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思楼艺术馆名家书画收藏推荐
阿老人物画精品,尺寸67×68镜片
阿老(1920.5.29~2015.9.7),原名老宪洪,广东顺德人,生于广州。自幼酷爱绘画,1938年毕业于广州市培英中学,同年到香港岭英中学任美术教员。1939年考入上海之江大学教育系,1942年参加革命,到华中苏皖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江淮大学学习,1944年参加新四军,在新四军政治部宣传科工作,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任山东华东新华书店编辑部美术组组长,开始美术创作生涯。1950年调任全国新华书店总管理处美术室副主任,1951年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副主任,1953年11月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58年任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副教授,1964年到(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作,任装潢系主任,1977年任副院长,1987年晋升教授,1988年离休。2015年8月,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五思楼艺术馆名家书画收藏推荐
阿老人物画精品,尺寸67×101镜片
阿老(1920.5.29~2015.9.7),原名老宪洪,广东顺德人,生于广州。自幼酷爱绘画,1938年毕业于广州市培英中学,同年到香港岭英中学任美术教员。1939年考入上海之江大学教育系,1942年参加革命,到华中苏皖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江淮大学学习,1944年参加新四军,在新四军政治部宣传科工作,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任山东华东新华书店编辑部美术组组长,开始美术创作生涯。1950年调任全国新华书店总管理处美术室副主任,1951年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副主任,1953年11月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58年任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副教授,1964年到(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作,任装潢系主任,1977年任副院长,1987年晋升教授,1988年离休。2015年8月,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阿老 舞蹈人物题材国画欣赏
阿老,又名老宪洪,1920年生,广东顺德人,擅绘画。现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基础课教授,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国际大学董事局名誉主席、学术委员会主席。主要作品有《全中国儿童热爱您》、《跟随毛主席长征》、《延边鼓舞》等。 很多优秀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及国际友人收藏。
冬日有味是清欢,闲睱的午后走进画廊,参观顺德水乡画家叶其嘉和何婉薇夫妇的绘画作品展。静听乡音,守候乡情,泥土芬芳,田园墨韵跃然画中,感受了久违的珠三角水乡古镇的原始风貌。周六早安吉祥,顺心如意,朋友们!
高手在民间。你我他。
“你破世界纪录了。”95后一职校小伙,非科班出身却痴迷画画,一画就是6年多。大家都嘲笑他不务正业,不料,国外组织竟找上门来。 “新佛山人”李得杰,毕业于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珠宝首饰设计专业。在学校时,他爱好画画,多次和同学组队参加绘画比赛获得多个奖项。在暑假,他给一栋3层楼的乡村房子做墙绘,一下子就赚了6000元的工钱。 尝到甜头的李得杰,越发努力地绘画。虽然家人反对让他找个正经工作,可李得杰根本不在意,还召集同学组团一起干。 在广东中山、佛山顺德等地的街头及乡村,都有他们活灵活现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令当地的面貌焕然一新,得到政府和村民们的一致肯定;后来有游客慕名而来参观,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虽然学历不高,但凭借对绘画的热爱和坚持,李德杰及团队也渐渐小有名气,不少个人和单位都邀请他们作画。
#头号周刊##我在头条搞创作# ##我的生活日记# 《眼》--参加大良升平社区活动中心的绘画课程,今天是关于眼睛的素描练习。不断学习中,让炎热的夏天多点清凉,让平淡的生活添点精彩。#顺德# #大良# #绘画# #画# #能分享下你画的画吗# #愚人喜画#
黎葛民 (1882年一1978年),原名黎庆瀛,字葛民,笔名逸斋、乙翁,广东省顺德县人。1919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川端绘画专科学校。1920年在广州与陈树人、何香凝等组织·清游会”。曾任中南美术学院、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及华南人民文艺学院教授。50年代入南方大学学习,后被聘为广州文史研究馆馆员.兼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省分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其绘画以山水,花鸟为主。
#岭南画家陈德鸿画展及其作品# 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是什么样的?他(她)所带来的影响又是什么样的?
