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快乐[撒花] 大家新年好,2021年的第一期来发南京明孝陵的视频,延续上期在南京钟山景区附近的连锁餐馆吃烤鸭汤包,接着直奔明孝陵啦[笑]
不过在神道旁有个东吴大帝孙权纪念馆,也蛮推荐大家花一点时间来看看[可爱]
南京古称金陵又称建业与建康,不仅是六朝古都也十朝都会,由东吴首先定都于此,参访这文化古都,果然名不虚传[赞]
进明孝陵时,里面有块治隆唐宋碑是康熙所题的,康熙南巡时亲眼见识了南京城的繁荣,并对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钦佩,题了治隆唐宋来赞美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比唐宋两代更昌盛繁荣。乾隆南巡时也像康熙一样,到访明孝陵行三跪九叩之大禮,这种做法有一说是强调清朝统治的正当性,为了得到汉人的认同……朋友们觉得呢?[what]
木容的世界的视频
1997年的一天,南京icon市文物工作者运用磁法和GPS定位等高科技手段,对朱元璋明孝陵icon地宫进行勘测。结果发现明孝陵地宫不仅为现存面积最大的明朝帝王陵icon地宫,而且防盗技术也未被破解过,地宫陪葬宝物完好无损,从1398年去世至今,朱元璋仍然躺在地宫棺材里,见证着南京这座千年古城的沧海桑田。
从勘测报告可知,明孝陵地宫选址的最大特点为墓道入口弯曲不直。原来从明孝陵明楼以北至宝顶的地理结构,是由两种不同岩石组成,其中西侧为侏罗纪时期的砾岩,东侧则为白垩纪时期的砂岩。当年在施工的时候,明朝工部认为砾岩属于建筑材料,方便进行挖掘,因此最终在修建地宫的时候,墓道入口不是处在中轴线方位,而是位于“此山明太祖之墓”刻字左偏西方向。后来当朱棣迁都北京营建十三陵的时候,这一做法得以延续,包括目前唯一发掘的明朝帝陵定陵,其墓道方位也是向左弯曲。
至于明孝陵宝顶中轴线方位,文物工作者仍然进行了一番探测,然而却发现当中虽然也有强烈的磁场反应,但里面却没有找到与地宫有关的文物,不是八十年代养鹿场埋设的钢筋水泥柱,就是南朝时期的残余墓砖。这也更加证明了明孝陵地宫不在中轴线方位,同时当初在修陵的时候,这一带应分布着不少南朝墓葬,可谓是自古以来的风水宝地。
此外文物工作者还在明孝陵地宫墓道入口处发现了厚厚一层鹅卵石,从而揭开了明孝陵防盗秘密。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流沙防盗法,只要盗墓贼从墓道入口挖开一个洞,鹅卵石就会从四面八方滚落下来把洞填满,让盗墓贼无法进入。就算盗墓贼能把洞里的鹅卵石清干净,然后进入洞内,还会有新的鹅卵石填满,并将盗墓贼砸死。由于墓道入口处鹅卵石完好无损,说明明孝陵至今都没有被盗墓贼盗过。
那么明孝陵地宫究竟有多大呢? 经过探测仪长达六年的检测,最后结论为明孝陵地宫位于宝顶“此山明太祖之墓”刻字左偏西方向地下深50米的地方,由前殿,中殿,配殿和后殿组成,与定陵地宫相差不大。但是就占地面积来说,明孝陵地宫面积为4000平米,是定陵地宫的3倍,而且前殿和中殿有长明灯油缸和宝座,配殿和后殿有棺木痕迹。据推测朱元璋和马皇后棺木应放在后殿,配殿则为殉葬妃子最终的归宿。
其实从明朝灭亡开始,明孝陵始终被历代政府予以保护。按照南京文物志的记载,1645年5月当清朝豫亲王多铎灭掉南明弘光政权以后,第一件事就是亲自拜谒明孝陵,并下令“遣内官正副二员,陵户四十名”负责日常维护。康熙帝南巡江南期间,更前往明孝陵行三跪九叩大礼,并亲笔写下“治隆唐宋”碑,称赞朱元璋的一生伟业远远胜过唐宋盛世。
即便是在清朝晚期,当国门被迫打开以后,随着大量西方人前往南京,两江总督端方还专门立碑,严禁在明孝陵乱刻乱画。其中这块碑的文字采用了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意大利语等六种语言标注,就怕有洋人看不懂。可讽刺的是,文物工作者还是在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上发现俄国人到此一游的题记。
至于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期间,洪秀全也专门去明孝陵祭祀,称“光复我大明先帝南部疆土,登极南京,一遵洪武元年祖制。”然而随后在与清军交战时,明孝陵享殿被炮火焚毁,以至于今天我们看到的享殿,是后来清朝重修的产物。
之后无论是孙中山定都南京还是解放军解放南京,中山先生和刘伯承市长都曾亲临明孝陵祭奠和视察。随着明孝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如今的明孝陵早已成为南京市常规旅游的必经之地。
对于朱元璋的一生,小麦克始终认为朱元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白手起家,而明朝的建立不仅光复了昔日河山,也是三百多年来中原政权第一次收回燕云十六州失地,仅凭这一点,朱元璋就可以和汉武帝媲美,而徐达则是明朝的卫青。当大明王朝建国以后,朱元璋严惩贪腐,与民休养生息,正是他的励精图治,才有了后来的永乐盛世。
1328年开始的一个晚上,一个40岁左右的女人睡得正香,梦中有一个金光闪烁的神人走到自己面前,手里拿了一粒仙丹,说道:“吃了这个东西,一定会有贵子!”
