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你妈,我买一台松下等离子电视,七年坏了三次,后来我换了一台小米电视机,到现在用了八年都好好的//@大鱼hong:不管你怎么说,他们的工匠精神,做产品做到精益求精。值得国内厂家学习。
读懂财经研究所优质财经领域创作者日本家电是如何输掉全球化战争的?
松下不是输在等离子体电视上,是输在垄断(想吃独食)上,如果松下当初那怕部分开放技术专利,至少可以和液晶电视(液晶电视放开专利),打个平手,松下输就输在太贪婪……
松下等离子电视,外国人的电子技术我很崇拜的,但电子零件还是会坏。这个是光耦,放十分钟左右会引起等离子画面变花,不懂原理只能瞎修,用风枪给线路板降温确定了故障大概位置,然后用棉签沾酒精挨个测试零件,当给这个光耦降温的时候电视图像故障消失了。于是网上花了一块五毛钱买了一个零件,装上去故障没出现,测试两天试试。
以上介绍的是维修常用一种检测方法,降温检测。
日本是一个战略上非常短视的民族,从产业发展上就可以看得出来
日本这个民族,喜欢钻牛角尖,特别轴,所以做技术,抠细节,这种战术执行上的事可以做到极致。但是日本人战略眼光非常差,看问题很容易短视,经常搞出方向不对努力白费的事情出来。
上世纪90年代,电视机主流的CRT(就是老式的“大屁股”电视)技术已经开始落后,到了更新换代的时候了。当时可以替代CRT的技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等离子技术,一种是液晶屏技术。
等离子有很多技术优势,它在色彩和动态画面上的显示效果天然就比液晶屏幕要好。但是也有不少劣势,比如能耗高、发热大、体积大,而且很难做小尺寸屏幕等等。
由于当时的等离子技术的专利大部分都被松下等几家日本厂商掌握,所以他们极力主推等离子技术。因为等离子技术确实有一些优势,所以各大电视厂家试探性的也往这个方向发展。但是松下想着靠自己在等离子屏幕的专利垄断地位收割电视机厂家,所以卖给各厂家的等离子面板价格极高。
结果中国、韩国包括日本自己的一些电视机厂家受不了松下的高价宰客,纷纷抛弃等离子,选择液晶屏。最后液晶屏越做价格越便宜,显示效果也越来越好,逐渐成为了电视的主流。
而松下等日本厂商坚持的等离子电视势单力孤,价格居高不下,而且因为技术缺陷出过“烧屏”这种问题,买的人越来越少。到最后松下只好黯然关闭等离子屏的工厂,宣告等离子技术的彻底失败,松下在等离子上的投入也是血本无归。
其实等离子屏败给液晶屏不完全是技术的原因,日本厂商利用专利垄断卖高价,导致别家都不跟着玩,这才是主要原因。如果当时松下能够开放等离子的技术,大家一起来做的话,等离子技术不会被淘汰得这么快、这么惨。
同样的错误,日本人到了这个世纪又犯了一次。新能源车有氢能源车和电动车两条路,日本押宝氢能源车,丰田就注册了大量相关专利,想躺着收后来者的专利费赚大钱。哪知道中国、美国两个大户根本就不鸟日本,两家都选择电动汽车的路线,导致日本的氢能源只能自己玩,注定要失败。
为什么从长期来看,再优秀的企业也很难跑赢市场?
前两天文章我们分别介绍了大企业失败转型和成功转型的案例,但是如果把时间拉长到十年以上,几十年以上来看,极少有企业能真正跑赢市场,尤其在资本市场,比如在美国,最近三十年时间,很少有几家公司的涨幅能跑赢道指和纳指的涨幅。从短期几年时间来看,企业跑赢市场比比皆是,但时间一旦拉长到几个产业周期,并且穿越科技变革阶段,就极少有企业能保持基业长青,即使十几年前著名的书籍《基业长青》和从《优秀到卓越》提到的那些百里挑一的优秀公司放在今天,也早就泯然众人。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企业从长期来看很难跑赢市场的原因又到底是什么呢?