单位有个同事,是管后勤的,他总是单位最早来、最晚走的那个,谁的门坏了,他悄悄修好;谁的打印机坏了,他去给修;给单位买东西,从来没有过一分钱的差错……平凡普通的小事,他都干得井井有条,如今已经连续三年都是全省模范。
在他的带动下,单位同事都把单位当做自己家来爱护,起到了这个行业里面很强的正面影响力。
以此类推,360行都是如此。在绘画届,也有这么一个人,他就是岭南画家陈德鸿,2022年9月3日,他的山水画作品展研讨会于广东顺德容桂文化站举行。看到他的画作,了解他的为人后,都不得不感叹他对艺术的极致追求。
为了追求绘画艺术的执着,他常年过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有些人不理解,发出质疑,他的回答也很简单:我的初衷就是,能将国画这方面学科总结出一些经验,哪怕能发展一点点都是不得了的!
见贤思齐,他们都是引领者,也是榜样。
出生在青岛的侄子由于在很小的时候被我父亲一手带大的,可就是因为我的父亲本身就是一名美术学院的教授退休的,所以我侄子也许就是耳濡目染受到了熏陶了,因此他就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青岛头条#
经常被我父亲带着去许多地方参加研讨会,美术学会,并且还能够参加旁听关于美术类的课程!
所以我的侄子如今竟然也是成了一名美术学院的老师了!
很多人在他的学生时代,都会夸奖他,说他就是美术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了!
如今我听说广州的美术学院的天才陈德鴻又要开始举办画展了,他呀我可是知道的一个特殊的美术界的大人物了!
听说他呀经常举办画展,因此吸引了许多购买他的杰出的画作的美术迷们,据了解就在最近2022年9月3日笔墨文脉——岭南画家陈德鸿山水画作品展研讨会于广东顺德容桂文化站举行了,这又是美术界一个特大的好消息了!
可靠消息透露主办单位为广东省顺德区容桂文学界联合会,并且参加画展的嘉宾都是重量级人物呢,有著名画家叶其青,梁根祥和区锦生老前辈等都会如约出席他的画展开幕式呢!
那么请大家跟着我来一起了解一下陈德鴻老先生吧!陈德鸿1979年生于广东湛江。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作品入选了广东省首届新青年艺术大展、入选广东省第四届中国画展,被广州美术学院等机构收藏。
在广州美术学院本科读书期间,陈德鸿直接受教于李劲堃、张彦、周彦生等老师,并得到了关山月、黎雄才、陈金章、陈新华、刘书民、林丰俗等老师的释心指导。
陈德鸿大学毕业后的十几年中,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肇庆等多个城市展览多达40多场,是广东省具有实力与影响力的青年艺术家。
陈德鸿其策力于岭南画派的传承与创新,作品追求传统与时代同行,其作品意境独特、功力深厚、构图新颖。
并且我的侄子对他也是特别的喜欢,喜欢陈德鴻一直对绘画艺术的执着直接产生于我宁静刚毅、深沉质朴,也是来源于我的勤奋耕耘的性格。
#岭南画家陈德鴻画展及其作品#
蔡元培与澳门(五):与“诗歌为抗战工具”的廖平之
廖平子,又苹庵,原名仕肩,广东顺德人。早年受社会进步思想的影响,思想日渐倾向革命。1902年被聘为香港《中国日报》副刊主笔,宣传革命。1905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冬赴日本留学,曾与卢信等人在东京创办《大江日报》。1909年回国,常为香港《中国时报》和广州《平民日报》撰文。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聘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稽勋局审议员。二次革命失败后,弃职回乡。1930年,被聘为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编纂,1932年,因与该会主持人关系不和而返粤在家乡归隐,暇时专心绘画,深得宋元名家画意。1938年曾组织民团抵抗日军攻占广州。失败后避居澳门,创办《淹留》半月刊。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后,澳门受战事波及,廖平子遂返回广东。其间,曾与周之贞等冒险进入顺德敌占区,尽力组织抢救难童约400余人脱离沦陷区。翌年,携家眷迁至广东战时省会韶关,自办发行抗战诗史半月刊《予心》,期刊的文辞写作及装订发行等事务均由他自己独力操办。是时他生活十分清贫,自谓是“以吞口水养命”,仅靠友人认购《予心》诗刊的馈赠补贴家用,但仍婉辞当局的救济,并欲以历年创作的诗画作义卖捐滑翔机一架支持抗战。1942年迁居广东曲江,又曾创刊《予心》。1943年4月病故。
