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宋江约卢俊义、吴用、武松、李逵、杨雄几人一起喝酒!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武松:今天喝多了,先跟大家说下啊,平时没事千万别惹我!大家都知道的,我心烦,两把镔刀也从不认人!
李逵:今天喝大了,也告诉大家下啊,平时也都别惹我!我脾气不好,两把板斧更不认人!
武松:你说甚?
宋江:二郎,来来,喝酒!黑厮,赶紧,陪一个!
李逵:二哥,俺这不是跟你学嘛!
林冲:唉,我冤啊!
卢俊义:唉,我不冤?
林冲:我本来有一个好好的家。
卢俊义:我本来有一个好好的府!
林冲:我被那高俅老贼害惨了。
卢俊义:我被这帮未来的兄弟害的都懵逼了!
林冲:我是真的走投无路,才上的梁山。
卢俊义:我是真的莫名其妙,就上了梁山!
宋江:老二啊,一家人别再说两家话了!
林冲:我老婆坚贞不屈,还为我死了。
卢俊义:我老婆水性杨花,还把我绿了!
杨雄:卢大哥,你要是聊这,那我可就不困了!我老婆潘巧云……对了,宋大哥,听说你也有个阎婆惜?
宋江黑着脸:杨雄,你废话今天真TM多!
杨雄:……
林冲:……
卢俊义:……
杨志:咋说呢?兄弟们,你们知道啥叫倒霉不?
吴用:咋得了?兄弟!
杨志:滚!
#怀化头条#能猜得出第一道菜绝对是真正的湘西人
#李牧聊金庸#【江湖好饮 饮则必精 无酒不成武侠】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江湖中不能没有酒的。武松阮氏兄弟,大把揸肉,大碗喝酒,固然精神豪气好肝好胃好体格,仍然是小弟的喝法。江湖中老大级或有望成老大的人物,还得像宋江一样,在风景好环境佳醉了有粉壁题诗的地方喝,不讲究美食美器,至少要鲜鱼相佐——李逵那种糙货,尝得出鱼活鱼死?可见,武是手段,最终还是追求精神层面。
谈武侠,躲不开金庸,绕都绕不开,虽然这老家伙晚年来进庙堂玩圣殿装博导发宏论,丢人程度仅次于杨振宁。洪七公主要是美食家,但令狐冲是个货真价实的饮中君子。这伙计在洛阳陋巷中向绿竹翁学来了酒道,在梅庄大显身手。
黄河之上,还出现了一个祖千秋,专门讲酒具(真要气死吃不上饭的了)。汾酒用玉杯增色,犀角杯为关外白酒增香,夜光杯自伴葡萄酒,青铜爵当得起最古高梁,古藤配百草,古瓷状元红,翡翠梨花酒,玉露琉璃杯。我X,轻易不敢喝酒了。
第一豪饮肯定是萧峰莫属了,干杯绝交大战聚贤庄一幕,每每让人击节三叹。
古龙是绝对的酒中人物,一条命就扔在酒上。他笔下的酒,当真让俺垂涎三尺。每当俺落魄,独自饮酒无伴时,就以这个桥段请梅二先生陪饮:穷酸忽然一拍桌子,大声道:“难怪酒味太淡,原来藏得太久,快找一坛新酿的新酒兑 下去,不多不少,只能兑三成,再弄几碟小菜来下酒。” 店伙道:“不知你老要点些什么菜。” 穷酸道:“我老人家知道你们这种地方也弄不出什么好东西来,撕一只凤鸡,再找些嫩 菌来炒鸭肠子,也就对付了,但菌一定要嫩,凤鸡的毛要去得干净。”
李寻欢把少林寺当素菜馆子的点菜单,倒不一定很精彩,谁到街上找个黄晃子都能抄出来。还有……楚留香的西餐,居然就写到这份上,硬是没人怀疑古龙倒错了时空,楚留香就该携三美吃那一口!绝。绝到沙漠中居然也有八方小吃伴各种名酒。