最近在阅读的《第二曲线创新》里,李善友教授给出了答案,企业要面对非连续性的创新,才能保证基业长青,而市场本身就具有非连续性的自我修复基因,所以能够保证持续增长。
我们先要问第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样的增长曲线才能保证持续性的增长?在资本市场,我们总是无法忍受K线的来回波动冲击,其实虚拟的资本市场价格变化就是真实市场大众心态的直观反映,短期的上下波动拉长来看却是一条向上的曲线。所以我们发现,市场短期的上下波动正是为了给下一次上涨积累动能,增长永远不可能是线性的,而是非连续性波动的,也正是这种非连续性波动保证了从长期来看连续性的增长。
了解了这一增长原理,我们发现市场本身就有自我调整修复机制,涨多了会跌,跌过了会涨,这既是自然规律,也是市场规律。查理.芒格为什么强调,做投资人一定要学习一些底层知识,而物理学就是底层知识的一部分,万事万物,归根结底都离不开底层规律的限制。而我们再来反观企业,企业创始人和团队在企业运营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即使再优秀的企业家,也难以逃开成功经验主义的魔咒,当他采取某一经营策略在某一领域取得优势并积累成功之后,他就很难再跳出这些成功经验的桎梏,企业发展变成了连续性的保护性思维,和市场的发展规律正好相悖,也正是这种线性思维导致了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尤其在最成功的巅峰开始向下滑落。
前两天我们看到微软再次超过亚马逊成为美股市值的龙头,大家都看到了微软这三十年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微软可以说是互联网时代第一个真正的龙头,但是长期的垄断让他们处在舒适区不思进取,从PC到手机时代的变化,苹果和安卓联手将微软赶下了操作系统的神坛。
曾经的老大被一个个小弟超越,痛定思痛的微软在新CEO纳德拉的带领下迎来了彻底的变革,从过往的卖软件收入赚钱到软件免费,靠后期增值服务赚取利润。这一颠覆性的变化彻底改变了微软的基因,这头巨象不再封闭,而是更加开放,OFFICE应用也开始在苹果系统中使用,最为关键的是,云服务打造了微软的第二增长曲线,和亚马逊基于小企业主的云计算服务不同,微软的云服务基于电脑操作系统,更多服务于大企业和公用事业平台,虽然起步稍晚,但错位竞争的策略使得微软一举拿下了云服务市场第二的份额,而且这两年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越亚马逊。
微软及时打破了自己连续性的线性化思维,在纳德拉的带领下,重新构建了新的创业思维体系,刷新了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重新获得了市场的正反馈,迎来了大象转身。但对照之前英特尔的例子,我们发现,一个企业即使能在一个优秀的CEO带领下完成一个华丽转身,但未来公司一旦再次陷入增长瓶颈,过往的成功经营又要成为连续性线性思维的诱因。百年通用在杰克.韦尔奇的带领下走出困境,但是这十年来,庞大的通用又陷入了沉寂,英特尔在安迪.格鲁夫的带领下成为了PC时代CPU的王者,但是到了手机时代,英特尔又成为了落后的反面典型,市场变化受到政策,外部环境,科技变革,经济产业周期等多重因子影响,反复的波动,变化在所难免,一个企业想要穿越所有的周期变化,何其难矣。
明白了这么一层道理,我们发现,想要诞生一家百年企业其实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市场有自我的调节机制,但企业却需要人为去变化。松下在我们小的时候是一家多风光的企业,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被称之为经营之神,在他离去之后,松下下滑的速度超过所有人的预期,一次等离子技术押注的失误就将这家曾经的优秀企业一下子打到了谷底。这十年来,松下凭借着顽强的技术转型,终于在医疗器械和新能源车电池占有了一席之地,但即便如此,如今的松下也很难在回复到当年的高光时刻。
最后我们再来思考一下,市场波动和非连续性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其实是熵增定律,所以为什么说,物理学的很多定理都是底层规律就在于此,当一个市场的要素无限膨胀的时候,它就进入了熵增定律的极限值,这时候,就需要打破熵增,从头再来,外在表现就是市场的涨跌和上下波动,一次痛苦的蜕变之后,就是一次破茧重生,世间万事万物,概莫能外,从市场到企业都无法对抗熵增定律,只是市场能够自我调节,而企业却需要人为变化,这也决定了从长期看,企业难以跑赢市场的根本原因。