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锐意相机行(新锐数码相机行)

以前照张相都要去照相馆,就算自己有相机,也要拿到照相馆冲晒。现在只有照证件相才到照相馆了。

底片作为记录时间节点的重要工具,已经逐渐退出中国人生活,而回首80年代,虽然获取胶片没有那么困难,但它仍然非常贵重,所以人们拍摄的都是珍贵瞬间,比如孩子出生、家庭合影、天安门留念。

从1985年普通中国人开始使用彩色胶片,一直到2006年数码摄影开始普及。时间跨度为20年,这20年我国锐意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

80年代人们乐于和冰箱彩电合影,随后合影的对象变成了麦当劳,洋快餐开始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在2000年之后更明显,中国人的家庭相册里出现了埃菲尔铁塔的影子,你还能从这些照片里看出来,以前相机的掌控者是父亲,而后来小毛孩们也开始自己拍照了。

这组老照片,编织出改革开放以来近20年的视觉历史文本,蕴含的文化体量之大,足以让这个时代的亲历者感怀泪目。

#老照片# #历史回眸#

这是一张70年代长江水域东方红轮的船票。有朋友问我:你为何有这么多旧车船票?大部分是我以前自己坐车船留下的,也有小部分是平时收集的。因为我觉得每张车船票都代表你到过这个地方,是人生中的一个经历;按现在的说法是“打卡”,没有手机、相机的年代,最好的“打卡”方式就是车船票了。这几天所发的车船票给许多与我一样不再年轻的朋友带来了共鸣,因此我会整理手头的旧车船票,继续发给朋友分享。一张旧船票不能登上你的客船,但能给你一份情怀,一丝久违了的温馨!

韩再芬带来的一米阳光

“如阵阵山野吹来的风,带着泥土芬芳,似三月的杏花屯走出的村姑,清纯俏丽脱俗……”

  2007年12月30日,是元旦假日第一天,也是入冬以来最为寒冷的一天,虽然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但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及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演员们在霍邱体育场内,表演的一曲曲优美精彩的黄梅戏歌舞,冬日给霍邱人民送来了“一米阳光”,大家心是暖的,情是浓的,上万名观众为之倾倒、为之陶醉。

  不说场面是如何壮观,也不说群情是如何激动,单采辍几个小点滴,管窥这位黄梅艺术家的风采。

  故地重返二次来霍邱演出

  高挑挺拔的身材洋溢着江南女子的温柔与甜美,两弧笑盈盈弯月似的眼睛多出几分沉稳和刚毅,谈吐举止间依然时时透露出纯真与率直,即使没有舞台上的那些妆容造型,从艺已有20多年的韩再芬在人心目中依然阳光、醒目。她说这是第二次来霍邱,1992年霍邱遭受大水灾后,她与省委宣传组团第一次来霍邱慰问演出,这是来霍邱所到之处,都在变,变化之大,今非昔比,不变的是父老乡亲们对黄梅戏的挚爱,这么热烈的掌声、这么热情的观众,都促使她不仅努力把黄梅戏进一步唱好、唱响,更要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回报霍邱父老乡亲的关怀,也祝愿霍邱人民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发挥优势,发展经济,过上更加富裕美好的日子。

  合影留念一波三折见风范

  韩再芬是国家一级演员、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安庆市文化局副局长,与头上罩着这么多光环的名人交流,人们心里未免有点压力,事实上,她平易近人、谦逊热情,很快与大家成了无话不谈的故交。

  感谢父母给我一个好酒量

  在为再芬剧院全体演职人员举行的欢送晚宴上,韩再芬一再表示对热情豪爽的霍邱人民表示谢意!大家举杯依次祝福新年愉快、事业有成,她也一一回敬大家。出于职业考虑,有人婉劝她不要过多饮酒,她感慨万千,笑道,自己完全被这里一种热情气氛所感染。

  再芬黄梅剧院真的不容易

  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社会每个角角落落,加之现代先进传媒技术的崛起,作为在全国较有影响的地方戏——黄梅戏,要立足市场经济大潮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也真的不容易。“戏剧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据了解,再芬剧院是安庆市原黄梅戏剧二团、三团合并改制而成,改制后人员工资财政半拨,危难之时,韩再芬柔肩担道义,她对改革改制后的剧院实行了一系列激励机制改革,在黄梅戏创新发展上作出一些大胆尝试,虽然承担了风险,接受方方面面的压力,但也勃发了生机,自2007年6月以来,剧院组团先后赴省内外各地慰问演出,还应邀到港澳地区出演,反应良好,赢得了不少赞誉。目前,剧院接到的演出邀请应接不暇,几乎天天都在忙着“赶场子”,这也是她们当天晚上就匆忙赶回安庆原因之一。光环与荣誉的背后也有难言的苦涩。且不说长途奔波于各地演出多么劳累,也不说场外演出风餐饮露,多么辛苦,单外出的差旅费和道具上的消耗费用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有时还陷入收不敷出的尴尬境地。一些单位、部门在政策僻荫下,过着衣食无忧,神气十足,营养过剩的日子;而另一些单位、部门却因政策调整,逐渐“断奶”等因素,逐渐萧条冷落,乃至苟延残喘,奄奄一息,一些人过早地跳槽、隐退,惋惜也罢,沉重也罢,也实出无奈。尽管如此,韩再芬还是充满是了信心,她坦率地说,黄梅戏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有信心。

  喜欢韩再芬才喜欢黄梅戏?

  如阵阵山野吹来的风,带着泥土芬芳,似三月的杏花屯走出的村姑,清纯俏丽脱俗……唱着甜美黄梅歌、从黄梅故乡向我们款步而来风姿绰约的韩再芬,立即引起演出现场一动骚动。韩再芬骨灰级粉丝有多少,说不清、道不明,但演出现场上至八旬的老翁老太,下至几岁的娃娃有的是,不少古稀老人看还不过瘾,还用照相机、摄相机狂拍不止,那种猛劲,真让青年人感叹不已,自愧弗如。

  喜欢韩再芬是因为喜欢黄梅戏,因为喜欢黄梅戏才喜欢韩再芬,到底是喜欢韩再芬还是喜欢黄梅戏,谁也说不清,因为在人们心底里已经把黄梅戏和韩再芬融为一体了。

  与其说对韩再芬一种情愫,不如说对黄梅戏一种渴望,黄梅戏作为一个地方戏从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代艺术家唱响,走上全国,蜚声海外,红遍中国,到梅开二度,梅开三度,都与中国社会经济大发展、一代黄梅人锐意创新息息相关,黄梅戏的沉浮似乎给人一种启示、一种思考,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前途。黄梅戏的唱腔极具乡土风味,是黄梅戏不同于其它剧种而赢得大众喜爱的最本质东西。冷静地审视黄梅戏,说她已经流派纷呈是否为时尚早?一些黄梅戏剧团一味追求抒情、典雅的风格,丢掉了生活气息和泥土的芳香,她的根还在乡村吗?当今,中国社会经济正处于于一个大崛起,大发展的黄金时间,党的十七大对文化建设提出了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在市场经济大潮滚滚而来之时,韩再芬痴心未改,对黄梅戏执著的追求和改革发展的信心,给黄梅戏的戏迷们是不是送来了冬日的“一米阳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397357/
1
上一篇小米维修配件价格查询(小米维修配件官网商城)
下一篇 tpos(t泼双向)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