女人乖乖地把仙丹吃了。次日清晨,女人醒了,发现她浑身散发着异样的芳香。很快,居然真的怀上了孩子。
足月过后,女人临了盆,生下了个白白胖胖的小男孩,小孩降了下来的那一刹那,家里冒出了刺眼的红光。
这个女人乃凤阳佃农朱家的儿媳,而婴孩则是朱元璋。
您读了奇韵的这一段叙述,也许会嗤之以鼻地责问我:“瞎编的东西?”
实际上,奇韵也确实不是编出来的,以上故事,出自《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一书,为大明官方资料。
事实上,对于朱元璋的身世,在明朝官方中另有一个奇妙的说法。
《天潢玉牒》里,朱元璋母亲陈氏,正在麦场打麦子,走来一位仙风道骨道士,拿出一颗丹药,给她服下,陈氏服下,遂生朱元璋。
但无论是梦中遇到神人,或是麦田里遇到道士赐丹,无不道出了朱元璋并非凡夫俗子而是被神灵点化到人间,肩负大任。
说穿了是“造神”的。在中国历史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尤为有趣,开国皇帝喜欢为他的来历弄个非常神奇的传说,如刘邦砍白蛇、如宋太祖生天降祥瑞等等。
由于古人迷信,开国皇帝怕他身世平凡、不足以说服天下、对他的统治不利,怕野心家以此为理由去做事。
把自己封装得像一个肩负上天使命的神人一样,则无论是臣子或百姓都自会甘拜下风。
但朱元璋应是异类。
其实在朱元璋当政期间,那些神奇的故事并不存在,正是朱棣当政期间,找对象为其编出了一串串身世不平凡的传奇。
朱元璋这个人,耐人寻味,其身世可以说穷得无以复加,父母双全毫厘不差地佃农出身,家穷茅草房破得没钱修理,饭来张口。
事后,朱元璋为吃饭,竟离家出走出家为僧。可是到了庙中,遇灾年又无米可食,只得带了一个陶钵外出沿街乞讨。
说穿了和乞丐没什么区别。
可是,朱元璋称帝之后,却并未掩盖他不堪回首的往事。他于事中动辄曰:“朕本农夫,朕本江淮布衣。"
当时一些近臣劝谏说,看在皇家颜面好的份上,倒不如仿效先前开国皇帝的做法,请一个与他同姓、“认祖归宗”的名士,将他与名士的身世写入史书中去,这样,他的身世便不会是什么背景也没有的庶人。
这都是朱元璋听到很多的话,也确实动过追求朱姓名字人的念头,南宋大儒朱熹姓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可是还没等我真正动手,一件小事情的出现直接消除了我的这一想法。
有次朱元璋到朝廷去,有个小官员从外地来到京城,朱元璋跟他聊天时,发现自己也是朱姓,觉得很和蔼,就跟他聊起了家常。
小官称他来自徽州。朱元璋问:“徽州有才,朱夫子(指朱熹)就是徽州人,莫非您就是朱夫子以后的人吗?”
