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冀返鲁,经行黄石荣乌,打尖黄骅服务区,了解一下风土。
当地特产,看到了全羊、小枣,小枣没问题,沧州金丝小枣比较有名,就是周边的乐陵、无棣小枣也比较有名,应该相似的土壤吧;至于全羊,沧州将羊肠子列为美食,将全羊做好应该问题不大,记得德州也有名吃羊肠子,估计是山东河北1960年代互换县城的时候交流的吧。至于黄骅特产,没有看见,倒是北京绿豆糕、天津麻花、德州扒鸡进行特别推荐,兴许是黄骅与这三地位置相近的原因。
一般了解到的黄骅市情况:县级市、港口、以革命先烈命名的城市(全国七个)。其实黄骅市的由来比较复杂 ,1936年9月时任河北省主席宋哲元决定划出沧县东北部和盐山北部滨海区域设置新海设治局(准县级单位),1938年我党建立新海县抗日民主政府,1942年1月,新海、盐山、沧县3县边缘区成立青城县,1943年11月,新海县与青城合并为新青县,并于次年1月成立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9月,新青县解放,为纪念黄骅烈士更名黄骅县。
不过服务区有点破旧啊
忆那远去的麦秸垛
文李保林
生产队时期,每当麦子割完,经过碾压完成后,怕雨水淋湿了麦秸,趁骄阳似火,社员们顶着烈日炎炎,挥汗如雨,赶紧把麦秸堆成一个个草垛。
每一个麦秸垛,都是人们辛勤劳动的结晶。首先,在场院外围,选择一处地势较高的地方,社员们一叉一叉地将麦秸挑起,把底子铺展开,铺的底子要大一点,然后一层层加高加厚,在上面的有人把麦秸摊匀踩实,下面的人负责修理,然后再扔到上面,修理得利利索索,有模有样,最后在上面压土,再用泥抹好。一个个状若“金字塔”,貌似“蒙古包”,形成了乡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饮烟袅袅和雾蒙蒙的缠绕下,远远望去,一个个草垛就像刚出土的蘑菇,若隐若现,如诗如幻,隐隐约约宛如一座座威严的城堡。
那时候,生活条件低下,经济困难,麦秸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麦秸可以铺炕,起到防潮和软身之作用;盖房时用来压“咸草”,用现在话来说是叫作隔潮层,房顶铺上麦秸用泥抹平,起保温作用;用铡刀将麦秸铡成小段,泥房、泥墙、脱坯时用不易裂缝,起扯拉作用;瓜棚、果园寡屋、场院寡屋、挖河民工用麦秸当身下铺垫物,软和舒适;家庭主妇可以在鸡窝里铺上麦秸鸡下蛋用,卖鸡蛋时,竹筐子里铺上麦秸可以防止鸡蛋碰破;生产队猪圈里铺上麦秸,生小猪时可以防冻坏小猪籽,小猪撒尿时,撒上麦秸能吸收尿液,起到防潮湿作用;也可以作牲畜的草料;每家每户大锅作饭,麦秸能作柴禾用。
到了夏天,男女老少坐在场院里凉快,议长论短,谈笑风生,热热闹闹。有的孩子们坐到麦积莛子编织的苫子上,双手托着下巴,瞪着眼睛,听老人们讲故事,手摇着蒲扇,讲得津津有味,耐人动听,孩子们像着了迷似的、如痴如醉不想离去;有的孩子们,围转着麦秸垛,相互追逐嬉戏,打打闹闹,笑声一遍。
麦秸垛下有零零散散的麦粒,成了鸡的觅食处,它们刨食拉屎。有的鸡贪吃麦粒,到了下蛋时,憋的竟然回不了家,把蛋直接下到麦秸垛的小洞处,孩子们发现后,捡回家去得到了一顿美餐。公鸡贪吃美食,夜晚不归家,黎明时,站到麦秸垛上昂首挺胸,高歌一曲,唤醒人们的沉睡。
冬天,场院里是我们童年的游乐场,麦秸垛是我们的温馨处、安乐窝,孩子们围着麦秸垛捉迷藏,作游戏,翻跟斗,拿大顶,过家家。有的孩子为了藏的严实,不容易被发现,就将麦秸垛掏个洞钻进去,然后在洞口塞上麦秸遮住身子,伪装好,未被发现,里面暖暖和和,舒舒坦坦,竟然在里面睡着了。
上地干活,赶集路过的人们,尿急走到这里小解,麦秸垛成了敝休遮挡物。
到了新麦秸下来时,老麦秸没有用完,就把它推到生产队的猪圈里,浇水填土积肥,做有机肥料使用。
生产队的麦秸垛为集体财产,为集体所有,归生产队长统一分配,任何人不能随便拿取,不能随意使用,盖房搭屋脱坯泥房使用麦秸,得请示队长,经批准后方可使用。
