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中国##山东##龙口#
龙口市,旧称黄县,雅称芝阳,为山东省下辖县级市,由烟台地级市代管。古为青州夷地。商末建莱国,秦设齐郡,始置黄县,1986年,撤消黄县,设立龙口市。因港口龙口港而得名。
地名的变迁让渤海之滨的这颗明珠更加耀眼。龙口连接着山地与平原,沟通着大陆与海洋,千百年来在农耕、渔猎和商贸的冲突与融合中,成为了黄河流域从农耕文明走向海洋文明的前哨站。
【考古】
位于原黄县小刘家村的归城城址,曾经先后处出土青铜器和其他文物四百余件,其中带铭文的青铜器一级文物12件。归城城址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外城沿山围筑,面积约8平方公里,内城建在盆地中央。根据史籍记载,专家们推断,这里就是2500多年前莱国的都城。
2006年5月,归城城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归城的繁荣伴随着莱国的没落而掩入荒草。2500多年前的莱国继续在青铜器上发出耀眼的光芒。

【历史】
龙口自古就有“高山踞其前大海绕其后”之说,而这座高山就是著名的莱山。《史记·孝武本纪》记载的中国古代八大名山,其中就有莱山。
1984年,在一处秦汉时期古建筑遗址群出土了长达1.08米的大型板瓦和直径0.6米的瓦当,其形体之大在中国历史上十分罕见,被认为是秦始皇时期宫殿的建筑构件。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多次东巡,其中3次来到莱山一带,地处边陲的莱山因此名闻天下。
秦统一六国后,在莱国故地设黄县,元朝黄县成为漕粮海运重要的避风补给之地。明洪武年间,为防备倭寇入侵,魏国公徐辉祖修筑龙口墩及烽火台,强化了龙口的军事地位。明清时期,在龙口、海口的带动下,黄县日益繁荣,龙口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
1986年,黄县撤销设立龙口市,从黄县到龙口,地名的变迁映照出龙口向海而生的开拓精神。

【古建】
清代黄县出现了一个山东首富丁百万。“黄县的房,栖霞的粮,蓬莱的裳,掖县出了些好姑娘”这首流传在胶东半岛的民谣提到的黄县房,说的就是丁氏大宅。丁氏大宅是黄县房的经典建筑,既有胶东民居建筑的典型布局,又有浓厚的京城府地神韵。这座经典胶东民居拥有3400余间房,遍及大部分黄县地区,目前尚存的243间房占地约1.5万平方米,不足原来整个丁氏八大支系故宅的十分之一,但依然方正统一。庄重沉稳,匠心独到的设计,处处体现着明清以来盛行的宗法礼治秩序。
丁氏故宅建筑严整,坚固精致,从整体到部分,从主体到装饰,处处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砖雕、石雕、木雕技艺尤其为人所称道。
做小本生意起家的丁氏家族。在学而优则仕的理念下,以学入仕,以仕保商,以商养学,最终成为胶东的名门。今天,丁氏故宅被辟为龙口市博物馆,并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了妥善保护。

【红色】
创建于1892年的龙口第一中学,人称华洋书院,1930年更名为崇实学院,这所学校走出了30多位共和国将军,被称为黄县之抗大。
学校集中了一大批精英人物。有早期的同盟会会员,还有上世纪20年代中期的、早期的共产党员,他们在学校的以教书为掩护,在师生当中进行革命思想的传播,引导学生阅读比较进步的书籍,传播民族进步思想。
1938年至1948年,中共胶东特委创办的胶东公学成为山东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办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所学校,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培养了6000多名人才。1986年更名为山东省龙口第一中学,深厚的革命传统教育在龙口第一中学延绵至今。
【美食】
九月伏季休渔期一结束,龙口沿岸的渔民又迎来了开渔的日子,他们驾着小艇洒下开海后的第一网。亘古及今,龙口海珍享有盛名,龙口人没有辜负大自然的恩赐,将海产美食的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大海的丰厚馈赠让龙口美食不断发展,传统烹饪与创新菜式交相辉映。

老龙街市龙口保存最完整的古街道,写满了黄县的历史。人们正在这里制作黄县肉盒、排骨包子,面鱼、油粉等老黄县美食,将味觉和乡愁留在了龙口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海鲜是龙口最有海洋气息的地域文化,龙口人懂得大自然的馈赠和历史的传承完美结合,才能成就生活的醇厚风味。
【当代】
龙口港,水深域阔,极少冰冻,是北方的天然良港。龙口港于1914年开埠建港。1919年,中国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栈桥码头在龙口港建成。日月恒升,潮涨潮落在时代的激荡变迁中,龙口港一次次迎来挑战,也一次次抓住机遇。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改革开放,龙口港迎来了新生。1984年12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龙口港为全国一类开放港口。1985年4月1日,龙口港正式对外开放,再次开启了联通世界的城市。
一个现代化的港城耀眼于渤海之滨,放出多彩的光芒。龙口港栈桥码头,这座饱经沧桑的老码头见证港口的发展,也见证了城市变迁。2009年,龙口市修复了这座码头,创造无数历史奇迹的龙口人,怀着梦想想向下一个奇迹扬帆起航。
#我的生活日记#
生活是晨起暮落,
日子是柴米油盐。
珍惜当下,
恬淡随意地生活,
便是浅浅的快乐。
感恩新的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