姬冰雁已伸手在榻边按了按,这锦榻下就弹出个抽屉来,抽屉里有六只发亮的银杯,还有十个用白银铸成的方瓶子。 姬冰雁道:“这里有十种酒,从茅台。大曲 。竹叶青,到关外羊乳酒都有,瓶子看来虽不大,却可装得下三斤十二两,你要喝什么?说吧!” ……锦垫下又有张抽屉弹了出来,里面不但有江北的大虾米,金华的火腿,还有福州糟鱼。福州烧鹅。海宁海臭虫。无锡肉骨头。长白山的梅花熊掌……总之,只要你想得出来最好吃的下酒菜,这抽屉里就有。
追求奇器淫巧,讲究生活趣味,是真正中国文化的一大标志。而能不能在武侠作品中写出中国的酒文化,便是作者是否入流是否为大家的一道硬门槛。
李雪健演的宋江,肢体语言太丰富了:走路小碎步,气质内敛,一身责任感;明明心里慌了,却一脸镇定骗过对方,而紧张的细节都在手指上;44岁李雪健给化妆成老头了,脸肿肿的,说话慢吞吞的,感觉都没怎么张嘴,却把角色温良敦厚的神韵,拿捏得死死的;被阎婆惜缠住吃酒,闭着眼睛吃菜,表情绝了,因为他刚被绿了,又时刻不忘绅士风度,好难啊。#影视杂谈#
李雪健版本的宋江,就像是在上表演课一样,戏不在多,在于精。他善于揣摩人物,加了很多特色细节,角色大器晚成的质感到位了,经典回味无穷。
张涵予版本的,要外放一些,因为他适合铁汉柔情的人设。尤其第一次“近女色”后的反应太精彩了。再说这版宋江是主线,一声又一声哥哥印象最深了,他塑造的宋江,主要突出优柔寡断。
当然李雪健更老练,但也喜欢张涵予。
水浒英雄简介(92 地蔵星 笑面虎 朱富)
细看水浒、品不一样的英雄故事!
原在沂水西门住,能开宴席酿酒醋。
唬得都头上梁山,笑面虎才是朱富。”
朱富,原是沂州沂水县人氏,以开酒馆为生,绰号笑面虎。
听绰号就知道,朱富是个宝藏男孩,外表随和而亲切,做人忠厚又老实。
他是朱贵的弟弟,最擅使用暗器。在县城西门外开酒店为生。
他为人和善,笑口常开,但心思缜密,机智多谋,笑里藏刀,常在酒饭之内下毒,害人性命,人送外号“笑面虎”。
开店之余,朱富喜欢舞枪弄棒,为此还拜了县里的都头“青眼虎”李云为师,与李逵是同乡。
(这个李云不陌生吧、也是梁山好汉、地察星 青眼虎 李云,喜欢的可以看看我以前写的水浒英雄97 地察星 青眼虎 李云)
他嫡亲哥哥叫朱贵,在梁山泊做头领,是梁山四大合伙人之一。
可是朱富为什么不上梁山呢?
因为哥俩的追求不一样。
朱贵求的是贵,贵就得有权力,权力的本质上就是管人。
朱富求的是财,王伦时期的梁山真是穷,全靠柴进资助。
朱富上梁山那才叫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再说兄弟俩也不能全都当土匪呀,总得有一个得传宗接代吧。
最后这个光荣和神圣的使命就落到了朱富身上。
朱富果然不负众望,书中说他有老小!
朱富确实是有做生意的脑子,特别是在钱方面从不马虎。
做生意的时候笑脸相对,要账的时候分毫不留情面。
不然你当笑面虎还真是白叫的呀!
朱家兄弟分工明确,互为保险,谁混不下去了,都可以投靠另一半,这叫分散投资,降低风险。
但是,毕竟朱贵是土匪,生怕那一天哥哥事发连累自己。
所以他时刻保持警惕,特别留心衙门的动静。
最后感觉还是不保险、那就找个靠山吧,于是他就盯上了有名的老实人青眼虎李云。
朱富的策略简单粗暴,上门磕头拜师学艺,当时赶上瓢泼大雨,场面十分感人。
李云磨不开面子就收了朱富,一来二去,李云就被朱富给整蒙圈了。
李云甚至还公开表示,甚是“爱他”,总是妙不可言。
李逵下山接母上山,下山虎吃了李逵娘,李逵打死山上虎,李逵成了打虎英雄,可回乡就叫人出卖了!
