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北京人的生活在南方人看来是真的简陋;单拿早餐来说,在武汉光油炸类(武汉叫开油锅)就有十多种,笔者自己粗略统计一下小区周边及有名的小吃一条街(武昌大成路丿,计有:油墩、油香、油饺、面窩、油条、苕面窝、糯米鸡、炸糍粑、糯米条、欢喜坨、糖粑粑、油饼……,还有烧麦、糯米包油条、油饼包烧麦灬,每天早上只要起床早点,过早不紧张,早餐是可以天天换着吃,二个月不重样的(未例举的还有面食类、蒸汽类、生煎类)。
#武汉抗疫日记# 一间2平米的小店一个月流水10万能赚多少钱?
隔上一段时间,我们就会从武昌开车到汉口陈怀民路来过早,如今这里是武汉市不多的还能像这样过早的地方了:凌乱、丰富、热闹,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缺乏规整和富丽堂皇。
每次来,这家的油角和糯米鸡都排着长队,我在心里暗暗毛估了一下:每分钟至少2个人刷码购买,购买数量从1个到5个不等,因为排队时间长,所以买一个的少。按3个/人计算,每分钟2人,每天卖6个小时,一天流水3240元,一个月可以做到10万。现场在售人员包括一人收款包货,一人炸,一人包,整个场地2平米左右。
但他们的工作时间远远不止6个小时,店面销售结束后,他们还要进行第二天的准备工作:泡糯米、和面、制馅、制卤还有采购和清理工作等,考虑全年无休,所以仅仅3个人不够,至少需要5个人才能支撑起这样一家生意兴隆的小店。
一个2平米的小店流水做到10万,差不多算顶流了,以前在青少年宫买糯米包油条的何嫂,据说一天流水5000元,但是她早上六点开始卖,晚上七点还在做生意。
所以做生意,无论怎么挖掘自身潜力,无论怎么拼命,都是有限制的,能做成他们那种程度的,也是极少数。
他们能赚多少钱呢?抛开物料成本、租金、税费,他们每个人能分得的收入也就10000-20000元/月,也就是打工收入而已,但他们的劳动量却大得多,工作沉闷无趣得多。
何嫂糯米包油条早就不这样做生意了,现在是社区团购的网红,早已是工厂化生产。
如果你有心自己做餐饮生意,一定要先想清楚。
去一次不容易,我买了好几种自己爱吃的早餐:
剁馍、油角、糯米鸡、米粑、豆皮和包馅大麻花,价格全是3元/份,称了五元钱的制凉面的鲜面条,和1元/个的老面馒头一袋。
我们自己各买一碗馄饨,5元/碗,马路边高板凳前坐个小凳子,又分食了一个油角就已经饱了。
麻花是酸奶馅和榴莲馅,榴莲馅比酸奶馅好吃;油角皮酥馅多好吃;馒头是假老面馒头,加了增白剂和泡打粉。
对老饕来说,这小吃的性价比与店铺外装修成反向关系。
昨天上午去大名鼎鼎的武昌粮道街赵师傅油饼包烧麦店买烧麦。虽然过了早餐高峰,仍然很多人排队。第一次是买票,第二次是凭票领烧麦。
说是烧麦,其实是油饼包烧麦。油饼包烧麦中油饼是偏咸的,嚼起来很香。烧卖是重油烧卖,有比较重的黑胡椒调味。一份9块钱,里面包了3个烧卖。老板说,不想排队,可以早上10-11点来。
我排完长队拿到烤麦,发现店里竟没有座位可坐,想要他们把热干面打包,服务员竟表示:我们不提供打包服务。
这是中国另外一种生意模式,把产品做好,做到大家趋之若鹜,却忽略服务。言外之意是,我东西好吃,你爱来就来,不来也没关系,少你一个人也不差。
他们家以烧麦成为网红食品,而原来热干面刚推出时反响一般般,现在也成为一块招牌,热干面劲道,比较辣。一份烧麦加一份热干面成为了标配。
早上到武昌中南某路过早,一个星期没去,本来老板和老板娘是一对老夫妻,怎么今天收钱下面的是一对年轻小夫妻呢?
