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其中行测是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精选2016国考行测答案及相关知识点,并为你详细讲解,帮助你更好地备战国考。
要素一:行测题型
行测是国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数量关系等多种题型。其中最常见的是判断推理题,常见的分为逻辑判断、推理判断、图形推理、数据推理等类型。在备考过程中,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制定合适的备考计划,紧盯典型题型进行针对性练习和提高。
要素二:2016国考行测答案解析及注意点
1.言语理解与表达:解释题
【题目】似乎只有在亲情关系中,才有原谅一词存在?
【分析】答案为“有”,正确选项为“D”。这道题对分析解释能力的要求较高,正确答案是从第一句话中“在亲情关系中”的“亲情”这个关键词得出的。
2.判断推理:不等式
【题目】下列四个不等式中,正确的是:
A. ||x|+3y|≥|x|+|y|
B. |x|-|y|≥0
C. x≠0且y≠0→|x|<1/|y|
D. |x|+|y|≥x-y
【分析】本题正确答案为“D”。该题的难点在于一开始需要给自己时间先理清题目的逻辑关系,并且对不等式的性质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首先,对于B选项,符号 >0不正确。对于C选项,“x≠0且y≠0”这一条件限制了x,y的取值,使得这个条件并非永远正确,因此也不可选。 对于A选项, 左右系数不等价,不可选。因此,D选项是本题的正确答案。
3.数量关系:第一次考试人数排名
【题目】有10个人,第1次考数学,6个人考及格,第2次考数学,7个人考及格,第3次考数学,8个人考及格,第4次考数学,9个人考及格,那么考及格人数排名第几?
【分析】正确答案应该为“第2名”,也就是考及格人数排名第二。在做这道题时需要注意:10个人的数据是干扰项,其中第一次考及格人数不一定比第二次少(或多),并且此题可通过推理得到最终答案,但涉及到较多的运算,因此需要考生具有较快的思考和计算能力。
要素三:行测备考方法
1.多复习多总结
复习是备考的重中之重,需要针对性地进行复习。首先要了解考试的内容和题型,然后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备考计划进行练习和总结,发现自己的问题和短板并加以改善。
2.多做试题
做题是最有效的复习方法,通过做题可以提高对一些典型题型的熟练程度。在做题过程中,需要将正确率和时间结合进行练习,逐渐提高自己的水平。
3.自我调整和心态平衡
在备考过程中,需要有一颗平和的心态,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而失去信心。在出现问题时,要保持冷静,自我调整,积极寻找解决方案,以郑重、沉着、谨慎的态度去备考。
通过针对性复习、多做试题和调整心态等方法,相信大家一定能够在2016国考行测中取得好成绩。同样,这些方法也适用于其他考试的复习和备考,希望本篇文章能够帮到您,祝愿大家都能顺利通过考试,迈向自己的理想职业之路。
国考2016行测真题
随着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不断加强,公务员招录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而其中的“行测”环节也是备受考生关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考2016年的行测真题涉及内容广泛,考察能力多方面,下面就让我来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一、题型简介
国考行测考察内容主要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数量关系、资料分析四部分,其中又各有不同的小题型。在2016年的行测真题中,出现了连线配对、分类、排序情境等新颖题型。
二、难点分析
1. 言语理解与表达:这一部分难度相对较小。但是需要考生阅读速度和准确度较高,对于常见词汇、成语和引申义的理解也需要精通。例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的“皮”指的是什么?
2. 判断推理:此部分考察内容涉及“事实规则、逻辑推断、原因判断、情境联想比拟”等方面,属于考生容易出错的部分。需要考生注意的是判断的依据必须是事实,而不是主观臆断和个人直觉。
3. 数量关系:数学计算题,难度相对较高。需要考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注重细节和计算过程。
4. 资料分析:需要考生做出判断和推论。与判断推理相似,但更难的是需要考生在复杂的材料中寻找实质性的内容。
三、解题技巧
1. 巧用排除法:对于有多个选项的题目,首先排除明显错误或与题干相悖的选项,可以减少考生猜测的概率,提高准确率。
2. 充分理解材料:资料分析中,常常存在局部矛盾或相互矛盾的情况,只有理解全文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推论。
3. 注意计算单位和精度:数量关系中,特别需要注意计算单位和精度,避免因为计算错误而影响题目的正确性。
四、备考建议
1. 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科学备考和复习,避免攻防错误或跑偏。
2. 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度,多读文章,寻求速读技巧。
3. 每周进行一次模拟考试,熟悉考试节奏并检验复习效果。
总之,国考2016年行测真题考察内容涉及面广,难度较高。在备考过程中,需要考生充分理解各个题型和考察点、巧用解题技巧并加强复习。通过科学高效的备考,考生才能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