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的胳膊肘,向外拐?
英特尔公司正在将它的制造工厂赋予更大的权力,以实现对外代工,从而变得像台积电和三星代工厂那样服务于竞争力。
英特尔是少有的既保持芯片设计又保持制造的工厂,跟三星电子一样。
美国IBM最早分离出去的制造工厂,就是现在全球第四代工厂的格罗方德。Fabless已经是天下共识,台积电则将其推向极限。英特尔则艰难地保持着这种平衡。但竞争力一直不足。
陷入竞争落后态势的英特尔决策层,正在追求变化。它改变了过去几乎只利用其工厂制造自己设计的芯片,让芯片制造工厂可以灵活地对外接单,也包括来自英特尔工程师创意的更小订单。重要的是,这种接单的基础要平等。
这就相当于建立了一个“厂中厂”,工厂终于有独立的决策性,“胳膊肘可以向外拐”。
我们在很多地方看到这种现象,厦门二机床的铸造部门,甚至被鼓励优先向外供货。而美的工业的空调压缩机,不仅卖给美的,也向竞争对手供货。这种竞争是平等的。美的宣称,如果只依靠内部订单,这样的工厂是不会有竞争力的。
一针见血。
英特尔正在美国大肆建设产能,为两个工厂投资都在200亿美元,加强全新且独立的晶圆代工服务IFS(Intel Foundry Services)。但如此大的产能,一旦出现需求不足,就是一个巨大的灾难。
由于第3季度全球PC销量巨减20%,所以英特尔也不得正在裁减数千人。英特尔仍然处在一个钢丝线的平时横上。
如果工厂网络像独立代工业务一样,可以自由对外服务,那就像是具有灵活的关节。而这正是新型工厂柔性所展现的关节效应。
晶圆代工在2025年的市场规模可达1千亿美元,但目前大多数的先进制造能力集中於亚洲。美国半导体公司占全球芯片销售的48%,但在美国的晶圆厂产量只占全球的12%,这还包含了非美国企业的3%。
美国供应链正在发生“地理再发现”的变化,在地理上寻求更均衡的制造能力。英特尔的先进制造规模,将为美国半导体本土化供应能力,提供保障。这其实都是美国芯片法案chips的背景和延续。
重新认识制造。“关节工厂”让工厂的形态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而安全压倒经济性的地缘制造,则不动声色地增加没有硝烟的供应链对抗性 #供应链攻防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