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使用ios16.2系统,发现杀后台频繁,使用最多的两个软件头条和微信都杀,后台一般3-4个软件,按理说3G运存不玩游戏不该杀后台,之前用15.7.2也没事,今晚手痒,升级到ios16.3,目前感受总体流畅度和16.2差不多,不过购物软件上下滑动更丝滑了,耗电的话充到97,刷刷头条和淘宝半小时,现在还是97[捂脸],至于之前出现的微信视频发热掉电快还没测试,这两天感受下杀后台和发热情况,今天16.2玩lol手游一小时6分钟耗电33%,明天用16.3系统试试续航[机智]
iPhone 4g的运行内存根本不够用,经常清后台,上一秒还在用,下一秒点一个其他APP就重新进,能上大内存就上。
不过我觉得也有软件的问题,之前用3G的运存的8P的时候,老软件开10个(不包括游戏,贴吧,哔哩哔哩,夸克,酷狗,QQ,番茄小说,淘宝lite,京东,虎牙,拼多多,而且不影响正常使用。)打开相机录像6分钟后一个不杀。
现在用13还不如8P的存后台能力强呢
这篇文章似乎没有真正的研究终端使用者对产品的影响!
日本的软件没有发达,和现在欧美的囧境是一样的-手机频段!
当年欧美在强推3G手机的时候,日本运营商坚持 PHS 手机环境。有一阵子,iPhone在日本还不怎么连的上。
中国在后起的情况下,不计成本的连推3G-4G-5G 才把互联网的应用巩固下来.
实际上不仅仅是OPPO杀后台,安卓的后台管理机制可以说是一地鸡毛,我手上的这台安卓旗舰就不说型号了,12+256,根本没开几个软件再返回最开始程序已经要重新加载了,12G的运行内存形同虚设,跟我3G运行内存的苹果11没有什么区别,目前安卓阵营鸿蒙做的要好一些,但是华为这也是被逼的为留住用户去真正的做优化,之前华为杀后台的情况也很严重。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东西厂商是可以调教的,很多厂商根本就没有用心,现在知道大家为什么都买苹果了吧?都长点心吧,要不然高端市场一点儿都留不住了。
#有没有人从始至终都没用过苹果手机# 我最开始知道的时候应该是3,那时候刚刚兴起3G,我才不理会朋友说干嘛不用苹果,我答,我乐意,之前一直有索爱的,后面是三星,再后面oppo,最后选择用小米。因为我在香港,小米可以用Google,而且还可以用国内禁的软件,在国内也能用,除了微信又多一选择,我也是后面使用才发现的。
ios15.4更新用了三天,续航恢复正常
有人说更新完开5g适应下、系统会恢复耗电。
刚更新前两天耗电有点多,昨晚充满放一晚上基本恢复了,跟之前15.2差不多了。
而且确实更流畅了特别是第三方软件,还有一个最大的修复就是微信看图片不闪屏了,还有就是系统缓存从刚更新完的3g多涨到了7g,128g用户表示伤不起啊。
印度!估计不和我们这边的麻花类聊天软件都能到几十个G……看个新闻都能占到好几个……//@淡泊的宇宙VE:运存3G还能用吗?
售价不到700元!三星M04即将推出 或12月17日发布
我这是K30极速版的6+128G,当时618某东买的1399。用了几年就后悔两点:
1,运存没选8G
2,128G的存储简直不够用
这次更新MIUI13稳定版大小4.3G,心心念念的内存扩展要来了,给运存➕3G这下就不怕杀后台。以前就开微信和头条,第三个软件马上就杀后台,太烦人了!
希望更新有改善,等618买K50顶配,一定上12+256G的。有没有小伙伴预测一波K50顶配多少能入[奸笑]
BBA在电动时代会跌落神坛吗?