这个时候矛盾就来了,青眼虎李云要押解李逵回衙门,而朱贵要保护李逵的安全。
朱富肯定要帮亲哥哥呀,他亲自制定了解救李逵行动计划。
“煮上三二十斤肉,多搞点酒,肉切大块点,再把蒙汗药拌在里面,我俩五更过去,半路找个偏僻一点的地方,只做与他把酒贺喜将众人都麻翻了,就可以解救李逵了”。
可是押运李逵的是他师傅李云呀、是不是觉得朱富坑李云不地道呀。
那咱们就错了,人家朱富也没有完全忘记师父。
麻翻众人之后,李逵说话间就要宰了李云。
关键时刻,是朱富拦住:“不要害他。他是我的师父,为人最好。”
没有朱富劝说李云上梁山,后面李云怎么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包工头。
上山之后,朱富是朱贵的兄弟,就被晁盖拉拢到了自己麾下。
大聚义时,朱富在梁山负责监造,供应酒、醋等物。排梁山第九十二条好汉。星号地藏星。
然后朱富被分派配合穆春,管收山寨钱粮。
山寨钱粮是个重要位置,明显就是晁天王对穆春不放心。
既然对穆春不放心,为什么让他主管钱粮呢?
因为穆春是带资上山,穆春的天罡位置,和他上梁山的巨额出资是分不开的,人家是股东。
所以请不要质疑穆春的天罡地位,人家除了对宋江的一颗真心,还实打实地花钱了。
对于朱富的任命,可见这个时候晁盖还是有些话语权的。
等到灭了祝家庄,李应上山,朱富就被安排和宋清一起,负责提调宴席。
这明显就是降职,从财政部被调到餐饮部,谁都不乐意。
而且这个活真是累,攻破祝家庄后,梁山陡然暴富,“每日轮流一位头领做筵席庆贺”。
每天一个头领干啥呀,就是负责点菜的。
这背后操持的都得是朱富,朱富那么好的脾气,也被整地天天骂娘。
至于宋清,人家是老大的弟弟,说给你打个下手,你还真就当真了?
所以提调宴席这事,都是朱富一个人忙前忙后。
晁盖死后,宋江上台,安排酒宴的肥差,全权交给宋清负责。
让朱富去监造酒醋。
从餐饮部门直接被调去了生产一线了。
梁山招安后,随军出征辽国、河北田虎、淮西王庆、江南方腊。
征讨方腊时,因照顾身患瘟疫的哥哥,留守杭州,不幸亦染上瘟疫,病死在杭州。后追封义节郎。
总结朱富的一生,杀过人骗过保,开过酒店打过劫,算过账炒过菜,能造酒来能造醋,当过大夫挨过炸,空闲时间,他还娶个媳妇生了娃。
梁山上有谁像他那么多才多艺,他的一生真是丰富多彩的很,真他娘的是个多面手。
他每件事情做得都不错,但是最后却没什么成就,为什么呢?
因为他实在是没有心机,你想呀,都被人看出来你是笑面虎。
谁敢信任他,谁敢重用他呀!
真正的笑面虎是看不出来的,所以朱富很浅薄。
朱富是地藏星,人人都看出来他有小心思了。
人人都防着他了,他还能有什么前途呢?
名为地藏星,可惜藏不住呀!
