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河曲最好吃的美食(河曲特色菜)

#我的家乡在忻州# #冬月生活打卡活动# #写作# #图片# 冬游黄河小岛娘娘滩(2022)

#我的家乡在忻州# #冬月生活打卡活动# #写作# #图片# 冬游黄河小岛娘娘滩(2022)

听说有投资人正准备从罗圈堡(明代古堡)修一条到娘娘滩的旅游线路,我怀着好奇心利用周末下午,开车从河曲县城的沿黄河旅游线路一路向东来到了娘娘滩渡口。

从娘娘滩渡口隔河北观,一段数米到数十米宽窄不一的河道对面,就是闻名遐迩的河曲旅游胜地娘娘滩。眼前的这一段河道不是主河道,仅有流量不大的河水如同小溪般缓缓地蜿蜒曲折地从东向西流过。这段河滩的浅处,散落着许许多多的大小不等的鹅卵石,多是极普通的青灰色的鹅卵石,也偶见几块火山石,本地人俗称为浮石。我小时候,选用拳头大小的浮石用来擦掉土豆(山药蛋)、红薯的表皮,把擦好山药蛋、红薯洗净,切成小块,做成山药酸粥(河曲本地特有的地方美食)、红薯甜粥等河曲家常美食,(这天然的浮石)可谓就地取材,简约环保。

在这浅浅的凸凹不平的乱石河滩上,还散落有许多绿色的、红色的、紫色的、赭色的、黄色的、黑色的及洁白如玉的石头,假如我带着外孙一起来到这里的话,就可以来一场姥爷、外孙捡拾美丽的河石大赛,看看谁先能捡到最好看的河石了。

沿着弯弯曲曲的河道,走过一段残缺的用数个水泥管道组成的可以流过着少量河水的简陋的“桥”,我就到了娘娘滩上了。

大雪节令前夕的娘娘滩,一派萧瑟,行人稀少。

唯有娘娘滩南岸可仰观陡峭险峻的山崖上矗立着连绵不断的古烽火台及残存的明代古城墙,在夕阳的辉照下,显得雄浑、苍凉。娘娘滩东面,由零散的冰滩、多姿多彩的河汊、碧蓝的河水、远处东南方向楼子营矸石电厂的高大的烟囱和晾水塔构成一幅既有优美的自然山水风光又有富有朝气的现代工业园区交相辉映的美好画面。

站在娘娘滩上娘娘庙外,隔着黄河的主河道北望,是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的龙口镇,一个朝气蓬勃奋发进取的小镇,楼房林立,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景象。

娘娘滩的东面,可遥望高耸的石岛太子滩,以及气势恢宏的龙口水电站,更远处是著名的龙口大峡谷,和峡谷南岸绝壁上那令无数游人着迷、必须有点探险的勇气才能到达的弥佛洞。

娘娘滩的西面不远处,是横跨黄河的晋蒙大桥,大桥上的西侧停满了从山西到内蒙拉煤的重型卡车,象一条车形长龙依次耐心等待检查(包括核酸检测)通过。

与周边交通要道上车流不断的繁忙景象相比,即将迎来大雪节气的的娘娘滩显得格外寂静,只留下汉高祖刘邦的妃薄姬遭吕后贬后曾携子避难于娘娘滩的传说(其子即后来的汉文帝刘恒则避居离娘娘滩不远的另一河中石岛,叫太子滩)以及一座几经历代修葺的娘娘庙,娘娘庙里供奉的是薄姬娘娘。庙里的壁画讲述薄姬娘娘一生的传奇经历,比如给人看病,救民于水火等故事。娘娘滩上的人家都姓李。据滩上李姓的云(家谱)记载,李姓都是汉代飞将军李广和李文之后,当年这兄弟俩保护薄姬娘娘避难于此,此后李家又世世代代守护着这个小岛。近些年,尤其是青壮年,大多陆续从娘娘滩迁居到黄河南岸的娘娘口一带。娘娘滩上仅留下几家故土难离的老人。

这次短暂的休闲游,未能看见传说中准备修建的“娘娘滩大桥”,眼看着太阳落山,天色渐暗,也就未进一步探访从罗圈堡到娘娘滩的观光旅游路这会儿究竟修得怎样了。

我期待着明年春暖花开时的娘娘滩会有一波有科学规划、有大格局的、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的旅游开发,期待着这美丽的黄河宜居小岛焕发出新的活力,变得更美更靓!

近意堂主,2022年12月4日初稿,次日晚数次修改。

在蒙古包里感受非遗“蒙古长调”,蒙古族长调民歌,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是大地、河曲和心灵的音乐,被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欣赏非遗文化聆听额吉悠远的长调。走进游牧人家品尝蒙古白食(奶制品)和红食(肉类),蒙古美食凝聚了马背民族在游牧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彰显了独特的游牧部落饮食文化,是蒙古族人勤劳、智慧、好客的体现。

聪慧大小姐优质旅游领域创作者

呼伦贝尔号,人均4.6万的国内极北列车,到底奢华在哪?

今天河曲的风刮的比较大,呼呼呼的吹,窗户都被风吹的框啷框啷直响,窗外黄河边都结了冰,街上几乎没人。

这么冷的天,在家吃个火锅真是合适不过。小姑子是个勤快人很快就准备就绪,一家人围坐一团麻辣火锅涮起来。

吃火锅怎么能离开海红蜜呢,干杯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414411/
1
上一篇木薯粉条做法美食简单好吃(木薯和红薯做的粉条)
下一篇 好吃而不油腻的美食(好吃不油腻的菜谱大全)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