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木塔之杰出结构
应县木塔坐落于山西朔州应县,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
木塔高67.31米。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有意思的是一个是木构塔,一个是砖石塔、另一个是钢铁塔,三种不同的建筑材料创造出同样的奇迹。
塔建于辽代(公元1056年),距今(2022年)已966年了。近千年来,历经风雨雷电、地震、枪炮给予的考验,却坚若磐石。它是怎么做到的呢?源于它杰出的、伟大的结构形式。
全塔用松木3000立方米,2600多吨,纯木结构。
基座2层,直径30.27米,高度4.4米,最下层为方形有耳伸出,上层为八角形有耳伸出,耳处设台阶以供人们上下。强而有力的基座为这个擎天巨擘提供了支撑。
塔处于黄土高原,假如地基土为湿陷性黄土的话,两个措施是必要的,一是塔身周围水的排泄与疏导;二是地基处理;不然也不可能屹立近千年,遗憾地是未能找到相关资料。
外檐柱24根,外槽柱24根,内槽柱8根。作个粗略地估算,全塔木材用量总重2600吨计为木塔自重(未考虑各层佛像重量、塔刹重量、夹泥墙重量、人群自重等),以32根柱计(未考虑夹泥墙、外檐柱所分担的重量),每根柱承重约81吨。举这个不恰当的例子,想说明两点,一是木头并非良好的受压构件,说明当地木材材质之优;二是夹泥墙作用很大,它可能分担了很多的竖向重量。
塔明层5层,暗层4层。外槽、内槽用夹泥墙包裹着柱子,墙中包含斜戗(撑),两个槽尤如现代结构中的外筒和内筒(筒中筒结构是现代高层的一种结构形式)。暗层4层,设有众多斜戗,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尤如现代高层结构中的环带桁架和伸臂桁架,这样的结构形式利于抵抗水平力(风和地震),从概念设计来讲八角形平面(近似于圆形)也有利于抵御水平力。
20世纪30年,为了玲珑剔透的效果,将2至5层外槽夹泥墙拆除,换成格扇门窗,造成塔身倾斜严重,尤以2层柱倾斜最重,柱及斗拱多处开裂。忽视了夹泥墙承担竖向力和水平力的作用。
全塔使用了54种斗拱形式,一个斗拱节点由若干个零部件榫卯而成,它有若减震结构中的阻尼器,增加了结构的延性,作为耗能构件较好地消减了地震力,起到了以柔克刚的作用。
柱子非刚接,采用铰接。底层柱搁置于基石上,而非嵌固。上层外槽柱,为了适应每层向内收进的需要,以获取建筑立面的效果,采用了叉柱造的方法。这些结构作法,总体上是一致的,在地震来时,可产生一定量的水平位移来调节自身内部各构件所受的力,从而达到整体的平衡。
除了结构,建筑上亮点颇多,在此不作过多叙述了,比如将内槽(中心位置)留给了佛塔的主角——佛像,人们拾级而上顺着外槽(环廊)观瞻,这是现代观览建筑常用的一种形式,是形式为功能服务的体现。
梁思成先生见到应县木塔时说“绝对的Overwbelmlng(势不可挡),好到令人叫绝,喘不出一口气来半天!”
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如何去保护好它,真是个难题,研究了30来年,迄今,尚未找到最佳修复方案。
作为一个古建爱好者,我希望它越来越健康,也想早日去一睹它的风采!
