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头条#数十年如一日(晋城好人陈月连)
大年初二,南村镇西峪村陈月连老人像往年一样带着女儿、外甥女等人,开车拉着做好的饭菜,去给春节期间吃不上午饭的公交司机师傅们送饭去了!
十七年了,陈月连老人风雨无阻。老人用暖暖的爱心、给公交师傅们送来了暖暖的爱!
每逢到这个时候,她都会带着家里专门为公交师傅们购买的锅碗瓢盆,或在家里做好饭菜,或者直接拿着半成品食物等物品来站点调度室现给大家做。
为了能让过节吃不上午饭的几十位公交师傅们吃上一口热气腾腾的饭菜。她不顾个人体弱多病的身体,从头一天晚上就开始为第二天的午餐准备食材物品。而且几天饭菜从不重样。
今年初二陈月连老人给司机师傅们准备的是肉卤面和红枣米湯。初三做的是热气腾腾的肉饸烙面。
一份耕耘、伴随着一份暖心。凡认识陈月连老人的人,只要一提起她,人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异口同声的说:“真是个好人!”

七路公交司机尙红云师傅说:“老人家真是我们公交司机的贴心人,这么大年纪了,还天天想着我们这些出车的人,怕我们春节饿着,真不容易啊,这几年真的太感谢陈阿姨了!”
公交师傅们都亲切地叫她“陈姨”,称她为“公交司机的贴心人”。
据了解,陈月连老人是从2005年起就开始为公交司机师傅们做爱心午餐的。按照本地的习俗,春节期间大部分商铺和摊贩都会关门歇业,公交车却不敢停,一直要运行。而这几天坚守在公交线路上的公交师傅们,到了中午,有的饿着肚子,有的带点已经冰冷的干粮凑乎吃一口。他们这时候根本吃不上一口热乎的饭菜。小饭店、小吃摊都过年回家关门了。陈月连老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们春节不放假,舍小家为大家,我为啥不能为他们解决点后顾之忧呢?于是就萌生了给公交师傅们做饭送饭的想法。从那个时候起,在春节放假期间她就在家里变着花样做好热乎乎的家常便饭,赶中午前送到公交师傅们短暂的休息地点,让司机师傅们吃上一口热气腾腾可口暖心的家常便饭。

陈月连老人她的慈善爱心之举已经持之以恒坚守了整整十七年。春节送热气腾腾的饭菜,四月二十四送油炸油角。
就是这最朴实最真诚的爱心,雷打不动得坚持了十七年之久。
如今陈月连已经年逾古稀,晋城公交7路、17路跑车的公交司机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每每一提起陈月连老人,人人都会为老人的爱心善举竖起大拇指点赞!
就是在南村镇只要认识陈月连老人的人,一提起她,也都会竖起大拇指说:“真是晋城好人啊!”
七路,十七路公交司机在这站点大概有二十多人,做这么多人的饭菜,还要从家做好送到司机短暂休息的地方,真不容易啊。大家心疼她,感激她,都劝她,您这么大年纪了,以后不要送了。她说:“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是身体还可以,再送三年,送到20年就不送了,今天我把闺女领来了,我不能送的时候以后就让她来送,把我想做的事情永远传承下去。”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晋城市泽州县南村镇西峪村的陈月连老人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她数十年如一日做好事,真的是默默无闻不图回报。
当晨报晋城记者跟陈月连老人谈起以后是否还会继续把这种爱心传承的做下去时?陈月连老人坚定地说:“善念存心,一如既往。”
“我代表的团体是中立的,可我是中国人,所以十分憎恨日军对中国的暴行,也不可能缄默不言。”说这句话的人,是一位上世纪30年代自愿加入中国国籍的英国女人:格里蒂丝·艾伟德。
1930年10月,格里蒂丝仅她带着两个箱子只身来到中国。在中国阳城站稳脚跟以后,格里蒂丝有一天她在街头看到有人卖一个小女孩,标价是“两个银元”。
这让已经习惯了欧洲生活的格里蒂丝大为震惊:英国当时“本土废奴”都已经150年了,而旧中国居然还有人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卖女孩。

