屡试不爽,就像书法临帖。我在街头报亭各种杂志都买一份,最后选中最畅销的《读者》克隆,克隆者是市印刷厂首任微机室主任,即邳州最早学习电脑排版的王伟操刀,朱老师与周总、刘书记都是本地文坛领军人物,张总号称金牌校对,摄影董跃进是邳州第一位中国摄协会员,执行主编的我当时则是市里唯一副高级职称编辑,编副刊多年,拥有全市最广最全最优质文学资源,应该说是黄金组合,一时之盛。封面题字是文化部原部长、著名诗人贺敬之先生,省作协赵本夫副主席题词相贺。杂志一发行,立引轰动,甚至受到省市文化部门高度评价,还成外地文联学习榜样。我暗窃笑:非我们能,是会抄《读者》才会贏!
朱老师常忆起风雪之夜我们几个校对杂志清样后,在街头小吃店喝羊肉汤神侃的豪迈,说那年代文学真纯美!
最有趣的是,副刊编辑的我当主编,而我们报社领导周总却当副主编,堂堂供电局局长书记的刘善明先生也屈尊为副主编。
没想到,杂志不了了之,恰恰是因为办得太好!后来我又参与创办多种邳州地方杂志,如《邳州文学》克隆《杂文选刊》,还有邳州画报,邳州之窗,邳州文化等等,但都不如《邳州文艺》精致。
江苏徐州
又有了新变化了
江苏徐州鼓楼区、云龙区、贾汪区、泉山区、铜山区、丰县、沛县、睢宁县、新沂市、邳州市
12月16日国家气象台发布了徐州天气最新悄况
鼓楼区:阴,3/-4℃
云龙区:多云,4/-4℃
贾汪区:阴,3/-4℃
泉山区:多云,3/-5℃
铜山区:阴,3/-4℃
丰县:阴,4/-4℃
沛县:阴,3/-4℃
睢宁县:阴,3/-5℃
新沂市:多云,4/-4℃
邳州市:阴,3/-4℃
天气变化异常,忽冷忽热,大家一定要每天及时查看天气预报,关注天气变化,尤其早上上班出行路上,无论驾车还是步行,请提前准备好衣物,做好保暖工作,防止受凉而患上感冒。
1、天气寒冷,空气湿度较大,出行时及时添衣、穿好棉鞋棉袜,戴好手套,帽子、围巾,防止冻坏身体、冻伤手脚,防止感冒。
2.饮食可以选取高热量主食,多食温性的食物、水果,提高自身抗寒力,多吃绿色蔬菜,补充维生素,同时,苹果、橙子、梨等水果,在冬季多食,也有利于清肺润喉,对您的呼吸道也起着保护作用。
3.养成随身携带口罩的好习惯。尤其在相对密闭的或人多的空间停留,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乘坐电梯、去医院就诊、进入公共场所、环境中有患病的人或健康状况不明的人时,一定要戴好口罩
4.勤通风:生活和工作场所每日开窗通风 2—3 次,每次 20—30 分钟并保持环境清洁。冬季天气寒冷,在通风时注意防寒,避免受凉而感冒
5.定期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室内外环境要清洁,打扫卫生时要湿式清扫,防止尘土飞扬。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避免空气过于干燥。
6.冬季常有雾气、霜冻,路面容易结冰,要注意道路安全,骑车不带人、不撑伞、不并行、不玩手机等,不在路上追逐打闹,遇到雨雪天气谨慎慢行,注意防滑防跌。
刚刚最新消息!
徐州疫情
更新至04.26 11:40
数据来源:
来自国家卫健委、各省市区卫健委、各省市区政府、港澳台官方渠道公开数据
新增本土
2
新增无症状
72
现有确诊
63
累计确诊
142
累计治愈
79
累计死亡
0
4月24日0-24时,徐州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例(均在睢宁县;均在市定点医院隔离治疗),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64例(邳州市4例,均为上海返邳闭环管理人员;睢宁县60例;均在市定点医院接受隔离医学观察)
隔离期间需要准备的物品:
1、必备物品:身份证、手机、充电器、行程码截图、一码通截图。
2、工作学习休闲用品:笔记本电脑、书籍、游戏机、耳机等。
3、洗漱用品:毛巾、刷牙杯。
4、生活用品:拖鞋、水杯、电热锅、如果有洁癖可以带床单被套。
5、调味食品:各种散称小零食榨菜方便面自嗨锅(吃完的汤先不要倒掉可以继续泡酒店送来的面和其他食物)。
6、换洗衣物:内衣内裤袜子如遇换季时节请备一套换季的衣物和鞋。
#头条抗疫科普##疫情# #徐州头条#
【有一种底气,叫我在徐州七岔路口长大!】
当在谈论徐州古早老街道时,我想我会首选七岔路口。
由吴庄路、建国西路、苏堤路、永安街、王陵路汇成的七岔路口,极具包罗万象的基因。
这些路有的通向繁华的市中心,有的通向多年的老破小,路上有各种老字号小吃……历史与现代在这里结合,高楼与瓦房在这里交汇。
七岔路口5条路
每一条都是徐州历史岁月的见证
徐州的七岔路口一直是一个神一般的存在,有七个岔路口,据说全国这样的路口都很少!