2020年8月21日,自驾游从乔家大院出来一路向北,于日落前赶到应县。美团预订,入住了应县国利假日酒店。国利假日酒店是我们从广州出来住过的最好的酒店之一。120元一天的酒店含早餐,不亚于三星级别。更为方便的是,酒店与应县木塔咫尺相邻,过马路就进入木塔景区。晚餐后,冲了一个热水澡,一路疲劳顿时烟消云散。掌柜的提议,看看应县木塔夜景。出了宾馆没走多远,就充分体验到了“塞外”秋凉,小风飕飕,令我们主仆二人立马周身寒彻。家有两口,主事一人。掌柜的果断决定:“取消夜景观摩,立刻回酒店休息,访问活动改在翌日早上”。掌柜的英明决策,让我们主仆二人避免了可能发生的伤风感冒。传说,唐僧西天取经,夹带私货,顺便把天竺的“塔”文化,也取回来了。我对“塔”认知,最早起于上小学的时候,每天早晨上学,我都能远远的看见树梢中的建筑物,问父亲,老爸说:“那是一座塔,一座水塔”。后来我知道了淹没在树梢中的建筑物,是本溪市的水塔,水塔修建在紫荆沟里的一座山梁上。按现在说法,紫荆沟的水塔,应该是本溪市最早的地标。后来在课堂上,老师讲:大海中灯塔是给游弋在海中船只引航的。知道了水塔、灯塔作用,再后来,又知道了“塔”还可以作为土匪的各个绺子间的联络暗号。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侦查排长杨子荣深入虎穴,打进土匪内部,匪首座山雕与八大金刚与杨子荣对话,土匪说:“天王盖地虎”,杨子荣答:“宝塔镇河妖”。可见,宝塔还有镇妖祛邪的作用。难怪《西游记》小人书里的妖魔鬼怪都怕“托塔李天王”。
后来参加革命了,认识的字多了,阅读的书也多了。才知道,塔的作用除了给城市居民送水、江河湖海中灯塔引航、震慑妖魔鬼怪的宝塔以外,塔还是和尚的最后归宿,和礼佛的场所。俗话说“成人之美,胜造七级浮屠”。而“七级浮屠”的意思,就是七层塔,在佛教中七层佛塔的是最高等级的佛塔,浮屠就是佛塔,佛塔起源于南亚次大陆,也就是今天地理上概念的印度。在公元一世纪佛教传入我国以前,我国没有“塔”,也没有“塔”字。
只从佛教被引进以后,移植在华夏大地,深受统治者的钟爱,于是就风起云涌,遍地开花。杜牧说:“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只是在南朝,北朝还没算呢。一座寺庙一座塔,南朝四百八,北朝四百一十五。有学者专门统计过,给出这样的说法:北朝佛教僧徒重视石窟寺的开凿,在基址占地规模与寺内所造木构石构佛塔方面也异乎寻常地宏伟高大。从而奠定了北方佛教文化的繁荣发展。坐落在山西朔州的应县木塔,本名佛宫寺释迦塔,是现存中国最古老、最高的木塔,同时也是世界最古老的木塔。木塔通高67.31米,内九层而外五层。整座木塔无钉无铆,共用木材3000立方米,2600多吨红松木质构件互相咬合建成。据说共有54种不同的斗拱形式,号称斗拱博物馆。
有学者认为,应县木塔由辽兴宗的萧皇后倡建,田和尚奉敕募建。修建佛宫寺作为萧氏家庙,在于彰显家威,并有礼佛观光和登高料敌之用。
说到萧太后,一般情况下人们会想到评书《杨家将》。这部家喻户晓的作品主要讲述了北宋名将杨业一家世代尽忠、抗敌保国的英勇事迹。为突出杨家将的光辉形象,作品用艺术的手法塑造了以萧太后为代表的辽国人。《杨家将》影响久远,以至很多人将演义与史实相混。《杨家将》中的萧太后原型就是正史中的萧绰。萧绰执掌朝政27年,叱咤风云。后人评价“柔肩担江山、裙衩争风流。”今辽宁省义县是萧绰的家族封地,奉国寺就是辽圣宗为纪念母后而建。
萧皇后即辽兴宗皇后萧挞里。辽兴宗耶律宗真为辽代第七位皇帝,兴宗执政24年后驾崩,萧挞里成为皇太后,继续把持朝政20年。辽兴宗和萧挞里的儿子就是辽道宗耶律洪基。
萧挞里的父亲是辽国重臣萧孝穆,萧孝穆的姐姐是皇后,女儿是皇后,侄女也是皇后,自己是王,两个儿子也是王。萧氏一门能出三后、三王,确实荣耀非凡。
应县木塔一层内槽南北的门额照壁板上有六幅供奉人像,三男三女。有研究者判断,这三男三女就是萧氏一门的三王三后的画像。
关于萧挞里,有人认为就是今天的朔州市应县人。不过《辽史》中称,萧孝穆“生于契丹右大部”。因此,内蒙古赤峰市学界认为萧挞里是巴林左旗人。文献载,萧挞里的爷爷萧和死后及其后代多葬于今辽宁省阜新市,近年考古发现其家族墓地就在阜新。因此,也有研究者认为萧挞里是辽宁人。这说明,萧太后竟然是我的东北老乡,怪不得历史上的萧太后这么伟大、那么霸气,原因终于找到了。
应县木塔为佛宫寺释迦塔俗称,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2016年,释迦塔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最高的木塔。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政府应该拨款,将祖上留下的宝贵遗产、应县木塔好好的维护维护,应县木塔实在是太珍贵了。
世界三塔奇塔之应县木塔,世界之最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