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有相声社团能秒杀德云社。
经常看到这样的说法,德云社没把相声带火前,这些团队就隐藏在民间,从来不出头,德云社火了,相声能挣钱了,这些团队出来秒杀了。
曹云金比岳云鹏会说相声。
这种论调现在还很多。自从和德云社闹翻后,曹云金也上过春晚,也开过相声社团,也上过《欢乐喜剧人》,也上过综艺,也演过电影电视剧。
但是没有一样成的,很多人还是认为他比岳云鹏强,为啥呢?
也许是因为,曹云金家有五个对开门的冰箱,冰箱里满是燕窝海参等高级食材。
这让很多人觉得曹云金很高级。
岳云鹏家呢,在家里只能吃饺子吃饺子吃饺子,偶尔换换口味吃点榆钱馒头配臭豆腐,咸鸭蛋就酒之类,这些东西一般人都能吃到,也就不那么高级了。
我一个同学211毕业,年薪百万,我在村里放羊,年薪两万,但是,上小学时我这同学尿裤子算不明白1+=2,我每次和人吹牛时都会说那家伙小时候的糗事,我说那家伙只是机遇好考上了211,其实我上我也行。
两个人爬山,一个人到半山腰,觉得累,坐滑竿下去了,另一个人爬到了山顶,很多人却说:那个坐滑竿的比到山顶的更会爬山。
神经病吗。
#哪些小时候的美食是你最难忘记的#
小时候父母这一辈人兄弟姊妹多,那个年代,家里很穷,经常粮食不够吃,家庭也不太和睦。外婆家人口比较少,所以我经常被送到外婆家生活。就记得每次外婆往那个做饭的大铁锅倒那么一丁点油炒菜,我就眼巴巴的扒在锅台上往锅里看。就等着外婆炒完菜捞出来后,掰一块馍馍擦擦锅底粘的油,然后把粘油的馍给我吃,好香啊!!![可怜][可怜]
到了榆钱和洋槐花长成的时候,外婆会蒸最好吃的榆钱饭和槐花饭,那时感觉那真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饭了!
那时的农村,我们那里几乎每个村子都建在较高的地方(为下雨防水灾),周围有土城墙围绕全村一周,四个方向留几个椭圆的土城门。在这些围墙外墙根往往有好多酸枣树茂盛的生长(据说是当年为防日本鬼子和土匪种的),枣树外是深浅不一的土崖和小河。每当酸枣长出来的时候,我们这帮孩子们就成帮结队的去摘酸枣,边摘边迫不及待的往嘴里塞,虽然酸的直呲牙口水直流,被枣树刺扎得手上胳膊和腿上都是小血口子,大家仍都乐此不疲开心不已,最后还要比谁摘的多谁的枣最酸甜!!![呲牙][吻][吻][吻]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像样的水果,苹果和梨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到,最多的就是柿子,但是我不太爱吃,酸枣就是我记忆中最好吃的童年水果了!!!