它有着独特的造型:歪七八扭,不方不正,也很容易成为外地人懵圈的开始。即使一些多年经验的老司机,在这可都要谨慎着呢,稍不小心就走岔路了。
其实,最初的七岔路口,只有苏堤路、永安路、吴庄路三条路四岔路口。
后来,建国西路冲开万里巷抵达永安广场,又继续西延,开辟新路至二环西路,这样就形成六岔路口。
王陵路从王陵母墓边开通,接海郑路一段抵达永安广场,于是形成徐州奇特的七岔路口。
永安街、建国西路(2岔)、吴庄路、苏堤路(2岔)、王陵路,这5条路每一条在徐州人心中的地位,都举足轻重。
比如苏堤路,一走进这里,流淌的时光好像在这里失去了速度感,一切不自觉地慢下来。
随手打卡就是20年+的老店,别处寻不到的老店小吃,鸟笼高挂头顶的徐州大爷……窄窄的巷子,古早感十足,老徐州人接地气又随性劲儿,在这里一览无余。
卖报纸的奶奶,几个小马扎、一辆小车、一个小架子,就成了一个简易书刊亭。
一边卖着读者杂志、都市晨报等,一边择菜。小喇叭里还广播着:“读者新刊到了,今日新闻……”
碰到熟人,老奶奶还会招呼坐一会再走。
苏堤路再往前走,就能看到徐州电视塔,这座灯塔守护了这座城市几十年。
转身走到吴庄路,灯塔市场公交站台旁,一位大爷气定闲神地坐在公交站台一边看着报纸、一边等公交……
这样的场景,在遍地电子产品的时代,真的很难得。
而在建国西路上,法桐树下,随处可见的,就是沉醉于以棋会友的大爷。
棋魂不知何起,一往而深。或两三人,或七八人,在一声声无悔的落子声中收获着暮年的快乐。
这里有随处可见的小公园,绿意葱葱,走进去仿佛外面的世界与自己无关。
永安街旁的邮电大楼,在这里伫立了很多年,也成为了老徐州人心中的一个地标。
而王陵路更是串联了徐州多个地标,王陵路57号、老年大学、奎河、云龙公园等等,每一个都是耳熟能详的位置。
从小住在这里的人,同学就是邻居,熟识的玩伴住得不远,一到周末结伴在学校门口的零食店,或是串门去隔壁小区“冒个险”,遛进模特艺术学校感受下艺术氛围。
当然,七岔路附近的每一条街巷随处可见的小吃店,写满了生活气息。
比如,苏堤路口的邳州酒厂拉面,一到饭点,满屋子的食客,一汤面肉一并唏哩呼噜落下肚,脑门鼻尖热热地出上一层薄汗,一股直击灵魂的牛肉原香直冲天灵盖。
衣、食、住、行,在方寸间打造了一个一应俱全的生活“围城”,围住一街人,似乎也围住了时光。
而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从外表是看不出来的,它们藏在每个路过人的人生中,随着时光,一起慢慢地,在生活里逐渐平息。
这里有近3万/㎡的大平层
也有几十年的趴趴屋
很多人在七岔路口附近一安家就是一辈子,管新区发展的多好,住习惯这里的人,再也不想离开。
他们见证了法桐从小长到亭亭如盖矣,历经过人人艳羡、安稳平和的大院生活,有人经历过拆迁、整改。
熟悉的道路翻了又翻,扩了又扩,城市的边界逐渐在认知地图上模糊开来,但人们对生长的地方是带有雷达的。
哪家店好吃,少年时穿耳洞的店在哪,都烙印在脑子里。
即将拆迁的趴趴屋,屋里早已不住人,但是沿街的烧烤店,是曾经住在这里人最后的倔强。
这里也有房龄几十年的老旧小区,比如永安小区,6、7层楼没有电梯,墙上爬满了绿植。
但是这里房租价格合适、拥有又坐落在繁华市区内,距离云龙湖也很近。很多刚开始在徐州奋斗的青年,寻找栖身之所时,很多人都会选择这里。
稍显狭窄的街道上,常常有人骑着电车驶过,他们自如得像鱼游入水中。
用“四个自信”的心态迎接“日本风情”
中日一衣带水,历史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两国人民长相极为接近、又都是在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也不得不承认日本的科技发达、环境优美和很多商品优质,同时,由于历史上侵略战争的原因,中国人对日抱着既爱又恨的复杂心态…
近日,“大连日本风情街”的话题引爆网络,几度成为网络热点。部分网友认为花巨资打造日本风情街有伤国人感情,尤其是建在大连这座曾深受日本伤害的城市。
其实,咱们没必要盲目“排日”,日本也曾经视自己是中华文化正统、日本历史文化典籍和历史建筑上多用繁体中文写就,日本的“纳豆”就是源自江苏邳州的“盐豆”……何况据反应,日本风情街也并未排斥中华传统文化产品、国内特色商品、各地小吃…
