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元朗好吃的美食文案英文

居于香港27年的洋人爱收藏唐楼,拥超过20个单位,不卖只为保育! 来自纽约的Dare Koslow,1995年因为工作关系来到香港生活。计算下来已经住了27年,虽然现在还未掌握广东话,但与街坊仍相处得相当融洽。其中一位便是

居于香港27年的洋人爱收藏唐楼,拥超过20个单位,不卖只为保育!

来自纽约的Dare Koslow,1995年因为工作关系来到香港生活。计算下来已经住了27年,虽然现在还未掌握广东话,但与街坊仍相处得相当融洽。其中一位便是太平山街老店郁键的谦哥。谦哥:「认识Dare很多年了,他1997年已搬来这里,以前茶餐厅对面便是他的办公室。我不懂英语,『Dare Good Morning』、『Good Luck』、『Good Day』,不用说太多,这样便很开心。Dare看着谦哥的儿子长大,新年还会给他们利是。

Dare初来港时住过宝马山,1997年搬到上环。虽然中间住过大坑、油尖旺、元朗、西贡和不同离岛,也是他假日会游玩的地方,不过始终也是心系上环,是他最喜欢的社区。 Dare:「上环很令我着迷,它保留了很多香港的古老魅力。」

地产经纪介绍给外国人高层居住的,离不开高尚豪宅,但全部都不是Dare杯茶。所以10年前他便自己落区寻找,走着走着便发现到这个,前身是印刷厂的地下单位。 Dare看单位的时候连印刷器材都未搬走,单位入面还有坑渠盖:「最好的空间是当你走进去,发现意想不到的可能性,所以我决定冒险一次。」

香港人搬屋会构思如何大翻新,他却思考如何保留与印刷厂有关细节,例如放字粒木柜用来放毛巾,陈年灭火筒用来挂帽子。不只满布痕迹的地砖,连当年老板用来当电话簿的墙都原封不动,真实呈现在印刷厂生活了数代的家庭生活。

沿着铁楼梯上到楼底较低的阁楼,便是卧室空间。从后门走出去,对面便是他在上环第一个定居的大厦,向外望便是他的生活重心太平山街。随着时间街道变得更高级和新潮,但Dare还是很喜欢这里,「这个社区总是给人一种很好的感觉,回到这里总是令人欣慰,因为这里毫无疑问是家。」

在上环社区生活多年,Dare见着很多唐楼,被换成插针式的单幢楼:「这是可悲的,我不得不承认我对老建筑充满热情。当我看到一座旧建筑被现代高楼大厦取代时,我觉得它就像是老区咖啡里的一根钉。」

他喜欢唐楼,认为唐楼彰显了中上环旧城格局,2004年开始了一个听上去有点奢侈的行为,便是买唐楼储起它。他四处物色值得保育的唐楼,因此熟悉上环所有街道,连最曲折的秘密小巷他都了如指掌。

他尤其钟情平安里一栋隐藏建筑,因为未经改造的古旧单位最令他心动。 2004年至2015年间,他前后入手20多个唐楼单位,最旧的单位楼龄接近60年。他笑说:「没有人会明白为什么这个『鬼佬』喜欢唐楼,因为它们很有个性,不是流水作业式地建造,看起来不会反反覆覆像同一件事。更好地利用了空间,布局更有趣,有很多特色,更能代表香港的独特风格。」

除了最初曾经试过「楼换楼」周转,他一直坚守「绝不接受发展商开出的任何条件」为原则,拒绝为钱出售心头好。 「我购买它们的主要原因,是我真的很喜欢它们的设计、装修和细节,就是喜欢身在唐楼当中。」2013年,他索性离开工作十多年的广告行业,专心经营物业管理公司照顾自己的唐楼。办公室就在家中,唯一一位员工就是他得力助手Kevin。花心思翻新单位再出租,由450呎租$18,000至1,000呎以上租$70,000的单位都有,听上去租金颇为吓人。刚巧Dare要把锁钥交给新租客,我们便跟他看了其中一间月租$22,000,唐5楼连天台的单位。

Dare选唐楼的标准首先要旧,最重要未翻新过,保留到唐楼经典元素。他摸着楼梯说:「在香港很难找到完好无损的水磨石栏杆石膏楼梯,我发现它的状态保养得难以置信地良好。」他欣赏单位望出去的景色,只要不要抬头,向下看便是一群美丽的老唐楼,给他一种旧香港的感觉。他花不少心思对待每一个唐楼单位,美国订购废弃木材做地板,跟当年设计搵工匠造铁窗花,装上在荷李活道古董店搜罗的古董扇,把旧物翻新,把新物粉饰成旧物,做出鹭港工业风。

不过持续上升的楼价加上印花税之后,实在不容许他继续用购买的方式去保育唐楼。庆幸在唐楼保育路上他并不孤单,还发现越来越多同路人。 「我不是孤军作战的,甚至有很多人比我更早保育唐楼。最近第一次有本地人成为了我的租客,可能本地人也开始了解唐楼的价值,这是一个好兆头。」