有人不明白河南人为什么这么节俭,其他地方我不敢说,但是我们河南豫东这片,在六七十年代吃什么喝什么,我是有发言权的。豫东三县永、夏、虞,虞城县就是马牧集,马牧集的房子—————任家的(人家的)。吃红薯的时候找个玻璃瓶不容易。西瓜酱豆很少,不是家家都有。生产队不可能天天分菜。
那时候吃的都是绿色食品,紫花地丁,桐树花,榆钱,柳芽,榆皮面条,各种野菜,
呵呵,第一次看到马牧集房子——任家的,这个成语不是虞城人不理解。
河南人传统习惯面食多,吃馒头稀饭有咸菜也行,有鱼肉也行,但我想河南人大都是有儿子的。不像别的省市,不管男女就一个孩子。这样就为儿子结婚打江山了,你想,孩子小供念书,大一点准备彩礼钱房子,所以河南人都挺节检,社会逼迫的
四五十年代出生的河南人,那叫一个节约,把节约都做到了极致。这么热的天连空调、电扇都舍不得用,怕费电。不知道留着那些钱干嘛用,真是金钱的奴隶。
就因为我说我不喜欢吃婆婆做的馒头我从小爱吃机器馒头,公公婆婆吵起来了,我结婚以后没和婆婆住一起,我在城里,婆婆在老家,去年我要生孩子了,婆婆来了还是没住一起,她住出租屋,婆婆来了就隔三差五的自己在出租屋做馒头让我老公公给我送来,一开始我就告诉我老公公不要送这么多我不喜欢吃馒头,你送的也只有孩子爸爸吃,以后不要送了,谁知道我老公公没告诉我婆婆,我婆婆以为我们俩口子都爱吃她做的馒头,还变着花样整馒头,什么榆钱馒头,红薯馒头,绿豆杂面馒头,各种发面的各种馅料的菜包子…做好了还热乎的时候都让我老公公给我送来,我也每次都说不要送了,我真不爱吃馒头,谁知道我老公公一直也没说给我婆婆,直到这次我婆婆亲自送她做的馒头,我还是说我不爱吃馒头,要吃也只吃机器馒头,从小到大都这样,我婆婆却说:“你尝尝,我做的馒头好吃,做不好吃的我自己还生气,你尝尝”我依然是说不爱吃馒头,你做的馒头我都放冰箱了冻起来了,都快放不下了,每次也只有孩子爸爸在家吃饭时蒸给他吃,他也不怎么在家吃饭,小孩也不吃,你就别送了。婆婆听完没有刚才那么热情洋溢了但还是说她做的馒头好吃,趁热叫我尝尝,然后就从沙发上拿着她的包挎上就回她出租屋了。回去就跟我老公公吵起来了,主要吵为什么不告诉她我每次都没吃过她做的馒头,我家冰箱都塞满了…说以后再也不蒸馒头了,她也买着吃。自那以后婆婆也买馒头不蒸了。我们还是不尴不尬的处着,谁也没提过这事情。我真怕哪天提起来婆婆跟我因为这事情吵架。这里补充一下我是真的不爱吃馒头,虽然我是北方户口可是我在南方吃米长大嫁回北方的,机器的馒头最多也就吃半个。
有人不明白河南人为什么这么节俭,其他地方我不敢说,但是我们河南豫东这片,在六七十年代吃什么喝什么,我是有发言权的。豫东三县永、夏、虞,虞城县就是马牧集,马牧集的房子—————任家的(人家的)。吃红薯的时候找个玻璃瓶不容易。西瓜酱豆很少,不是家家都有。生产队不可能天天分菜。
那时候吃的都是绿色食品,紫花地丁,桐树花,榆钱,柳芽,榆皮面条,各种野菜,全村没一个胖子,现在相反了,记得四五岁时才吃过苹果,大米,过年才能吃点肉!
其实河南人也不是说节俭,一般都是以面食为主,馒头稀饭面条,菜现在也不缺,但炒多了吃不完浪费,肉不见得天天吃,其实也不是因为吃不起,只是习惯!
现代人能吃得惯古代普通老百姓家里的菜吗?