荷塘小炒——鸡头米炒红菱
作者 太湖梅子
爱看《红楼梦》。
这天读到“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说到宝玉命人给史湘云送食品,拿一只木盒子细细装了两样鲜果:鸡头米和红菱。
这样的情节在八月的微风里读来真有唇齿生香的感觉。
读《水浒传》就乏味得多,通篇就是:小二,切两斤牛肉!西门庆和潘金莲眉目传情是两斤牛肉,宋江与阎婆惜小别重逢也是两斤牛肉,人间烟火里,除了两斤牛肉,真正是再没有什么吃的了,委实寡淡。
八月里,虽然立秋了,天气还是湿热的。疫情期间,心情总是有点压抑着。幸好有鸡头米炒红菱,江南人心心念念的白月光,伊有一个雅致的名字叫“荷塘小炒”。
去苏州太湖畔吃饭,第一道菜就点一只鸡头米炒红菱。再点面拖蟹六月黄清蒸鳜鱼红烧小杂鱼……当然这些都是配角啦。
俏丽多姿吴侬软语的老板娘端着一盘鸡头米炒红菱缓缓走来,步步生香。
一盘荷塘小炒,色香味俱全。
鸡头米风头盖过菱肉。风头大主要是好看,白、润、圆,似盘上珠玉,颜值绝绝子。《杨妃传》中提及“杨妃出浴,露一乳,明皇曰,软温新剥鸡头肉”,这里说的鸡头肉就是指鸡头米,真是千古艳语。
中国人品评菜的标准“色,香,味”,色排第一,你找谁说理去。
筷子挟不住滴溜滚圆的鸡头米,拿一支青瓷勺子,一勺一勺舀鸡头米,含在口中细细咀嚼,这个时候,最适合回味那些美好的诗句,比如:最是江南秋八月,鸡头米赛珍珠圆——郑板桥写的诗。
“苏州好,葑水种鸡头,莹润每疑珠十斛,柔香偏爱乳盈瓯,细剥小庭幽。”——清·沈朝初《忆江南》。
鸡头米,是苏州人对芡实的俗称,因形似鸡头而得名。剥去坚硬果实外壳,乃有洁白温软之粒,是难得的江南美味。
江南人将茭白、莲藕、水芹、芡实(鸡头米)、茨菰(慈菇)、荸荠、莼菜、菱八种水生植物称为水八仙。
这个时节的红菱颜色深红鲜亮,专门在网上买了剥菱角的工具,轻轻一掰,嫩白的元宝形菱米就落在碗里,生吃也很清甜。
初秋最惬意的事儿,是将这个时节最鲜嫩的食材:菱角、莲藕、鸡头米,清炒成一道天然组合的荷塘小炒。
锅里倒油烧热,放入姜葱末爆香,倒入焯过水的菱角、莲藕和鸡头米翻炒片刻,装盘出锅;吃在嘴里既滑爽津甜,又脆生生的清新可口。
秋日午后,小院无人,用鸡头米与小圆子做汤羹,小圆子鸡头米是大珠配小珠,“团团圆圆”寓意也好。家里有自制的桂花蜜,糖水桂花鸡头米,清香扑鼻,乃是秋天的况味。
美好的东西总是转瞬即逝。
新鲜的鸡头米菱角算起来,尝鲜的日子不过20多天而已。待到桂花开时,鸡头米也快要落市了,这大概是秋天最令人怅然的事情了。当然也能冰冻后常年食用,却终究是没有新鲜剥的好吃。
有诗为证:
浮云梦落花,世味煮成茶,
人间悲欢离合,荷塘小炒趁年华。
太湖梅子写于梅苑
为人处世,是个技术活,聪明人往往懂得看人下菜,水浒里的宋江,就深谙其道。咱们就从18个字的梁山口号,除了给甜头,还有盼头。
一、梁山口号之一:义气
梁山好汉是一帮什么人,大部分生活在金字塔底端,只图个温饱的一帮糙汉子。用什么样的口号把大家聚集在一起,最考验管理者的智慧。
在继承和发扬的王伦晁盖两代领导人的主张,宋江提出了两个响亮的口号。
"义气"有点杂,却是最朴素的江湖道义,除暴安良,扶弱济困,雪中送炭,在法律体系之外,维持社会道义上的平衡感,在丛林法则里给一点人性的温情。
那么,宋江是怎么阐释这两个字的呢?
比如晁盖刚死,宋江把聚义厅改成忠义堂,将普通的江湖义气,升华到为国尽忠的高段位,占领道德的制高点。
再比如病尉迟孙立,虽然以身犯险,攻破曾头市有功,出卖栾廷玉,破坏同门师兄弟的"义气",即便立了赫赫战功,孙立还是不怎么招待见,排名在地煞的后半截。
二、最精辟的十六个字
光有“义气”这一条还不行,这终极目标,说起来还是有点虚,很多好汉也不理解,忠君爱国是个大命题,看不见也摸不着。
大家都有一个习惯,只关心自己相关的事情,自动屏蔽无关紧要的讯息。那么,好汉们最相关的是什么?
