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我们曾经把麻雀当作害虫时,亿万人民都赞美无比正确,当奖励和消灭了几十亿麻雀后,又觉得我们无比伟大。经过科学验证麻雀自古以来属于益虫〈即益鸟〉,是人类最熟悉最亲切的好朋友,我们并没有认识到自己有多么的愚蠢。
写到这里不想也不能深入去探讨,只希望过度防疫当休矣,复工复产势在必行!
自从播出了舌尖上的中国之后,外国人都说中国人无所不吃,不管是地上走的,水里游的,天上飞的,只要我们想,就都能做成可口的美食。那中国人为什么不吃燕子呢?我今天就来给你讲一讲中国人为什么不吃燕子。首先是在民间认为燕子是一种能够带来吉祥的鸟,燕子愿意在谁家筑巢,谁家就能经常发生喜事,甚至还有燕子来家做个窝,喜事多又多的说法。生活在农村的小伙伴,甚至都希望在自家屋檐下看到燕子的巢穴,天天听着燕子叽叽喳喳的声音,哪怕经常从屋檐下掉下来一些燕子粪,农村的人也不会选择毁掉燕子的巢穴来赶走燕子。其次,燕子有着丰富的文化寓意。古时候燕子也成为小鸟或者野鸟,要知道原在古代可是代表第一的意思,可见燕子在古人心中的地位。也正因为如此,从古时候开始,中国人就不吃燕子。此外,中国人之所以不吃燕子,还因为燕子不仅拥有东去秋来的习性,和农业规律性的耕作一样,而且是一种益鸟,专吃祸害庄稼的害虫,是蝗虫,蝼蛄等害虫的天敌。如果有足够的害虫给燕子吃的话,一只燕子就能在整个夏天里捕捉高达50万只的害虫。你说燕子对农业农耕有这么重大贡献,怎么还可能有人想吃它呢?有喜欢的朋友给一个,关注一番,带你看世界。点个关注吧!
今天,我想变成一只麻雀 (诗一首)
麻雀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
从树上飞到草丛之中
觅食草籽,以充饥饱腹
它不用耕种劳作,外出打工
金钱财富对它来说,乃
身外之物,只须
两字:无用
它不象人类私欲无度
蛇吞大象,无从下嘴,咬不动
它只是饥饿时才当小偷
金无足赤,有点小错也在情理之中
偷啄谷穗,盗食稻粒,留下了骂名
但,它是名符其实的益鸟
它,保护庄稼,吞吃害虫
它,功大于过,环保英雄
昔日,错划四害
今朝,平反正名
变只麻雀无忧无虑,自由一生
变只麻雀飞翔天空,与世无争
上学时候上政治课,老师说是不是人都是自私的?我说是,他说为啥?我说比如说小鸟,它吃虫子,人就说是益鸟,说吃庄稼的虫子是害虫,都是为了活命,为啥就分害和益呢?
虫子都敢吃的中国人为什么不吃燕子,难道是因为不好吃?原因其实很简单
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在饮食方面确实非常注重,并且饮食非常多样,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可以成为餐桌上的一道菜。
中国人连虫子都敢吃,但在餐桌上却很少见到燕子,这是为什么,难道是不好吃吗?今天我们便来探索背后的原因。
你对燕子有多少了解呢?
燕子是雀形目燕科74种鸟类的统称。大多体形小,翅尖窄,凹尾短喙,足弱小,羽毛不算太多。燕子的故乡在北方,北方色玄,因此,古时把它叫做玄鸟。
燕是典型的迁徙鸟。在冬天来临之前,它们便会成群结队地开始一场漫长的旅行,便是从北方飞到南方,去那里享受温暖的阳光和湿润的天气。
燕子很愿意接近人类,并且常在农村的屋檐下筑巢。巢多是用衔来的泥和草茎用唾液粘结而成,内铺以细软杂草、羽毛、破布等,还有一些青蒿叶。
它们一般会在4-7月份繁殖,每年繁殖2窝,每窝产卵4-6枚,第二窝数量较少,为2-5枚,雌雄会共同孵卵。燕子主要以蚊、蝇等昆虫为主食,是人类的益鸟。
在古代,人们常用燕子来惜春伤秋、渲染离愁或者寄托相思等,因此它们常出现在古诗词中。
中国人为什么不吃燕子?
