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秋天(下)
刘景春
受老电影《柳堡的故事》情节的影响,和想探访当年电影拍摄地好奇心的驱使,22日下午,我们兄弟四人冒着火一样的炎热,开车来到了宝应县柳堡镇。稍事停留,观看拍摄。随后便向东南方行驶,到了柳堡镇的团庄。据说《柳堡的故事》拍摄地点有宝应县柳堡公社的团庄,还有我们盐城的大纵湖和龙冈。但多年来人们大都只认同柳堡团庄这个地方。
将近五十年前,为了生计,我曾和光法二叔辛辛苦苦地摇着水泥船,来此买过芦柴,以运回家编苇箔卖钱。那时柳堡公社农村的景象,和电影里几乎一模一样,偏僻贫穷。河两边散布着稀疏的茅草土墙的房屋。那时候,我正为温饱而辛苦忙碌。即使到了仙境,也顾不上欣赏风景。我记得当时船摇到目的地,看到柳堡公社几个字,脑海里只是很短暂地闪过了电影的名字,很快就去为眼前的生计奔走了。
马克思说过,人类只有解决了吃穿住用等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后,才能够进行其他社会活动。恩格斯说得更具体些,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史记.管晏列传》里也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我作为从贫穷过来的人,对这些话语领悟深刻。
我们在团庄请一位穿红衣的“二妹子”给我们合影留念。又沿着拍摄过电影的河边,走走看看。对比电影中的镜头,浮想联翩。当年的创作人员和拍摄集体,大概也没有想到,在这个芦荡水乡拍摄的一部电影,会引起多么大的轰动效应,多少年之后仍然会让很多人来此寻访遗踪,沉缅遐想。
《柳堡的故事》反映的是新四军在江淮地区抗战的局部经历,和共产党带领那一带贫苦农民翻身解放的一段进程,歌颂了我们党领导下的人民子弟兵,歌颂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也歌颂了副班长和二妹子这一对青年男女之间纯真美妙的爱情。尤其是电影插曲,传遍了千家万户,伴随了千万人的一生。爱情是一代又一代人生的重要生活内容,是人类最美好最神奇的思想情感,也是历代文学艺术描绘刻划的重大主题。自古以来,描绘歌颂爱情的文艺作品众多。《诗经》里有家喻户晓的名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楚辞里的《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湘君盼望等待湘夫人而不至,产生的思慕哀怨之情。唐宋传奇中,也有不少动人的爱情故事,此后戏曲里的《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都很优美动人而流芳后世。当代歌颂爱情的电影有《战火中的青春》《海鹰》《柳堡的故事》《刑场上婚礼》等等。爱情具有的神奇魅力穿越时空,也让《柳堡的故事》和柳堡这个地方得以名扬四海,与日月同行。
这几天,我和三弟六弟一直住在父亲最后几年生活居住过的那套房子里。这是五弟改造旧厂房时特意为父亲建造的三间造型新颖宽敞明亮的洋房。厨房餐厅卧室一体,空调卫浴电视网络全部配套。弟弟们经常陪伴照顾父亲,我也曾多次回家看望陪伴父亲,年年回家和弟弟妹妹为父亲过生日。在这里留有父亲许多音容笑貌,也留有许多我们和父亲团聚的美好时光。没有了父母的故乡的秋天,难免会有些悲凉。但我不论是在庄上的老屋和庭院里,在老屋东边的菜地里,在厨房的锅灶边,在村庄巷子里和田间的小路上,在曾经劳动过的田地里,在五弟的工厂里,在饭桌上,到处都能感觉到父母好像还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能看到父母的身影。
