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多名传染病专家做出让冠病回归“乙类”管理的呼吁后,一些分析人士也研判,官方下一步将结束对冠病“乙类甲管”的做法,也就是不再用管理霍乱、鼠疫等甲类传染病的防控方式对待冠病,改为以管理爱之病、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的方式应对冠病。冠病的防治手段回归“乙类乙管”,也将预示强制隔离、疫区封锁等高压管理措施会走入历史。
北京市宣布取消多数公共场所查验核酸要求后,不少网民也呼吁市政府一视同仁对待京内外人员,尽快取消阻止外地人员进返京的健康宝“弹窗”机制,恢复人员自由流动。
防疫一向严苛的北京市,终于跟进中国许多其他城市,松绑常态化核酸要求。虽然进入酒吧、KTV、餐馆、医院等场所仍须提供48小时核酸报告,商店、超市、商务楼宇等从星期二(12月6日)起,就不再查验核酸。
防疫政策放松后,疫情蔓延也让不少人有些焦虑。在许多地区调整防疫措施后,感冒药、退烧药、抗原试剂盒等纷纷断货,冠病疫情后“红”起来的连花清瘟更是严重缺货。互联网上,担忧病例激增,呼吁不能急速放开,担心下来得“自求多福”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2020年初武汉疫情暴发时,中国几乎动用全国的医疗资源驰援武汉。未来,当遍布全国、基数庞大的中国人口开始染疫,医疗资源是否会不堪重负将是最大的问题,一旦发生感染者激增、医疗挤兑、求医无门的局面,社会情绪可能从抗拒严控的一个极端,摆向恐惧疫情的另一个极端,形成新的不稳定因素。
从严控到放松再到放开,前面的路不会一马平川,疫情起伏和前景未知。虽然奥密克戎的致病力弱,但病毒传播力强,随着防疫政策松绑,预计感染人数会有突破性增长。而年长者、基础病患者、未接种疫苗者会成为最脆弱的群体;中国多款自主研发疫苗的保护力,也将接受最直接的考验。
彷徨和未知在所难免,如何平稳过渡,做好病例激增的预案、保护好最脆弱的群体、疏导社会焦虑情绪,也是其他国家在防疫政策转向时面对的难题。如果说过去三年中国成功防住了疫情,那么中国的抗疫以及现代化治理的又一场大考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