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一个调查显示,90%以上的日本受访者对中国具有负面印象,而中国方面是66.1%对日本有负面印象。日本学者分析认为,这个结果反映了中日关系的严峻形势,日本对华认知出现三大问题,他提出三点建议并认为,中日应在新时代“竞合共生”。
这个调查是中国外文局和日本言论NPO共同实施的中日关系舆论调查,对于调查结果,日本创价大学退休教授汪鸿祥在接受香港中评社采访时分析称,这意味着中国两国国民感情降到新低,反映了中日关系的严峻形势。他觉得这个调查结果需要慎重探讨,根据其在日实际感受,日本人对中国的认知存在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涉及政治制度和价值观的问题。第二,涉及到国家主权和国家战略的问题。第三,涉及到经济体制和经济利益的问题。
汪鸿祥说,总体而言,包括年轻人在内的日本民众对华负面印象在加剧,但是这种负面印象是否高达90%呢?需要慎重分析!这种负面印象的加剧是内外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外部是中美战略博弈所产生的影响,内部既有日本政界保守势力渲染的影响,也有日本媒体负面报导导致舆论变化的因素。更深层的原因还是中日两国力量对比的变化,两国的结构性矛盾的凸显和两国战略性竞争的加剧。
针对日本民众中存在的政治、安全、经济三个层面的问题,为了提振中日两国的民意基础,汪鸿祥认为需要多方努力。第一,在政治领域增进互信。第二,在安全领域管控危机。第三,在经济领域进一步扩大合作。
汪鸿祥认为,中日两国是地球上搬不走的邻居,经过5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赖的深层关系。所以彼此既有竞争又要合作,既有对立又要对话。“我觉得,中日关系不是单纯地选择往东还是往西的问题,而且也不能简单粗暴地断言不是朋友就是敌人。
汪鸿祥认为,“竞合共生”是新时代中日关系的新常态。中日两国应该展开良性竞争,即开展文明的竞争,反对军备竞赛和零和竞争。要吸取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实行“富国强兵”方针,扩军备战,发动侵略战争,最终战败的深刻历史教训。要从更加广阔的视野,从中日两国的整体文明发展,来思考文明竞争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