问到家的定义,他这样回答:「家是你感到有联系的地方,以某种方式感觉到,你是居住环境中的一分子。虽然我是一位在香港和住在上环的外国人,但我走在街上向门卫挥手。我认识店主,认识在附近遛狗的居民,我们互相打招呼,我觉得与这个社区有联系,对我来说这就是家。尽管过去几年出现了所有问题,发生了动荡抗争等等,香港仍然是我称之为家的地方,并将在我的余生中继续称之为家。」

记录我眼中真是的香港,以前在老家的时候,对香港只是电视上的感觉,而且南北方文化差异太大,后来来了深圳,因为工作的关系,常年需要呆在香港,我喜欢用脚步丈量每一个地方,所以没事我就会到处走走,香港元朗和上水没有去过,其他地方包括小街小巷基本都徒步走过,两年多的时间,再加上面对的都是港籍的朋友,对香港有了一定的了解,第一,香港在封关前每一个人是绝对自由的,太自由了,自由过度,黑暴的一年多,我看到了太多,我一个朋友被差点打死,我每次遇到都离的很远绕来,换钱也是自由的,第二,便宜,便宜,便宜,除了房价外,基本都很便宜,购物天堂,种类太多太多,第三本地女子丑,基本漂亮的都是大陆移过去的,而且本地女子爱找老外,香港有60万汕尾人,120万潮汕人,100万福建人,还有大量越南人后代,第四,很多东西停滞多年没有发展,所以不进步就是退步,支付系统,每周回来我书包里都有很多硬币,电话卡八达通都不是实名的,移动支付差,酒店陈旧,当地人住宿太差,吃的贵,普遍收入一万多港币,几十年没增长,而深圳河对岸从几十块也涨到万把块了,食和住让她们的生活幸福感下降,香港很多的小孩子都戴眼镜,下学每个孩子都拿一个ipad在玩游戏,很小的也是如此,第五,菲佣真多,据说工资很低,还可以教孩子英语,很多孩子都是菲佣看大,所以你可以看出他们非常亲密,真爱,如果可以引进到深圳,太畅销了,比内地的保姆强太多了,文章有限,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感觉,不喜勿喷,谢谢

【广府儿女客家祖】注意⚠️此“客家”二字并非是等同于现在讲客家话的族群,而是从东晋南北朝唐宋时期的移民迁徒制度,初迁入岭南没有土地的农户编入客籍。

作为广府文化形成重要标志之一的粤方言,毫无疑问是个混血儿。是土著古越语与古中原“雅言”、吴越、荆楚等语融合的结果。据语言学研究显示,到南北朝时代,粤方言已发展为一支独特的方言。而后在清朝广州一口通商时期,广州的买办人手一册pidgin English翻译书,令含有英语成分的粤语定型至今,随着粤商/香港媒体成为标杆,风靡海内外。时至今日的广府文化在其载体人口和地域上的优势,仍使得它居於岭南文化主体地位,并以高位势态,辐射周边地区。

掉回头看,在一定时空背景下,某一稳定居民共同体,其人口数量一般不低於同样背景下土著居民人数。通常使用「客户」概念表示这两者关系。虽然客户是指没有土地农户,但外来移民初时几乎是没有土地的。以此比较,到北宋元丰年间,广州、端州、南恩州,以及广西融州、浔州等,即珠江三角洲、漠阳江和西江流域,“客户”占当地人口总数过半以上,成为当地居民主体。后世珠江三角洲居民每称自己祖先来自南雄珠玑巷,说明他们是宋以来经大庾岭道南下定居三角洲的。故普遍认为广府民系和相应的广府文化基本上形成於唐宋时期。广府文化以重商、开放、务实、兼容等商业文化和保留广东音乐、粤菜、广东醒狮、广绣、广彩、广雕、岭南画派、镬耳屋、岭南园林、粤剧、粤曲…传统文化以此区别於其他民系。

据《汉书·地理志》载,秦汉时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在徐闻、合浦,这是由当时湘桂走廊交通地位和航海技术所限形成的,广州仍是南北货物集散中心地之一。唐代,广州已成为世界性贸易港市,「广州通海夷道」起点,侨居广州外商多达12万,并在这裏设置我国最早的海关——市舶使。宋代珠江三角洲开始大规模围垦,大片荒原成为沃土,荆榛化为稻粱,广府地区商品经济初露头角。广州成为著名米市,大量「广米」贩运到闽浙等地。广州作为我国外贸最主要港口,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由广州进口的乳香约占全国进口乳香的98%。广州城市「千门日照珍珠市,万瓦烟生碧玉城。山海是为中国藏,梯航尤见外夷情」,为广大腹地支持下广州商业兴盛一道风景线。明清时期广府地区商品经济更有长足发展,在珠江三角洲形成以基塘农业为主体的经济作物集中种植区,以致粮作面积在明末以後大为萎缩。