#说出一部电影的名字,证明你已经不再年轻#
卖花姑娘
我想了想,虽然五六十年前我看过许多电影,也有不少是很经典的,但有一部电影却是特别难忘的。因为我们为了看这部电影,曾经骑着自行车行了一百多里从宝应到淮阴,相信我们这个年纪的人都知道这部电影。这电影便是《卖花姑娘》。
1972年时,朝鲜电影《卖花姑娘》在中国大陆上映,一时风靡。
那时并不知道,这部电影的编剧是朝鲜的伟大领袖金日成,导演是他的儿子也是伟大领袖的金正日,而且那首脍炙人口的插曲也是金日成写的。
我们还在农村插队,就听说这部电影在大城市放了,看得人热泪盈眶。有人看了一遍再看第二遍,手帕(宝应人叫手巾捏子)湿了一条又一条。那时除了《地道战》《地雷战》,没有几部可看的电影。
首先是那首主题曲流行起来,在知青中传唱开来。那时在云南的胡启政还给我寄来了这首歌的歌谱。“小小姑娘,清早起床,提着花蓝上市场,穿过大街走进小巷,卖花卖花声声唱……”的歌声到达可以听到。
我母亲听我唱这首歌,说,这是她小时候唱过的歌。我才唱第一句,她就接着唱下去了。原来这歌不是什么朝鲜的歌,而是中国的民歌。我现在才知道,金日成写这电影剧本是金日成上世纪30年代在中国干革命时写的,金日成的回忆录第一部《抗日革命》第二卷第四章《在探索新的前进道路的日子里》中写道:“1930年10月,我从东满来到五家子。当时,我们通过学生,给村里的人教唱了很多革命的歌曲。《赤旗歌》、《革命歌》等革命歌曲,只要到学校去教唱一次,当天就传遍全村。我也着手完成《卖花姑娘》的剧本。这个剧本,我在吉林市时就已开始写,并已试演过几次。在十月革命13周年纪念日那天,我们在三星学校礼堂演出了这出歌剧。这出歌剧解放后长期被埋没,到了70年代初,才在党中央组织书记的指导下,由我们的作家、艺术工作者改编成电影、歌剧和小说公之于世。”应该这首歌也是在中国就完成的,所以极有可能是从中国的民歌改编的。
当时宝应的大众电影院还没有放映《卖花姑娘》,可听说淮阴已经在放映了。于是我们就有了去淮阴看这电影的念头。
几个人一商量,决定骑自行车去。我记得当时有我,朱小成、许福祖和张艾玲夫妇(他们当时结婚不久),还有张艾玲的弟弟张洪和他的女朋友,另外有谁记不清楚了。当时的自行车都是借来的,所以达不到每人一辆,还有人坐在后面。这样骑起来就不可能太快了,好像我骑的一辆是旧车,很吃力。
我们是上午出发的,骑行了大约四个小时,中午左右到达淮阴,当时是清江市。到了才知道,票不是好买的,早说预售一空了。弄得不好要白跑一趟。幸亏张艾玲说她有个熟悉的人在淮阴的一个剧团,可能文化单位的人都认识,也许搞得到票。于是我们又去打她这位朋友。
总算苍天不负有心人,这位朋友帮我们搞到了几张晚上七点钟的票。我们下午到淮阴街上转了转,马马虎虎吃了点东西就早早在电影院门口等。
电影还是不错的,但我并没有像传说的那样涕泪交流,只是感到心情很沉重。其他的人也没有湿了几条手巾捏子,当然女孩子总会流下一些辛酸泪的。
等我们看完电影已经九点多了,我们又骑上车子踏上归程。好像那天是有点月亮的,应该是下弦月。大家很兴奋,没有丝毫的倦意,一路说笑着,回味着电影的情节。我们骑到一个闸口时还休息了一会儿,过了几天听说,也是宝应的人骑自行车到淮阴看《卖花姑娘》,回来时栽到这闸下边遇难了。
我们一路上没有看到过人和车,到了宝应已经是深夜两三点钟了。但倒在床上,还是很久不能入睡。无论是在这以前还是能后,我都没有因为看一部电影而如此激动过。
“你看过《卖花姑娘》吗?我们骑车子到淮阴去看过!”一度时期,这次看《卖花姑娘》的经历成为年轻的我们吹牛炫耀的资本。
时间过得真快,倏尔五十年过去了,电影的内容已经没有太深的印象了,那歌也只能哼两三句了,但那骑车去淮阴的经过,还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