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所有南极磷虾的生物总重在3.5亿吨左右,它们的总体数量大约是800万亿,比人类的数量多10万倍以上。如此规模的南极磷虾,拥有丰富的蛋白质,为何上不了我们的餐桌?
在西风的鼓动下,南大洋绕着南极洲以逆时针方向一圈一圈地不停流动,它将海洋底部营养丰富的海水带到了表层,为浮游生物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
而大量的浮游生物又吸引了无数海洋食草动物的到来,其中就包括像拇指一般大小的甲壳类生物南极磷虾,它们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物种之一,总数量以万亿为单位。
南极磷虾又叫大磷虾或者南极大磷虾,是磷虾科磷虾属下的虾类,身长约3~5厘米,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身体几乎是透明的,透过外壳可以清晰的看到它们体内绿色的消化腺。
这些南极磷虾在海面附近大片聚集,密集程度令人难以置信,每立方米大约有四万只个体,它们就像翻滚着的巨大的粉色云团,看上去非常密实犹如固体。在夏季的繁殖热潮中,一个磷虾群可能跨越数公里,其中包含数10亿只磷虾个体。
南极磷虾数量如此庞大离不开它们强大的繁殖能力,一只南极磷虾一次可产下6000~10000枚卵。这些卵会缓慢地沉降到海底,孵化的幼体通常生活在3000米处的深海,很少有掠食性鱼类能到达这里。
另外,南极磷虾的生存能力也十分顽强、坚韧。在冬季和春季,浮冰结满海面的季节,它们忍受着冰冷的水下环境,并且利用一个非常特殊的技能度过严寒。
这种技能在甲壳类动物里非常少见,那就是在每次蜕皮后,它们的体型变小而不是变大。在食物最匮乏的月份里,磷虾的新陈代谢会消耗自体组织,使身体逐渐缩小。在实验室环境下,南极磷虾能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生存200天以上。
不过直到1986年科学家才发现,这种数量众多的生物是如何过冬的。它们待在海冰下面,头朝下脚朝上,抓着顶上的浮冰,享用着谁也想不到的食物:冰层下的绿藻。成年磷虾可以活两三年,每年冬天用它们就以冰层下的这些绿藻为食。
南极磷虾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较高,而且含有多种矿物质和活性物质,比如蛋白消化酶、类孢菌素氨基酸等。
小到鱼类和企鹅,大到巨鲸,几乎所有比磷虾大的动物都以磷虾为食。它们是南大洋最易获得、数量最为充足的食物,多到许多生物专以捕食磷虾为生。
比如一种名叫食蟹海豹的海豹,其实这个名字取错了,因为它们是以磷虾为食的。食蟹海豹长着四叶草般奇特形状的牙齿,牙齿可以作为筛子过滤磷虾。
鲸须也有类似的功能,适合用来将一大口海水中的磷虾过滤出来。只要有磷虾的地方,有效地大量进食磷虾就是必要的,这里也是大型海洋哺乳类动物的竞争场地。
磷虾是食物链中的捷径。在典型的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这种微小的藻类和高级捕食者之间相距甚远:
阳光为浮游藻类提供能量,藻类被食草动物吃掉,食草动物又被小型捕食者吃掉,依此类推,一直到鲨鱼这样的顶级食肉动物。每一级都会发生巨大的能量损耗。
一般而言,生物被吃掉以后只能传递大约10%的能量到下一级,比如10公斤的浮游藻类能产生1公斤食草动物。
磷虾大大缩短了食物链的长度,只要通过两步,就将来自太阳的能量传递给了巨型鲸类以及其他类似的动物。
正因为如此,南极生态系统高效到了野蛮的程度。不过,即使磷虾种群如此数量巨大,它们还是会受到人类的影响。
自从南极磷虾被发现之后,人类就开始从寒冷的海水中打捞这些微小但数量超级庞大的生物,比如挪威每年从南极海域中打捞的磷虾多达40万吨。
早期人类捕捞南极磷虾大多是用于生产饲料和饵料,后来研究发现南极磷虾体内含有较丰富的甲壳素、虾青素以及磷虾油等,而且易于提取,因此南极磷虾也被用来制药以及加工成营养品。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南极磷虾数量如此之多,而且富含蛋白质以及其他微量元素,那么为什么很少在餐桌上看到南极磷虾呢?
首先,南极磷虾离开海水后会快速死亡,其体内的氟成分会快速升高,影响口感。因此大部分捕捞上来的南极磷虾都需要马上加工成制成品,而加工之后就失去了其本来面目。
其次,南极磷虾个头太小,作为一种海虾,它无法与其他个头较大的海虾相媲美。而当成小虾皮来食用的话,其价格又会比专门制作小虾皮的毛虾贵,要知道捕虾船漂洋过海从南极捕捞磷虾可不是为了制作虾皮。
南极磷虾虽然规模庞大,但也架不住人类无限制的捕捞,如果不限制捕捞数量,那么南极磷虾在不久的将来数量会越来越少,最终会危机南极的海洋生态平衡。
目前国际上对于南极磷虾的开发和捕捞,都会遵循可持续利用原则,每年都会限制捕捞总数量,这有利于南极磷虾种群数量的稳定以及长久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