清朝康熙年间有著名的“迁海、复界、展界”,就在这个阶段,广府珠三角地区也迎来了新一轮以清政府主导的“潮嘉惠”移民,这些来开垦荒地的广东移民就被先来的持粤方言(白话)人群称为“客家人”,特别雍正初年,两广总督阿克敏以能否“劝垦”作为州县官升降的标准,招来的劳动者就更多了。例如港岛石排湾、其西南方舶寮洲以及大屿山附近的坪柵,都不断有人领到耕地。

这些外地垦户多是整族而来,因而本区就出现了同一姓氏的、保留其东江风格的所谓客籍村庄。以新界荃湾为例,木棉下、河背、古坑、川龙、清快塘、关门、汀九、上葵冲、中葵冲、九华径、咸田、和宜、华合等村的客籍,都是康熙、乾隆时迁入的。此外,同期迁入的在大屿山有杯漠张氏、塘福邓氏,在元朗有大榄冲等村胡氏、横台山邓氏、钟屋村神氏,在大埔有大埔仔温氏、沙罗洞张氏、林村成氏、梧桐寨文氏等等。由于客籍人数越来越多,从康熙末年起,县内文学武学考试,都设有客籍名额(虽然少得可怜),以网罗此类士人。

嘉庆末年,新安县拥有本籍村庄580个、客籍村庄273个(有的一村而兼有本客两籍的),人口猛增至接近24万(也包括已取消人头税,再也不必隐瞒丁口这一因素),竟是清初时丁口的35倍。就是说,迁海大破坏后的150年,本籍与客籍的广大人民携手合作,在本区所在的新安县,创造出远远超过前代的、“寝昌疾盛”(嘉庆《新安县志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广东微城事# #广府# #广州头条#

内地援港检测队开工 分驰五处五大采样点

内地援港检测队昨早开始进驻元朗丶油尖旺丶北区丶马鞍山等地的五个核酸检测点。第二批内地援港抗疫医疗防疫工作队日前抵港,核酸采样队负责人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张弩昨日接受传媒访问时表示,今次国家援港医疗队的核酸采样队百多名队员了解香港的检测流程後,昨日已前往多个检测点投入工作,广东省政府亦正组建第三批医疗队支援香港。他透露,第三批内地援港抗疫医疗防疫工作队人数或过千人,以核酸检测人员为主,虽然暂时还未有更多详情,但现时内地已有很多医院已接到指示并正在做足准备,相信短期内具备全港性大规模检测的能力。

由内地支援香港抗疫工作专班派遣的第二批内地援港抗疫医疗防疫工作队日前抵港,他们当中的110人核酸检测队将配合特区政府开展核酸检测等方面的工作。

张弩昨日接受传媒访问时表示,医疗队的核酸采样队在到埗後已及时与特区政府及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沟通,了解香港的采样及检测模式和流程,并已在昨日开始在全港多个检测点投入工作,包括元朗丶油尖旺丶北区丶马鞍山等地的5个核酸检测点,让原先只能同时启动约10个检测单位的检测点,已即时提升至可启动15至17个检测单位,加上多个检测机构亦已投入了大量资源,搭建了很多检测仪器,相信已能够满足香港市民现时的检测需求。

被问到对全港市民进行大规模检测的看法,张弩指若以现时的检测能力,即时要执行全民检测是不现实的,但相信香港社会有共识丶有心去做,在国家的支持下,是能够做成的。

张弩指广东省政府现正组建第三批医疗队,「规模有机会很大,人数或达到过千人甚至数千人,并以核酸检测人员为主,相信能够在短期内使香港具备全港性大规模检测的能力。」他指虽然暂时还未有更多详情,但现时内地已有很多医院接到指示,都在做足准备,相信届时能够使香港目前已很不错的检测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大幅提升,有能力在短期内达至具备全港性大规模检测的能力。他建议特区政府应积极计划全民检测,而医疗队亦已开始着手有关准备,包括人力资源丶物资丶仪器的安排等。他希望香港市民明白从中央到广东省政府,以至内地人民,都会用尽一切办法全力支援香港抗疫,希望大家要保持信心,尽量配合丶参与检测,踊跃接种疫苗,做好个人防疫措施,避免聚会,齐心协力击退疫情。

张弩表示,今次国家援港医疗队在中央政府直接指示下,由广东省政府迅速完成组建,成员包括有重症医学专家丶流行病调查专家丶核酸检测专家丶核酸采样队成员等,多位专家都是经验丰富,年资很高,更能以粤语丶英语进行沟通。今次医疗队获广东省政府提供了非常充足的後勤物资供应,更得到香港特区政府大力配合,获两位局长亲自接待,妥善保障医疗队的食丶住及出行,他对此表示非常感谢。

#今日正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406834/
1
上一篇益善志愿:71岁大爷工地卸水泥一袋5毛钱
下一篇 凉拌菜的家常做法(凉拌菜的家常做法 简单窍门)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