1939年,廖平子在澳门期间的生活十分困难,但他毫无退缩之意,自办一种半月刊的诗画杂志,以宣传抗日。杂志取名《淹留》,是借屈原《离骚》中的:“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他在《淹留·发起辞》中说:《淹留》者何?志无成也,读书无成,抗战亦无成也。然则将若之何?吾将以一笔墨为原料,以诗歌为工作(具),身上百千万亿毛孔,一一放出无限光芒。以与敌作殊死战,内则加笔伐于魑魅魍魉,表同情于志士仁人。于是,国魂指日以复,国难指日以苏,个人人格亦永不会损失,以存天地正气。”他说:“文人之有诗歌,文人之结晶也。然诗歌云者,岂特吟风弄月,欣奇赏胜,往复酬酢而已。必将察祸福之本原,挺然而作国家民族之保障。故夫武人之剑锋,不能为国家民族效力,武人之羞也;文人之笔锋,不能为国家民族捍卫,抑亦文人之耻也”。《淹留》出至四十期,便改名《天风》,又出至十四期而停止。他后来在《〈予心〉自序》说:“草《淹留》四十期,《天风》十四期,皆以诗歌为抗战工具。枪放下,笔可操也。”表示他虽不能再率领敢死队进行抗日,但运用笔杆子,也是可以进行抗日救国宣传的。 《淹留》与《天风》的出版,在世界报刊史上可谓空前绝后的。一是整份杂志没有一个字是印刷的,全部是清一色的手写本,从编辑、手写到装订、发行邮寄,均出一人之手。(顺德人物:廖平子h廖平子-顺德近现代人物专题)。
冼玉清教授曾经称革命先辈廖苹庵,卓劳偏人,性负孤介,贫老无依,澳门出生的李镜尧迎居仲元中学,事以帅礼,死殡于湘军场,安其妻子(冼玉清:纪烈士梁镜尧事》及《梁镜尧烈士挽诗》——坪石先师文丛,40)。
蔡元培赞赏廖平子以诗抗日的斗志。1939年二月十五日,黄尊生写信给蔡元培,介绍廖平子:”廖平子,字苹庵,顺德人。早岁赞助兴中会、同盟会事业有功。辛亥后不仕。日寇南侵,召乡团,凭御之,援绝,乃赴澳门,创诗学半月刊,名曰《淹留》,所有著作、编辑、缮写、装订、发行等事,皆一手经理,每期出三十册,云云。并以本月十六日所发行之第一期见赠,征求题咏”。三月十五日,得黄尊生函,言前函及国币十元已收到,并转廖苹庵,并属为苹庵书“自怡室”横额。
三月二十日,蔡元培为《淹留》题诗:
“题《淹留》三绝”
用则能行舍则藏,藏于诗国最安详。
热肠岂许常韬晦,黑暗宵中掣电光。
彭泽襟怀似卧龙,却于平淡见豪雄。
定庵巨眼超侪辈,引取名篇移赠公。
劳力劳心等级平,事无钜细一般成。
惊人轶事差相似,只有青年爱迪生。
为支持廖苹庵办刊,蔡元培于三月二十五日 致黄尊生函,附去国币十元,托转致廖苹庵,作为《淹留》二十期之预约费。
今天,春光明媚,几个朋友一起去顺峰山公园。
顺峰山公园是佛山市顺德新城区西北部太平山麓。你到达公园前,被造形雄伟,工艺精湛的牌坊而赞美,太壮观了!牌坊正反两面拱门之间16条柱雕刻巨龙栩栩如生,夺目生辉。顺峰山公园,有着中华第一牌坊的美誉。
顺峰山公园是都市里巨大的绿洲,园里山有神步山,太平山。湖有桂畔湖,青云湖等区域。大草坪,花海,娱乐场所,大小景观散落在园区。山、水、塔、亭台楼阁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行步园区,呼吸着新鲜空气,绿树成荫亭子休息,和朋友共享快乐的时光,多么惬意。坐在湖边,叹一杯茶,微风轻轻吹过,湖面泛起了波光潋滟,爽歪歪舒服的感觉。走到湖边花海观赏,有蝴蝶花,月桂花。大遍蝴蝶花田象五颜缤纷蝴蝶大聚会一样,美极了。蝴蝶花很香,引来了许多黄色小蝴蝶飞来飞去,好象蝴蝶花和小蝴蝶翩翩起舞,共同迎接五湖四海的留粤的朋友安心过年。
顺峰山公园是免费公园,停车方便,是一家大小或知已良朋去休闲品美食的好地方。
这几年国内优秀建筑越来越多,比如和美术馆,在顺德北滘镇,安藤忠雄设计,美的总部大楼对面,估计是美的家族投资的。非营利民营美术馆,收藏着绘画、书法、摄影、雕塑等500多件艺术品。滚叔去年去观摩过,趁着夜黑,摸摸安藤的清水混凝土,过瘾,手感真好![捂脸][捂脸]#建筑# #旅行#
清明时节雨纷纷-缅怀近现代艺术界大师
一,绘画
1.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他工笔画到顶,写意画达峰,工写结合成为大师。
2.傅抱石(1904—1965)祖籍江西新余,生于南昌。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中国画大师。
3.黄宾虹(1865—1955)现代杰出画家。
4.潘天寿(1897—1971)浙江宁海人。他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