不料,小官竟诚实地回答说:“小人不是朱夫子的后来者"。
高谈让朱元璋大受感动,小人物还能不为了脸面冒认祖的风险,他堂堂一国之主怎好干这一行?
从那时起,朱元璋就完全消除了认祖的想法。
后来朱元璋为了久已故去的双亲兄妹俩和其他亲人,在皇陵中安置了下来,并写了碑文来安抚这些亡灵。
朱元璋自己下笔撰写碑文时,由于文化程度较低,又经过文臣的修订润色。
结果主管做这一行的大臣们,看到朱元璋撰写的初稿,内心都是叫苦连连。
原来朱元璋撰写碑文的内容简直是缩略版朱家苦难史。朱家的父母是怎样当佃农的,他们家的日子是怎样不好过的,几兄弟为了生存不得不忍辱负重为人当赘婿。后来闹起了灾荒和瘟疫,全家先后去世,但朱家连块葬亲的墓地也没有,后靠着好心人的施舍救助,才能把全家埋了。
须知古往今来皇家碑文都不是这样写出来的啊。。
那时,朱元璋对一切朱家人和外戚皆有封赏,甚至对已去世的亲人们亦有王爷公主等称号。
无论以前的生活过得有多苦,朱家人如今毕竟都能成为尊贵的皇亲国戚了,这就是贵人,怎能将贵人写得如此悲惨?
负责修订的大臣便用尽全身力气打磨,将朱元璋草稿改头换面。
结果朱元璋读后大怒,说:“儒臣粉饰的文章,不足作后人的戒"。
最后,碑文完全尊重朱元璋如实自揭朱家家丑,使朱家子孙不忘本原之意,撰写成一部纪实版的朱家苦难史。
一直到明成祖朱棣称帝,大概都认为父亲的真话,真是为难皇族,所以才对朱元璋的出身制造出许多神话色彩来,将其很好地包装。
事实上,即使是多么有心地“包装”、神话、真理毕竟是真理,今人动动脑筋来剖析,也能把这些被粉饰过的谎言打碎。
刘邦又是如何鼓吹他斩白蛇、宋太祖又是如何杜撰他出生后的奇迹,都还只是凡人。
到了今天,现代人常常会把这些造神的故事当笑话、打趣。
倒是朴实无华,接地气,敢自揭短长,勇于直面穷苦身世的朱元璋在数百年间,非但没丢过脸,还赢得了天下人民的尊敬和敬佩。
从乞丐反败为胜的皇帝问鼎五千年的历史还有多少人能够?
点赞!南京爱心人士在新街口天桥上赠送分装退烧药,每袋都贴手写留言,详细备注药品的名称和使用方法,适应对象等,市民可自取。
这事发生在昨天,正是好天气,这种做法非常合适。而且这位爱心人士不留名,默默传递温暖。
南京是博爱之城,虽然自称“南京大萝卜”,但也是真热心又真诚,关键时刻不掉链子,净做实事,太感人了。这场硬仗过去以后,欢迎大家来南京!南京的紫金山、玄武湖、夫子庙、中华门、老门东、中山陵、明孝陵、长江风景区等等,还有很多美食,都欢迎你们!#南京头条#
1997年的一天,南京市文物工作者运用磁法和GPS定位等高科技手段,对朱元璋明孝陵地宫进行勘测。结果发现明孝陵地宫不仅为现存面积最大的明朝帝王陵地宫,而且防盗技术也未被破解过,地宫陪葬宝物完好无损,从1398年去世至今,朱元璋仍然躺在地宫棺材里,见证着南京这座千年古城的沧海桑田。
从勘测报告可知,明孝陵地宫选址的最大特点为墓道入口弯曲不直。原来从明孝陵明楼以北至宝顶的地理结构,是由两种不同岩石组成,其中西侧为侏罗纪时期的砾岩,东侧则为白垩纪时期的砂岩。当年在施工的时候,明朝工部认为砾岩属于建筑材料,方便进行挖掘,因此最终在修建地宫的时候,墓道入口不是处在中轴线方位,而是位于“此山明太祖之墓”刻字左偏西方向。后来当朱棣迁都北京营建十三陵的时候,这一做法得以延续,包括目前唯一发掘的明朝帝陵定陵,其墓道方位也是向左弯曲。
至于明孝陵宝顶中轴线方位,文物工作者仍然进行了一番探测,然而却发现当中虽然也有强烈的磁场反应,但里面却没有找到与地宫有关的文物,不是八十年代养鹿场埋设的钢筋水泥柱,就是南朝时期的残余墓砖。这也更加证明了明孝陵地宫不在中轴线方位,同时当初在修陵的时候,这一带应分布着不少南朝墓葬,可谓是自古以来的风水宝地。