到了责任制后,各家各户也在场院里堆积麦秸垛,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留自家所用后,到了春天秋后就卖掉,贩子用拖拉机拉到造纸厂,用来制作纸张。
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变迁,生活在进步,农业机械化代替了过去的农耕时代,取缔了手工收割。联合收割机收麦子,直接把麦秸和麦粒分开,麦粒直接拉回去入仓,麦秸随机粉碎在田中,秸秆还田成了有机肥料。
如今,场院上已盖上砖瓦房,麦秸垛已成为历史。但它给我们那代人带来的童乐童趣,至今记忆犹新,铭刻在脑海里,成了挥之不去、抹不掉的乡愁……………
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望树镇李振隆村,李保林笔名乡草,农民,喜欢写乡土文章,诗歌、散文、文学业余爱好者,县作协会会员。作品曾多次在《中国乡村》《用相机说话》等媒体发表作品。
去茶卡盐湖一定要选择晴朗的天气,我们去的那一天天空下着小雨,虽然是7月中旬了,但是温度在20℃左右,很凉快,但是没有看到天空之镜。据查资料了解到茶卡盐湖辽阔空旷,湖水盐含量极高,湖面具有强烈的反射能力,就像是一面为天空梳洗打扮而准备的镜子,这种自然景观在国内罕见,被称为“天空之镜”。
虽然我们没有看到湛蓝湛蓝的天空,但是我们看到了很多的没有见过的景象:
1湖上的铁轨。
茶卡盐湖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那条通往湖心的铁轨,轨距仅有60厘米,始建于1958年,所用部分铁轨是1904年沙俄时期生产的,是国内唯一仍在使用的“寸轨”。2008年,伴随着船采船运工艺投入使用,盐湖铁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渐渐远离盐业生产,但历史遗留下来的铁轨横穿茶卡盐湖,与湖面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成为游人停留打卡的特色景观。
2 盐湖小火车。
小火车在盐湖铁轨上行驶,用来运输盐和采盐工人进出盐湖,后茶卡盐湖使用大型采盐船采盐,盐湖铁轨和小火车一起退出盐湖工业历史舞台,如今在茶卡盐湖旅游中,乘坐小火车进入盐湖已成为必不可少的旅游体验项目,坐着小火车在湖面行驶,仿佛进入童话般的世界。
3 盐山盐晶雕塑
该主题雕塑采用简洁抽象的艺术手法,再现了盐山和盐晶的真实形态,并通过微缩与夸大、对比与衬托,清晰地表达了两者的比例关系。当您站在真正的盐山前,除了震撼,再回想这里盐山盐晶的模型,会有更加直观的感受。
4祭湖敖包
敖包(蒙古语),意即“堆子”,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旧时遍布蒙古各地,多用石头或沙土堆成。承载着蒙古牧民幸福生活的“敖包”,是当地蒙古牧民祭拜穆瑶洛桑玛女神,祈祷幸福平安的象征。祭祀时,先在敖包上插松枝或经旗,松枝上挂经幡,旗上写经文,点燃桑烟,煨上柏香青稞等。祭祀仪式始于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茶卡盐湖湖面海拔3100米,我去了以后大概有十来分钟高反,症状为,头晕目眩,感觉人是漂的,过了一会儿自己就好了,通行的队友没有这种情况,所以大家也不必要担心高反。
我们是跟团去的,所以没有赶上好天气,拍出来的照片灰蒙蒙的,没有感受到天空之镜,听我同事说,他们那年自驾游去的,去的第一天第二天天气也不好,他们等了三天,终于等到好天气了,拍出来的照片特别的美!
关于茶卡盐湖,你还有哪些要补充的吗?欢迎大家一起讨论美景,分享美景!#旅行#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