5.张大千(1899—1983)四川内江人。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为传奇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
6.吴昌硕(1844-1927),名俊卿,字昌硕,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等,清晚期海派最有影响力的画家之一,在书法、绘画、篆刻等方面表现出色。
7.徐悲鸿(1895-1953),原名寿康,生于江苏宜兴。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8.蒋兆和(1904—1986)被称为20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中国现代画坛独领风骚的艺术巨匠。
9.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10.吴冠中(1919—2010),现代中国画家。
11.黄胄(1925.3—1997.4.23)中国画艺术大师,社会活动家,收藏家。
12.李苦禅(1898~1983),山东省高唐人。早年毕业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后拜齐白石为师,学习中国画。
二,陶瓷
1.顾景舟,江苏省宜兴人,1915年生。顾景舟是近代紫砂艺术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被誉为“一代宗师”、“壶艺泰斗”。
2.蒋蓉,女,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的一个紫砂世家。1993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3年获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荣誉称号。
3.赵国垣,广东省顺德人,1925年生,1979年被评为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赵国垣从事织金彩瓷艺术五十多年。
4.王锡良,原籍安徽省黟县,1922年2月生于景德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美术大师。
三,宝玉石
1.张玉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岫岩玉雕的骄傲。
2.高兆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玉石雕刻代表性传承人,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高级顾问、广东省雕刻艺术研究会发起人及荣誉会长、广州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荣誉会长。
四,鉴定专家
1.张伯驹原名张家骐,字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中国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任燕京大学国文系中国艺术史名誉导师,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等职。建国初期,张伯驹将多件珍贵文物捐献给国家。
2.王世襄(1914.5.25-2009.11.28),号畅安。男,北京人,祖籍福建省福州市。汉族,著名收藏家、文物鉴赏家、学者。他使井市的“雕虫小技”登上了“大雅之堂”,他不但能玩,也能写,他玩物并研物,他玩出了文化,玩出了一门“世纪绝学”,他被称为“京城第一玩家”。2003年12月3日,王世襄从专门来华的荷兰王国约翰·佛利苏王子手中,接过旨在鼓励全球艺术家和思想家进行交流的荷兰克劳斯亲王最高荣誉奖,从而成为获得该最高荣誉奖的第一位中国人。
3.启功(1912——2005),自称“姓启名功”,字元白,也作元伯,号苑北居士,北京市满人,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九三学社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世界华人书画家联合会创会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集教育家、文物鉴定专家、古典文学专家、语言学家、书法家、画家、诗人于一身。
