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88年,唐僖宗去世后,宦官杨复恭把持朝政,拥立寿王兼任幽州卢龙军节度使李晔为帝,也就是唐昭宗,唐朝倒数第二位皇帝。
出身于军阀的唐昭宗,其实是有才能的,他也深知唐王朝衰败的问题所在,各地的节度使权力越来越大,军政权力集中于一身,以至于各地的刺史被架空。还有宦官弄权,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所以唐昭宗上台后,首先就拿身边的宦官开刀,杨复恭虽然对他拥立有功,也必须得消灭,权力才能回到自己手里。
公元888年九月,唐昭宗的舅舅王瓌出任黔南节度使,被杨复恭派人杀死在赴任途中。这下子激怒了唐昭宗,此事也成为君臣决裂的导火线。唐昭宗在这次消灭权宦中可谓是英明神武。
公元889年,唐昭宗认命杨复恭的干儿子杨守立为天武都头、领镇海节度使,寻加同平章事,还赐姓李,赐名顺节。此举意在离间杨复恭和杨守立,使他们反目为仇。
公元891年,杨复恭多次被贬之后,忍无可忍联合他的几个干儿子节度使起兵谋反,在长安的玉山军营与李顺节率领的朝廷禁卫军大战了一天一夜,杨复恭被打败,但他本人干儿子太多了,又逃到外地另一个干儿子地盘,公开和唐昭宗抗衡。
直到公元892年,这个权倾朝野的宦官杨复恭才被另一个节度使李茂贞打败并杀死。而曾经的干儿子李顺节,虽然有功,也被唐昭宗同时除掉。可以说,搞得唐朝风风雨雨,权力大到可以随时废立皇帝的宦官势力,被唐昭宗一举除去了这个多年的隐患。
本是中兴唐朝之帝皇,但奈何另一个更加头疼的问题摆在唐昭宗的案上,在打击宦官势力的过程中,军阀藩镇势力已经可以抗衡朝廷,不听命令。这种问题已经累积数代,藩镇自己拥兵,目无天子。所以,唐昭宗上位后,马上扩充中央禁军到十万人,以期望能够震慑各地诸侯。可惜,各地诸侯已经乱象百出,已经控制不住。
公元888年,六月,阆州防御使王建反叛,攻破汉州,俘虏了刺史张顼,趁势进犯成都。十月,另一个节度使陈敬蠧反叛。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厚反叛攻破夔州。唐昭宗才上位就有三个军方大佬反叛,够头疼的,然后更头疼的是,此后的每一年都有诸侯反叛,根本停不下来。
公元889年正月二十,宣武军将领杀了奉国军留后申丛,自称留后,公开与朝廷对立。三月,钱升攻破苏州,驱逐了刺史徐约。六月,庐州刺史蔡俦反叛依附孙儒。八月十五日,孟迁反叛,依附李克用。十二月,眉州刺史山行章反叛、依附王建。唐昭宗上位第二年,又有接近10个军方大佬反叛。
从公元891年后,各地军阀混战,使得唐王朝更加的衰弱。其实走到这一步也是唐昭宗自己作死,才刚上位,就想削弱强藩,但是首先下手的对象确是军阀中比较厉害的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不顾李克用曾经帮助唐朝消灭了黄巢起义军,为兴复唐室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不听满朝大臣的反对,唐昭宗联合其他诸侯坚决对李克用出兵。结果河东一役,刚建立起来的中央军遭到重创,朝廷失去了与诸侯抗衡的资本,使唐昭宗的威望损失殆尽,逐渐沦落为诸侯们随意侮辱的对象。
公元904年,38岁的唐昭宗被节度使朱温杀死。
@史海一叶归墟 唐昭宗算是比较有才干的帝皇,有志于兴邦复国。然而,朝廷之外祸患已经酿成,朝廷之内没有贤臣辅佐;
亡国的祸乱,由逐渐累积而成。待到唐昭宗上位,再有本事,唐朝已经被各地诸侯折磨得无力回天,而走向灭亡。
参考《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