此外文物工作者还在明孝陵地宫墓道入口处发现了厚厚一层鹅卵石,从而揭开了明孝陵防盗秘密。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流沙防盗法,只要盗墓贼从墓道入口挖开一个洞,鹅卵石就会从四面八方滚落下来把洞填满,让盗墓贼无法进入。就算盗墓贼能把洞里的鹅卵石清干净,然后进入洞内,还会有新的鹅卵石填满,并将盗墓贼砸死。由于墓道入口处鹅卵石完好无损,说明明孝陵至今都没有被盗墓贼盗过。
那么明孝陵地宫究竟有多大呢? 经过探测仪长达六年的检测,最后结论为明孝陵地宫位于宝顶“此山明太祖之墓”刻字左偏西方向地下深50米的地方,由前殿,中殿,配殿和后殿组成,与定陵地宫相差不大。但是就占地面积来说,明孝陵地宫面积为4000平米,是定陵地宫的3倍,而且前殿和中殿有长明灯油缸和宝座,配殿和后殿有棺木痕迹。据推测朱元璋和马皇后棺木应放在后殿,配殿则为殉葬妃子最终的归宿。
其实从明朝灭亡开始,明孝陵始终被历代政府予以保护。按照南京文物志的记载,1645年5月当清朝豫亲王多铎灭掉南明弘光政权以后,第一件事就是亲自拜谒明孝陵,并下令“遣内官正副二员,陵户四十名”负责日常维护。康熙帝南巡江南期间,更前往明孝陵行三跪九叩大礼,并亲笔写下“治隆唐宋”碑,称赞朱元璋的一生伟业远远胜过唐宋盛世。
即便是在清朝晚期,当国门被迫打开以后,随着大量西方人前往南京,两江总督端方还专门立碑,严禁在明孝陵乱刻乱画。其中这块碑的文字采用了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意大利语等六种语言标注,就怕有洋人看不懂。可讽刺的是,文物工作者还是在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上发现俄国人到此一游的题记。
至于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期间,洪秀全也专门去明孝陵祭祀,称“光复我大明先帝南部疆土,登极南京,一遵洪武元年祖制。”然而随后在与清军交战时,明孝陵享殿被炮火焚毁,以至于今天我们看到的享殿,是后来清朝重修的产物。
之后无论是孙中山定都南京还是解放军解放南京,中山先生和刘伯承市长都曾亲临明孝陵祭奠和视察。随着明孝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如今的明孝陵早已成为南京市常规旅游的必经之地。
对于朱元璋的一生,小麦克始终认为朱元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白手起家,而明朝的建立不仅光复了昔日河山,也是三百多年来中原政权第一次收回燕云十六州失地,仅凭这一点,朱元璋就可以和汉武帝媲美,而徐达则是明朝的卫青。当大明王朝建国以后,朱元璋严惩贪腐,与民休养生息,正是他的励精图治,才有了后来的永乐盛世。
在尽量维持低风险区正常社会生活的前提下,去控制疫情,南京的做法没有什么大问题
南京除了被骂为何让病毒外溢,还有一个被骂得也很惨,那就是防疫措施。很多人都说南京做得很差劲,南京为何不封城?不彻底关闭?比较典型的就是玄武湖公园,前几天为了防台风“烟花”而关闭景区,台风走了以后(7月28日),玄武湖景区室外部分,选择了开园。于是这一举动被外地网友骂得很惨,很快冲上热搜。
其实咱说实话,玄武湖公园是免费景区,自从疫情发生以来,南京几乎没有外地游客了。南京本地人,绝大多数也都猫在家里,或者两点一线上下班,也没有多少人去玄武湖了。玄武湖的人流量,比大马路上少、比超市少、比菜市场少、比上班的地方少,甚至也比小区内的人流量少。作为露天景区,玄武湖其实比室内封闭空间更安全。
然而各地有些“正义”的网友并不了解这些情况,还以为南京是借此发财呢?其实玄武湖是免费景区,就算是明孝陵这样的收费景区,也没几个人去,开着就是赔钱。之所以开着景区,无非是为了方便南京市民的生活而已。特别是那些退休的大爷大妈们,没事去户外景区锻炼锻炼身体,呆在室外景区,总比在室内打麻将好吧?