燕子和人类非常亲近,并且给燕子是吉祥和好运的象征。燕子还有着“元鸟”的称呼,“元”在古语中有第一、为首的意思,足以见得燕子的地位之高。
民间常有“燕子不进苦寒门”的说法,燕子往往会选择在祥和安宁的人家屋檐下筑巢,所以人们对于燕子十分欢迎,也希望给自家带来好运。
燕子也是有名的益鸟,在春耕时节,蝗虫、蝼蛄等害虫频发,而燕子正是以各种昆虫为食,据调查燕子能在1个季度就能吃掉25万只害虫,这对于农业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因此在漫长的时光中,人们非但没有吃燕子的想法,反而是要保护燕子,但即便这样,燕子的数量也在不断下降。
人类不吃燕子,燕子的数量为何在减少?
燕子的栖息地减少,因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房子也在不断修缮,人类的居住环境有了改善,但是却不利于燕子在屋檐下筑巢。
燕子只能选择在野外生存,可是野外又面临着天敌的威胁,燕子抵挡不过,它的数量也因此下降。
除此外现在的庄稼中农民多使用农药除害虫,燕子有时会误食,它的食物也在减少,这对于燕子来说也是极大的伤害,这也是为何燕子的数量在减少。
啄木鸟清除害虫并不是为了单纯保护树木,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填饱肚子,所以我们不应该叫它益鸟。
极目锐评|四人故意购买过期食品敲诈商家获刑,“打假”不能踩过界
大家都知道杜鹃是个又懒又贼的家伙,自己下了蛋不孵育,却把蛋放进别的鸟类的巢中,和别的鸟蛋混在一起,让别的鸟来孵化养育。所以对于这样一个家伙,虽然是吃害虫的益鸟,我却喜欢不起来。
这只杜鹃蹭窝蹭大发了,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竟然把蛋给下到了老鹰的巢里。恰巧被觅食回来的鹰妈妈逮个正着。对送上门来的食物,老鹰也不客气,三下五除二就把杜鹃给干翻了,死死地把杜鹃踩在爪子下面,用尖嘴拔起毛来。可怜的杜鹃,根本无力反抗,只有悲哀的叫着,任凭老鹰把它身上的羽毛一撮一撮的啄下来。不一会儿就是了一地鸟毛,杜鹃也是伤痕累累,渐渐的断了气,变成了老鹰的一顿美餐。
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害虫是可行的
【明辨是非】 王延静是山东枣庄市山亭区思源家庭农场的农场主,近年来进行了大量有意义的生态农业实践。他将笔者提出的“以自然之力恢复”理念用在退化农田生态系统恢复中,并取得了成功。自然恢复在草原、森林、荒漠、湿地、海洋退化生态系统修复中,被实践证明是最有效的做法,已在全国普遍推广,但对于人工干扰严重的农业生态系统,这个办法是否可行?笔者也是没有底气的。王总的实验成功,验证了这一理论同样是可以用于农业生态系统管理的。王总是在他家的七八十亩地进行实验的,涉及果树、主粮、蔬菜、中草药等,所用的办法即使笔者团队长期坚持的“六不用”,即不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地膜、激素、转基因种子。六不用后,用什么样的技术呢?那就是环境友好的生态技术,这样的技术非常多,其中最关键的技术是恢复生态平衡。这里介绍的是王总总结的科学的生物防治技术,他提出的“目前的生物防治大多强调释放一种天敌来控制一个害虫,一放了之,是农药植保思维的延续”观点非常新颖,值得学院派专家认真考虑;他们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成功虫害爆发,在不与物种对抗前提下,实现害虫不害、杂草不杂。
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害虫是可行的
王延静
山东枣庄市山亭区思源家庭农场
生物防治在全球蓬勃发展,国内也做了大量研究,开发了众多天敌昆虫和菌剂,在农业、林业、草业等许多领域开始应用。但是,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传统的生物防治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该技术推广。具体表现在:①生物防治依然延续西方农药植保思维,投放天敌昆虫的目的还是灭杀;②没有考虑天敌昆虫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自繁自育对环境的需求,不能持续控制虫害,需要不断投放天敌,增加了成本;③以单一天敌昆虫来防治某个害虫,如用瓢虫来防治蚜虫,往往达不到好的效果;④生物防治拿不出确实彻底生物防治成功案例,缺乏可信度,推广就有难度。