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郑渊洁为小学三年级儿子请了病假,到中关村豪掷1.5w巨款买了一台486电脑,至此儿子和电脑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成年后以小学文凭成为一家网络公司的技术部主任。
郑渊洁之所以买电脑,是因为朋友的一句话。
那一天,一位朋友说:郑渊洁,你看过电脑吗?
朋友介绍说:是个人电脑,摆在桌子上,在自己家用。
朋友的介绍,让郑渊洁发现了新事物的苗头,于是,过了几天,郑渊洁就带着还在上小学的儿子郑亚旗到清华大学的一家电脑公司参观。
越看就觉得神奇,郑渊洁于是主动问:这电脑一台多少钱?
公司的人说,说一万五千元。
郑渊洁对儿子说:咱们买。
虽然是个孩子,但郑亚旗也认为这太贵了!要知道1993年平均工资最高的上海,月平均工资能有471元,而这一万五,需要不吃不喝干三年!而在北京呢?北京顺义区大名鼎鼎的誉天下别墅,1993年那时的房价不足2000元 !
虽然儿子对电脑并无感觉,郑渊洁对电脑也没有什么了解,但怀着让孩子通过买电脑占先机的心理,郑渊洁斥巨资买下了电脑。
电脑拿回家了,郑亚旗 很喜欢,郑渊洁也跟他一起玩。电脑买回去几天后出了一点小问题,郑渊洁解决不了,他们就抱着沉重的电脑到清华大学的那家电脑公司去修。修了几次后,郑亚旗就能在家修电脑了。
慢慢地,去的次数越来越少,后来,郑渊洁朋友的电脑如果出了问题,也都来找郑亚旗 修。
郑亚旗会了电脑和能够熟练上网以后,也反过来很大地改变了郑渊洁的事业和生活。1995年的一天,郑亚旗对郑渊洁说,你应该改用电脑写作,这样会提高你写作的速度和效率。
2005年时,郑亚旗建议郑渊洁写博客。2010年,郑亚旗动员他写微博。到今天,微博和博客极大地改变了郑渊洁的生活和事业,也改变了读者和郑渊洁交流的方式,甚至,郑渊洁凭借在线回复网友问题,就上了热搜。
不仅如此,因为电脑,郑亚旗也收获了第一桶金。郑亚旗熟练使用互联网后,就开始给别人有偿编主页。十八岁,郑亚旗以后凭借电脑技能在北京《现代商报》求职成功,并一直干到技术部主任。
但更可贵的是,这台电脑除了带来了互联网技术,还培养了郑亚旗的互联网思维。郑亚旗不仅创办了《皮皮鲁杂志》,成功把单一的文字书转型成电影、有声书、漫画等形式的立体童话王国,还将《舒克与贝塔》,经营成为了一个过亿的文化品牌。
这个经历,被郑渊洁记录在《郑渊洁家庭教育课》这本书里,也许,在外人的眼中,郑渊洁对于儿子郑亚旗的教育理念的方法,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具有非常大的难度和局限,并不提倡。
但郑渊洁因材施教的理念,和对家庭教育中,摸索出来的那么多实在又有用的小方法,值得所有家庭借鉴。
例如,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郑渊洁不仅摸索出让儿子接受新事物的方法,还有预防上瘾的策略。
1995年,电脑开始能上网,郑渊洁毫不犹豫办理了上网手续,能够徜徉于网络的世界,儿子劲头很足,即便每月6000元的电话费,郑渊洁也是忍了!
在深入接触网络后,郑亚旗打游戏的时间越来越长了。郑渊洁很着急!但智慧的是,他想一个办法:全家一起来打游戏,每周要进行一次排位赛。这么一来,孩子反而不像以前痴迷于游戏,并且开始学习编程、制作网页。
既为孩子开了眼界,又让孩子远离网瘾,这就是郑渊洁懂得孩子的逆反心理的好处了。
对此,郑渊洁这么说:“孩子好不容易得来的东西,他会如获至宝非常喜欢,这容易痴迷。但反过来,如果是爸爸妈妈主动要给他的,他一般不会一直特别痴迷。这是孩子的一个特点。”
在家庭教育中,掌握一定的方法,清楚孩子的心理,很重要,例如在家庭教育中,常见这样的行为,家长掏腰包奖励孩子的劳动行为,每项家务活儿明码标价。然而,这做法对孩子成长是否有益?
从心理习惯和行为养成方面看,孩子做家务“收费”,无异于把钱当诱饵,这会让小孩在以后的生活中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价值交换!这会使家长和孩子间形成交易关系,家务劳动被商品化,金钱成为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驱动力,长此以往,孩子会有做任何事情都要报酬的想法,容易诱发和助长孩子的“金钱万能”意识,人际关系可能受到影响,爱心、同情心也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
所以说,我们在教育中很多“常规方法”,存在隐患,这也说明,在家庭教育中,懂得儿童心理,这非常重要。
而这一方面,郑渊洁确实走在了前面。最近,郑渊洁写了一本《郑渊洁家庭教育课》,聚焦中国家长最关心的40个话题,并以自己把小学毕业的儿子培养成CEO,把女儿培养成学霸博士的经历为例子,进行详细的阐述。
这本书中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和规律,也有活生生的例子,足以让我们成为更会教育的父母,做最懂孩子的那个人。
这本书不仅适合家长学习,郑渊洁的趣味文笔也适合亲子共读,如果感兴趣,戳戳链接了解一下。#阅读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