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如果过于软弱会怎么样?可能你想不到,大清朝的太子太保衔、授体仁阁大学士、两广总督,竟被英军捉去当猴耍——是的,关在透明的玻璃里,外面挂上“大清公爵”的牌子,象猴一样让南亚人参观,最后绝食而亡。
而满清政府怕得罪洋人,竟迅速罢免了他的一切职务,赶紧撇清关系。
如此大清,”大”在何处?又有谁肯再去为他战死沙场!
这个人就是晚清客死他乡的叶名琛!
1856年10月8日,“亚罗号”事件爆发,叶名琛采取强硬政策拒不接受英国侵略者的无理要求,便得罪了这些强盗。不久,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军攻至广州城下。
十一月,敌张榜城外,限二十四时破城,劝商民迁避。遂后炮击总督署,延烧市廛,城遂被攻陷,叶名琛被俘。
抓获叶名琛后,英军认为,他在广东经营十多年(任广东巡抚、两广总督),旧部无数,影响深远,如果把叶囚禁于大陆附近,不仅广东地方有可能派出营救小队,而且东南亚的华侨和华人也可作为内应从旁协助。经过商议,他们决定将叶名琛拘往当时英国的殖民地——印度。
1858年1月,英国官员额尔金在写给葛罗的信中,谈到了这种顾虑:“不少人……对我谈及一个不能掉以轻心的问题……他们都说,叶留在广州会使人心不稳,给重新回复秩序和信心带来困难。”
其实,英国人在此已经以欧洲人的“小人之心”度清政府的“君子之腹”——这个时候,清政府已经畏敌如虎,谁还顾得上营救叶名琛呢!
实际上,咸丰帝在得知叶名琛被俘之后,不仅没有任何营救或者通过实行交换战俘来搭救叶名琛的行为,反而因为害怕英法联军把叶名琛作为要挟清朝政府的人质,而赶紧罢免了叶的一切职务,并让广东当局通知英方说叶名琛已为一介草民和罪人,其生死无关乎清政府的任何利益。
这就是亿万人拼死效忠的皇帝!臣子为保卫疆土,誓死抵抗英军侵犯,虽兵败被俘,但被俘后骨头很硬,气节犹存,咸丰这样明目张胆地卸磨杀驴,让朝野臣民情何以堪!
咸丰在给广东官员的诏书中声明:
“叶名琛办事乖谬,罪无可辞,惟该夷拉赴夷船,意图挟制,必将肆其要求。该将军署督等可声言:叶名琛业经革职,无足轻重。使该夷无可要挟,自知留之无益。”
读到诏书的官员,无不心寒。
同时,他还命令清军不要因顾及叶名琛而延误收复失地的行动:“著即传谕各绅民,纠集团练数万人,讨其背约攻城之罪,将该夷逐出省城。倘该夷敢于抗拒,我兵勇即可痛加剿洗,勿因叶名琛在彼,致存投鼠忌器之心。该督已辱国殃民,生不如死,无足顾惜。”
叶名琛早已跟英军结下了仇,如今为了保卫大清而被俘,竟又成了咸丰口中“辱国殃民”之人了?
至此,叶名琛变成了无人拣拾的一堆垃圾。专制王朝帝王的薄情寡义、流氓无赖和视人臣为刍狗的做法可见一斑。
不久,叶名琛搭上了开往加尔各答的军舰,上船前命仆人从家中自带干粮。途中虽因海晕呕吐不止,但他仍然正襟危坐,坚持不哼一声。从上船一直到抵达印度后,叶名琛一直自命为“海上苏武”,以明不忘祖国之志。
叶名琛在印度一年多的日子里,常常通过翻译从印度报纸中获取有关中英战争的信息。每当有不利于清朝的战况时,击节叹息;若有中国获胜的信息,则喜形于色。
叶名琛来到印度加尔各答之后,英国人逼迫叶名琛身着朝服,脚穿朝靴,头戴三眼花翎红缨帽,坐在玻璃房中像动物一样被人参观。玻璃房外挂有一个牌子,上面赫然写道:清国公爵,被俘虏至此,大家可以免费参观。
在食完从家中携带的食物之后,于1859年因不吃异乡粟米绝食而亡,享年52岁。英方在叶名琛的木棺外裹以铁皮之后,将之运回广东。
如此清政府,不亡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