这对老夫妻在这里经营热干面馆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他家的面粉生意兴隆,面的味道和分量都不错,以致形成了一定口碑,周边有几个大单位,每天早上过早市民都是排队。
每天见面后,老俩口基本都知道谁谁谁姓甚名谁了,以及这个喜欢吃面那个喜欢吃粉、这个的面需要下干点那个的粉喜欢给辣点、这个热干面里面不要小葱那个的牛肉粉里面不要萝卜丁等等都一清二楚。
这突然就换成一对年轻人,是不是换老板了?
经询问,原来,这对小夫妻是其儿子媳妇,他们的父亲因为突发脑梗住进医院,经抢救后半身偏瘫,他们的老娘(武汉对妈妈的称呼)在家招呼,而店面只有交给他们经营。
之前,听这对老夫妻讲,花了几十万积蓄,让独生儿子到澳大利亚留学去了,希望他在国外学成归来,找个好工作也有出息了。
我以为这对小夫妻只是临时代班,替他们的爸妈顶几天岗,谁知,这以后都是这小俩口招呼生意了。
有一天,他妈妈推着老板,来到早餐店,我假装不知道,在问候老板身体健康的时候,趁机问问这小伙子小美女是哪个?
谁知他妈妈的一句话,颠覆了我的认知,原来,这留学回来当面馆老板的,正是他的儿子和媳妇。
看到我满眼疑问的神情。
老板娘介绍说:儿子澳大利亚留学回来后,也找了几分工作由于各种原因,总也没有称心如意的工作,不是工资不高就是太累。见他父亲病重,我又要照顾他父亲,加之我们年纪大了,不能再起早摸黑忙里忙外张罗生意了眼看生意旁落,儿子媳妇一盘算,两人纷纷辞去工作,来面馆撑起这个老店来了。
我听了唏嘘不已,心中暗暗替他们儿子媳妇感到惋惜,花了几十万留学费,回来当面馆老板,值不值?
我假装恭维道:当老板还是比打工好啊!
谁知老板娘的一句话瞬间使我要改变几十年的朝九晚五而去当老板做生意。
老板娘说:那肯定强多了!#武汉头条# #武汉身边事#
武汉第二好吃的糯米包油条,以前介绍过渣家路的何嫂,今天在山海关路品尝到了这家知名的糯米包油条,之所以说是第二好吃,因为,在我媳妇心中,何嫂距离我们家更近,想吃的时候,购买也更方便一些;
在某平台购买的套餐,5.8元,一个原味的糯米包油条,加上一杯豆浆,说实话,价格是真不贵,但豆浆是真普通,当然,吃着热气腾腾的糯米包油条,再来一杯烫口的豆浆也是蛮好的,可能是我的要求高了,毕竟人家只卖5.8元,这个价格是真实惠,我还要求什么自行车了?
可以选择的馅料比较多,可以现在白糯米或者是黄糯米,当然价格也是不同的,可以添加的馅料也比较多,比如:肉松、海苔、葡萄干、橄榄菜、芝士、咸鸭蛋等;
店家的手艺非常娴熟,糯米铺在白布上、撒料、放油条,然后就是卷,用力的卷,不一会的功夫,我们购买的原味糯米包油条就制作好了,首先的观感是这样的,烫,非常的烫,用锡纸包裹着,小心地撕掉锡纸,糯米包油条出奇的烫,这一点出乎我的意料;
糯米搭配油条的整体口感吃的让人非常轻松,不会出现嚼的牙齿和上下颚肌肉疼痛的感觉,所以,我觉得他们家的糯米非常的软,油条非常脆;
原味的有点甜,里面有白砂糖和芝麻,当然还有黄豆粉,非常的好吃,吃完还有点胀肚子,吃完之后是满满的幸福感;
当然为了这一口美味,也有很多的小伙伴从武昌坐地铁来山海关路品尝这极具烟火气息的早餐,就为了那一口久违了的小时候的味道;
糯米包油条是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小伙伴童年时经常吃的早餐,现在慢慢的不是那么容易买得到了,即使有,味道也是差强人意,类似这样好吃的小店,在武汉是真不多,搬着手指头都能数的过来,就那么几家;
#武汉头条# #秋日好时光# #小生活,大财富#
#武汉头条# 早餐吃了一碗5块大份热干面,外加一个鸡蛋,在武汉城区里要折腾一整天,吃与玩肯定会出冲突,多吃早餐是出游经验所得,屡试不爽,武汉一日游不出意外也会出现这样状况,出门兴高彩烈,回家后悔劳累。
