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每10万人ICU床位比例:2020年时,德国是28.2张,美国则是21.6张,日本13.8张,而我国仅有4.5张。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不多建ICU病房呢?答案很简单,缺人!
一间ICU病房需要上百万元的投资:
ICU被称为“重症加强护理病房”,需要配备监护仪、呼吸机、麻醉机、心电图机、除颤仪、起搏器、输液泵等设备,单间建设成本100万元左右。不仅如此,ICU的维护费用相当惊人,考虑人工、设备维护、药品费用后,一年大概需要400万元才能维持运转。假如我国想建10万间ICU病房,初始投资大约要10万×100万=1000亿元,每年维护费用大约4000亿元。初始投资还好,主要是维护费用太高,很难收回成本,毕竟疫情过后对ICU的需求量肯定会降下来。
当然勒紧裤腰带来建ICU,倒也不是不行。但更大的约束是专业医护人员。二战后期,日本之所以在海战和空战方面被美国压制,不是因为缺战斗机,而是因为缺飞行员。一架战斗机最快3个月就能生产出来,但培训一个精英飞行员至少需要3年。日本一年可以生产上万架战机,却无法培养那么多精英飞行员。日美最大的差距不是飞机数量的差距,而是飞行员数量的差距。
ICU也是如此,以中国的生产能力,只要开动马力,半年的时间就能建设10万间ICU病房。但同样的时间内,无论如何也拼凑不出几十万对口医护人员的。
ICU医护人员需要随时判断抢救时机,专业壁垒很高:
通常来说,一间ICU病房需要配备一个医生和三个护士。不仅如此,ICU的医生需要3年的培养时间,ICU的护士也需要极高的专业能力。这跟建核酸点截然不同,核酸检测并不是什么技术活,捅个喉咙的事,小学生都能干。ICU医护面对的是重症患者,需要随时判断抢救时机,稍有差池就会耽误生命。在短时间之内,这种专业能力不是靠钱就能砸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