4.朱家溍(1914-2003),字季黄,浙江萧山人,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第25代世孙。
5.史树青出生于1922年,河北乐亭人。生前任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
6.谢稚柳(1910-1997),原名稚,字稚柳,后以字行,晚号壮暮翁,斋名鱼饮溪堂、杜斋、烟江楼、苦篁斋。
7.耿宝昌,男,1922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束鹿(今辛集市,归石家庄市管辖),文物鉴定专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6.徐邦达(1911.7.7-2012.2.23)字孚尹,号李庵,又号心远生、蠖叟,浙江海宁人,生于上海。早年从事美术创作,1947年曾在上海中国画苑举办个人画展。1950年调北京国家文物局,主要从事古书画的鉴定工作。
1、前言:文明的挖掘——谈《说不尽的天津邮政》冯骥才
最美妙的阅读感受是,打开一本书便进入了一个世界。不论是小说家为我们打开的异样的生活世界,还是史学家为我们开启的被漫长的岁月所遮蔽的历史世界。就像这本书只消得去翻开它,一个深广、迷人、既贴近又生熟的世界便一下子展开在我们眼前。我们好像神话般掉进了街头那种寻常可见的墨绿色的邮筒里,不料里边的空间深不可测,它竟 连接着至少一百年的浩阔的历史!
从这里我们会知道1878年3月23日那个非凡的日子,那个被专家们称做为“中国近代邮史”的“零起点”; 我们会知道近代邮局与古代的驿站有着怎样深刻的文化血缘,同时它们又发生怎样时代性的转变与进步;而那条以天津为起点的地球上最长的“万里邮路”究竟经过哪里到达哪里;我们还会由此结识在天津完成了中国邮政史上凿空式开拓那些重要的人物,以及如今价值连城的大龙邮票诞生于津门的全过程……太多的事件与太多的细节,所以本书的书名叫做:说不尽的天津邮政。
从历史的进程看,近代邮政出现的意义,不只是为城市增添一种“现代化”的设施。它一进入社会生活,即刻使城市变得消息灵动,耳聪目明,连接八方,神通广大,充满了活力与张力。使人饶有兴趣的是,在近代史的政治层面上,天津原本处于一个悲剧性的被动的位置。但当时西方入侵者的科学技术优于我们,入侵者出自于自身的需要,把先进的城市设施带了进来。然而天津人真的非常聪明,他们变被动的不为主动,从不利的局面中看到了机遇,化凶为吉地把舶来的科学技术变为自己的城市优势,积极推动城市设施的改朝换代,一下子把天津从一座中原地区的古城推到近代中国都市的前沿。单说邮政,天津即是中国近代邮政的发源地。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整个中国的新邮政的枢纽就在天津人的手中。天津人还将城市的电讯、交通、供水、运输乃至金融业和服务业等城市事业进行全面的革命性的更新。天津因之变得光彩焕发,魅力无穷。
在国家全局性的层面上进行清醒的自我的战略选择,力求领先与超前,是天津城市发展史上的成功经验。
而我们再次认知这一经验,却是在这里从重温邮政史中却是在这里从重温邮政史中获得的。
我本人与天津邮政有过很长一段时间亲密的交往。故而知道从局长到一些干部职工,都很了解自己非凡的历史并引为自豪。他们一直不懈地追本求源地去寻找和收集昔日津门邮政的史料。他们对文物的兴趣不亚于我。文物的精神价值永远高于它的财富价值,因为文物是历史珍贵的见证物。他们所做的这些努力,表现着一种很高的文化见识。此后我又读到他们历经多年苦苦完成的一部著作《中国邮驿史料》。那部书洋洋乎百余万字,史料翔实,编辑清晰,这应是学者的一部巨著,然而却出于邮政局的职工干部之手。去年,仇润喜先生邀我去参观他们的“天津邮政博物馆”,在那里我看到了一部形象的厚实的有声有色而又十分精致的天津邮史。尽管这博物馆不大,但它完全够得上一座国际性专业博物馆的水准。这使我忽然想到了人们常说的那个词汇--企业文化-的本质。
将写写画画和吹吹打打一类的文化活动引入企业,决不是企业文化的全部。其实,企业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深在企业之中。它是企业的历史精神、独具的个性内容和它全部生命的历程。当我们挖掘到这一层并认同这一层的,才是找到了企业文化的根本,并由此获得企业所必需的自尊、自信与自爱。也许为此,本书的作者除去专家学者之外,还有不少是多年从事并深爱邮政事业的领导与职工们!
