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校园
光阴似箭,一晃离开学校近半个世纪了!
每天骑车出去锻炼,经常路过老年大学,有时候也进去看看。
受在老年大学学习的朋友之邀,我终于也报名进入了知音传媒老年大学。
今天是第一节相机摄影课。
一大早就起床做好了准备,学校在梨园边上,我骑车从沙湖到梨园只有两站距离。
刚刚在向值班老师打听在几号教室上课,只见一位身材高挑,一席黑衣,走路生风的中年男士呼啸而过。
在项目上滚了几十年,也算阅人无数,凭直觉就我就断定这位自带气场有股导演范的人就是老师。
果然刚才和我说话的老师告诉我;“你们老师来了”!
今天上课的人并不是太多,我报的是相机摄影初级班,但看到身边的学员 脸上洋溢着的自信表情和所带着的器材,我就知道自己是“羊入虎口”了。
从老师的提问和学员的回答来看,我就知道了真正的小白只有我一个人!
“同学们都用的什么摄影器材”?老师一一过目,
我的天啊,晕逼了!都是上万的器材。
老师赞许地不停点头
“够用了,够用了”!
我的尼康7000太掉价了,不敢示人哦!
老师说;不要再在尼康相机上花钱了!
“新学员,你有什么要求?”
“我只想用相机摄影拍摄出比手机牛逼的作品”。我如实招来[偷笑]
今天是闲谈,看到老师和同学的互动深度,我才知道 在哪里是初级班啊!好多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什么构图,什么留白,什么乱中有序,侃侃而谈。
我一问,才知道人家都学习了四个学期了!
学习了两年,居然又重新开始,这是当事业做吧?
老师开始讲摄影范例作品,奇葩了,第二个范例作品居然和我上课前随意拍摄的取景地完全一致!
哈哈哈哈!看来我这个糟老头挖掘美的眼力不错,和老师推荐的取景地完全一致[偷笑]
只是我的缺少了人物,缺少了色差对比[偷笑]
放学回来,骑着单车一路飞奔,公交车也被我甩开老远!
心情大好,来一罐牛骨头 和儿子搞二两小酒,庆贺一下我五十年后重返校园![偷笑][偷笑][偷笑]
#我与鸟的故事#
《我与鸟的不了情怀》
我喜欢拍鸟,是从十年前的一次晨练开始。那时我还住在吉林市。
记得有一天早晨,我跑步锻炼结束后,沿江步行,突然有一对儿黄色羽毛的小鸟从我身边飞过,因为我头一次看到这样漂亮的小鸟,在水边蹦着跳着,我就悄悄的跟着他们,但还是被他们发现了他们迅速的飞走了。
从那以后我就停止了跑步晨练,而是每天拎着相机在江边遛鸟,因为我喜欢拍鸟,愿意听鸟儿的鸣叫声,歌唱声,看他们蹦蹦跳跳的灵动。
可是这些野生的小鸟特别怕人,想拍他们真是太难了。他们耳聪目明,老远就能看见你,听到你的脚步声,我还没有接近他们,他们就已经飞远了。
那个时候,我用的是人生中第一台单反相机尼康d80,18—55的套机,后来,为了拍鸟,我动用了自己小金库的全部积蓄,还没够,又向媳妇要了几百块钱,花了7000多块钱买了一支70—300的尼康变焦头,这可把我高兴坏了,总算可以远一点距离拍到鸟了。
从那以后,我像着了魔一样,整天拎着相机在市区的松花江边找鸟拍。
北方的吉林市,漂亮的野生鸟几乎很少看见,鸟的种类也少之又少,倒是麻雀一堆一堆的,到处可见。但有灰鹡鸰、黄鹡鸰谁还拍麻雀呀!
为拍到那对儿灰鹡鸰,我天天去它们经常出没的江边儿转悠,时常长了就混了个眼熟,大约一个月左右,在这里出现的小鸟就都不再怕我、躲我了!
