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解放军以雷霆之势度过长江,撕破了蒋介石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一路解放了芜湖、江阴、镇江、南京等战略重镇,国民党军队在南方开始大规模崩溃,尤其是蒋介石的直属中央军,跑得跑降地降,湖南的陈明仁,更是弃暗投明,直接通告起义,破坏了蒋介石在南方做“最后一搏”的可能。一直保存实力的桂系军阀白崇禧,被迫与林彪率领的东野在湖南进行决战。
白崇禧是国民党军阀中少有的出色军事家,他心里很清楚这场战争已经没有赢的可能,但他不甘心就这样被击败,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指挥桂系部队,于湖南青树坪强行包围了四野146师,虽然最后146师成功突围,但付出了800多人死伤的惨痛代价,大有一副给林彪下马威的意思。
林彪主动向毛主席去电,汇报了自己对于在衡阳、宝庆逼迫白崇禧与四野决战的方案,但一向不会在军事指挥上浪费丝毫时间,习惯在三小时之内回电的毛泽东,这次间隔了36个小时都没有回复,让林彪感到十分困惑,究竟该如何决策,林彪心有戚戚;
联想到白崇禧已经从他手上溜走过一回,还打残了四野一个师,加之前几次和主席在作战战略上的分歧,林彪更加不安起来。终于,在36个小时后,主席回电林彪,同意他的作战部署并且嘱咐他小心行事。还特地提醒,白崇禧手下的桂系部队向来能征善战,不管在装备还是在人员素质上都远超国民党的中央军部队,四野不能以平常对付中央军的手段来对付桂系部队,最好是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各个击破。
收到电报后林彪吃了一颗定心丸,他终于可以和白崇禧来一场正大光明的决战了。但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白崇禧的部队居然开始撤退了!
白崇禧的战术非常狡猾,他自知不敌四野,于是通过命令部队有序撤退的方式,将四野拖带在撤往广西的道路上。四野部队大多为东北士兵,对于南方的丛林并不适应,在持续的拖带中势必会损失战斗力。白崇禧坐拥主动权,或许还能够在撤退中抓到个别冒进或者掉队的四野部队,不断减少解放军的有生力量。
林彪看出白崇禧想要利用防守反击战术,而非真正撤退的意图,果断命令所有部队停止行动,不再执行之前部署的进攻计划;
但此时四野45军135师正在朝预计进攻地点进行急行军,并没有打开电台收到命令,导致他们孤军深入,插入到了敌人防御深处,白崇禧大喜过望,迅速调集部队想要将孤军深入的135师吃掉。
但一个优秀的军事家,必备的军事素养就是往往能从最危险的处境中窥探到战机,林彪得知135师身陷险境后,发现135师宛如一个楔子,直接卡到了白崇禧部队撤退的必经之路:湘桂铁路上,如果135师此时能够顶住敌人的围剿,拖住白崇禧的行军,后方部队在前线突然发动全面进攻,面前敌军的主力部队就极有可能被我军歼灭,135师能否顶住白崇禧的包围进攻,甚至将会成为这场战役的胜负手!
看明白了其中奥妙的林彪在135师行军结束后,马上电令部队原地休整一天,等待阻击白崇禧撤退部队。而白崇禧也不含糊,派来了其下属的第七军四个师围攻135师,妄图吃掉135师后全身而退进入地形复杂的广西地区。
桂系第七军有“钢军”之称,大部分士兵都是广西人,战斗力非常强悍,擅长山地作战、夜战和近战,占尽了主场优势;在抗日战争时期,第七军参加过沪淞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桂柳会战等著名战役,沉痛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第七军作为白崇禧手下最强大的王牌部队,一次性就来了四个师,对135师来说压力巨大,但如果第七军没能很快吃掉135师,势必会被北方赶来的四野其余部队包围歼灭!
战斗很快开始,135师在以一敌四的环境中,并未有丝毫退缩,而是选择主动出击的方式,由同乐村北边进入一条狭长的山沟,经界岭冲、观音亭的险峻山道,穿越这片横亘在石株桥以南的高山峻岭,这条山沟是石株桥到黄土铺的一条捷径,如果第七军部队想要撤退或者是围歼135师,这条路都肯定是必经之路。而这条路上的险峻地形,也给了伏击在此处的135师最好的掩护。第七军军长李本一为了节约时间,命令第七军军部和两个师先从这条小道过路,其余两个师从石株桥西南小道通过。
就在李本一带着部队通过小道时,突然听见满山传来喊杀之声,原来是伏击在小道旁的135师405团团长韦统泰,带着九个连从山上一冲而下,刚好切断了第七军军部和周围部队的联系,一番血战后,拥有不少自动武器和充分作战经验的韦统泰部队明显占据了上风,全歼第七军军部1200余人;
第七军军长李本一,看到大事不妙,趁着夜色一路狂奔,狼狈至极地逃出了包围圈,坐上了逃往广西的火车,第七军的另外两支部队,在支援还是逃跑的犹豫不决中正面遭遇了四野的进攻,最后被歼灭。白崇禧手下最强大的第七军,就这样被四野整个吃掉,桂系军阀遭到重创;
事实告诉我们,在战争中除开谋略和策划,及时的应急反应也是指挥者需要的智慧。而我军战士的英勇奋战也是这场战役胜利的关键要素,在双方装备实力接近、战斗素质类似的条件下,我军指战员充分发动主观能动性,打出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