记得一位朋友说,他每每走过解放路时的感觉都有点奇特。他感到既亲切又陌生。他是地道的天津人生于斯,长于斯,四十多岁,应该说连解放路的气息都是熟悉的。何故会感觉陌生?我想这因为他生长在新中国,对过往时代知之无多,没有人告诉他解放路上这些古老又华丽的高楼大厦曾经担当什么历史角色,发生过哪些重要的事情。历史虚无的建筑全是空洞和冰冷的。可是近来听说天津邮政局准备将“大清邮政津局”旧址那座优美的中西合璧的砖楼买下来,并要把它建成一座更大规模的天津邮政博物馆。如能实现,这座楼就会“开口说话”。一部分历史就要复活,一宗埋没已久的财富就会闪出光彩。当然,利顺德大饭店已经这样做了。如果解放路上那些大银行、商行、旅店都这么“开口说话”,表现一下自己,天津不就会重现出历史的辉煌?那么,它不仅会向外来宾朋显示自己的独有的魅力与深厚的底蕴,也将使津人为自己历史的成就而骄傲。依文化人来看,天津是一座巨大而缤纷的博物馆。它斑驳而错综的历史既是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是巨大的文化与精神的财富。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们多么需要此地邮政人员那种文化见识与文化情怀呀。我们多需要把这历史的文明挖掘出来,融入现代文明中去。
只要现代文明与历史文明交往辉映,城市才会真正地雄厚和美丽。那么,还有谁也来参加这种高尚的文明的挖掘,就像津门邮政事业中这一批有文化远见的人们!
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顺德农民工今天的工作烟管安装,高空作业站在吊笼荡来荡去不好玩
公元121年,邓太后才刚刚咽气,服侍了16年的蔡伦就服毒自尽了。汉安帝刘祜知道后,非常生气地说:“这狗东西,就这么死了,真是太便宜他了!”