于是,格里蒂丝用身上仅有的九毛钱把这个女孩买下,这也是她收养的第一个中国孤儿,并取名“九毛”,后来又起了一个学名叫“美恩”。
1936年,格里蒂丝选择加入中国籍,一位外国女人加入中国国籍,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1937年芦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大举入侵中国。格里蒂丝当时在泽州照顾难民时,发现那里还有100名中国孤儿无人照顾后,便把他们都送到了她自己在阳城经营的八福客栈。
抗日战争期间,格里蒂丝还不断将自己打听到的一些日军情报,全部报告给了中国当地政府。而她的这一举动,一下子便让这位“洋”中国人惊动了《时代》杂志。
不久后,《时代》杂志记者专程来到中国采访了格里蒂丝,记者问她:“你为中国方面提供日军情报,就不怕日本报复你吗?”
格里蒂丝笑了笑说道:“我所在的团体自然是中立的,可我是中国人,也十分憎恨日军对平民的暴行,所以我不能缄默不言,所以会把自己所知道的日军行踪报告给中国方面。”

结果,《时代》刊登了格里蒂丝的这些话以后,让日本人大为恼怒:侵华日军发布告示公开悬赏捉拿她,并命令日军在泽州“清剿”时,一定要抓住这位“洋”中国人。
安全起见,格里蒂丝只好离开泽州回到阳城。可是在返回的路上,她却遭到日军战机的攻击肩膀受了重伤。但眼看战火已经烧到了阳城附近,格里蒂丝便决定带着那100名中国孤儿,火速前往西安安置。
但格里蒂丝自己只是一个身高1米45,体重70多斤的“小个子女人”!这一路上长途跋涉,充满艰辛,她要带着这100多名孩子安全到达西安,谈何容易!
很多孩子在路上都因为居无定所,营养不良生病了,格里蒂丝只好把这些生病的孩子放在一个空箩筐里,然后自己挑着他们走。
没有食物,格里蒂丝就沿路去向当地百姓乞讨一些食物。没有人烟的人家,格里蒂丝便组织孩子们一起去山上采摘一切能吃的东西。

他们整整走了12天,终于看到黄河!但如何渡过黄河,又成了格里蒂丝十分苦恼的事。也许是她的行为感动了上苍:一支中国军队刚好经过这里。最后在很多中国军人的帮助下,格里蒂丝和孩子们终于成功渡过了黄河。
他们继续走了两天后,又幸运地搭上一列火车。可是他们坐上火车不久,却因为桥梁被日军炸毁又不得不步行。
此时格里蒂丝真的有一些绝望了,作为一个柔弱的女人,她终于忍不住痛哭了起来!但是这100个中国孤儿她绝不会丢下不管!于是哭完以后,她只得继续领着孩子们继续往西走。
终于到了潼关,他们在这里搭乘到了一列拉煤的货车,随后又改乘到西安的客运列车,终于成功到达了西安。
望着这100个中国孤儿得到了妥善安置,格里蒂丝终于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但一放松下来却发现这一路奔波,导致自己的旧伤已经变得更加严重了。
格里蒂丝一病不起了,这一躺就是整整一年。这一年中她几乎完全处于失忆状态,直到1941年底,她才奇迹般地康复出院!医生都认为“她能活过来”简直是一个奇迹。
而康复之后的格里蒂丝并没有停歇:1942年初她到眉县的难民营继续工作。1944和1945年年间辗转在兰州,成都等地照顾难民,并在那里教一些中国青年学习英语。
1949年的春天,格里蒂丝回到了英国,而她在中国的传奇经历也让英国人佩服不已!格里蒂丝一生都没有结婚,也没有谈过恋爱,她将毕业的心血都放在“慈善”事业上。
1970年1月格里蒂丝病逝,享年68岁。而她留给这个世界的,将会是一段无尽的“人性”思考。
作者:驿站枫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