按马斯洛的五重需求,义气属于最高级的需求,而对于普通人最渴望什么?人最基本的需求是温饱。
所以,宋江用十六个字直击痛点——"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大称分金,小秤分银"。
千万别小看着十六个字,从吃穿住行和温饱问题等方面,解决“吃不饱+没肉吃+没酒喝+没钱花”等困惑。你看看,这不也是我们普通打工人最渴望最基本的人生诉求吗?
三、十八个字的背后真相
"义气"和“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大称分金、小秤分银”,简简单单的十八个字,一虚一实,有甜头,有盼头,还有道德高度,满足绝大多数梁山好汉的内心需求,把大家收拢得服服帖帖。
特别是像李逵这种贪吃又贪赌的,还有武松这种五行缺酒肉的,还有鲁智深这种直爽侠义的。
这套口号说辞,具备强大的号召力,就连李逵下山招揽好汉,也动不动就把这些说辞挂在嘴边。
这跟很多招聘信息里,强调“上市公司”、“试用期购买五险一金”、“双休加法定节假日"、"发放十八薪+年终奖”等等,差不多是一样的道理,对准目标群体的困惑,解决痛点,赢得支持和信任。
所以,不得不承认,宋江是个聪明人!
——————————————————————————
大家好,我是西门疯,带点鬼畜的情怀男
欢迎关注@疯说水浒
#水浒# #我要上微头条##求职#
嘻哈水浒传
临近春节,梁山菜价一夜飞涨,一时间满山哀嚎,怨声载道。
寨主宋江接到报告,大怒,马上派人把菜园子张青带到忠义堂来问责。
张青连连喊叫冤枉,说自己和夫人一直辛辛苦苦伺弄菜园,出售的蔬菜全是正常价格,童叟无欺,绝不会挣抬高市价的黑心钱。
宋江看张青憨厚,信了他的话,放了张青回去,接着派人去调查。
查来查去,查到了扑天雕李应的身上。原来李应在春节前把张青那里的蔬菜全都买了下来,在后山挖空了半架山整了个大菜窖,每斤一块钱从张青那里收购的大葱,卖出去每斤六块钱,不要拉倒,反正梁山上卖菜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宋江马上把李应叫到了忠义堂前,刚说了几句要顾全大局,珍惜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这些套话,李应就硬生生把他的话堵住了。
李应说我们梁山有法律不让做买卖吗?
宋江说没有。
李应说我做买卖定价高是我的事,他们可以不买,对吧?有法律禁止我赔本吗?
宋江说没有。
那就结了,我现在把大葱价格定到十元一斤,不犯法吧?没人买我赔死,不用寨主操心。
说完李应大袖一挥,扬长而去。
梁山菜价又翻了一番,大葱价格真的涨到十元一斤。
这事情气坏了黑旋风李逵,心想寨主哥哥没办法你个恶老雕,我黑爷爷可不怕你,一斧子砍了你的安乐窝,看你还能乱涨价害人。
夜里李逵掂了双斧翻墙进了李应家,没想到技不如人,被李应一顿胖揍,狼狈逃窜,一对大斧子也落在了李应家里。
众头目你看我我看你,拿李应没有办法,眼看着节日临近,摸着口袋里的钱,看着绿生生的蔬菜,心里一个个把李应的祖宗来回问候。
步兵头目几个人见李逵吃了亏,心中不愤,暗地里商量干脆不顾兄弟情分了,合伙上去灭了这个土财主。
眼看水泊梁山上要兴起腥风血雨。
没想到梁山上突然又两个人开始卖菜,价格比李应的便宜了一半,大葱仅仅五元一斤。
这两个人一个是杨雄,一个是石秀。
一时间人们大喜,争先恐后涌过来抢购。有好奇的人问他们从哪里弄来的蔬菜,两人用手往山下一指,不再多言。想到这两人杀人越货的行径,想是在山下做了无本买卖,都嘿嘿一笑,心照不宣。
李应那里这些门庭冷落,看来他那后山的蔬菜要赔个底朝天了,挣黑心钱的人落个这样下场,免不了人人心里叫快。
因为打击了奸商,平抑了物价,维护了梁山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宋江特意嘉奖了杨雄和石秀,号召全山上下像他们学习。
大年三十,全山收市,家家大酒大肉,喜庆新年。
李应家里红灯高挂,杜兴安排宴席,酒桌上端坐着杨雄石秀二人。
怎么样,后山的蔬菜都卖完了吧?