蔡伦,就是改进造纸术的那个人。
他出生于东汉年间,他家中本来世代都是打铁的,因为盐、铁当时都归国家统一管理,他家能够经营打铁铺也算是很好的了。
他也有钱去上学堂,只是很可惜,就在大家都以为他会读书出仕时,他却在15岁那年入宫做太监去了。他会入宫都是因为汉章帝独特的癖好。
汉章帝不仅好女色,他还好男色,他派人去民间各处搜罗好看的男子为宦官,蔡伦聪明伶俐,又长相俊美,所以就不幸地被选中了。
蔡伦刚刚入宫的时候,只是最低阶的小太监,但是他为人机灵,所以入宫还不到一年,他就当上了小黄门。然后,他又通过最短的时间,当上了黄门侍郎。
这个位置,有机会接触到后宫的嫔妃和前朝的大臣。他想要发达,就要借助他们的力量。经过一番挑选,他选择成为窦皇后的心腹。
窦皇后的家世背景,在所有的嫔妃中算是一等一的好,她祖上是东汉的开国功臣,但她就有一点不好,她无法生育。
眼看着汉章帝的宋贵人和梁贵人,接连生子。窦皇后深知“母凭子贵”的道理,要是没有儿子,将来她的皇后之位肯定保不住,所以她就想要除掉宋贵人和梁贵人。
窦皇后先对付宋贵人,她扣下宋贵人的家书,诬陷她联合家人对汉章帝行巫蛊之术。古代的巫蛊之术其实有点假,就是通过针扎木偶就想要借此伤害别人,听起来就很虚假,但是帝王却很相信这种。
当初汉章帝的祖宗汉武帝就是因为“巫蛊之祸”杀了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汉章帝听说宋贵人要用巫蛊之术诅咒他,他也下令将宋贵人关押起来,彻查此事。
这件事被交给了蔡伦处理,蔡伦要帮着窦皇后分忧,他通过各种严刑拷打,逼宋贵人签字画押承认自己没有做过的罪行。事后未免宋贵人翻案,还让她服毒自尽。
因为宋贵人的事情,太子刘庆也受到牵连,他被废黜了太子之位,被圈禁在封地,无旨不得进京。其他宋家的人也受到牵拉,大都被诛杀。
顺利除掉了宋贵人,窦皇后利用一封匿名信,诬告梁贵人与她父亲勾结,想要谋逆。汉章帝并没有深入调查,仅仅通过只言片语就认定了梁贵人一家的罪责,她妃父亲被赐死,她也遭到囚禁。
梁贵人心中又气又难过,可是汉章帝不给她任何辩解的机会,最后梁贵人就被自己给气死了。不过,她到底是被气死,还是被害死,就存在疑团了。
总之,在梁贵人死后,她的儿子就别过继给了窦皇后,等到汉章帝去世,这个孩子就顺利登基,成为汉和帝。因为孩太小,就由窦太后垂帘听政。
前朝与后宫,此时,都是窦太后是说了算。蔡伦为她办了这么多的事情,自然也得到了提拔,他直接晋升为小皇帝的常侍。
还不到30岁的蔡伦,就开始参与朝政。宦官干政,这是历史上第一次。
蔡伦的好日子才过了10年,窦太后就去世了。可蔡伦早就找好了新的靠山,汉和帝的皇后邓绥。
邓皇后喜欢写字画画,但是当时的纸张太不方便了,因为当时最常用的就是“纸竹筒”和“缣帛”,前者使用起来太笨重不方便,后者造价太高不能多用。
为了讨得邓皇后的喜欢,蔡伦就主动请求兼任上方令(专门制作御用器物的官)。
蔡伦归纳了西汉以来总结出来的造纸经验,再利用树皮、破布、麻头和烂鱼网等原材料,经过很多次实验,终于制造出一种轻薄、坚韧、成本低的纸张。
蔡伦造出来纸,他写成折子告诉了汉和帝与邓皇后,他们都非常欣赏他,给了他很多的赏赐。造纸术也在东汉大力推广开来。
蔡伦才刚刚在汉和帝和邓皇后这里站稳脚跟,但是就在这一年,28岁的汉和帝就突然病逝了。
不过还好,邓皇后照样重用蔡伦。
公元106年,汉和帝去世后,邓皇后的还没有到百天的儿子,就当上了皇帝。邓太后不善于打理朝政,也不喜欢,所以她就封了蔡伦为龙亭侯,让他代为处理公务。
蔡伦此时可算是一个宦官做到了顶峰,因为他不仅封侯,还食邑300户,朝中的大事小情都是由他在处理,若是皇上是万岁,他就是九千岁。
但是两年后,小皇帝也去世了,邓太后不得不从晚辈中挑选一个来继承皇后,最后,她选定了13岁的刘祜。
听到这个消息,蔡伦都被吓了一跳,因为他可要倒大霉了。因为这个刘祜可是当年的废太子刘庆的儿子,他一旦掌权如何会放过蔡伦呢?