我们国家的疫情防控,根据严重程度,主要分为高风险区、中风险区和低风险区。现在南京的高风险区、中风险区,主要在江宁区的禄口,部分在江宁区的其他社区和溧水区。也就是说,南京大部分地区,都还是低风险区。
在尽量保证低风险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尽量不对低风险区居民的工作和生活产生过大影响的前提下,去控制病毒,南京的做法真没有必要去喷。针对不同地区,分区防控是国家政策,南京的做法并没有问题啊?难道不区分高中低风险区,一刀切,全部都封闭一切活动才是正确的?那样的话,弄出来这个高、中、低风险区有何意义?逢南京必反的人,也真是够了!
#南京头条#
#南京#
#南京头条#
南京有座山,名曰钟山。论高度,它地处平原,其实远不及那些云贵川的雄峰,然山不在高,有仙则铭。据说早在秦朝时(一说是战国),就有人声称,此地颇有王气,秦始皇(一说楚威王)甚至为此命人埋金凿山,意在把王气给埋在土里,所以这地方就有了一个所谓“金陵”的名字。
接着,秦朝之后,又过了五百多年,历史的舞台上,出现了一个混乱的时代。这个时代叫做魏晋南北朝。一群少数民族占领了北方,昔日短暂一统的王朝,西晋,这时被打跑到了南边儿。
而它的国都,就定在金陵。
东晋时,朝中最有名望的两个家族,是王家,和谢家。而谢家最有名的人物,则又是后来的宰相谢安。至于王家,其最有名的人物,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王谢二人,自幼就是邻居,其所生之地,位于古金陵孙权大帝一个军区的附近。有人传说,那时军区中的人们,都有个特点。他们总是身穿黑衣进进出出,看上去,颇有一丝武者的杀气。
而也正因如此,多年后,住在它附近,那王谢两家的生活区,便也由此得名为“乌衣巷”。
乌衣巷在唐朝时,因刘禹锡的一首诗,而彻底闻名于天下。诗云,朱雀桥旁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那意境,婉转,且苍凉。
而之于谢安,这里还有两个故事。史载,谢安早期不问政治,与王羲之隐居在今绍兴、会稽山脚下,整日写诗作画,悠哉悠哉。可忽然有天,一个叫桓温的大将妄图篡位,搅乱了时局,一下子就把王谢二家,给推到了极其危险的境地。于是,身为谢家的后人,他便不得不被迫着,重返了中央。然而谢安天资聪敏,智力超群,才一出山,便利用各种计谋,拖死了对方,扭转了乾坤,且把朝政打理得井井有条,从而,为东晋王朝,又重新换来了一份难得的发展。故时有大臣言:安石不出,当如苍生何?
安石,便是谢安的字。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崇拜他,几百年后,一位王姓的宋朝人,便也把他的儿子,叫成了安石。
据考证,谢安当年隐居之地,在会稽山之东。一朝出山,故曰“东山再起”。东山再起后的谢安,曾与好友王羲之,一道前往钟山,并在半山腰处留下一座“谢公墩”。有趣的是,几百年后,当那位名叫安石的王姓宋朝人,从宰相之位退休,也打算在金陵寻找一处住所时,他则恰恰也相中了此地。
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
公去我来墩属我,不应墩姓尚随公。
——既然咱俩都叫安石,如今你不在了,那干脆,这石头也改叫王公墩算了。
那日,他这样写道。
写完,他哈哈大笑。
而写完诗后的没几年,王安石也过世了。再然后,又经历了好一番折腾,这历史,便又来到了明朝。至于明,众人皆知,明太祖朱元璋,是以农民起义强势崛起的皇帝,而在这过程中,他的皇后马氏,则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震慑天下,朱元璋时常杀人如麻,但面对此景,这天下之人,却唯有这马皇后,敢以“定天下不以杀人为本”之语,劝他改变做法。
可惜的是,人生苦短,马皇后未能陪明太祖走到最后,便草草过世了。为纪念他,朱元璋特别以其“孝慈”之谥号为名,盖了一座庞大的“孝陵”。
