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因为“阳”了一片就否定放开】
自“新十条”出台以来,不少地方都在为企业复工复产摁加速键。
但由于社会面感染者增加,部分行业企业复工情况受到明显影响。
在北京,很多快递网点因快递员大面积感染而出现人力短缺,快件积压严重,日薪翻倍涨到400元仍难招到人;在广州,有的餐饮商家因员工陆续“中招”而无法运转,刚恢复堂食又被迫停业。
在很多人的设想中,“封印”解除后,人间烟火气就会立马回归,就像摁下“一键恢复”按钮,就能初始化电脑系统界面那样。
可无论是多地街头人流减少,商超客流稀少,还是某些行业到岗率偏低,复工进程受阻,都跟许多人预期的景象不符。
正因如此,有些反对解封者借题发挥,认为解封还不如不解封——以往有了健康宝绿码和核酸阴性证明“护体”,不少人还能出门,现在不查验这码那码了,出门的人反而少了。顺着这番逻辑,他们还会将矛头对准“新十条”。
从短期情况看,这似乎不无道理:解除封控状态,按理说有助于人和物“流动性”的释放,问题是,随之而来的还有感染者数量快速增加,这会带来两种情形,一是许多“阳”了的人会因为出现症状而不得不休息,二是很多没“阳”的热会因为担心感染而减少活动面,最终这又会影响社会性流动,给快递、餐饮等行业带来现实冲击。
对有些企业来说,将较短时间跨度内的解封前后情形做对比,确实容易得出“放开后不如放开前”的简单化结论。
可这忽略了至关重要的一点:解封有着两面性,A面是会消除封控伴生的社会抑制效应,B面是会加速感染高峰的到来,但B带来的瞬时冲击是短期性的,A激活的社会活力却是长期性的。因为短期的负外部性而否定解封长期的积极价值,注定只是短视。评估封控与解封各自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显然也要看长远而非眼下。
对公众而言,当下的确该调整不切实际的“放开管控措施=大众快速流动=经济迅速回暖”预期:从其他国家地区的经验看,解封的确能提振市场信心,但伴随着感染峰值出现的,经常是过渡期内的生产节奏被打乱和消费低潮。特别是社会消费,恢复曲线不会像V型反弹那么陡峭,而会来得相对平滑。指望解封后就能三下五除二地将疫情对生活生产的影响清除,让其快速回到疫情前,并不现实。
但即便如此,不能因为生产生活被感染高峰扰乱,就否定解封的必要性。应看到,疫情扩散就像汛期洪水猛涨,封控无异于用物理手段围堵洪水,解封则相当于开闸泄洪。
随着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播性持续增强,也就是水位上升速度越来越快,靠堵已经很难堵住了。这时候,泄洪就成了不二办法,尽管开闸后会出现洪峰,但能避免堤堰溃塌的风险。如果因为洪峰的出现就认为不该泄洪,那未免缺了些系统性考量的思维。
按疾控专家曾光的说法,造成疫情来势汹汹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把原因都归结于“放开”。
从社会经济角度讲,解封就是在重新打通国民经济血液、经络等环节的堵塞。在堵塞已经带来一堆弊害的背景下,打通经脉的循环,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
不可否认,解封也会间接影响复工复产,可这不是反对解封的理由。对很多企业来说,同样是复工复产受影响,解封状态下的情形跟封控状态下的不是一回事。
在封控状态下,企业很难摆脱巨大的不确定性,它们会担心今天刚恢复运转、明天来个密接又得关门歇业,会担心这波封控刚结束、下一波又在路上。
而在解封状态下,企业会受到冲击,但会有相对稳定的预期——它们会知道,等扛过发烧这几天,员工就能返岗了,等感染峰值过去了,更多人也就会上街购物了。
就算罔顾这些,回到日常生活层面看,封控终究是非常措施,解封才是常态化景象,虽然人们在特殊时期为封控让渡了出行自由和经济收入等权益,但终究要回到正常化的生活中来。
#曾光:疫情来势汹汹不能归因于放开#
#疫情来势猛 有信心必然迎来春天# 头条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