我曾经追过的那对灰鹡鸰,就在江边的石洞里筑巢,这对小夫妻每天在江边寻食、嘻戏、吵闹,几乎都在我的眼皮底下,有时还经常抬起头来看看我,叫俩声,说几句,唱一段,完全把我当成了朋友或家人。
最有意思的是有一次他们夫妻吵架,那叫一个厉害,猛曝、连扇翅膀带上脚踢,顶牛、撞头,羽毛都竖了起来,吵闹声-片,撕心裂肺,看得我手端镜头,手抖心急,由由他俩打斗的动作太快,我只能对准每个细节高速连拍,整个全过程下来大约有五分钟左右。
当时是早晨七点多钟,多数人都赶路上班,江边的人很少,我拍个激动拍个过
瘾,也大约也看出了他们打架的因由:大概是公鸟在外边有了“小三”,母鸟特别气愤,先是吵闹,紧接着就是用脚踹,搧嘴吧子;公鸟开始不承认,硬着头皮,拳脚回应,可母鸟据理激争,摆明事实,讲明道理,能过则过,不能过就散伙,后来公鸟认了,蔫儿了,承认了错误。两只鸟声音逐渐缓和了,
安静了,大约是鸟巢里还有雏鸟在等待着父母喂食吧,他们相互交流了几句,一起飞向了江边的小树,寻虫去了……
这次拍摄让我对鸟的感情更专注了,更理解了,它们跟人类一样,都在追求着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呵护着自己美满、幸福的家庭。
虽然是野生小鸟,但他们也懂得责任和
担当。
这一次的拍摄经历,让我终身难忘,它时常像电影一样在我的脑海里出现,可惜这组场景真实、形态逼真的抓拍照片,在吉林市老家的电脑里存放,没有带到南方来。但部分照片已在《旅游纵览》杂志2013年第三期“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专栏”上专题发表。
五年前,我又卖了尼康80—400镜头,
虽然不是定焦,但同样能拍出情感来。
多年拍鸟,与鸟相处,我与野生鸟类已经有不了之情,不结之缘,无论到哪个城市我都是最先寻问那里有野生鸟可拍?我把他们当做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作自己的亲人和孩子去一样呵护他,爱护他。
我尽量用镜头去展现他们的美丽,关注他们的生态环境,尽量用自己微簿的力量去唤醒人们爱鸟、护鸟的情怀。
三大半导体设备,我国终于有一家公司做到了技术全球领先。
这家公司是中微公司。
中微公司主要生产刻蚀机,这是芯片生产的三大设备之一。
而中微公司的刻蚀机已经可以用于5纳米芯片制造,并且还是台积电、因特尔和中芯国际的供应商。
2021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为1026亿美元,约合7000亿元。
尤其是在这缺芯的关键年头,半导体设备已经成了制约产能扩张的关键因素。
总之,就是想扩产,没设备。就连二手设备都炒到了天上。
而芯片生产,有三种关键设备,分别是光刻机,刻蚀机,沉积设备,这三种设备占到晶圆厂投入的80%。
在光刻机领域,阿斯麦全球市占率就高达90%。在我国大陆市场,阿斯麦的份额大概是70%,佳能20%,尼康10%。
显然,光刻机概念股,就别看了。上海微电子还在90纳米哪里卡着。
不过,在刻蚀机领域,倒是可以争一争。
在刻蚀机市场,拉姆研究市占率高达47%,东京电子市占率27%,应用材料市占率17%。
而在我国,有两家刻蚀机领先公司,分别是中微公司和北方华创。
其中,中微公司刻蚀机全球市占率为1.4%,北方华创的市占率为0.9%。
我承认,这两家公司的市占率都不高。但是,技术水平其实并不差。
尤其是中微公司,刻蚀机已经可以用于5纳米高端芯片的制造。
而且,相比于北方华创来讲。北方华创半导体设备种类非常杂,什么都做。
而中微公司就是专业做刻蚀机,就像阿斯麦专业做光刻机一样。
不过,这两年中微公司也已经开始做沉积设备,并且已经推出了相关产品。
2021年,中微公司的营收是31亿,同比增长37%,规模不大,但是增长快。
大家看好中微公司不?
70岁农村大爷创业,经营方式独特,收益令人羡慕
70岁的程大爷家住山西永济农村,他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优势,70岁的高龄开启了他的创业之路,他在承包的废弃砖瓦窑地上建起了一个红薯粉条加工厂。
程大爷完小毕业,爱琢磨勤思考,农闲时间就学习一些技术和手艺。
程大爷的村庄在中条山脚下,适合种植红薯,农民把红薯作为家庭经济主要来源,单纯销售利润很小,每亩地的收入最高也就是7000多元,他也是种植户,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他就把红薯加工成粉条,每亩地的收入增加到上万元钱,为了加工粉条,他把红薯运到别的村子里打成粉末,再拉回家晒成粉面,再把粉面拉到别的地方加工成粉条,来回折腾费力又耗时间。
程大爷蒙发了自己加工粉条的念头,他就把废弃砖瓦窑土地承包下来,搭起了简易的铁架棚子,搞起了小型红薯粉碎拉粉条加。满足了自己种植的红薯的加工能力,一些村民得知程大爷能够粉碎红薯加工粉条后,纷纷来到他这里寻求帮忙,由于设备小加工能力受到很大局限,让很多加工户排队等候,他于是扩大加工能力,第一解决了农户加工难的问题,第二也可以赚取更多的加工费。
他去年更新了一套红薯破碎新设备,增添了沉淀池并搭建了晾晒棚,增添了一台冷冻箱。
粉面加工成粉条,有一道工序就是刚出锅的粉条必须经过冷冻,传统加工粉条一般在上冻后进行,程大爷为了保证不同季节随时可以加工粉条,专门安装了一台冷冻箱。有了冷冻箱就不受气温限制,不同季节都可加工粉条。
红薯生产的季节很强,难以储存。为了扩大粉条加工量,他在工棚下挖建了一个6米深,50平米的土窖,里面可储藏5万斤红薯,地窖的建成既减少了因红薯冻伤造成的浪费,又保证的充足的原料。
程大爷把红薯粉条的加工做为产业化发展,他说,每亩地的红薯加工成粉条有3000元的利润空间,是非常可观的。只要保证质量,根本不愁销路。
程大爷扩大了红薯粉条加工规模后,他采用多种灵活经营方式,满足不用加工户的需求,自己种植了20亩红薯保证一定的货源,利用“易货”的方式收购红薯,种植户给他红薯,他给种植户粉条,实现了双赢。他的灵活经营方式很快吸引了周边的群众,产量大的就地加工,产量小的直接易货。他还高价收购散户的红薯,通过收购、易货、自产等方式,保证了充足的货源,做到客商不断货。年收入达30万元。实现了创业梦想。#运城头条# #三农高质量创作大赛第二季# #带你看三农# #我要上 头条# #尼康视界摄影大赛# #街拍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