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7月,何凤山被以色列授予最高荣誉——“国际义人”;2001年,耶路撒冷为他建立纪念碑,碑上刻着“永远不能忘记的中国人”。为何以色列如此看重何凤山呢?原来他当年为了拯救犹太人,不惜违背上司的命令甚至被记过,数不清的犹太人因他获救。
何凤山,1901年9月10日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市。他七岁时父亲去世,他自小勤奋好学,中学时入读长沙雅礼学校,后来考入雅礼大学。
据他的女儿何曼礼介绍,何凤山自幼家境贫寒,得到基督教信义会的帮助才得以继续求学,终获德国慕尼黑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
1935年,何凤山开始在中华民国外交部供职,开始了其40年的外交生涯。1937年被派往中华民国驻奥地利公使馆任一等秘书,1938年奥地利被纳粹德国吞并后,中华民国驻奥地利公使馆改为中华民国驻维也纳总领事馆,何凤山升任总领事。
1938年水晶之夜后,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逐步升级,犹太人为避免被抓入集中营,只有离开欧洲,但要想逃离就必须获得外国签证,于是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奔走于各国使馆之间申请签证,在当时一张签证就可以拯救一条生命,因而被称为“生命签证”。
但1938年7月6日在法国埃维昂莱班召开的国际难民会议上,与会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和新西兰等32国均拒绝接受犹太移民。
何凤山基于人道主义立场,不顾上司驻德大使陈介的反对,在中华民国驻维也纳领事馆向数以千计的犹太人发放了“生命签证”。为此,1939年4月何凤山被外交部记过一次。
从1938年到1940年5月何凤山奉调回国,2年间他共签发多少张“生命签证”其准确数字已无从统计,根据已找到的签证看,一份1938年6月的签证的号码为200号,另一份1938年10月27日的签证号码为1906号,也就是说半年间他共签发了近2000份签证。
在纳粹当局以总领事馆原属于犹太人房产为由将总领事馆没收后,国民政府又拒绝出资租房。何凤山自掏腰包在约翰内斯巷22号租下一套小公寓,把总领事馆搬到那里,继续坚持发放签证。
到上海避难的3万犹太难民,超过了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南非、新西兰五国当时所接纳犹太难民的总和。维也纳爱乐乐团首席小提琴演奏家海因茨·格林伯格(Heinz Grünberg)、美国前财政部长麦可·布鲁蒙赛尔也是当年手持何凤山所发的签证、到上海避难的见证人。
许多人凭著何凤山发放的签证,逃到加拿大、南美各国、菲律宾、美国、巴勒斯坦、古巴等地,躲过灾难。古巴等地还有一本书中说,1939年有4000名犹太人在维也纳拿著到上海的签证逃到了巴勒斯坦。
十七岁的犹太青年艾瑞克‧歌德斯德堡,他疲惫地花了数月的时间,走了五十多个外国领事馆,都失望而回。可是,当他向中国领事馆申请签证,何凤山却给艾瑞克签发了二十份前往上海的签证。因此,艾瑞克整个家族得以顺利离开奥地利。消息传开后,等候签证的长龙在中国领事馆的门前轮候了。一名已被关进集中营的犹太人摩里斯‧格罗斯费尔德,在妻子拿到全家去上海的签证后得以释放,一家人平安到了上海,逃过劫难。
一位犹太人大屠杀的幸存者说:“有些人虽然早已不在人间,但他们的光辉仍照亮世界;这些人是月黑之夜的星光,为人类照亮了前程。”曾任世界犹太人组织秘书长的伊斯雷尔‧辛格(英语:Israel Singer)的父母当年也是何凤山所救的,他们凭著何凤山发的签证入境古巴,然后进入美国(伊斯雷尔本身在纽约出生)。他说:“我的父母是何凤山博士救的,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上海当时是日军占领区,根本不需要中华民国外交部的签证,为什么父亲还会发放这样的签证呢?”何曼礼女士后来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当时纳粹只关注犹太人是否有去处,而签证是最好的证明。其实,很多犹太人拿到上海签证后,转而前往巴勒斯坦避难,也有很多人去了美国或其他国家。何女士感叹说:“这个办法太聪明了!”。
1948年11月14日,蒋介石特任何凤山为中华民国驻埃及国特命全权大使。何凤山又先后担任墨西哥、玻利维亚、哥伦比亚等国大使。何凤山在出使哥伦比亚期间,遭馆员指控侵占一笔200美元的专款、虚报图利,虽法院并未起诉,但何凤山因此遭外交部停职,强迫退休,并失去终身俸的资格。这些指控被广泛认为是出于政治动机。
何凤山退休后定居美国旧金山,除写作之外热心教会工作。
1997年9月28日,96岁高龄的何凤山在旧金山去世。2015年,作家余秋雨为他撰写墓志铭:“随其手也,千百家庭得以绝处逢生:随其笔也,沉溺之身攀上救命方舟;随其声也,域外人士惊识中华文明;随其形也,离乱生命重建人世信心”。
何凤山的儿子何曼德博士(1927.3.18-2013.12.9),美国匹兹堡大学公卫学院教授。其女何曼礼是新闻工作者,现居美国旧金山。在何凤山过世后,她将父亲的相关史料编整出版,让世人看见一段中国人解救犹太人的二战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