不过,幸好,邓太后还能庇护蔡伦,可是天不遂人愿,又过了15年,邓太后而已去世了,此时蔡伦已经没有任何人可以再依靠了。
28岁的刘祜掌权,他上位要做两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给祖母平反,他尊封祖母宋贵人为敬隐皇后,父亲刘庆为孝顺德皇帝。
第二件事,就是要找蔡伦报仇。
但是他还没去找蔡伦,蔡伦就已经先服毒自杀了。他这会已经60岁了,他为官46年,最高的位置他也带过了,这一生也没有什么遗憾了。与其活着被刘祜为难,不如他先自我了断了。
看到蔡伦死了,刘祜心中还是不高兴,他觉得蔡伦死得太便宜了。
参考资料:《后汉书》#头条创作挑战赛#
一般人靠赚钱补贴“爱好”,聪明人靠“爱好”高效赚钱!
38岁的周昆原本有着让人羡慕的“金饭碗”——记者,而且一干就是9年,前几年赶上了抖音短视频火爆,热爱种植花卉的他,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辞职,拍起了花卉短视频。
一开始,他身边的人都不理解他,认为他是“玩物丧志”。可是很快他就用事实证明,“玩花卉”不光能养家糊口,还能带着家人过上富裕的生活。
在他的账号上,他分享的视频知识接地气,只要半分钟,就能把花卉养殖的重点讲清楚,即使是新手也能根据他分享的知识,养出漂亮的花卉。很快周昆在网上就有了几百万粉丝,他的网上小店月营业额也超过了10万元。真正实现了靠“爱好”,迎来财富自由。
其实在今天这个“超级个体”、“个人IP”盛行的时代,任何人都可以靠着输出“爱好”,发展副业,实现个人价值的增值。
比如我的一个朋友,原来的工作是做PPT的,但是她发现靠这个不挣钱,恰巧她又从小爱好画画,后来开始在今日头条上分享“视觉笔记”,到现在她在头条上已经有了4万多粉丝,靠培训“视觉笔记”挣的钱,远远超过了她的本职工作。
比如靠《明朝那些事儿》被人熟知的作家“当年明月”,本职工作就是广东顺德海关的一名公务员,却靠写书,名声大噪,光《明朝那些事儿》的版税,就挣了4100万!
再比如冯唐,本职工作是做战略咨询管理、医疗投资的,可却靠着每天16小时工作之外,挤出的时间写作,把自己写进了中国作家富豪榜,副业成就比主业影响力还大。张一山、周冬雨主演的电视《春风十里不如你》,就是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
冯唐在《冯唐成事心法》一书里提到,中年人如何度过年龄危机,提到了一个“衰年变法”:到了一定岁数,要自己给自己找点爱好,找点新鲜的事干,如果能把爱好发展成对别人有价值的,自己又能赚钱的,那就更好不过了~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把爱好发展成事业,最好从自己的“擅长”入手,就像周昆,他大学是在北京林业大学上的学,所以他讲花卉,可以说是专业对口,科学可信,更能保持持续输出。
最好不要完全切入一个陌生领域去发展“爱好”,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都会超乎想象,而结果并不一定能挣到钱。
你有什么爱好呢?你用爱好赚到钱了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继续聊~#38岁记者辞职靠养花月入10万#
#头号运动玩家#这位广西贺州的小伙子,特别喜欢跑步,长跑对他来说,就像吃饭睡觉一样简单随意,经常参加一些跑步赛事,穿个拖鞋就去了,成绩还不错哦。因为热爱跑步,又喜欢祖国的大好河山,他筹划了一个#环跑中国365#这次活动,他计划耗时365天,去跑跑,去走走,去画画这幅壮观的“雄鸡图”。
2020年12月24日8:00,环跑中国365龙少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顺峰山牌坊正式开跑!截止2021年2月18日,他已连续跑步57天,累计奔跑3500公里,到达了山东潍坊。
一路上,他将以跑团、企业为单位,将运动急救、跑步文化等传播给广大跑友,希望更多的人用实际行动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越活越精彩!
最后,不知大家对此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