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3rn:
岳阳林纸(SH600963)CCER市场重启提上日程 助推“双碳”目标实现
中国经营网
12-16 20:3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目前,全国碳市场的法律依据主要参考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以及相关配套政策。
随着国家对“双碳”目标的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也被列入人大立法计划。多位人士表示,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又称“CCER”)市场重启工作目前也提上了日程,虽然官方尚未公布具体重启时间,但有迹象表明,重启信号已开始逐渐明朗。
近日,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对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0691号提案回复中提到,上海市将在充分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积极向上争取,推动CCER市场尽快重启,并配合做好CCER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
CCER重启工作
根据生态环境部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中的定义,CCER主要是指“对我国境内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在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通俗说,CCER是一种碳抵消机制,即控排企业向实施“碳抵消”活动的企业购买可用于抵消自身碳排的核证量,CCER的中文名称是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
安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服务合伙人李菁表示,CCER的重启将有助于激活碳市场的活跃度,并有助于金融机构、碳资产管理机构等参与碳市场,这会降低双方的交易成本。
有关资料显示,CCER项目申请始于2012年,2017年3月被国家发改委叫停。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多次在政策中表态要推动CCER市场建立,在市场人士看来,这些表态也为CCER市场的重启释放出更为积极的信号。
在公开场合,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曾表示,“CCER重启是必然的”。根据他的判断,自愿碳市场是强制碳市场的有益补充,可以促进形成市场“柔性机制”,帮助企业实现低成本减排。
按照目前我国碳市场45亿吨配额规模测算,每年CCER需求量最大为2.25亿吨。值得注意的是,和需求量相比,当前市场上剩余CCER数量已严重不足,在此背景下,市场对CCER重启的呼声越来越高。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在国际金融论坛(IFF)2022年全球年会上表示,下一步中国将争取尽早重启CCER市场。
早前,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也明确,要推动北京绿色交易所在承担全国自愿减排等碳交易中心功能的基础上,升级为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在市场人士看来,此举或是为CCER交易市场的重启预热。
助推“双碳”目标落地
对于企业来说,如果CCER重启,一些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等项目经过官方认证、登记后,其温室气体减排量就有机会进入碳市场自愿交易。简单说,拥有减排量的企业,可以将指标卖给碳排放配额不足者,并由此获益。
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年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45亿吨,这是碳排放覆盖量最大的碳市场。碳市场的上线交易主要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是我国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
李高介绍,目前全国碳市场包括两个,一是强制市场、一是自愿市场。“CCER市场属于自愿市场,重启该市场有利于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可以预见的是,CCER市场的重启,也为“双碳”的实现提供了新的平台。从各地披露的“十四五”规划看,地方版碳达峰路线图也在加速浮出水面,其中,上海、北京、江苏等多地还提出力争率先、提前实现碳达峰要求。
安永的调查显示,由于各地在经济模式、碳排放总量、结构、行动进展和趋势上存在差异,目前各地在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政策时也需要注重方式方法。
比如,浙江、北京、上海等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可重点关注科技创新、结构转型等;而河北、江苏等工业基础好、资源丰富的省份可强调工业绿色化;对于山西等能源大省来说,应积极推动能源结构调整;甘肃、宁夏等西部省份可以发挥禀赋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四川、福建等森林覆盖率较高的省份可重点关注生态碳汇。
李菁认为,不同地区的行动方案应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实现差别化和包容式低碳转型。对此,她建议各地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要把有关要求纳入地方投资和产业政策制定中,衔接落实有关区域和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及能耗双控、清洁能源替代、清洁运输、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等政策要求。
二是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研究和推动碳金融产品的开发与对接,进一步激发碳市场交易活力。同时,要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稳妥有序探索开展包括碳基金、碳资产质押贷款、碳保险等碳金融服务,切实防范金融风险,推动碳金融体系创新发展。
此外,还要完善企业碳核算与信息披露制度,建立环境信息共享平台,为企业依据相关国家标准开展碳核算和气候信息披露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