李应问。
杜兴回答:全都卖完了。
李应端起酒杯,对杨雄和石秀说:两位兄弟辛苦了,我们合作愉快,明年我们再来,新年大吉,多多发财。
放下酒杯,李应让杜兴把白花花的银子拿了过来。
这是这次合作的利润,一半归我们三个人。
杨雄和石秀瞪大了眼睛:那一半给谁呢?
李应意味深长地笑着说:我们在梁山上这样倒买倒卖,如果没有这个人同意,我们能做成吗?
杨雄和石秀相互看了看,迷惑地说:难道是他?
李应微笑着说:怎么样,应该把一半分给他吧?
应该,应该。
两个人忙不迭端起酒杯,和李应“叮当”碰在了一起。
宋徽宗领衔的北宋官军阵营,在三国志11水浒MOD的“三打祝庄”章节刷新了五位优秀的战将。分别是呼延灼、徐宁、凌振、韩滔和彭玘,他们的战斗素质都堪称骨干级。尤其是呼延灼和徐宁,实力更是一线前排。然而他们人际关系网的共同点,都有一个亲爱的宋江,用不了多久都是公明哥哥的菜。
三国志11水浒MOD
以前一直不懂,宋江只不过是小县城的小吏,算不上位高权重啊,为什么那么多英雄好汉认识并崇拜他呢?直到看了这篇文章,我瞬间恍然大悟,确实是由衷的敬佩!
网友有话说:正如文中描述,武松在柴进家免费吃住一个月临走还拿了许多金银,只是一句感激话,而宋江只给了十两银两,武松已经感激涕零。各种观点都解释为宋江情商高,其实这是误导。真正的原因,我理解为,“人的劣根性”,就武松白吃白喝柴进行为而言,人们通常不会反思对方是凭借自己本事赚来的,而先天认为对方钱来路不正,所以花对方的钱理所应当,还美其名曰“劫富济贫”,对有钱人天生的一种仇恨。武松拿宋江的银两,则通常的思维是,宋江仅是小吏,没有钱,可是却能做到施舍,天生对穷人怀着一种“同情”,对对方的预期降低,一旦超出自己的感觉或者认知,则觉得对方高大。这种性质或思维传承了5000年,导致中国发展一直滞后于发达国家,大家对有钱人不是一种向往和赶超的激情冲动,总是想着法的劫富济贫,让有钱人变成穷人反而成为大家集体的愿望,这怎么带来社会进步?
八十年代刚参加工作时,企业领导是一个转业军人,识字不多但身上有许多豪气,特别是对待职工像亲兄弟一样,每当职工生病他就把厂里唯一的一辆北京吉普借给职工使用,那时的领导就像宋江,职工愿意跟着他干。后来学历风占了上风,上来的领导大多像那个白衣秀士王伦,少了豪气多了娘气,曾经的职工大碗吃肉的场面没有了,财都聚到领导家里去了,新车换了一辆又一辆,司机都是单位掏钱供他一人使用,如果不是政策要求这样的秀才根本就当不了领导。
宋江能当黑老大,确实靠的是自己的本事,有抱负,有手段,在这个层面上来说,晁盖输给他一点也不冤。只是一个从来没有当过官的县城小吏,妄想在朝堂占有一席之地,却没曾想到遇见权谋无敌的菜太师,那可是个人精啊!宋大哥的那点把戏他眼里就跟小孩过家家一样
最吊诡的情节,何涛查到生辰纲是晁盖劫的,带了二十个人去抓人,到郓城县之后不是兵贵神速,却找个店住下,又去县衙不见县长,却在个茶馆见了宋押司。何涛相当于省公安厅长的级别,对着个县衙秘书毕恭毕敬,然后就是宋押司跑去送信儿,你细品。。。
小时候看这部剧的时候,最不喜欢就是宋江,为了官职害死这么多兄弟。所以这剧我只看前半部,不看后半部。
后人的胡乱解析才是可笑可怜,看似有理实则胡搅蛮缠牵强附会,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一个人最后的结局,不管是逆反还是顺从,幂幂之中早已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