五一长假第三天安排武汉一日游,主要出于少花钱、方便玩游的考虑,不想老司机在熟悉路段里翻车,出游在半径不足30公里里出现一系列不愉快,江夏人确实对武汉了解太少,也许武汉这几年变化太大了。也许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刻意去忽略身边的乐趣。
城区一天的行程安排很简单,第一站武汉科技馆玩半天,中午坐轮渡去户部巷吃饭,下午逛昙华林,最后一站是回光谷晚餐,然后乘车回庙山小区。
因为长假到处车多人多,自行开车肯定不方便,进城停车难、堵车多,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实。加之行程基本上横穿武汉,游汉口、武昌、光谷小街小巷居多。所以行程全程都是公交、地铁,其实这样安排太过于理想,在一个地方慢慢逛也很快乐,今天悟得这样的体会。
从庙山坐902出发到光谷终点站,转坐2号线地铁直达江汉路。以前进城都是开车,没有了车寻找终点确实不容易,走出江汉路C出口就迷路,身边的高楼、店铺和人群,跟着手机导航才从江汉路尽头找到科技馆。
武汉科技馆每个星期一、星期二休馆,五一已公告不停馆,昨天我都一直在网上预约,日期则是显示无法预约,当时觉得应该是系统不受理提前预约。上午在地铁上我在网上也预约了几次,都失败了。到科技馆都已经十点钟了,走到售票口被告知无法预约门票。
一上午带着孩子坐了近两个小时车,结果科技馆的门都进不了,看着站在门口失望的孩子,心情倍感低落。只能带着他去旁边的江滩转一转,看看奔流不息的长江,感觉一下江滩靓丽景观。一家三口搭乘了电瓶车游览车,十多分钟转完江滩。带孩子在江边站了几分钟,留下背景就匆匆离开,赶着去武汉关乘轮渡。
在武汉过江有很多桥,轮渡这个方式太古董了一点。长江在武汉人心中的存在感很弱,长江根本没有带给我们什么阻隔,简单过往忽视了其存在。我跟孩子说长江就在我们身边,就是你眼前这奔流不息的流水。孩子一脸不屑的表情,长江对于他来说无关紧要。
坐轮渡会让过江有些仪式感,很便宜1.5元过江,两岸景色也不错,只要时间足够我都会选择轮渡过江。以前在武汉读书时,和同学们去汉口都是坐船,趴在第二层的船栏杆上,静静感受凉凉的江风。
到中华路的码头,直接去了户部巷吃午饭。户部巷人真多,也没有什么好吃的,感觉全街都在卖一根排骨、烧烤、冰粉,没什么好吃的特色。一家三口吃冰粉、烧肉串、鱿鱼,就从户部巷出来进司门口,再沿着前面楼梯去了黄鹤楼的后门,人太多了也没有上楼,纯粹路过。
记得在首义路有个小吃城,结果突然下起了雨,行程全部都偏离了。昙华林肯定去不了,只能路过红楼、路过纪念馆,找到有盒马生鲜的小吃城干饭,一家人还好没有淋到雨,点几碗面、寿司,吃完就忙着往家赶。
地铁回江夏,滴滴直接到庙山,武汉城区确实没有什么好玩的。加之武汉真的很大,如果不熟满街转悠,真不如在家里呆着快活,反正我们都是住武汉周边,什么长江、黄鹤楼留着外地人玩玩,就不要去凑这个热闹了。
#生活日记# #武汉同城#
今天早上在武昌复兴路附近某个早餐的过早
然后听到旁边这个长得像个癞蛤蟆的某网红(他自诩的)IP好像叫什么什么哥的
很大声音打视频电话
他跟对方的聊天内容实在是不得不听
因为说话声音实在是太大了
不知道是对方耳背还是他聋了
好像是要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听
他跟对方的人聊一些没有油盐的话
很大成分是在炫耀得瑟
殊不知在别人眼里这些内容是真的很低级趣味
什么网友很喜欢看他们这种生活
什么喝完酒去江边喝酒喝完去kvt唱歌
什么什么直播pk的时候没输过
什么黄陂孝感哪哪有个小老板非要邀请他去玩
什么找几个女的一起去
然后看哪些女的愿意跟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