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相信随着时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富裕程度、文化水平越来越超越发展 ,咱们会越来越自信,自信的心态看待“日本风情”
#媒体人周刊# #大连造日本风情街伤害国人感情吗# #大连日本风情街开业引争议# #大连身边事# #大连爆料#
2005年2月23日,上影老演员夏天去世,享年85岁。
夏天原名夏克平,原籍江苏邳州,生于上海,其父夏慕尧早年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是一位爱国民主人士。夏天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上海度过,曾就读于上海小学和私立国华中学。抗战爆发后,他前往四川成都,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军校(即黄埔军校),在十七期一总队十一队受训学习。在此期间,他参加排演了爱国抗日话剧《东北一角》和活报短剧《在春熙路上》,将剧中的汉奸和不法奸商演得活灵活现,展露出他演反派人物的艺术才华。入伍六个月期满,经过分科考试,他升人辎重科学习,其间因顶撞上司被关了禁闭,而后又迫令退学。
1940年,他考入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却又因组织和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但这没有打消他对戏剧艺术的热忱,之后他辗转于重庆多个剧团,相继在二十余部话剧中扮演角色。当时正值我国话剧事业处于一个鼎盛时期,诞生了白杨、金山、舒绣文、张瑞芳、秦怡等众多优秀的话剧演员,夏天作为其中的一员,在各种舞台实践中,表演技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他在《日出》《春寒》《升官图》《原野》《钗头凤》等剧中的表演,都曾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1946年回到上海后,他先后在上海剧艺社、上海艺术剧社、新中国剧社等戏剧团体演出过《升官图》《草莽英雄》《钗头凤》《金玉满堂》《嫦娥》《原野》《新官上任》等话剧。1947年,他进入昆仑影业公司,第一部电影就是和白杨、陶金、舒绣文、上官云珠、吴茵等人一起合作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他在片中扮演国民党官僚机关的小官吏龚科长。紧接着,他又参加了《吉人天相》《万象回春》《天堂春梦》《关不住的春光》《群魔》等电影的拍摄。他从一开始就演反派,这似乎也为他的电影演员生涯定了型,此后他参加了众多电影的演出,几乎全都是反面人物,诸如《幸福狂想曲》中的爪牙、《丽人行》中的陆老板、《凶手》中的瘦猴等。
解放前夕,夏天与恋人潘我源一道前往苏北解放区,任华中军区九分区文工团演员兼戏剧教员。潘我源的父亲是国民党元老,曾担任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社长,继母查荷生则是著名作家金庸的姑姑。1949年,他们回到上海并结了婚,夏天被分配到上影厂演员剧团,潘我源则分配到译制片组,成为一名配音演员。
在上影厂,夏天继续发挥他塑造反面人物的特长,先后扮演过《翠岗红旗》中的刘三才、《淮上人家》中的特务、《李时珍》中的左判、《秋翁遇仙记》中的府尹、《水乡的春天》中的孔炳源、《林则徐》中的穆彰阿、《摩雅傣》中的老叭等,其中,《羊城暗哨》中阴险狡猾的特务头目马老板是他的代表作,这个角色充分展示了他的演技和台词功底,无论是跟八姑的打情骂俏,还是对陈医生的威逼利诱,以及跟侦察员王练之间的斗智斗法,都被他演绎得十分精彩。
夏天演了大半辈子的配角,却在65岁时得到了唯一一次担任主角的机会。1985年,上影厂将苏州作家陆文夫获得第三届全国中篇小说奖的《美食家》搬上银幕,导演徐昌霖首先想到的是请夏天饰演昔日上海的资本家朱自治一角。生活中的夏天就是一个美食家,他在片中完全是本色表演,而多年的生活积淀也使得他将片中朱自冶与革命干部高小庭四十余年的浮沉纠葛演绎得淋漓尽致,堪称他演艺生涯中的高光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