别说古代,就近代,《清苑县志》关于1949年前一般村民的饮食情况,是这样介绍的: 普通人家所食甚为粗简,多以玉米面、小米、高粱面为主食,每日三餐或二餐。农家主要食物有玉米面、白薯粥、小米饭、玉米面饼子、杂面、高粱面饼、荞麦面、山药面。春节前,几乎家家蒸年糕、玉米面豆馅馒头、摊折饼。春季,贫困农户多采集嫩树叶、榆钱、野菜拌以玉米面蒸或炒后吃。灾荒年头,谷糠麸子也成为贫苦人家的主食。……人们所食蔬菜主要有大白菜、红白萝卜,间有蔓青等。枯菜季节多以咸菜、干白菜、萝卜干和酱佐食,平时很少吃鱼、肉,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点儿。
《河北省清苑县事情》也载道:“除一年三节(指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引者注)外,平时食肉者颇少,所食肉类以猪肉最为普通,牛羊肉次之”。又说到,“调味品中最主要的为盐,此外有酱、花椒、姜、糖等,但用之者极少”。该记载对调味品费用的估计为,“平均每家每年所有调味费用约五元上下”[3],与11村调查统计的结果(6.6元)很是接近。考虑到在有限的调味品费用中,食盐还要占据相当的比例,可以说,清苑农民的饮食似乎仅为达到最基本的生存条件。笔者进行核实调查时,老农的回忆也证实了这一点。他们说,村里一般人家没有吃炒菜的,家家腌一缸萝卜,一年到头吃腌萝卜。白菜下来就吃白菜,还吃一些北瓜、茄子、韭菜、葱等时令蔬菜,以及野菜。多少年来,农民能够吃上饭已经很不容易,所以根本谈不上换口味。平时改善生活,拔点葱,切一切放点醋就算最好了。能吃葱沾酱的多是富农户。11村调查统计表明,地主和富农的食粮消费在饮食中的比例也平均达到85%左右,也就是说,即使富户的副食消费水平也是很有限的。
能吃葱沾酱的多是富农户。 看见了吗,吃葱蘸酱就是富户。 别提高粱米,小米,和什么窝窝头了。 很多地方请客吃饭才割块豆腐。 所以现代人对于贫穷和饥荒是缺乏想象的。
忙忙碌碌每一天[大笑]
今天已经是到公公家值班的第三天了,每天三顿饭基本都是卡着点儿。早上八点到八点半吃早饭,一般都是馒头、鸡蛋、稀饭或牛奶或豆浆;中午十二点半到一点吃饭,米饭炒菜、烩猫耳朵、面条;晚饭一般就是一个小菜加馒头,有时候再给他冲个羊奶粉。因为就我一个人,从早上七点起床到晚上十点睡觉,我就像一个陀螺一样,这期间早上十点和下午三四点还要陪着老人下去散散步、晒晒太阳。今天下午又盘点了一下公公用的拉拉裤,去超市买晚上用的那种没有货,明天还要去看看货能不能到。白天用的那种是网上买的,现在疫情这么严重,还得早点下单,免得到时候抓狂。每天还要打扫卫生、买菜,这还考虑着要蒸点馒头和包子,因为老人一辈子吃习惯了自己家做的。公公虽然牙齿一颗都没掉,可是人老了硬的东西还是咬起来费劲,今天说大姑姐炒的瘦肉丝他咬不动,这两天还要抽出时间来炒一盆肉臊子,肉要切小一点,炖的时间要长一点,那样又入味又软烂,适合老人吃。看着榆钱出来又心动了,又想做榆钱饭[捂脸]哎呦妈呀,怎么这么多活要干呢?
祖国富强,民族兴旺,与有荣焉,祖国的高光时刻
祖国的发展变化就从我的身边说起。
先说一下吃,听我爸爸说他小时候没有白面吃,他吃过树皮,榆钱,野菜都没得挖,瘦的皮包骨头。现在的日子好过了,白面,馒头,大米,猪肉牛羊肉,想吃什么买什么。
第二穿衣 ,我爸妈的年代,缝缝补补的一年又一年,我小时候很少买衣服,都是捡我远房姑姑的衣服,秋裤短了也是接一块,好不容易买件衣服大的跟个裙子一样,裤子长的能提到胳膊窝,裤腿都用针缝一大截,鞋子大的像轮船[泪奔]。到我的孩子们,穿衣服最多两年,很多衣服就穿当季,哪个好看穿那个,喜欢哪个买哪个,有很多人都卖品牌衣服,虽然我不买哈[捂脸]。
第三,住房。小时候我们家住的三间茅草屋,在我七岁的时候,老爸盖了五间大瓦房,现在我们村拆迁了,新楼房正在进行收尾工作,我们村周围的空地高楼耸立,一个个小区都在加班加点建设中。口袋公园到处都是。配套设施也在完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再也没有以前的泥土小路了
最后说一下医保,我们村人人都有合作医疗,我们村就有乡镇卫生院,买药住院报销比例60%.大病有大病救助,看病越来越方便。报销比例越来越高,让我们看病不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