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利川大山深处的土家族村寨,看似普普通通,却有着最具特色的丧葬习俗“人坟同屋”。活人与死人生活 在一起,祖先的坟就在自家的堂屋,后人与去世的祖先常年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甚至吃饭、结婚都在祖先坟前 。乍一听可能觉得慎得慌,但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这个村寨叫做船头寨,古名船山,因明嘉靖年间,散毛土司龙阳峒黄中叛乱结寨,故名船头寨。这里的土家人至今仍保留着“人坟同屋”的习俗。
“人坟同屋”也叫做“屋葬”,这事即便是放在土家人当中,也是很少见的。土家人最常见的丧葬方式是土葬 和崖藏。屋葬这种习俗在明朝以前特别明显,后来随着汉族官员到这里做官,汉族士兵在此生根发芽,受到汉 文化的影响,这种习俗逐渐被淡化。时至今日,保留“人坟同屋”的土家人也是少之又少了。
对于土家人来说“墓”也等于一个家,他们十分看重死后仍然与家人团聚,他们没有修建陵墓的习俗,在世的时候住在什么地方,死后一样住在什么地方,这样便能世世代代与子孙后代生活在一起。
墓碑要放在家中最好的位置,一般都是将碑安放在堂屋之中,有的直接就用碑作为一面墙。碑有了,那墓在哪 呢?碑的背面就是墓。随着人口外迁,船头寨的人口也越来越少,这种习俗以后肯定也会随着人口的流失而自然消亡。#头条创作挑战赛# #所见所得,都很科学# #话题大发明家#
#菜馍怎么做# 菜馍(菜龙、蒸菜卷、皮白、馅绿)的用料
面粉:320克 韭菜:500克 鸡蛋:4个 粉条:50克(也可用粉丝代替) 食用油:25克(拌馅用) 盐:6克(口味重的可用7克) 花椒粉:适量 食用油:适量(煎鸡蛋用) 盐:4克(和面用) 食用油:5克(和面用) 温水:155ml左右(和面用,面粉含水量不同)
菜馍(菜龙、蒸菜卷、皮白、馅绿)的做法步骤
将做法保存到手机
步骤 1
space
纯奶手撕吐司的做法 步骤1
和面:面粉里加入盐拌匀,然后陆续加入温水,搅拌成絮状时,加入食用油,然后揉成光滑的面团,用保鲜膜密封醒面20分钟左右。
步骤 2
space
纯奶手撕吐司的做法 步骤1
备馅:1、把鸡蛋打散,加入几滴米醋(防腥),用油锅煎出来,放凉切碎。2、锅里烧水放入粉条,水开煮1分钟,然后盖盖再闷一会,粉条变软后捞出沥干水分切碎。3、把韭菜洗净控干水分切碎。4、把切碎的鸡蛋、粉条、韭菜放在一起。5、放入食用油、花椒粉拌匀后,再加入食用盐(盐最后再加,有利于保持菜的碧绿和新鲜口感)
步骤 3
space
纯奶手撕吐司的做法 步骤1
把面团切成均匀的小面剂子,揉一下,然后擀成厚薄适中的圆形面皮。
步骤 4
space
纯奶手撕吐司的做法 步骤1
在面皮上均匀铺上一层调好的韭菜馅,从一边卷起来,两端按压封口,防止菜馅漏出。
步骤 5
space
纯奶手撕吐司的做法 步骤1
把面皮卷起来
步骤 6
space
纯奶手撕吐司的做法 步骤1
两端按压封口,用双手同时往中间挤压一下,使菜卷更紧实,出锅时也不容易烂。
步骤 7
space
纯奶手撕吐司的做法 步骤1
做成造型
步骤 8
space
纯奶手撕吐司的做法 步骤1
放蒸锅开蒸:锅里加水烧开后,把菜卷放在铺了笼布的篦子上,开大火上汽后再开中火蒸12左右分,时间到立马出锅。我每次是蒸10分钟,因为每个人做的面皮厚度不一样,所以蒸的时间长短会略有差别。
步骤 9
space
纯奶手撕吐司的做法 步骤1
出锅后放在案板上稍微凉一下,散掉热气后,切开装盘,皮白菜绿,口感柔软鲜美。低油、低糖,也有利于健美瘦身,在北方是很受大众欢迎的一道家常美食。
步骤 10
space
纯奶手撕吐司的做法 步骤1
根据面皮大小,可以做出大小不同的菜卷,蒸熟后面筋菜绿,看上去是不是很有食欲呢?
