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月下旬。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挥军攻占绍兴、余杭等地,时隔一年半后再次兵临杭州城下。与上一次军事目的不同,此前太平军围攻杭州是用“调虎离山”的计策击垮清军江南大营,从而解决天京周边威胁。同样的计策李秀成自然不会再用第二次,他此次意图很明显,就是要攻占浙江全省。将苏南与浙江连成一片,以保障太平天国的赋税收入。面对二十万太平军的团团包围,被困于杭州城的浙江巡抚王有龄和杭州将军瑞昌一邊据城固守,一邊向周圍的清軍緊急求援。而放眼當時天下,能與太平軍抗衡的唯有曾國藩的湘軍。但起于貧困,自籌軍饷的湘軍不僅長期遭受江浙官場歧視,饷銀方面幾乎沒有得到過江浙的支持,此刻自然不會施以援手。所以,當清廷下令救援杭州的圣旨传至湘軍大營后,被曾國藩以安慶用兵吃紧的理由推脱掉。

既然湘軍不肯出手,王有齡只能將希望寄托于兩個人——候任浙江臬司李元度和廣西提督張玉良。舉人出身的李元度是湖南平江人,有才子之稱,與曾國藩是好友。起初,李元度在曾國藩麾下任職,后來在咸豐十年(1860年)馳援徽州時因兵力太弱,敗于太平軍之手,導致徽州陷落。怒其不争的曾國藩上疏彈劾,導致李元度被革職遣返,從此兩人交惡。時任浙江巡撫的王有齡見縫插針,為了拉攏這位湘軍棄將,他上疏保舉李元度出任浙江臬司。如今恩人有難,李元度自然义不容辞,他帶著新招募的八千平江勇,不分日夜地赶往杭州,卻受阻于浙西龍游,直至杭州陷落,都未能突破太平軍的堵截。張玉良是清軍綠营悍將,與太平軍對陣時打過幾次勝仗,小有名氣。清軍江南大營被太平軍攻破后,主管軍務的張國梁與和春先后或戰死、或自殺,遺留得潰軍即由張玉良統領。此刻,張玉良帶領潰軍在戰事糜爛的江南一帶疲于奔命,與太平軍屡戰屡敗,軍心已經涣散。

接到救援令后,身在浙西常山的張玉良明知事不可為,卻依然率兵奔赴省城,勉強戰至杭州城下,中炮身死。張玉良一死,王有齡和瑞昌知道繼續固守杭州只有坐以待斃,有心突围,又擔心上一年兩江總督何桂清的前車之鑒。當初太平軍攻破江南大營時,駐守常州的兩江總督何桂清如驚弓之鳥,不顾常州士绅的跪留,下令隨從開槍射殺數人,一溜煙的逃到蘇州。沒成想蘇州布政使徐有壬緊閉城門不納,無奈逃往上海,托詞借洋兵助剿太平軍。何桂清的鬼話自然糊弄不了清廷,不久就被革職拿問,由上海押解至北京,關在刑部大獄中等候問斩。而遠在京师的咸豐帝已病入膏肓,只是熬日子而已。他擔心何桂清一事重演,在天下人面前失去朝廷的臉面,而王有齡出任浙江巡撫恰是得力于何桂清的推荐。于是密旨慰問王有齡“全省存亡,該撫臣能否早有打算?”

密旨到達杭州,王有齡看后手足無措,好半天說不出話來。讓幕僚們擬稿回奏時,連看數十份都覺得不恰當。文案中有位章姓绍兴師爺倒有些見識,看出了王有齡的難處,提出建議說:“中丞大人,以吾淺見這數份奏稿皆是佳作。但尚不能表明大人心志,如果再加上八個字上達天聽,就可確保無虞了!”王有齡忙問說:“哪八個字?”章師爺緩緩說道:“城在臣在,臣在城在!”王有齡先是一驚,繼而嘆服不已,再無異議,遂依此上奏。咸豐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凌晨,围城兩月之久的太平軍終于攻破杭州城門。王有齡服毒自殺未死,繼而自縊于巡撫衙門大堂中。得知王有齡死訊后,杭州城中的浙江正印官員皆不敢偷生,大都自殺。其中最為慘烈的是西湖邊的滿城,杭州將軍瑞昌眼見大勢已去,集齊全家舉火自焚,住在滿城中的四千多旗人跟隨他一起自殺。
原本,王有齡在浙江的官聲極差,曾遭到浙江籍京官的弹劾。但在城破后殉節而死,浙江籍的京官對他的看法來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格外幫他的忙,恤典甚厚。此前一切處分,自然悉行開復,謚“壯愍”入祀京師賢良祠,后又在浙江和其老家福建建了專祠拜祭!回頭再看章師爺建議添加的那八個字:城在臣在,臣在城在。妙處在于讓王有齡向咸豐明確表明了態度,不會學他的薦主何桂清棄城逃命,決意死戰殉節,為全天下的疆臣做出表率。最后,君臣各得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