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我们在枣庄山亭区进行了改进实验,其理论基础是:植物和昆虫存在共生共存关系,是亿万年共同进化的结果,它们之间相互制约、共存共荣、缺一不可。所谓的“害虫”和所谓的“益虫”是人根据自己喜好划分的,所谓的“害虫”在可控的范围内是益虫。例如,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蒋高明老师团队做了一个实验,模拟害虫啃食,有意去除部分玉米叶片,对产量影响并不大最高,植物存在补偿生长能力;他们不打农药,用物理+生物方法替代化学方法,连续15年没有出现因害虫造成的减产,反而产量高于农户用化学对抗的结果,害虫这个物种还在,但其种群被益虫益鸟控制,已经不能成灾。从这里看出,以消灭一个物种为目的的防治是不可取的,把所谓的害虫,放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水平去考虑,进行适当的人工干预,利用物种之间的关系,压制目标物种规模,这才是通常的所谓虫害管理。
生物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的生物防治大多强调释放一种天敌来控制一个害虫,一放了之,是农药植保思维的延续。生物防治涉及各种天敌昆虫的越冬地保护、栖息环境生成、繁育条件的嵌入等。我们挖掘了生产系统中自由的天敌昆虫潜力,实施昆虫越冬地保护,果园采取不冬耕做法,人为释放天敌昆虫增加天敌昆虫基数,有栖息环境,繁育条件好,天敌不停繁育下去,形成生态平衡,就不需要每年释放天敌了。
生物多样性在生物防治中有重要作用。没有所谓的“害虫”,哪来的所谓“益虫”。种植多样性的经济植物,再有意保留田间地头的杂草,可以实现生物多样性,利用生物多样性、天敌昆虫多样性可以达到生态平衡不用农药的目的。而利用单一天敌昆虫就可以达到生态平衡,实现不用农药的目的是非常困难的。利用瓢虫防治蚜虫、螳螂防治害虫。根据我们多年观察,瓢虫会把卵产在离有蚜虫的叶片有一定距离的叶片上,瓢虫会有意留一些蚜虫让它繁殖,等蚜虫扩散到瓢虫卵叶片的时候,恰是小瓢虫孵化出来的时间,所以仅仅利用瓢虫来控制蚜虫需要一个漫长的等待,甚至会出现大量瓢虫和蚜虫共存的现象,这种生物防治属于失败的范围。
生物防治需要有多样化的蚜虫天敌如蚜茧蜂、食蚜蝇、草蛉等。瓢虫也是很聪明的,它们在瓢虫种群内部产多少卵是有“考虑”的,它们需要确保下一代繁殖需要的食物;蚜茧蜂寄生蚜虫也会有意区别避免重复寄生,而不同的天敌之间就是竞争关系;蚜茧蜂不会因为有瓢虫卵而影响寄生,草蛉幼虫也不可能因为有瓢虫卵和被蚜茧蜂寄生的僵尸蚜而放弃采食,只有这些天敌昆虫生存形成竞争关系,才可能把所谓的“害虫”控制在有虫无害的程度。我们曾经拍到被蚜茧蜂100%寄生的蚜虫,那应该是蚜茧蜂寄生了个体比较大的蚜虫,其它天敌昆虫采食了其它蚜虫。我们的果园或农田,因为天敌具有多样性,形成了生存竞争关系,所以桃树的生物防治很成功,几年过去了,不打农药控制了害虫。
总之,生物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只靠一种天敌昆虫就形成生态平衡的做法是不现实的。那种只释放天敌昆虫,而不考虑天敌生存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都是不科学的生物防治体系。
“你们以为它是在给大树治病,其实它是在找虫吃。”
科学記优质科学领域创作者啄木鸟,是著名的森林益鸟,体型不大,只有约70~300克重,食量却不小,它们每天能吃掉约1500条虫子,因为常捕食天牛、蝗虫、蝽虫等林木害虫而被人们冠以“森林医生”的别称。每天吃掉那么多虫子,那么,它们是如何判断树木里有没有虫子,并成功捕食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这个有趣的问题!据悉,成年啄木鸟在捕食时速度非常快,啄食一次仅需50毫秒,你知道这有多快吗?人类最快的反应速度也要100毫秒。可见有多快,它们每天就能吃掉约1500条虫子,按照这个食量,要是一群啄木鸟生活在森林中,一个冬天估计就能吃掉70%的害虫。对于树木而言 ,啄木鸟就好似“医生”般,专治各种“虫害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