菜馍(菜龙、蒸菜卷、皮白、馅绿)的小
#早餐# #美食# #我的早餐日记# #早餐打卡# 20210809鸡头米莲子皂角银耳羹+冲鸡蛋茶+北海道吐司芝士鸡蛋滑木槿花+提子。
转眼夏去秋至,暑气未散,给自己煮一碗温热的鸡头米莲子皂角银耳羹,滋养自己的皮肤和五脏六腑,是对自己的疼爱!“好好爱自己!”
转发两张云南大象的老照片:
①1908年万众瞩目围观大象到昆明。
②连山土司送给毛主席的大象。
链接:
昆明大象故事
昆明象眼街明清时是云南府署的象房所在地。所谓象房,实际就是蓄养大象的园林和房舍。房舍高大,自不待说,园林宽敞,有水塘有草地有树林,供大象走动。
那时,从缅甸、越南到京城进贡的大象,都集中在这里,由这些国家的象奴(昆明老话叫他们“象猡”,不中听,从史书叫“象奴”。)饲养着,机会合适就向京城进发,也有的大象是这些国家的酋领送给明朝统治云南的黔西王沐氏家族,供沐氏家族赏玩的,也饲养在这里。
平时老百姓不容易看到关在象房里的大象,毕竟,这里不是动物园,它只供少数贵族甲胄到这里赏心乐事。但六月初六前后,这些随大象进来的外邦象奴要把大象牵到盘龙江洗澡,洗了澡的大象,就要向京城进发,可保路途无病。昆明市民可以在这一天到盘龙江看大象。
到了这一天,昆明像过节似的,热闹非凡。象房也把这一天当作自己的节日。象房门大开,任人参观。大象走出象房大门前,先是衙门的旗鼓队开路,给大象披红挂绿,继而,大象由象奴牵着,鱼贯而行,向盘龙江走去。而市民早早地就来到盘龙江边,看大象如何洗澡,也看象奴长得什么模样。史书没有记载大象是在盘龙江何处洗浴,若按直线距离,象眼街到盘龙江,最近处当在今天南太桥到桃源街这一段。
听到旗鼓队的锣鼓声,观看大象的市民就争先恐后,向大象洗浴的地方拥去,盘龙江两岸,观者如堵,有钱的人家则租赁江边的房子,在窗户里观看。这些大象都是训练有素的,到了盘龙江边,并不立即下水,而是沿着江岸一字排开,等一位象奴吹过号角之后,才载着象奴依次入水。
过去没有电视,人们很少能看到大象戏水的模样。没想到这些庞然大物到了水里,一点儿都不笨拙,反而矫如游龙,在水里上下翻腾。最精彩的是:围观大象洗澡的人把铜钱扔进水里,这些大象能够用鼻子从水底将它们一一捞出,交给象奴。象奴接过钱后,指挥大象向人们致谢。这时,大象也会用鼻子吸满水,轻轻喷向人群,就像下毛毛雨那样。
如果象奴收到的钱多,他们还会指挥大象做些小游戏,或甩动长鼻,或模仿号角鸣叫,盘龙江两岸一片欢腾。最后,一名象奴敲响鋩锣,大象才恋恋不舍地从水里上岸,集队缓步回到象眼街的象房。观看大象洗澡的人群也就慢慢散去。明代昆明有首竹枝词,写的就是大象在盘龙江洗澡的事:
“盘江轻荫夹绿槐,
香车笋轿锦成堆。
千钱更赁楼窗坐,
只为河边洗象来。”
由此可知,象眼街有大象,最早可追溯到明代。
如果详细考证,应是明成祖时代。那时,越南、缅甸都纳入在中国的版图之内,这几个领地的领主每隔三年都要向朝廷进贡大象,这种纳贡制度,延续了明清两朝。大象来到中国后,就在昆明集中饲养。到了清朝的光绪年间,世界格局发生变化,越南、缅甸已不为中国所有,他们也就没有进贡的责任和义务。象眼街的象房渐渐废弃,六月六盘龙江观象,也成为绝响。
据说,象眼街的象房,最多时蓄养过30多头大象,象房关不下,还在报国寺大门附近,另外建盖象房。其中,最老的一头大象,还是缅甸头人赠送给沐氏最后一位黔国公——沐天波的,它经历过吴三桂入滇、永历帝缅甸避难、明清交替等历史剧变,最终老死在象眼街的象房里。
2021年6月1日胡云龙转发于洱海之滨苍露园
目前为止被种草的最好吃的一家面包店,在儿子培训班附近,戒不掉了。[捂脸]
散完步,某人回车里休息,我让他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