首先即使我完全不懂车,什么发电机,什么电池。我只从我作为一个普通买家说说我单方面的看法。
举个例子:鸿星尔克以前销量不佳,市场下沉,都卖在7.8线小县城。以前为什么我不买鸿星尔克,不是因为他质量不好也不是他款式多丑,而是穿一双鸿星尔克,我怕我穿耐克的朋友看我的眼神像在问我:“你怎么穿鸿星尔克”。而“爱国”事件一出以后,我正大光明的买了几双。这时穿鸿星尔克,已经不是便宜这一个象征,还有“爱国”“支持”这些属性。
而电车一出,我觉得和“鸿星尔克”有异曲同工之效。
电车好像脱离了原来汽车世界里的豪华等级,单独出来了。豪华品牌的豪华属性,已经起不了当初的作用了。买车人里有几个懂车的,而这种微妙的心理,我想很多人会有。
其次新能源之于燃油车的改变,目前只有三电系统和L2级辅助驾驶,根本性的改变还未到来,但这点改变,对于BBA来说也很致命了,因为所有车企都需要去重新建立、定义品牌价值,也即是在新能源汽车里,你需要放下身段,重新去证明你的品牌价值。
但是市场目前依然是以燃油车为主,贸然降低品牌价值去和特蔚小理竞争,对燃油车的伤害自然是巨大的,可以想象这对于BBA有多难受了,有多么困难了。
但新的市场是不等人的,先来者定义标准和价值,成为那支“锚”(特斯拉就是这支锚,比亚迪就是另一支锚),越是进来得迟,又坚持固守原有品牌的定位却拿不出和价格相称的产品,就越是不可避免地会没落。
大众丰田也很难受,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只是技术性上的,作为平民车,品牌层面的牺牲小很多。
再次电动车的新锚点其实没有形成:
第一,三电技术和自动驾驶技术硬件并没有垄断性。电池包都靠宁德,自动驾驶芯片和激光雷达只要有钱就能上(从整车成本来看不算贵)。
然而这两者的溢价会有上限,现在来看50万的售价已经能够cover最好的三电系统和自动驾驶系统的硬件成本,那么再往上的售价区间讲什么故事?可能的情况是,50万成为未来汽车的旗舰售价(参考苹果的售价定义大部分销量的手机售价的上限),在此之上售价的车变成少数玩家的私藏品(参考工业时代的马车)。
第二,软件除了特斯拉以外没有哪家有独特竞争力。就算是特斯拉,在软件上更多创新在技术,算法架构上,还没有真正的形成用户价值(参考FSD到处乱撞的各种测评)。车企把发动机技术握在手里所以可以在细分市场里叱咤风云,软件定义汽车时代能够起到类似作用的也许是数据?
最后其实最大的问题是绝大多数消费者不是纯理性的。
就说智能手机方面,2008年的iPhone3G出现产品力上理论上能直接将4000元以上的功能机全部比下去,2009年出现的大批低价安卓甚至连百元机市场都不放过。
但是诺基亚依旧靠着自己的品牌力撑了三年,直到2011年被三星打败。而功能机的销量被智能机反超都是2013年的事情了,保有量反超就更不用说了。
而汽车比手机贵的多,也就是说更新换代的时间会更长,那么留给bba的时间就会更长,甚至说长到允许bba现在从零开始研发电动汽车。
不过估计也就大众有可能再次复苏了,奔驰和宝马还是太过于傲慢(大众高管直接说,不电动化就会死,至少大众的态度摆在这儿了。)当然了至少作为普通的消费者,至少这几年里bba的产品看都没必要看了。
#对话吴昊#目前新能源车与十年前智能手机类似,技术突破和大单品问世开启景气周期,产业链够长且市场规模够大,因此,我们回顾一下苹果产业链的产业演变及行情演化:
一、产业发展类比:
产业发展遵循“S 形曲线”,产业演变从硬件设备延伸至软件及应用主要经历三个阶段:1)2010年以前的导入期,技术及基础设施尚未完善,渗透率低于15%,每年提升1-3%,2)2010年~2015年,随着2009年3G商用,基站设备等基础设施快速搭建,同时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技术突破,2010年智能手机渗透率突破15%;加速发展,2009-2015年年复合增速达42.2%;
3)成熟期2015年开始,我国和全球渗透率分别在2013年、2015年超过70%,此后销量和渗透率提升震荡放缓。
相对智能手机,新能源车消费频次更低,设备更换周期较长,所以渗透率提升速度相对较慢。全球智能手机渗透率从15%到 70%历时6年,新能源车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因此新能源车的重要投资窗口期可能将会更长。
二、行情演化类比:
回顾 2010- 2015 年苹果产业链的行情:产业演变从电子设备开始、逐渐向软件内容传导并扩散至场景应用;(1)2010-2012 年:苹果产业链带动硬件设备异军突起;(2)2013 年:智能手机用户突破1亿,3G 技术成熟推动传媒行业快速发展,带动游戏、视频等内容行业蓬勃发展;(3)2014 年:传统行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互联网+成为投资主旋律,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医疗,计算机行业受益于这一趋势。总的来看,苹果产业链的市值增长跟基本面保持一致,2010-2015 年苹果指数归母净利润年化增速为29.4%,市值年化涨幅为35.0%,PE 估值中枢在49 倍左右。
本轮新能源车的行情从2020 年初开始,2020 年下半年开始加速,目前新能源车板块的估值处于历史高位。在产业高景气度支撑下,新能源车相关公司市场表现有望整体向上,但是过程中会有波折。新能源车目前处于加速渗透的成长期,目前来看锂电池景气度最高,展望未来,参考智能手机链,新能源车的景气度有望向下游扩散,新能源终端车企的业务逐渐向软件和服务拓展。在产业高景气的支撑下,未来几年新能源车板块有望获得较好的市场表现。
三、需要强调的是,iPhone 手机接近 60%的利润都被苹果公司获取。新能源车行业有望改变这一局面,无论是中上游零部件制造还是下游终端车企,中国已经孵化出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优质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有望占据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