明孝陵。论其所在之位置——没错。它还是钟山。
一切都仿佛耳畔的风那样,转瞬即逝。随着历史的滚滚向前,明清以后,一个中华民国,于是又建立了起来。建立它的,是一位有着进步头脑的革命先行者。他便是孙中山。
为了救国救民,孙中山曾历经了一段艰难的岁月。他的梦想在1912年时,终于达成了,但,也就在那一刻,一场噩梦,却也同时爆发了起来。
中华民国方才建立,随着大总统袁世凯的离世,天下立刻便重新陷入了纷乱。一个又一个的军阀突然起来了。一场犹如春秋战国的乱世,也由此,再度拉开了它的帷幕。再然后,乱世中,再度革命的半道上,孙中山也去世了。一座破碎的山河就在他的眼前。他无奈地高呼“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说完,便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随着中山先生的其实,一时间,历史再度沉默了下去。他生前以“天下为公”,呼吁国人团结起来,而今,这四个字,就被印刻在他的陵墓上。
这座陵墓,叫做中山陵。
而它的方位,还是钟山。
钟山,钟山。从楚威王,到秦始皇,从谢安,到王安石,从马皇后,到孙中山,从古往,到今来……千年的历史在此刻尽收眼底。
一时间,所有个人的喜怒哀乐,都仿佛变得渺小了许多……
(图4~6为钟山宋美龄之美龄宫。)
#南京头条# 南京的彩礼婚嫁习俗现在也没弄明白,女儿嫁到南京快半年了。亲朋好友说我糊涂到家了。
女婿是闺女在四大北京的同事,是南京独子,相识相知五年才谈婚论嫁,现在两个孩子都回南京工作了。前年亲家一家人过来山东淄博,两家大人第一次见面(之前两个孩子两家都去过),亲家嫂子给闺女10001,算是见面礼,连来带去的两天,就是吃喝招待,我们不清楚南京的风俗,亲家是后来搬到南京的,对当地的风俗习惯也不明白,婚嫁的事只字未提。后来我们一家人五一应邀去南京玩了四天,中山陵,总统府,明孝陵,夫子庙秦淮河看了一边,光茅台就喝了一箱,回来了才想起来没谈到正事上去。
我们这边风俗是男方给女方见面礼万里挑一,三金,10左右的彩礼(一般男方给十几万,女方再回一部分),再多一点就是男方准备房子车子,陪嫁一般是床上用品家用电器,条件好的陪送个十万八万,再多的也有。定亲宴席和双方的结婚宴席都由男方操办。
领证亲家就把一套学区房过到两个孩子名下,商量孩子结婚的时候才想起定亲的仪式还没有办。跟闺女一沟通,才知道,第一次去男方家,亲家嫂子就给了孩子项链,耳环,手链脚链的,还有见面钱,后来女婿求婚的钻戒也六万多,家里已经有车,除去学区房还有一套玄武区的婚房,订婚和结婚我们这边宴席费用女儿不让提,哎,女生外向啊。
亲家是见过大世面的,敞亮,定亲的时候拿来彩礼20万,这边回了10万,没有几分钟,媳妇就把钱全部给了闺女,等于是没要彩礼。亲家嫂子随后也把钱给了闺女,把两个孩子乐坏了。
去年国庆假期女儿女婿结婚。因为是远嫁,我们一家人提前去的南京,在南京紫金山庄嫁的闺女,婚礼是玄武湖公园浪漫水上婚礼,婚宴是晚宴,就在玄武湖瑞庭中心,整个过程相当顺利圆满。
我家嫁妆很简单,就是媳妇精心挑选的床上用品还有亲手做的棉花被褥和装箱钱,订亲结婚的宴席还有装箱钱改口费什么的花了二十多万,还有零零散散的,不到二十五万闺女就嫁出去了。
闺女工作六年了,年薪从十万到二十多万,就后来几年过年给她妈万八千的,剩下的差不多就是旅游和自己攒着。朋友们说我傻——辛辛苦苦养好了的花让人连盆都搬走了。
后来男方的朋友的话音里,结婚那天女方很多该要的红包没有要,男方都准备好了的。问女儿不清楚,这孩子心不在这些事上,到现在她们家几套房也不问。女儿憨有憨福 ,这些年,即便是结婚这么久了,公婆仍当是闺女宠着。
头条上关于彩礼的争论很多,各地风俗不同,我们这边经济也不差,按山东风俗这已经是最简单了。不知道我们的做法是否合适,不会让亲家笑话吧?路过的友友们,你们那边有什么风俗讲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